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住对方弱点加以利用我们在与别人办共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对方的为人做一个充分的了解。比如他有什么样的缺陷或不良嗜好。如果对方没有政治家的谋略,却有一些专门的爱好和艺术才华,了解了这些你就可以投其所好,抓住对方的弱点,巧妙地加以利用了。
童贯是北宋末年宫中的一个太监,童贯在太监中是个很特殊的人物,他虽是太监,但却没有一点儿太监的模样。据说他身躯高大,声如洪钟,力大无比,而且由于手术不彻底,他的嘴唇上居然还长出了几根胡子。由于妃子和宫女们深宫寂寞,拥有这个得天独厚条件的童贯,就极容易讨到妃子、宫女的欢心。再加上童贯生性豪爽,不惜财物去结交众人,而且度量很大,不计较小是小非,所以,宫廷内部上上下下都很喜欢他。
童贯善于察言观色,这种本领到宋徽宗即位后更是发挥到了极致,终于让他发了迹。童贯主持枢密院,掌握兵权达二十年,与宰相蔡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权势之大,其实还在宰相之上。蔡京是男人,被世人称为公相;童贯是阉人,所以人们称他为“媪”相。
宋徽宗即位之后,自认为终于可以有机会大展自己的“艺术才华”了,就派遣童贯四处搜罗天下名画,供他观赏摹画。当时,书画艺术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在东南沿海尤其是江浙苏杭一带,于是,童贯就来到了杭州。办这趟差使,对他而言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知道宋徽宗酷爱书画艺术,只要能针对他这个特点把事情办好,肯定会受到宠信。童贯不愧是富有经验而又深谙人情世态的厚黑老手,他的分析是极有道理的,热爱艺术的人往往不顾其他理性因素,只要能在情感上相通,便置一切于脑后。童贯在苏杭一带把历史名画和时人杰作源源不断地送到宋徽宗的面前,徽宗在大饱眼福之后,对这位使者的尽心尽力也十分感激。
不久,童贯在杭州遇到了逐臣蔡京,二人竟一见如故,十分投机,童贯就想借此机会荐举蔡京。
恰巧,蔡京也精于书法,还通绘画。在中国书法史上,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指苏轼,黄指黄庭坚,米指米芾,蔡就是蔡京,只是后人因为蔡京是奸臣,不愿把书法家这一桂冠套在他的头上,把姓蔡的换成另一个人。童贯就利用蔡京的这一特长,每次送给徽宗的书画中都带有蔡京的作品,并附上吹嘘蔡京的奏章。徽宗见了蔡京的书画,本就喜欢,再加上童贯的吹捧,就决定拜蔡京为相。正巧,朝内新、旧两派斗争不休,徽宗即借调和两派关系之因由,免了宰相韩彦忠,于公元1102年7月,任蔡京为宰相。而童贯在朝中也如虎添翼地多了一个帮手,从此更加如鱼得水,步步高升真到了权倾天下的地步。
办事是一门学问,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办事,不失为一种上上之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抓住对方的特点,迎合对方的兴趣和爱好,利用突破口来化解对方心中的矛盾和疑虑,为他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也就是说,想让人家上房,先给他搭好一个梯子。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影响他、打动他,并进而达到自己办事成功的目的。
2.办事不能太爱面子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此话道出了人的自尊的重要性。人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最为强烈。从一定意义上说,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可是生活中的某些人脸皮太薄,自尊心太强,只要别人拒绝他们或稍微给点脸色看,他们就脸红,感到羞辱、气恼、拂袖而去,绝不回头,甚至与对方争吵闹崩。
表面看来这种人似乎很有几分“骨气”,其实这是心理素质过于脆弱的表现,只顾面子而不想千方百计达到目的的人,很难办成事情,对事业的发展更是不利。
因此,我们在办事时,不要抱着自尊不放,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碰个钉子脸不红心不跳,不气不恼,照样笑容可掬地与人周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争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这种坚定的意志,才能把事情办成。
另一方面,办事需要消耗时间。而时间恰恰是一种办事武器。时间对谁都是宝贵的,人们最耗不起的是时间。所以,如果你以足够的耐心,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姿态与对方对垒时,就会对对方的心理产生震慑,足以促其改变初衷,加快办事速度。所以,你要沉住气,耐心地牺牲一点时间,这样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有个拉保险的业务员,到一家餐厅拜访餐厅老板,老板一听到是保险公司的人,脸色马上由晴转阴。
“保险这玩意儿,根本没用。为什么呢?因为必须等我死了以后才能领钱,这算什么呢?”
