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欧洲——波兰
30931500000011

第11章 体验别样波兰(3)

波兰人认为,这种仪式可能起源于古时异教的一种信仰,把马让娜老太婆看做冬天的化身,是冬天带来的寒冷、疾病与死亡的化身。

还有传说,是马让娜女王给人间带来可怕的寒冷。

春分正值冬去春来。这一天(或春分后的一两天)清晨,人们纷纷拿出预先扎好的干草马让娜老太婆,给她穿戴上破旧的女式服饰,挂些各色布条,用链子拴牢。然后,举着小彩旗,带上一束干花草,拖着马让娜绕村走,兴高采烈的大人孩子们一边走一边诅咒,不时地抽打着这个“老太婆”。最后来到河边或湖边,把马让娜举起扔到水里“淹死”,同时将随身带来的小旗和干花草一起扔进去。古时举行这个仪式,还夹杂着许多迷信的做法,如把马让娜扔进水里后,参加仪式的人就各自赶快往家跑,一路既不能绊着,也不能摔倒,否则就会遭受厄运,轻则大病一场,重则丢掉性命。如今这种仪式已经成为有趣的游戏。在波兰的邻国捷克和斯洛伐克的乡村,也有“淹死马让娜”送冬迎春的习俗。

2.祈福复活节

在复活节之前,最丰富多彩的节日就是“棕枝全日”。全国的教堂都会庆祝这个基督成功进入耶路撒冷的日子。那一天最大的特色就是棕榈叶。虽然仍被称为“棕榈叶”,但它们已不再像当年耶稣在圣城被祝福时的那个样子了。典型的“棕榈叶”是一束束的锦熟黄杨、晒干的花朵和柳树枝。有些地区因拥有独特的棕榈叶而出名,那儿有数米高的棕榈枝叶,上面点缀着五彩缤纷的丝带、牧草、干花或人造花。在过去,人们相信在弥撒中被祝福过的棕榈叶有着特殊的功能,比如可以预防疾病。弥撒后,人们互相轻轻地敲打着棕榈叶,表达健康、财富和丰收的祝愿。

在“神圣星期六”(复活节前夕的星期六),人们带着一篮一篮的复活节食物到教堂祈求上帝的赐福,这可以追溯到14世纪。在过去,篮子里只有一只用面包做的烤羊羔,象征着被赐福,但如今,篮子里至少有7种各具象征意义的食物。面包赋予了好运,也是基督教首要的基督圣体的象征;鸡蛋代表重生,表示生命战胜死亡;盐是一种赐予生命的矿物,曾被认为能驱除恶魔;熏肉确保了健康和富足;奶酪表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山葵象征着力量和体能;糕饼(通常是一种复活节磅饼、圆麦饼或“马祖卡”)是篮子里的最后一道食物,它象征着才干与完美。按照传统,蛋糕都是自己在家做的。现在还有人把巧克力和热带水果放进复活节篮子里。

另一个复活节传统习俗是装饰彩蛋。波兰最古老的复活节彩蛋是在奥斯特鲁夫出土的10世纪的文物。有趣的是,它的做工和当今的彩蛋非常相似。

装饰复活节彩蛋已经成为民间习俗中最重要的元素,并且带有很大的地域性差别。按照传统,在给鸡蛋上色之前,人们会用漏斗工具先把熔蜡涂在表面形成图案,等蜡干了后就不会再吸收染料了,这时再上色,然后把蜡刮掉,这样在鸡蛋上就留下了之前用蜡涂成的轨迹图案。

在某些地方,人们会把白色的芦苇芯、彩色的毛线或小纸片粘在蛋壳上。在波美拉尼亚有一种复活节彩蛋,每一只彩蛋只有一种颜色,并且使用的是取自树叶、树皮、洋葱片、球果、锦葵花、甘菊、芦苇、果壳、荨麻叶、松针等植物的纯天然染料。在西里西亚,人们会用很尖的笔在染色鸡蛋的表面刻出精致的图案。装饰鸡蛋曾是妇女们的手工艺活。

上好色或作了画的鸡蛋首先被送给家庭成员,然后在复活节的那一周送给朋友们。把复活蛋送给男孩或女孩也是一种表达爱慕的方式。按照传统的要求,在复活节主日,人们要在耶稣复活弥撒后的正式早餐上吃完所有被赐福的食物。全家人围在餐桌前品尝丰盛的食物,有火腿、香肠、肉饼、肉卷、烤猪腰、各种家禽、鸡蛋、磅饼、马祖卡、圆麦饼、奶酪蛋糕,等等。热菜主要包括“楚汤”配白香肠和熏肉,山葵汤配熟鸡蛋和白香肠,或者罗宋汤配鸡蛋,等等。餐桌铺上了洁白的桌布,上面点缀着各式各样的复活蛋、鲜花、葇荑花、绿色的水芹,还有必不可少的用蛋糕和糖果制作的复活节“烤羊”。

