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难事办简单
30889300000011

第11章 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和分寸

1.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卖什么就吆喝什么。”应用到社交场合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如果一个人不分场合地说话,那不仅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还可能因此吃大亏。

你若想受人欢迎,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否则就会破坏交际效果。

在不同场合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场合和大场合,家庭场合与公众场合,人们对于批评性说法的承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

正因为受特定人际关系和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在社交场合说话,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思想上强化场合意识。

有些人在思想上没有场合意识,不管什么场合他都习惯从主观意识出发。以为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会冒犯别人。

小刘和小李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有见,一见面一个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后来小刘因病重住进了医院,小李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小刘变了脸,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他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小李说这话也是好意,想让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在思想上缺乏场合意识,不该在这种场合开玩笑,才闹出了不愉快。

这个事例说明,有些人说话所以惹恼人,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

(2)要充分利用特定的场合讲话。

克林顿之所以能当上总统,与他的绝佳口才有很大的关系。在1992年10月15日第二次电视辩论中,辩论现场只设一个主持人,候选人前面都没有讲桌,只有张高椅子可坐,克林顿为了表示他对广大电视观众的尊敬,一直没有坐,并且在辩论中减少了对布什的攻击,把重点放在讲述自己任阿肯色州州长12年间所取得的政绩上。克林顿的这种以柔克刚、彬彬有礼的做法,立即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感。

最后一次电视辩论中,克林顿潇洒的姿态,敏捷的论辩与幽默机智的谈吐使他大出风头。他在对布什的责难进行了有效的反驳以后,很得体地对广大电视观众说:“我既尊敬布什先生在白宫期间的为国操劳,又希望选民能鼓起勇气,不墨守成规,接受最佳人选。”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充分利用特定的交际场合,可以为你增添无穷的魅力,从而使你的社交能力进一步加强。

(3)要自觉摆脱谈吐上的习惯性。

人们的言行往往带有一定的习惯性。这种习惯性使他们说话时来不及考虑就脱口而出,造成与场合的不协调。

李辉陪女友到商场购物,在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女友兴致很高,从这个柜台到那个柜台,买了这件又看那件,快到中午了仍没有离开的意思,李辉有些不耐烦了。当女友提出买一枚纯金项链时,他终于承受不住了,生硬地说:“你怎么见什么买什么,能赚多少钱啊?我又不是百万富翁!”这句话刚出口,顾客们都朝他们看,女友本来微笑的脸顿时变了样,生气地反驳道:“怎么,我还没有花够钱呢,你急什么?我就要买,怎么着!你若怕花钱的话,咱们就此分手吧!”直把李辉顶得说不出话来,难堪极了。接着发怒的女友什么也不买了,气愤地头也不回就走了。使李辉不解的是,女友的性格本来很温顺,交往以来,从来没有发过这么大的火。可今天为什么她的火气这么大呢?很显然,是李辉忽略了场合因素,把其惯用的说话方式用到公众场合来,用生硬的口吻指责女友,刺伤了女友的自尊心,才引发女友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表现出的强硬态度。

所以,心直口快的人必须有意识地摆脱自己口语表达上的习惯性,养成顾及场合、随境而言的良好表达习惯。在交际活动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考虑到谈话对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

一个人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时处处受到人们的欢迎,就必须做到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否则不仅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可能更会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说话要学会“过脑子。”

我们说话一定要视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而说不同的话。在说话的同时一定要慎重,不该说的话千万不能随口乱说。

打工妹小玉找到了一份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辞退了。其实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小玉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出菜单,去让这三位客人点菜,第一位客人点的是糖醋里脊,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宫保鸡丁,第三位客人点的是京酱肉丝,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小玉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菜,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盛酒……”

就凭小玉的这一句话,老板当然就毫不客气地辞退了她,因为她的问话很使老板脸上无光。

在工作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同样,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恰到好处地说好该说的话。

