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应该懂得的100条人生经验
30890600000029

第29章 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

二十几岁的人都巴不得自己精明一点、再精明一点。殊不知,这种小聪明正是阻碍人生前进的绊脚石。有时候,糊涂一点也无妨,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要以为糊涂是不好的、贬义的,其实难得糊涂,才是人生的真谛。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块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

砚台还有许多空白,板桥便建议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

郑板桥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郑板桥为什么写“难得糊涂”呢?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吃不开,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刁难。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面又彷徨悲观,产生了脱世思想。这时,他的情绪是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交织在一起。就是在这种情绪下,他写了“难得糊涂”的字幅,不久便辞官归隐。这样就不难理解郑板桥的意思了,身在官场,只有小心从事,知进知退,不冒失,不惹祸,才能安然而退。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同时,“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于大方向,为全局负责。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

“难得糊涂”按现代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作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纠缠不休;对不便回答的问题佯作不懂;对危害自身的询问假作不知,以理智的“糊涂”化险为夷,以聪明的“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种种矛盾。

况且,一个人在处世,生活中学会难得糊涂,可以使自己心态平和。

如果你是一个牙尖嘴利、眼尖手快的人,你必然会发现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加追究,不久你就会忘掉这些东西,而一旦你觉得自己无法不指出来,非要给他人一个昭示,就会弄得他人满心不快活,恐怕你自己的心也难以平静下来。

“糊涂”是福,我们不妨偶尔也来点儿小糊涂。高境界的糊涂不是真傻,而是一种大智慧,就像象棋博弈中的高手,他不在乎丢掉了几兵几卒,也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他着眼于整体的合理布局,欲擒故纵,稳扎稳打,最后在条件成熟时给对手致命的一击。这种糊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早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看似鼠目寸光,实则早已紧紧地盯住了未来的目标。

二十几岁的人,不要时时聪明外露,要懂得适当装糊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