复活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男孩子向女孩子泼水的日子。这个古老的习俗至今仍然非常流行,但其最初的含义已经逐渐被忘却。它很可能是一种赐予生命力的净化仪式。在很多地方,人们为了更好的收成和更多的奶产量,水也同样会泼到土地上和母牛身上。在波兰,还有许多地方性的复活节习俗。在克拉科夫,有着名的娥玛乌斯节。

这是一个为纪念两位门徒在往娥玛乌斯镇的途中与基督相遇的民间庆典。街上的摊架上面摆着琳琅满目的饰品、通心粉和糖果,小贩们叫卖着。附近村庄的学徒和雇农们会用柳条拍打女孩以讨得她们的欢心,或用棍棒“打架”以炫耀自己。人们聚集在教堂里观看宗教兄弟们的盛装游行,他们的装备有旗有鼓,还有圣人画像。如今在小贩的摊架上,传统的玩具和工艺品已经被许多新潮的塑料小玩意代替,尽管如此,娥玛乌斯节仍然是最受大人和小孩欢迎的节日。

圣灵降临节(WhitMonday),也称五旬节,是为纪念耶稣复活后差遣圣灵降临而举行的庆祝节日。

据《圣经》说,耶稣在复活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开始布道。据此,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

但在波兰,它自古以来主要是农民的节日。这一天,各个农户都将屋子装点上柳枝和桦树枝以及绿色的芳香白菖蒲。“五月树”是这个节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给一棵小松树挂上彩带、花朵和铃铛,举起这株五月树沿村子边走边唱,祝愿所有的人能等到夏天来临。波兰城市从19世纪开始庆祝圣灵降临节。各家都要装点上绿色植物,主要是白菖蒲。这一天全家老少一起去郊游、野餐。

圣母升天节(AssumptionDay),又称圣母升天瞻礼、圣母安息节。

在天主教的教义中,认为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在结束生命之后,灵体一齐被送进天堂。因此在每年的8月15日,波兰人会庆祝圣母升天节。

这是关于圣母玛利亚最古老、神圣的节日,也是波兰最盛大的宗教节日之一。

这一天,虔诚的波兰人会举行隆重的朝圣活动,他们朝圣的地点就是享有波兰“麦加”称号的天主教圣地明山修道院。明山位于华沙西南200多千米的琴斯托霍瓦市中心,是一个仅高10多米的小土丘,丘顶为修道院建筑群。修道院最早建于14世纪,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瑞典军队围攻明山修道院,但未攻下,传说是圣母玛利亚显灵的结果。从此,这里就开始一年一度的圣母升天节朝圣活动。朝圣节期间,为了显示虔诚,人们从全国各地步行而来,在神父的带领下,举着横幅、十字架和高音喇叭,一路唱着赞美诗。在修道院外一个高台前的大广场,神父在高台上通过高音喇叭布道。随后人们从正门进入修道院,来到正厅的圣母玛利亚面前跪下祈祷。在院子里,人们也会跪下聆听布道,还有不少人排队等候向坐在小木屋内的神父忏悔。

3.波兰“清明节”——万圣节

11月1日法定为万圣节,是波兰人扫墓和全家团聚的日子,每年10月的最后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采购过节用品。主要是购买称为墓地之花的黄色和白色菊花切花以及一般祭扫时用于馈赠的盆花,还要置备碗形长明灯。此外,便是选购家庭团聚用的大量食品。平日不在一起的家庭成员,这时也都动身回老家。铁路每逢此时便加开列车,公共电汽车也新增线路。各公共墓地附近的道路两旁,临时设置的摊点一个挨一个,出售鲜花、长明灯及蜡烛。有时商业人员售货不足中小学生也撑起帐篷出售祭品。

11月1日清晨,人们陆陆续续赶往墓地。全家人来到亲人的墓前,先是整理周围的环境,清扫落叶,刮去碑上的苔藓,然后献花。有的还往墓上撒白色菊花瓣,点燃长明灯、蜡烛,祈祷、默哀。有些人还多拿上些祭品,到那些无人祭扫的墓前凭吊。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可以看见背着钱箱的募捐者慢慢走动。不时有人将钱默默塞进捐款箱。

捐款完全是自愿,募捐所得全部用于修缮公墓。这一天,许多人都自发地到广场和街头的先烈纪念设施前献花悼念。直至夜深,扫墓活动方渐渐结束。

这个国际性的节日源远流长。

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从古老凯尔特人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来。凯尔特人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居住在欧洲莱茵河、塞纳河、卢瓦河流域和多瑙河上游的部落群。