“我不会浪费您太多的时间,您只要给我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为您说明就好了!”业务员并不后退。
“我现在很忙,如果你的时间太多,何不帮我洗洗碗盘呢?”
老板本来是以开玩笑的口吻戏谑他,没想到年轻的保险员真的脱下西装外套,卷起袖子开始洗了。老板娘吓了一跳,大喊:“你用不着来这一套,我们实在不需要保险!所以,不管你怎么说,怎么做,我们绝不会投保的,我看你还是别浪费时间!”
这个业务员每天都来洗碗盘,老板依旧是铁石心肠地告诉他:“你再来几次也没用,你也用不着再洗了,如果你够聪明,趁早找别家吧!”
但是这位有耐心的业务员依然天天来洗,十天、二十天、三十天过去了。到了第四十天,这个讨厌保险的老板,终于被这个青年的耐心打动了,最后答应他投高额保险,不仅如此,而且还替这位有耐心的年轻业务员介绍了不少桩生意。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双方认知距离有多大,只要你耐心周旋,坚持住,不轻易放弃,用行动让对方感到你十分有诚意,就会促使对方改变初衷,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有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自尊心的强弱程度大不相同,在交际中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某工厂有个推销员原本自尊自负,脸皮很薄。初次参加工作,出去推销产品就碰了钉子,连续半年没有推销出一分钱的商品。他灰心丧气,说自己水平低,不是这块料,想打退堂鼓。一位老业务员说,你的问题不是在水平上,而是脸皮太薄,什么时候脸皮练厚了,就出师了。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怕碰钉子,硬着头皮干下去。后来,他成了出色的推销员。他在谈体会时说:“人要讲自尊,这没有问题,关键是看自尊用在哪儿。干我们这行的,你太自尊就甭干。有人说我脸皮厚,这话不假,这也是练出来的。用户是上帝,你要他买你的东西,你就不能当‘大爷’,必须学会当‘孙子’。人家给脸色,不理不睬,就装没有看见,照样和他们交涉,想法子使他掏腰包,反正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你整天就想着脸面,那就一事无成。”他说的是实话。
如此看来,为人处世若自尊过盛,脸皮太薄不行;反过来,毫无自尊,脸皮太厚也不好。正确的原则是:从交际的需要出发,使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做到当厚则厚,当薄则薄,把握好自尊心的度。
大凡过于自尊的人,总是把自尊看得很重,放在了不适当的位置。为此,我们应把看问题的立足点变一下,不要光想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工作、友谊等等。如果遇事我们多想想这些,那么面子的分量就会找到合适的位置。这还不够,还应坚持把实现交际的宗旨看得高于面子,让面子服从交际的需要。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对自尊就有了自控力,就能经得起刺激,显得更有气度和修养,就不会过分脆弱,即使受到刺激,也不至于脸红心跳,甚至不急不恼,哈哈一笑,照样与对手周旋,表现出办不成事不罢休的姿态,直至交际的成功。总之,懂得了自尊与交际目标的关系,我们就会具有很强的交际适应性。
当你面对冷遇时。有时候,你出现在交际场上,可能成为不速之客,坐了冷板凳,你会感到一种羞辱,但千万不要发作。这时,你不妨多想一想你的使命、职责,为了完成任务,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你不妨假设对方给你的冷遇不是成心的,而是另有原因。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过分不平衡。于是,把脸一抹,继续和对手周旋,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当你被否定时。有时候,自己花了很大的心血做了一件自认为很不错的事情,满心希望他人会给以肯定、赞赏。没想到,对方一棍子打过来,全盘否定。这时,你的自尊肯定会受到强烈刺激,出现严重的失衡,感到羞辱、愤怒,继而为了挽回面子,进行辩解,甚至是争吵。但这就错了。因为这样维护自尊、面子,只会给自己脸上抹黑。所以要理智一些,以厚脸皮接受这种事实,效果可能更好些。
听到批评的话语时,你如何面对呢?有些人害怕批评,一听到批评,自尊心就受不了,特别是当众挨批评更是难为情。在这种情况下,脸皮也要厚一点。不要把批评当成是别人有意整自己,而看成是为了自己好。这样的态度,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改变他人的看法,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一个人如果脸皮太薄,时时处处都在维护自己的“面子”,那是什么事都办不成的。要想达到办事成功的目的,就要勇敢地抛开“面子”。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到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智者”。
3.让别人心顺让自己事顺
要达到成功办事的目的,就要抓住人性的特点,摸透人们的心理,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我们应该学会顺应人们这种心理,既让对方满意,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特殊事业。他与其他政治首脑们感情并不好,但他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
他是如何做的呢?
