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是一个建国仅1000多年的国家,从世界范围看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在历史上总是扮演被欺凌的角色。但从中世纪以来,其宽容的政治、宗教环境使科学文化大放异彩,群星交相辉映,在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节相得益彰的教育与科技
科技的进步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必然也推动科技的前进,二者相得益彰,相互影响。这一点也为波兰历史所印证。1364年,卡齐米日国王建立了克拉科夫学院,学院设有法学系、医学系、艺术系。1385年,波兰建立了雅盖沃王朝,1400年重建学院,改称克拉科夫大学,又称雅盖隆大学。大学迅即成为波兰的科学中心和政治思想库,被誉为欧洲最好的大学之一。
15、16世纪之交,波兰开始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欧洲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进步思想传入波兰,受到了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天文学领域出现了一些学术进展。天文学家沃伊切赫·勃鲁哲夫斯基(1445-1497)编制了着名的行星位置表。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以其毕生研究写成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在天文学中建立了太阳中心体系的基础,推翻了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约公元90-168)提出的后来受到天主教支持的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和一切行星都围绕地球运行)。
17、18世纪,由于连年战争、政治腐败和政局动荡,波兰文化事业也逐步衰落。这期间,教育文学家扬·赫维留(161l-1687)根据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经过计算定出了相当准确的太阳自转周期。赫维留提出的“光斑”一词沿用至今。他于1647年发表了第一幅较详细的月面图,1701年出版了赫维留星表。
1772年,波兰遭受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爱国志士开始探求挽救民族、发展国家的道路。法国的启蒙运动于18世纪末传入波兰,加速了波兰市民阶层阶级意识的形成。1773年,波兰建立欧洲第一个教育部-国民教育委员会,依据非宗教原则建立新学校。1816年,在俄国沙皇统治下的波兰王国建立了华沙大学。此外,还建立了农业研究所、工学院、凯尔采采矿学院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兰科学界又出现了一批获得世界级成就的科学家。玛丽·居里(1867-1934)曾先后获诺贝尔物理奖和诺贝尔化学奖。1883年,卡罗尔·奥尔舍夫斯基(1846-1915)和齐格蒙特·弗罗伦蒂·弗鲁布莱夫斯基(1845-1888),首次共同在世界上获得可测量数量的液态氧。奥尔舍夫斯基于1895年又从空气中制取了液态氩。伊格纳奇·拉达·卢卡谢维奇(1822-1882)于1852年在世界上首次从石油中提取出煤油,并于1853年发明了煤油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波兰教育体制迅速建立并逐步得以完善,包括各种类型的学校和多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保证每个人从学龄前,乃至就业后都有学习的机会。波兰科研教育事业也比较发达。
在这个人口不到4000万的国家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有助教以上科研人员1万以上,其中教授2000多人,有院士约500人。波兰已基本普及中等教育。全国有高等学校140所,在校大学生约50万人。1959年,波兰举办了首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当时仅几十个代表队参加,现在已发展成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重要国际赛事。
1.民主与自由的火种——雅盖隆大学
雅盖隆大学1364年建校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欧洲最古老的着名大学之一。早在16世纪,此校就成为中欧各国大学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莘莘学子竞相涌入此校深造。18-19世纪,波兰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瓜分,20世纪中叶,波兰又被纳粹德国侵占,但雅盖隆大学坚持逆境办学,弦歌未断。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励精图治,再造辉煌。今拥有学生2万,教师2000。来此校留学的外国学生也从欧洲扩大到亚非澳美各洲。这里曾经培养出科学巨匠哥白尼、着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以及前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这里,勃罗维兹首先发现伤寒杆菌;齐布尔斯基提出肾上腺素的生理特征;人类第一次提取了血红素晶体和叶绿素的化学成分;布朗运动定律产生;世界上第一次空气成分的分离液化进行。
“智慧高于力量”,这是雅盖隆大学的校训,被镌刻在雅盖沃大厅的门楣上。雅盖隆大学的成立和发展,同3位重视教育的开明君主密不可分。第一位是波兰皮雅斯特王朝晚期的国王卡齐米日三世,他于1363年向教皇提出兴办大学的申请,并获得教皇的恩准,于1364年颁布了建校诏书,宣布波兰第一所大学的诞生。因此,雅盖隆大学最初叫卡齐米日大学。卡齐米日的办学诏书十分简洁,感情真挚动人。他祝愿学校成为异彩纷呈的科学明珠,造就学识渊博、品德优秀、技艺精湛的贤才,还祝愿学校成为清澈的知识甘泉,波兰国内外“凡渴求科学知识的一切人等,均可来此畅饮知识的甘泉”。第二位重视教育的君主是女王雅德维加,1386年,她同立陶宛大公雅盖沃结婚,波兰和立陶宛结成同盟,雅盖沃同时成为波兰国王,与女王共同执政。雅德维加女王十分重视文教事业,对大学的恢复和重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女王在1399年逝世时立下遗嘱,将她一生的积蓄捐赠给大学,作为办学经费。第三位是弗瓦迪斯瓦夫·雅盖沃,1400年,他颁布了大学复校诏书,从此卡齐米日大学改名为雅盖隆大学。
雅盖隆大学历史悠久,在中欧地区仅次于布拉格的查理大学,学术水平高。15世纪,雅盖隆大学的一系列学科,如天文、地理和历史、语言文学,其教学和研究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曾在这里就读,被称为雅盖隆大学“最伟大的学生”。16世纪,雅盖隆大学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的声誉,在近万名学生中有40%的留学生。1780年,学校对学科进行改革,废除延续几百年的4个系的传统体制,改设文学院和理学院;以精密科学、自然科学取代神学在各学科的首要地位;采用分析、解释性教学方法代替照本宣科;采用波兰语教学,限制拉丁文在神学教学中的使用,同时提出教育“为大众服务”的主张。
除了学术成就,雅盖隆大学还注重爱国主义的培养。1656年,瑞典军队入侵波兰,强迫雅盖隆大学屈从瑞典国王。但该校全体教授拒绝与占领者合作,并解散学校,宣布全体教师撤离克拉科夫。波兰亡国后,雅盖隆大学抵制奥地利当局在这所大学推行日耳曼化政策。1860年,该校恢复用波兰语教授某些课程,10年后恢复用波兰语教授全部课程,后又成立了科学协会。1883年,该校教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空气成分的分离液化。1939年,德国纳粹在雅盖隆大学诱捕183位教授和科学工作者的事件震惊世界,纳粹妄图用死亡来征服这个民族的脊梁,但是雅盖隆大学的教授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没有使纳粹得逞,他们不愧为波兰的民族精英。该大学校长在惨遭杀害前留下遗言:绝不能向敌人低头屈服,绝不能乞求怜悯,绝不能萌生和敌人合作的想法。
