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24

第24章 接识第七(3)

周瑜从发现诸葛亮才华超过自己那天起,就想谋害他,但事与愿违。赤壁大战之后,吴、蜀两国为争夺荆州,周瑜和诸葛亮各自运筹帷幄,施展才华,通过三次大的较量,结果周瑜皆败在诸葛亮手下。然而,周瑜死不服气,气绝而死。临死还呼喊:老天爷既然生了我周瑜,为什么还要生诸葛亮呢?可见周瑜嫉妒贤能,小肚鸡肠,心胸狭小,不能容他人在己之上,才被诸葛亮气死。

在嫉妒心理的影响下,人的健康极易受损。领导对人才要礼贤下士,而不能妒其才华,如果像周瑜那样,只会两败俱伤,既不利己,又妨碍工作的开展。

不计小过,量才为用

宋朝的时候,奸臣秦桧当权,有个书生模仿他的笔迹,以他的名义写了封信去拜谒扬州太守。太守发现这是一封假信,就将这封信送给了秦桧。秦桧见了这人,反给他一个官当。有人问秦桧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此人有胆量以我的名义写信,就不是一般的人物。如果不用一个官职将他束缚住,他就会逃到北方,或者逃到南方去为我们的对手效力。”

宋仁宗时,韩瑜任陕西安抚使,范仲淹任陕西宣抚使,共同抵御西夏。有姓张、李的两个青年,想为韩瑜和范仲淹出谋划策,又不好自荐,就刻了一个石碑,将自己的才干德行吹嘘了一番,让人抬着这个石碑从韩、范二公面前经过。韩、范二人见了,反而起了疑心,没有重用他们。后来,这两个人就逃到西夏去了,化名张元、李昊。西夏国主元昊听说了此事,十分好奇,就请他们去面谈,发现两人果然有才。元昊非常高兴,将他们视为谋臣,后来这两人成为大宋西部边境的大患。由此看来,奸臣秦桧的做法,远远超过韩、范二公。

北宋时,有人伪造韩魏公韩琦的信去拜谒福州知府蔡襄,蔡襄虽然很怀疑他,但见那人颇有豪侠之气,就给了他钱三千并写了回信,派兵4人送他回去,还带了一些果物送给韩魏公。此人到了京城,拜见了韩魏公,立即请罪,韩琦缓缓地说:“蔡襄权力有限,恐怕不能完全解决你的问题,夏太尉在长安,你可以去见他。”随即为他写了书信。魏公的属下十分不理解,认为不惩罚他已经够了,何必再写书信。韩魏公说:“这个人能伪造我的信,又能感动蔡襄,可见他的才气不凡。”那人到了关中,夏太尉竟让他当了官。

又如宋哲宗年间元元年至元符三年(1086~1100年),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刚上任时,商税务官押来了一个偷税的人。原来是南剑州乡贡进士吴味道,他带了两个特大的包袱,封皮上写着苏东坡的名字和官衔,送给苏轼。东坡询问他包袱里是什么东西,他愁眉苦脸地回答道:“我今年秋天有幸承蒙乡里推荐,朋友让我参加省试,送给我钱百千,我就置办了建阳纱360个,考虑到路上所经过的乡镇,都要抽税,到了东京就剩不到一半了。我暗想,当今天下最有名望而又爱褒奖后进的,只有翰林学士您了,即使事情败露,也必然会同情我。我就借先生的名义,封了包裹带着走。不知道先生已经到达这里来做知州了,实在罪责难逃。”苏轼将他审视良久,大笑,叫掌笺史把那两包东西原来的封面换下来,换上他亲笔所题的新封皮,上面写着他的新官衔,并写了一封给他弟弟苏辙的信交予吴味道,告诉他:“这回你就是上天也没有障碍了。”

不久,吴味道进士及第。

子产识伯石

用人,先要知人,知人越详,任用也就越恰当。知人就要了解人,了解人的长处与短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其长,避其短,所谓知人善任,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出于公心,如此,才不怕别人说长道短,才能名副其实地做到人尽其才。

春秋时期的子产在用人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

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很有才干,精通政事,善于治理国家,因此被委任管理国家大事。

有一次,子产因有一件国事需要伯石去办,在交给他任务之前,子产先给了他一座城邑作为领地。另一个官员太叔对子产说:“事情是国家的事情,国家是大家的国家。大家都为国家办事,为什么单单送给伯石东西?”

