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赴美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志愿者,主要从事工事修建工作,因为其杰出贡献,还获得了辛辛那提勋章。1783年晋升为美国准将。1792年,波兰遭受第一次瓜分后,他领导波兰人民掀起反抗运动,运动失败后流亡国外。1794年波兰遭受第二次瓜分后,科希丘什科秘密回国在克拉科夫率领起义军大败俄军。后在保卫华沙的战役中受重伤被俘,获得释放后终身未返回波兰。曾在1800年撰写小册子《波兰人能赢得独立吗》,主张波兰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取民族独立。1817年逝世后,被运回克拉科夫埋葬,波兰人民通过建立“科希丘什科丘”来纪念他。科希丘什科的心脏被波兰人民视为圣物,盛放在华沙王宫的皇家教堂内。美国人民也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因此美国有一座山峰被命名为科希丘什科峰。
亡国123年,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
1807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打败普鲁士和沙俄后,在波兰建立华沙大公国。华沙大公国遂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属地。
拿破仑在大公国实行《拿破仑法典》,给予波兰人充分的自由,意在将其培养成进攻沙俄的前哨。因此,波兰人民对拿破仑寄予厚望,希望在大公国的基础上复国。但是1812年滑铁卢之战法国战败,打碎了波兰人民的美梦。华沙大公国再次被瓜分,俄国在其占领的波兰领土上建立了波兰王国,波兰又成为沙俄的附属国。1815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署宪法,波兰王国成为有自治权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有权力召集、解散议会和任命高级官吏,平时由总督行使王权。但随后这种宽松的环境即告结束。1825年,尼古拉一世成为沙皇,对波兰施行政治高压政策。1830年,波兰爆发贵族革命家领导的“十一月起义”,宣布废除沙皇担任的波兰国王的职务。沙皇镇压了起义,废除宪法,取消了自治。
此后,波兰人民并没有放弃斗争,他们不断地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1846年,克拉科夫人民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克拉科夫被奥地利吞并。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从1860年起,华沙连续发生反抗沙俄的民族大起义。1863年,由波兰革命民主主义者组成的红党发动“一月起义”,宣布废除农奴法令,土地归耕种者所有。1864年,沙俄被迫宣布废除农奴制,但起义也被镇压。
随着资本主义浪潮席卷欧洲,19世纪70至80年代波兰也完成了产业革命。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别成立自己的政党,他们接过农民的反抗大旗,继续进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知识小百科
毕苏斯基
毕苏斯基(1867-1935)是波兰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和独裁者。他领导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建立波兰第二共和国,1921年发动波俄战争逼迫苏联签订《里加条约》,割让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土地给波兰,同时在国内实行独裁统治。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复国又亡
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波兰复国出现了一丝曙光。
波兰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取到了协约国的同情。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废除沙皇政府与奥地利、普鲁士签订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同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着名的“十四点宣言”,支持波兰复国。1918年,波兰成立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这标志着波兰在经受123年的亡国之痛后,终于宣告独立。
但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即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书,越过波兰东部边界,侵占了布格河以东的波兰领土。而德国占领了布格河西岸,波兰第二共和国灭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对所有被征服民族都进行黑暗恐怖统治。但是波兰的遭遇相比起其他国家,自始至终是最惨的。纳粹的野蛮统治在这里达到了极点。在进攻波兰的前夕,希特勒预先告诉过他的将领们,他警告他们,“不得干涉这一类事情,应当只管本身的军事职责”。而被他派到波兰的管理者在就任新职的第二天就宣布,“波兰人应该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奴隶”。德国法西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以奥斯维辛为中心建立大量的集中营,对波兰人尤其是犹太人进行种族屠杀。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些集中营一共残杀了27个民族的150万~200万人,其中90%为犹太人。
苏联人也大肆屠杀波兰战俘。1939年,苏联占领波兰东部时俘虏了25万~45万名波兰士兵。1940年,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1940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了厚厚一层土。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被同样处理。
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1943年,“卡廷森林惨案”首先被德军发现,公之于众,全球哗然。苏联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承认是自己所为。
尽管与德国实力相差悬殊,波兰人民还是选择了勇敢抗争。1940年,流亡伦敦的共和国政府在国内建立国家军,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与法西斯德国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最能体现波兰军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的便是“长矛战坦克”的神话了。