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话语相互联系而恰当地选择语言。

几位年轻的员工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骨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七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了八十二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啊。”“不过,××去年驾鹤西行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那几位员工说道。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老同事逝世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了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员工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讲究说话的艺术对于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塑造良好的气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只贪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而无所顾忌地说了不该说的话,则只会给自己制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说不同的话。大家知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所以老于世故的人,总是精于此道,可以不开口的,就情愿学金人之三缄其口,实行其“庸人之谨”。比如他的隐私惟恐人知,你说话时偏在无意中说出他的隐私,基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道理,他会认为你是有意揭露他的隐私,恨你入骨。这是说话的第一忌。

他做的事,别有用心,他对自己的用心,极力掩饰不让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他非常不利。你如与他向来熟悉,对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虽不能断定你一定明白,然而终究会对你感到十分疑惑与妒忌。你处于这种困难境地,绝不可对他表明绝不泄密,那你将如何自处呢?你惟一的办法,只有假装耳聋,若无其事。而这就是说话的第二忌。

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好的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从不好的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虽谨慎地保守秘密,从来不提及这件事,不料另有智者猜中此事,对外宣告,那么你无法逃掉泄密的嫌疑。你只有经常接近他,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同时设法侦察泄露这个秘密的人。这是说话的第三忌。

万一对方对你不太了解,不十分信任,你却极力讨好他,对他说极深切的话,假使他采用你的话,然而试行的结果并不好,一定疑心你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试行结果很好,他对你也未必会增加好感,认为你只是偶然看到,实行又不是你的力量,怎可算你的功劳,所以这个时候还是不说话为好。这是说话的第四忌。

他犯有错误被你知道,你便直言进谏。他本来就已觉得愧疚,惟恐旁人知情。你去揭破,他自然更觉惭愧,由惭愧而忿恨,由忿恨进而与你发生冲突,你不是凭空多了一个冤家?所以,即使告之,也应以婉转为宜。这是说话的第五忌。

假如你为你的上司出谋划策而使事情大功告成,他则必会深恐好名声被你抢去,内心惴惴不安。你知道了这种情形,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极力表示这是上司的善谋,这是上司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曾经出了什么力。

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说话是最关键的。在社交场合中说话:“嘴上一定得留个把门的。”说话之前一定学会“过过脑子”慎重考虑好了再说,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要乱说。

3.说话学会为自己留“余地。”

俗话说:“逢人只说七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我们在社会中与人交往,不必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都说出来。

一个社交高手在说话中很懂得为自己留余地,你一定会认为他们很圆滑世故、为人不诚实。

其实说话前先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可以深谈的人,那么最好还是少说为妙。

科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将“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

词用对了,修饰程度不同,说起来分寸就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这些比较级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没听天气预报,即使听了,明天还没到,便不可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一个人的文章写得一般,客气地说也只能是“还好”,怎么能说“非常好”呢?

好的修饰词使意思表达完整,恰到好处;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修饰词,则会与客观实际相冲突,陷入两难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个“根本”,把话说绝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一定要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一般”等模糊意义的词,使自己的判断留有余地。

有些人讲话,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也不让他人有讲话的机会,所以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其实,话语不在多少,只要恰到好处说到“点上”即可,说多了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话多的人不一定智慧多,而事实上往往可能相反,所以俗语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在人际沟通中,说话切记不要旁若无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应该给人留余地,让别人也有讲话的机会,这样才是一个智者所为。

4.用委婉暗示的方法打动人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自己的目的,采取隐晦、含蓄的语言,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并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息或改变自己的行为。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位家境很不好的女孩根幸运地在一家高级珠宝店找到了一份销售珠宝的工作。这天,店里来了一位衣冠不整的青年人,只见那人神情忧郁、沮丧,双眼紧盯着柜台里的那些宝石首饰。

这时,电话铃响了,女孩去接电话,一不小心,碰翻了一个碟子,有六枚宝石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开始找,但只找到了五枚,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此时,她看到那位青年正诚惶诚恐地向门口走去。顿时,她意识到那第六枚戒指在哪儿。当那青年走到门口时,女孩叫住他,说:“对不起,先生!”