子产说:“人和人不一样,像伯石这样的人,让他没有个人欲望是困难的。满足他的欲望而让他成功地办成所办的事情,这不也是国家的成功吗?城邑有什么值得吝惜的,难道它还会被搬走不成?”

后来,伯石害怕众人议论,要交回封地,但子产还是坚持把城邑给了他。

不久,郑国的公卿伯去世,郑王让太史命令伯石做公卿。伯石假意推辞,说自己无能无德,不堪重任。太史无奈,只得退出。太史走后,伯石又派人去请求太史重新发布他的命令,等到太史发布命令后,伯石又假意推辞,就这样一连反复三次,伯石才接受任命。这就给人一个假像,似乎伯石很谦虚,三次任命才接受。子产对伯石的虚伪很反感,所以在自己当政期间,始终让他处于次于自己的地位,不加任用。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清了,缺少鱼类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和养分,鱼就无法在这样的水中存活。一个人对下属要求过于严苛,不允许他有一点毛病,一点缺点,他也就没有下属可使用了。子产用人,允许他有私欲,并适当地满足他的私欲。因为他知道,人而无欲,难为其人。但子产决不容许贪得无厌,不容许虚伪,像伯石接受公卿任命的过程,不但求位,还要求名,实属贪得无厌,以假意辞让掩饰其对公卿位的欲求,求其虚伪?子产对他的压制真是太应该了。水至清则无鱼,但水至浑则鱼亡;人至察则无徒,但人不察则徒乱。如何把握清与不清、察与不察之间准确的度,确实是一门用人的学问。

因此,要想使一个人在其位置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一定要先清楚此人的性格、能力等各个方面,如此,才能人尽其才。这是每一位领导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袁绍辱士丧天下

汉南天帝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和曹操决战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境)。两军对垒,曹操军粮将尽,于是修书一封,急派使者前往大本营,令许昌的官员速运送粮草到官渡前线,不巧曹操的使节在途中被袁绍军捉住,押解给袁绍的谋士许攸。许攸搜出了曹操缺粮的告急信,就向袁绍报告这一重要情报,说:“曹操屯兵官渡,与我相峙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则许昌可破,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将尽,可乘机两路夹击之,获得全胜!”袁绍说:“曹操诡计多端,这封告急信是诱兵之计,不可从。”许攸说:“曹操南来与我决战久矣,粮草告急属实,今若不乘机取许昌,必反受其害。”

正说话间,忽有使者自袁绍的大本营邺郡来,呈上袁绍的谋臣审配的信,说许攸在冀州时,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们收取民间杂税为己有,已经把他的子侄下狱。袁绍大怒,指着许攸大骂道:“滥行匹夫!还有面目向我献计!你与曹操有旧,想今你受他财贿,做他奸细,今天来骗我!本当斩首,今权且留一颗头,快滚出去,今后不许见我!”

许攸所献之计实为高策,他退出后,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就要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一句话点醒了许攸,于是许攸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听说许攸来投,欣喜若狂,来不及穿上鞋子,赤着脚跑出帐外迎接许攸,曹操把许攸迎入帐内,跪地向许攸求拜。许攸慌忙扶起曹操曰:“公乃汉相,我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说:“你是我的故友,岂敢以名爵相分上下!”许攸说:“我不能择主,屈身袁绍,他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投奔于你,望收用我。”曹操大喜道:“你肯来我处,帮我成大业,我正求之不得,请快献破袁之法。”

许攸和曹操青年时期就是朋友,这次投奔受到如此礼遇,非常感激,就向曹操献破袁之术:“我有一策,不过三日,使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明公还肯听否?”曹操喜出望外,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是蠢将淳于琼看守,他是酒色之徒。公可选精兵诈称袁绍的将领,带奇兵到乌巢加强粮草保护,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军不出三日自乱矣!”