古代凯尔特人认为,每年10月31日,已故亲人的灵魂走出坟墓回到生前的家。所以这天夜晚,各家都制作许多美味佳肴,以便亡灵回家后全家吃团圆饭。同时,在旷野山丘上,点燃一堆堆篝火,招引善鬼,驱赶恶魔。人们身披兽皮,头戴面具,装扮成鬼怪模样,围着篝火且歌且舞,直到深夜。凯尔特人逐步被罗马帝国征服后,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渐渐融合。基督教传遍欧洲后,这个节日风俗又同基督教融合,流传到世界各地。另一种说法是来自对教友的追思。11世纪初,法国科隆尼地方有个修道院,院长奥狄罗相信死去的教友中,有些灵魂没有升入天堂,需要靠生者的祈祷才能超凡入圣。于是每到11月2日,他便命令修道院里的修道士追思已故教友。

这个祈祷追思惯例后由修道院向外发展,终于变成天主教的普遍祭日。届时生者要去死者墓前祭扫。入夜,家中备好糕饼,供死者的灵魂回家享用。

4.波兰“情人节”——河灯节

河灯节是波兰民间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比波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古老。

它在每年夏至的前一天夜晚举行,所以又叫“夏至前夜节”。这一夜是一年中最短的一个黑夜。夜晚10点钟,天际犹留有夕阳余晖,次日清晨3点,东方已出现鱼肚白。后来,为了方便老百姓到河边观看和施放河灯,就把这一节日活动改在夏至后的第一个星期六傍晚。每当这时,人们将一个个用鲜花和松枝捆扎的河灯陆陆续续放入水里,游弋在河中的小汽艇就会立即驶过来,帮助把灯推向河中央。

只见宽阔的维斯瓦河漂满河灯,大大小小,千姿百态。一束束礼花从河岸纵深处腾空而起,有的像璀璨的明珠自天空坠落,有的像烂漫的山花在碧空绽放,穿插在礼花丛中的各色曳光弹和探照灯的光带,好像彩绸飞舞。礼花、光带反射在河面上,同河中飘飘欲仙的河灯交相辉映。河岸上人头攒动,一片欢腾。

这样一个古老的节日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波兰处于群雄割据、小国林立的状态。各小国之间战事频仍,生灵屡遭涂炭。一次,两个小国之间战火又起。发动进攻的小国有位年轻的王子英俊勇敢,他反对这种兄弟阋墙的战争,然而父命难违,只好奉命出征。王子率军打到了被攻小国的京城郊外。被攻小国有位美丽善良的公主,一向为各国相邻而不相安所困扰。这一天,她得知邻国的军队兵临城下,毅然决定亲自去见王子,晓以大义,劝其退兵。

两人相见,公主所言正是王子所想,谈得十分投机。这以后,他们又多次见面,相互爱慕之情越来越深。最后,两人决定缔结连理,让两国永世修好。王子遂退兵回归故里。这件化干戈为良缘的美谈,很快传到了两国国王的耳里。一个重责儿子,另一个怒斥女儿,不允许他们结秦晋之好。王子和公主竭力抗争,却无法改变双方父王顽固的态度。

在夏至的前夜,他们俩来到两国边界维斯瓦河畔,相对默默垂泪,然后携手纵身跳入维斯瓦河,以死明志。王子和公主的死震动了两国臣民。

他们问,我们为什么要如此互相仇视?王子和公主的死更震动了两国国王,他们呼天抢地,顿足捶胸,却挽不回儿女的生命。两位国王悔恨自己的愚蠢,终于走到一起,相约停止征战,友好相处。这件事成了一个契机。从此,波兰大地上各小国相继效仿,不再争斗,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波兰国家。以牺牲自我换来波兰和平与统一的王子和公主,受到人民深深的崇敬与爱戴。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到夏至前夜,人们便会来到维斯瓦河边,把自己捆扎的河灯放到水里,祭奠这对深明大义的恋人,希望河灯照亮路途,使王子和公主平安返回家园。

随着光阴的流逝,放河灯的习俗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姑娘们便会在扎河灯时把自己对爱情的希望写成纸条放到河灯里顺水漂流。小伙子们便会在这一天驾一叶轻舟在维斯瓦河上穿梭,希望能找到藏有姑娘心事的河灯。

波兰有些农村地区,在这一天夜里,未婚男女会在河边或土坡上燃起一堆堆篝火,大家围火唱歌跳舞,小伙子们会在篝火上跳来跳去,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敢来讨好姑娘,还会一支接着一支唱情歌。如果姑娘的芳心被打动,他们就会双双离开篝火,去远处互诉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