那青年转过身来,问道:“什么事?”

女孩看着他惶恐不安,一声不吭。

那青年又补问了一句:“什么事?”

女孩这才神色黯然地说:“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找工作很难,是不是?”

那位青年很紧张地看了女孩一眼,惶恐不安的脸才慢慢浮出一丝笑意,回答说:“是的,的确如此。”

女孩说:“如果把我换成你,你在这里会干得很不错!”

终于,那位青年退了回来,把手伸给她,说:“我衷心地祝你好运!”

女孩也立即伸出手来,两只手紧握在一起。女孩仍以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

那青年转身离去了。女孩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这原本是一起盗窃案,按照人们一般的处理方法,不外乎大喊大叫,设法抓住偷窃者。而这位女孩却用一番彬彬有礼的充满温情言语暗示,达到了使小偷归还偷窃物的目的,那小偷也没有当众出丑,非常体面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试想一下,如果女孩按照常规同样大喊大叫,能有这样的结局吗?绝对不可能,说不定她还会为此受到伤害。

南唐名臣申渐高也善用这种方法。有一年,南唐税收苛严,百姓不堪重赋。很多大臣劝谏烈祖减轻赋税,都没有结果。当时逢京师又遇大旱,民不聊生。

一天,烈祖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惟独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一听,立即抓住这个机会进谏,但又不能直言,便诙谐地说:“因为雨怕收税,所以不敢入京城。”

烈祖天生睿智,知其话中暗含之意,大笑一阵后,即颁发圣旨,减轻税收,让百姓休养生息。

大臣申渐高借助一句幽默的话,暗示烈祖要减轻税收,想不到竟收到如此奇效,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向别人提出请求时,有时候直接的表达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你如果用委婉、暗示的方式,“话语软则含义深”,巧妙攻击对方的心灵,使他洞察到你话中的言外之意,他便会欣然同意你的请求。这样说话,与人与己,有利而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难堪的场景,这时直来直去地说话未必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带来负面的效果。这时,你不妨另辟蹊径、旁敲侧击,用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去暗示别人,会达到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

5.不好明说的话就含糊地说

愚蠢的人什么话都说,但什么都说不清楚;普通人说话留三分,说得清楚明白;聪明的人不是把心里话都抖出来,而是把该说的说到嘴上,不该说的换一种方法含糊地说。

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妙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逻辑”。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非常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损害了语言的目的,人们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交流的工具——语言遭到了损害。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高个儿、有些微胖、高鼻梁、戴眼镜,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他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必须至少在日常交际说话时放弃说话力求准确这样一种观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语言含糊法:

(1)宽泛式含糊法

宽泛式含糊法,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例如: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电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终被说服了。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留下深入思考的余地;其二,与外宾女土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誉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入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

(2)回避转移法

在许多交际场合中,成功的狡辩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也非常好。用适当的含糊,可以使你在表面上显得又痴又傻,可实际的机智又非常人能比,分明是大智若愚。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地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不是只有两人?”皇帝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对刘墉的巧妙回答很佩服。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皇上发问,不回答显然不妥,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说,这才急中生智,转眼间以含糊的回避转移法趣对皇上。

(3)幽默法

在人际交往中,幽默法是高度机智的产物,尽管对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痴”和“傻”,但客观上会因“痴言傻语”的俏皮味而引发幽默谐趣。

一位青年骑自行车不小心骑到了道路的左边,正巧和迎面驰来的一位老人骑的自行车相撞,那青年火冒三丈,张嘴就嚷:“你学过交通规则没有?骑车为什么不靠右边走?”

面对青年的盛怒,老人借用韩复榘的一句话笑着答复对方:“如果所有的人都靠右行,那么左边的路不就会空着了!”

这句违背常情的“痴言傻语”,引得对方“噗哧”一笑,满肚子的火气在笑声中消散了。

含糊其辞职可以避免把话说死,给自己留下一个较大的回旋空间。这样说话既不得罪人,又可保全自身,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