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请政治首脑们推荐。
“最初,”罗斯福说,“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根本不能胜任这个位置的人。”
“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的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适。”
“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等,这使罗斯福工作愉快。
艾登·博格基尼是美国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之一。他曾做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唱家的经纪人,并且十分成功。
众所周知,明星是最难相处的,由于舆论和社会的吹捧,他们的身价十分高。这从客观上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高、不可一世的处世态度。他们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时常令一些音乐经纪人十分头痛。
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激昂的嗓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可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了他的音乐经纪人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一次演出的头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块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但是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这下急坏了博格基尼,他立刻赶到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事,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下午6点,博格基尼又来询问了一次,基尔勃格看起来仍十分难受,博格基尼只好压住焦急的情绪,安慰了他几句。
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就在博格基尼驱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他说他愿意今天晚上参加演出,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他就对不起博格基尼了,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罗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不自觉地改变了当初的想法或做法,而正好让当事人达到了目的。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虽达到目的,却不露痕迹。
比尔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几个月,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巴黎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比尔,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比尔总结了经验,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比尔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发展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艾里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更有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比尔,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过去了,比尔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尔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是服装设计师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
从那之后,比尔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绘制图纸。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都非常满意,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比尔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那么多天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不能做成买卖。”比尔若有所思地说,“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创造的,实际上还有别人的功劳。这样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表现欲,他再也不排斥我推荐给他的东西了。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没有人喜欢觉得他是被强迫购买或遵守命令行事。有人会说:“我们宁愿觉得是出于自愿去购买这些东西,或者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了解我们的愿望和我们需要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想法。”
办事之中有很多技巧,其中顺着别人的意图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失为一种又快捷又有效的方法,请各位不妨试一试。
4.舍得为别人付出一些
生活当中,“付出”与“回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有回报更要懂得付出。只想回报而不想付出的人,不仅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而且会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如此做人不是很悲哀吗?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朋友,但在他们两个人当中,有些东西却显得很不平衡。
在打仗的时候,管仲躲在后边,鲍叔牙为他解脱说是因为家中有年迈的老母亲,并非贪生怕死。做生意时,管仲多分钱,鲍叔牙体谅他是因为家中生活贫困。而当齐桓公要杀管仲的时候,鲍叔牙则力陈他的种种优点。管仲成了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但这其中鲍叔牙的功劳是不可忽视的。
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鲍叔牙对管仲的付出无疑要比管仲对鲍叔牙付出的多,那这样鲍叔牙岂不是亏了吗?他怎么就没有为此耿耿于怀,反而还多次为管仲说好话呢?
这是因为鲍叔牙懂得与人、与朋友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那就是谅解,是将心比心,而不是拿自己的付出来要求对方的回报。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实在太少了。许多人都要拿自己的付出来要求对方的回报,甚至是在自己不付出的时候。而且这种回报等值的还不满足,还想着要有更多的回报。
这是由社会的某些现实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人与人的交往都演变成了一种交易,而人也是在利用别人的同时被别人利用着。这就注定使人形成一种观念和意识:我付出就一定要有获得,否则绝对不会付出。每个人都不想自己吃一点点小亏。
其实,吃一点小亏又如何呢?尤其是与自己熟悉的人之间。丁是丁,卯是卯,分毫必争,这样只会加速彼此关系瓦解的速度。
让自己学得豁达一点,开阔一点,时常为同事或朋友做一点付出,不仅会使你自己的心胸变得宽阔,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解与猜疑,同时,还会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说你这个人比较大气,有人缘,在与人交往中,人们当然会选择比较宽容的人。这样,你的好人缘岂不是就建立起来了?与人交往办事不也会变得方便,顺利很多吗?