曹操闻计大喜。第二天,亲领五千兵马,打着袁军的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向乌巢进发,深夜突进乌巢,袭击守卫的袁军,放火烧了袁军的粮草,曹军活捉了袁军守将淳于琼,曹命割去耳,手指以辱之。袁绍大军闻乌巢失守,无粮草接济,全军大乱,曹操乘胜追击,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一个人才,得之或失之,皆胜过千军万马。袁绍刚愎自用,对谋士许攸的计谋不但不采纳,反而污辱他;而曹操则礼贤下士,采纳了他的计谋,袭击袁军粮草基地乌巢,袁军大败。《三国演义》对此评论道:本初(袁绍字)豪气盖中华,官渡相峙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袁绍辱士失去天下,让世人嘲笑。

使功不如使过

一般用人者,都希望手下之人有功,不愿其有过,不容其有过。

然而善于用人者,却能利用手下人的过错,化消极为积极,充分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

唐高祖李渊便是如此。

李靖青年时就颇有文才武略,他常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若生逢其时,遇到明主,必当建功立业,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号称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军事,都连声称赞,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能和我在一起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啊!”

李靖初仕隋,任长安县功曹,后任驾部员外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与他很好。杨素曾经抚摸着自己的坐椅说:“你终究要坐在这个位置上。”

大业末年(618年),李靖任马邑君丞。适逢唐高祖李渊在塞外攻击突厥,李靖访察高祖的行动,知道高祖有夺取天下大志,便要向隋炀帝密告李渊预谋造反的事。他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到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因道路阻塞而停滞。高祖攻破京城长安,擒获了李靖,要将他斩首,李靖高喊道:“您起义兵,本来是为天下人除暴乱,想成就大事业,却因为个人恩怨而要斩杀壮士吗?”高祖认为他的言辞雄壮,李世民又坚持为他说情,于是高祖就饶恕了他。不久,李世民将李靖召入幕府。

武德二年(619年),李靖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因立下大功授开府之职。当时,萧铣占据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高祖派李靖前去安抚他。李靖率轻骑兵抵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遇到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所率领的数万义军驻扎在山谷,庐江王李瑗率军前去讨伐,屡次被义军击败。李靖为李瑗设计攻击义军,多次取胜。李靖率军到达硖州(一作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被萧铣领兵阻遏,长久不能前进。高祖因为李靖在中途长时间滞留而大怒,暗中命令硖州都督许绍将李靖斩首。许绍爱惜李靖的才能,为他请命,于是李靖才得以免除死罪。适逢开州(治所在今四川开县)义军首领冉肇则造反,率领义军进攻夔州(治所在四川奉节县东),赵郡王李孝恭与义军交战失利。李靖率领八万精兵,突袭义军营寨,然后又在地势险要之处设下埋伏,义军果然中计,交战中,李靖将义军首领冉肇则斩首,俘获义军5000余人。高祖闻讯,非常高兴,对众朝臣说:“我听说,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然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于是,高祖降旨慰劳李靖说:“你竭诚尽力,功劳极其显着。我远在都城,已看到你的至诚之心,特予赞扬、奖赏,请勿担忧不得富贵。”又亲笔给李靖写书信道:“我对你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就忘了。”

李靖接到嘉奖诏书及高祖的亲笔信之后,深受感动,更加竭忠尽智报效国家,以谢高祖知遇之恩。

“使功不如使过”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用人之道。对有过者,宽容之,信任之,使用之,就可使之以一种感激之情投以十倍百倍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功补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当然,信任使用有过者,是过而能改的君子,对于那些文过饰非的小人,万万不可行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