据说战斗发生于德波开战的第一天,当时波兰第18骑兵团在掩护但泽走廊波军总撤退的过程中,对德国第19装甲军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师结合部发起一次攻击,其中两个执行迂回任务的骑兵中队正好碰上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波兰人趁其不备挥舞着马刀发起冲锋,将猝不及防的德国步兵击溃,然后就地组织防守。但遭到正在附近树林里休整的几辆德军装甲车攻击。在20毫米机关炮的弹雨下,靠马作战的波兰骑兵们损失惨重,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第二天,“波兰骑兵用长矛向德国坦克冲锋”的神话就传开了。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波兰军民的抗争从未停止。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华沙人民举行了“华沙起义”,将反抗法西斯统治推向了高潮。8月1日起义令一下,国家军数万将士以极大的勇气投入战斗,2000多人民军将士闻讯也积极参战,华沙全城上百万居民或直接参战,或帮助修工事运弹药,全城上下众志成城,誓与法西斯决战到底。他们以老式步枪、大刀甚至砖头、石块,与侵略者展开肉搏战。由于当时在华沙城里的德国军队仅有1万多人,对付起义军有些捉襟见肘。德军想出动飞机,可那几天偏偏天气不好,飞机无法起飞,于是,德国人眼看着大半个华沙城落入起义军之手。希特勒为此暴怒,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镇压起义,保住华沙。德军随即展开调动,在华沙城外作战的2万多军队奉命进城,从其他战场上调来的数万军队也向华沙运动,一场恶战开始了。起义军经过几天消耗,弹药已不足了。西面,盟军时有飞机空投武器弹药,但大多落入敌手;东面,苏军遇到德军顽强阻击,向华沙进攻的步伐也停滞了。8月5日,德军向守在沃拉和奥霍塔两个区的起义军发起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华沙巷战开始了。
在这些地方,到处都可以看见起义军与德军扭打在一起的场面,街头巷尾、房上房下,甚至下水道里,每一寸土地都是双方必争之地。
在占绝对优势的德军的攻击下,8月6日沃拉区陷落,11日奥霍塔区也落入德军手中。随后,德军把攻击目标集中在华沙老城区(古城),守卫老城的是9000起义将士。他们在德国飞机、坦克、大炮的轰鸣声里寸土不让,德军狂轰滥炸,整条街整条街地纵火焚烧,起义将士则坚守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街垒,每一个窗口、每一个掩体里都有起义军射出的子弹、投掷出的石块,数千德军在这场守卫战中丧命。到9月2日,最后一批起义军撤向市中心区,坚守了4个星期的老城终于陷落。
至此,起义军只剩下市中心区的一部分阵地。此时,起义军已弹尽粮绝,并陷入德军重围之中,与外界联系、运送给养的唯一通道-下水道也被德国人用毒气封锁,下水道里的起义将士和避难的百姓伤亡惨重。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起义将士仍然坚守了30天,直到10月2日。这期间,苏联红军发起攻势,苏联空军也开始向起义军空投武器弹药和食品,但这一切为时已晚,起义军因伤亡惨重已无力再战。10月2日,起义军代表被迫与德国签订投降协议,华沙起义在坚持了惊人的63天之后归于失败。
华沙起义给德国法西斯致命一击,共消灭德军1万人,打伤德军近万人,另有7000多德国兵下落不明。起义军的英勇顽强使德军近乎疯狂。在沃拉区保卫战中,德军屠杀了近5万人,绝大多数是手无寸铁的华沙市民。在保卫奥霍塔区的战斗中,德军为了减少伤亡,疯狂屠杀市民,只要是男人都在他们开枪射杀之列。据统计,华沙起义军有18万人牺牲,25万人受重伤,更有20万市民被屠杀,占当时华沙人口的1/5。
波兰人民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最终于1945年3月在苏联红军的协助下,赶走侵略者,收复全部波兰国土,波兰如凤凰涅盘获得重生。
3.敢于说“不”——走有波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45年,在苏联支持下,波兰建立了波兰人民共和国。虽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波兰人在民族情感上对苏联有很大抵触。波兰在传统上又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度,以致斯大林曾讲过,“向波兰人灌输共产主义比给公牛套挽具还要困难”。波兰统一工人党就在这传统与现实间企图寻找一条“波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领域首先提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意识领域允许波兰的学者到西方旅行、交流,较少干预社会科学的自由发展。在宗教方面,波兰统一工人党是东欧社会主义执政党中唯一党纲中不写入无神论并正式允许教徒入党的执政党。但这条有波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并不平坦,在东欧剧变前的40多年发展历程中,波兰形成“五年一小事,十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动荡局面,并且最终成为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1952年通过的《波兰共和国宪法》规定,波兰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即波兰统一工人党为波兰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领导力量。在经济上,波兰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大地主土地收归国有,1946年,又将大中型工业企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从1947年开始,波兰按照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在外交上,波兰1947年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华约”,一切唯苏联马首是瞻。但是经历了最初的快速发展之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就在波兰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农村强制实行集体经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模式下提高也异常缓慢,腐败丛生,人民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随着斯大林遭批判,苏联模式普遍遭到质疑,波兰社会开始强烈要求修改现行政策,改组党和政府的领导。
1956年发生的震惊国内外的“波兹南事件”将矛盾推向了顶点。
“波兹南事件”后,一直坚持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波共领导人哥穆尔卡重新上台,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改革。改革旨在消除计划和管理的过度集中,扩大企业权限,生产成果与职工物质利益挂钩;在企业中实行工人自治;价值指导价格;企业以真正的经济核算为根据;建筑材料允许私营和农民集体经营;坚持合作化的自愿原则等。这些措施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有所缓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又走上了高积累、重工业优先的道路。1970年,由于经济形势恶化,政府为减轻财政负担提高了食品价格,在波罗的海沿岸各城市发生大规模的骚乱,哥穆尔卡由盖莱克接替,进行第二次经济改革,提出走“日本工业化道路”,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和“积极的借款政策”,向西方大量借款,进口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以取得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知识小百科
哥穆尔卡
哥穆尔卡(1905-1982)是波兰工人运动活动家,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他强调波兰的独立自主,并明确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1956年“波兹南事件”后对波兰进行经济改革,由于改革力度不够,1970年发生经济动荡后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