这3个“绝不能”彰显了波兰民族特有的骨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盖隆大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名列欧洲大学排行榜第六位,是欧洲大学联盟、Utrecht大学同盟和Coimbra团体成员之一。她的声誉吸引着众多的国际留学生、政府和国际组织成员。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是波兰唯一的,欧洲国家极少数已经被美国国家教育部完全认可的大学之一。
2.固定住太阳,转动地球
哥白尼作为世界闻名的天文学家,是波兰人民的骄傲,以哥白尼命名的事物随处可见。在华沙,哥白尼雕像坐落在波兰科学院斯塔希茨宫的门前;在托伦,有哥白尼大学;在弗隆堡,哥白尼角楼巍然耸立;在大海上,“哥白尼”号乘风破浪;在天空中,有“哥白尼”号飞机在翱翔。
尼古拉·哥白尼于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是一个对自然充满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在小时候,他与老师之间一段关于人与天命的对话,让他开始了第一次与星空的亲密接触。哥白尼少年时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师叫沃德卡。有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做客,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地方写了一条批注:“圣诞节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正在这时,沃德卡推门走进来。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说:“孩子,又看什么书了?”哥白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能看懂吗?”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老师,我看不懂。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天上的星星,它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怎么不能呢?”沃德卡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
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说不出道理。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孩子,天命决定一切,这是几千年以来的一条老规矩,我不过是拾前人的牙慧罢了。
至于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老师的希望不久就变成了现实。几十年后,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18岁时,哥白尼就读于波兰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瓦拉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的引导下,哥白尼掌握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后来,哥白尼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医生,哥白尼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为“神医”。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3世纪)的学说,确信日心说是正确的。大约40岁时他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着作《天体运行论》。他在《天体运行论》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的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作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要点,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他却害怕教会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直到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
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去世前夕,他才从出版商那里收到他所写的书。
在书中,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规模,认为星体运行的轨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他的学说里,数学运算很复杂也很不准确。但是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其他一些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着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泰寿·勃莱荷。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哥白尼的书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而伽利略和开普勒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正因为他俩所取得的成就才使牛顿有能力建立运动定律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体运行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
有趣的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本人却不是职业天文学家,实际上研究天文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哥白尼成年以后作为一名教士大部分时间是在弗隆堡的费劳恩译格大教堂度过的。
科学与宗教这一对势如水火的冤家却在哥白尼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有人说,牧师和主教的这一神职职务使哥白尼成就了伟大事业。理由为:正是有了神职这一铁饭碗,哥白尼才有可能专心于天文,而且哥白尼恰恰是利用那里的城堡箭楼作为观测天象的天文台。这个简陋的城堡箭楼也被后人命名为“哥白尼角楼”。
除了牧师、天文学家的身份外,哥白尼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是经济学家,他是近代第一篇货币论的作者。哥白尼曾经为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制定过改革货币的方案。在哥白尼撰写的有关财政问题的论文中,他提出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论点,就是说当政府发行的货币无稳固的基础时,信誉良好的货币就会被储存起来或流向境外而不在市场上流通,人们用劣币缴纳赋税,国王只好收回自己发行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