与人交往,固然也存在着交易、想从对方身上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这一方面。但排除掉这些,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为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依托和安慰。这时候,你还要算计付出与获得之间是否守恒吗?
交真心的朋友,不是做生意,更不是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或是放到秤盘上称一下,到底多少钱一斤,值不值得花时间与精力同对方交往下去。如果人变成这样,不仅卑俗而且悲哀了。
有很多人缘好,并且最后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曾吃过不少亏。他们是在吃过了亏以后,才逐渐有了好的人缘、成功的事业的。也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当初吃得起亏,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谁都不是冷血动物,即使他的心肠再硬再黑,他也会有温情的那一面,对于你的付出,他也会心存不安,他心存不安,就会寻求报答。他之所以有这种行为,是在你的感召之下形成的。如果你能这样去感召你周围所有的人,那么你所拥有的就不仅仅只是好人缘了,而是做人的信条。你会受到他人的尊敬、爱戴,他人都会以你为核心,团结在你的周围,那时候,你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呢?
懂得付出的人,不会患得患失,不狭隘、不自私。它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它驱散了乌云,净化了心灵,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让人生更美好。
5.多给别人面子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人若没有自尊,那便无药可救了。没有自尊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失去的,一种是叫人给伤害的。对前一种人,我们可做的努力或许很少,但后一种情况我们却要千万注意,切不可随便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比如,有些人由于工作上能力较差,时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给人添麻烦,于是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都不想要他,似乎又没有地方肯接纳他。有的领导便会对人说:“他要是能走,我磕头都来不及!”这种话便是伤人自尊心的。
事实上,即使是在工作场所中被视为无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与自尊心。他或许看似低能,却在某一方面潜藏着特长;也许,他一无所长,但他却也因此比别人更勤奋卖力。偌大一个单位,总该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应对他抱嫌弃的态度。
有的人本身并不低能,但因为做错了事,也会引得某些人说出伤人自尊心的话来。比如:“你是什么东西?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老底吗?”或者说:“你这种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话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冷,就是引起大吵大闹。
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尽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后于人。明智的人要保护他人的自尊心,还要想方设法维护他人的名誉及人格尊严。比如,注重礼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与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适当的褒奖,让他们有荣誉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损伤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局部的,就是说,被害者的自尊心并未完全失去,他还能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这样他就必然记住伤害他的人,对之产生反感、厌憎乃至仇恨。
如果这个人是他的领导的话,他要么积极地谋划调离本单位,要么便采取“不合作态度”。只要是你说的话,你下的指示,他都不会尽心尽力、甘心情愿地去办。这样,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类是全部的,就是说,被害者已经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觉不到什么叫自尊心受伤害。他自暴自弃,自甘下流,什么污七八糟的事都干。到头来,他本人是一事无成,工作必然也大受影响。
伤人自尊心是办事大忌,只有懂得充分地尊重别人,让别人心情愉快,人家才能真心实意地与你一起做事。
有位文化界人士,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专业团体的杂志年终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难得的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过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问他为何年年有此殊荣,他在临近退休,不再参中此项工作后才公开其中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人留面子。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后,他会找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存在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而也就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年年找他当评审了。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对面子不敏感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那么你肯定有一天要吃亏。
有句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顾及别人的面子。
6.人缘大于事缘
有好人缘的人办事左右逢源,因此,平时我们都很羡慕那些善结人缘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赢得好的人缘呢?
