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声律启蒙(国学启蒙书系列)
30917400000023

第23章

原文

秦对赵,越对吴,钓客①对耕夫②。箕裘③对杖履,杞梓④对桑榆⑤。天欲晓,日将晡⑥,狡兔对妖狐。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嘉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⑦公子,玩情柳陌花衢⑧。

注释

①钓客:钓鱼人。②耕夫:农夫。③箕裘:指继承父业。④杞梓:优秀人才。⑤桑榆:暮年老者。⑥晡:泛指晚间。⑦胜游:快乐地游玩。⑧衢:四通八达的大街。

释义

秦国和赵国相对,越国和吴国相对,钓鱼人和耕田者相对。继承父业和遵守礼制相对,优秀人才和暮年老者相对。天空破晓,日头落山,狡猾的兔子和阴险的狐狸相对。战国时苏秦读书刻苦,用锥刺大腿使自己不打瞌睡;唐人李勣见姐姐病了,就为她熬粥,不料将自己的胡须烧了。汉代淮阴侯韩信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晋朝左思写《三都赋》,一时使洛阳纸贵。有志向喜好隐逸的人,适宜于在茅屋竹篱中居住;喜好游乐的花花公子,喜欢整天闲游于街巷间。启示物各有情,人各有志,才能不同,各显其力。

典故

悬梁刺股"悬梁刺股",形容勤奋好学的刻苦精神,它包括两个故事。先说"悬梁"。汉朝时候,有个叫孙敬(字文宝)的人,十分好学。到了深夜,万物俱息,而孙敬仍苦读不止。他往往读书读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还不肯休息。有时实在太累,一边读一边打起瞌睡来,他就对自己十分生气,拿来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然后读书,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这就是孙敬"悬梁读书"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位说客名叫苏秦。起初,他以连横之策去游说秦王,秦王不听,以后又多次上疏,秦王仍不采纳。苏秦资费用尽,一无所成,不得已只好背着书袋回家。苏秦回到家中,妻子不给他送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兄嫂也不理他。这种环境,使他非常痛苦,他不禁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做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是我的过错啊!"他决心下一番苦功,认真学习。从那时候起,他夜以继日伏案读书,仔细揣摩,勤学苦思。每当读书读到疲劳至极之时,他就"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意思是说,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使自己不打瞌睡,以坚持学习。由于他勤学苦读,一年之后,学识大有长进,对治国也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以合纵的策略去游说秦王。秦王认为苏秦才学非凡,对他十分器重,就封他为武安君,授他以相印,赐他车子百辆、锦绣十匹、白璧一双、黄金万镒。后来人们把故事中的"引锥自刺其股"和"以绳系头,悬屋梁"简缩成"悬梁刺股",用来形容刻苦读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