清朝重臣张之洞就是一个高手。1884年5月22日,清廷任命张之洞为两广总督,张之洞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而在当时情况下,要想做好防务工作,协调好粤省各方大员和军队的关系是当务之急。当时存在着满汉矛盾、湘淮矛盾、主客矛盾,而这些矛盾中最主要的则是“振雪不和”,即张树声与彭玉麟之间的矛盾。自“同治中兴”以来,清朝的主要军队为湘、淮军,两军素有门户之见。钦差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与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分别是湘、淮军的著名战将。朝廷调彭玉麟入广东的直接原因,正是认为张树声办理军务不善。张树声还曾经阻止彭来广州,所以两人关系紧张早已众所周知。
张之洞在奉命接署两广总督时,即致函彭玉麟,对他称颂备至,夸他以往屡辞高官不就,隐身江湖,过着逍遥闲逸的生活,可是一旦时局危难,他立刻挺身而出,丝毫也不计较职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精神矍铄地奉诏率军来到海防前线,从此南方边防多了一道可以凭倚的万里长城。在信中张之洞还对彭玉麟倚重有加,说自己来到南海,想让国防前线固若金汤,还必须依靠他的言传身教,希望他能传授机宜,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帮助自己做出裁断,并表示在某天一定前往拜访,亲耳聆听指教,不胜感激,等等。彭玉麟看了信后自然很高兴,对张之洞当然是备加信任了。
张之洞笼络住了彭玉麟,就又开始安抚张树声了。而且张之洞抓住一个机会,成功地缓合并融洽了自己、彭玉麟、张树声三人之间的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张树声督粤时,有不少人参劾他,说他枉情徇私,巧取财物,玩视边防,贻误地方,名不副实,难胜重任……于是朝廷要求彭玉麟、张之洞查清复奏。张之洞知道,张树声虽已革职,但仍有相当势力,原领淮军各部自不待言,即便是各府州县官吏,也多有攀附,值此时危用人之际,不应自毁长城。因此,他在接到谕旨后,经过斟酌,向张树声通报了谕旨及各条参奏内容,准许他申辩。后来又与彭玉麟密谈,想方设法使彭不计前嫌,同意共保张树声,最后两人联合递上了一份“查复张树声参劾折”。
该折篇幅很长,折中对参劾张树声的各条一一做了答复,在许多方面,张、彭显然在为张树声遮掩,如张树声对彭玉麟“外忌内和”一条,原奏内称:兵端已起之时,张树声畏懦不前,而把彭玉麟推到战争一线,而且只让彭玉麟三千部下中的一千人前往琼州,而把另外的两千人全部留下。张树声把艰巨的任务交给彭玉麟,但是却不给他权力与兵力,这就使得彭玉麟即使是智勇双全,也难以施展身手。对此,张树声辩称……法越兵端已开,树声两次奏请出关,身当前敌,但是并没有接到谕旨,因此是否畏懦不前,毋庸置辩。上年十二月初四日奉旨:“琼州预备空虚,著派彭玉麟迅速前往,择地驻扎等因,钦此:于是马上与军臣长善、前抚臣裕宽会商,大家都觉得琼州在偏隅,是边防重地,自己身为总督应该坐镇指挥,不能轻易前往,否则会使军心无所依傍,于是大家一致认为派道员王之春等两营赴琼驻防,当时会同彭玉麟致电总署,并有记录记载当时的会奏情况。所以用千人的兵力来防守琼州,其余的兵力留下,并非是树声一人之见。
张之洞、彭玉麟也奏称:彭玉麟去年冬天到达广东海防前线之后,所有的筹议诸事,无不和前督商榷,至于出兵千人于琼州,实在是因为军饷不足,不能派更多的将士前往了,真的不是张树声故意牵制。至于身临前敌,挺身而出,为国出力,这是每一名将领的分内之事,彭玉麟应当尽心尽力而为之。彭玉麟率兵奉命督办粤防,军中之事,应当自主,不至于遭受张树声的忌妒而被驱遣,这是不言而喻的。
张、彭在奏折中不仅为张树声一一做着辩护,而且称赞他一贯做事谦虚谨慎,久经疆场,一直刻意自爱,在各地为官都是孜孜求治。至于被参原因,都是因为属僚妄生揣测,怀疑他排挤其他将领。由于人们不了解情况,各存成见,于是浮言就多了起来。
张之洞和彭玉麟的做法当然令张树声感激万分,就这样,张之洞抓住这一关键事件,不但消除了张树声对自己的猜忌,而且使张、彭之间的芥蒂顿然消除。三人关系因此融洽起来,张之洞内外调度就顺手多了,从而使广州的防务得以顺利进行。
张之洞通过化解淮军将领张树声和湘军将领彭玉麟之间的矛盾,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又赢得了湘淮两军的人心,可谓一举而两得!此可谓巧结人缘。
想拥有好的人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期地苦练内功。好人缘的人应具有以下特点:(1)诚实待人;(2)深谋远虑;(3)理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不得罪别人,懂得尊重别人;(5)具有诚实、守信的好习惯;(6)善于团结协作。人缘好的人,在社会上的形象一定很好,社会评价也高,因而在和别人办事中容易得到理解、同情、支持、信任和帮助。
所以一个人缘好的人办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三章 掌握分寸:把不好说的话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