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样的快意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长安的现实生活就向他展示出了残酷的一面。杜甫写下《饮中八仙歌》后不久,就发生了前左相李适之因李林甫谗言而被唐玄宗放逐,并在途中被赐死的事情。还有北海太守李邕,因为才能过人,为李林甫所妒忌,于是派爪牙到北海去将李邕杖杀了。这激起了朝野上下及民间对李林甫的一致愤慨,连他的儿子也对李林甫打击异己势力的行为感到害怕。有一天李林甫游后园,他的儿子指着役夫对父亲说:“大人结怨天下,一遭祸事来临,恐怕连想做役夫也不成啊。”李林甫说:“现在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办法呢!”
李适之是常与杜甫一起出入王府的酒中豪杰,杜甫对他的赞誉很高。李邕更是杜甫所熟悉的豪放人物,杜甫对这位文坛前辈与政治名人推崇之至。这样两个昔日常与杜甫同桌共饮的人物,不久就都被李林甫害死了,这使杜甫对李林甫的阴险残酷有更加深入而直接的认识与感受。
由于李林甫作威作福的统治,全国上下都笼罩在恐怖之中,读书人更是不敢大声说话。惟有退居深宫与杨玉环享乐快活的唐玄宗,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却感到非常满意。李林甫当政之后,对全国实行铁腕统治,无人敢再来反抗他,这使他少了多少烦心事!但久居深宫,有时也会突然心血来潮,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德,有一次他让宰相李林甫在全国范围内来一次招贤考试,以显示大唐皇帝重用贤才的恩德。李林甫得到唐玄宗的旨意,不敢怠慢,立即将此事布告天下,以显帝王仁德,但李林甫内心里却正策划着一桩阴谋。
杜甫闻招贤考试,跃跃欲试,此时离那一次科举考试失败将近十年了。这十年里,他学问大有长进,相信自己能一鸣惊人。他开始强烈地幻想通过招贤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考试如期举行。李林甫为了表示重视,还装模作样地到考场巡视了一番,甚至还请来了玄宗皇帝亲自到场。士子们见皇帝来巡视,都满怀激动与期待,以为这下子终于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了。于是,他们倾注平生所学,把满腔的才华抒发在考卷上。
然而,考试的结果却和他们所预料的大相径庭,又令杜甫失望了。李林甫主持的招贤考试,很明显是一场骗人的游戏,杜甫和其他考生,无一例外,都统统落选了。这次招贤没有一个人被录取。这样一次全国公开的招贤考试,居然选拔不出一个合格的人才,岂不是空前绝后的咄咄怪事!然而,在奸臣李林甫的操纵下,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摆在杜甫的面前。
李林甫公开招贤,却没有录取一个贤才,他自作聪明,写了贺表,向皇帝上表说:“陛下,考卷已经判完了,这些士子大都出身卑微,不懂礼数,政论文都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臣认为乡野贤才都已经得到了重用,的确没有人才遗漏了。这都是陛下过去任人唯贤的功劳啊。”玄宗听了李林甫的汇报,心里非常高兴,大肆夸赞李林甫这个宰相当得好。古时当宰相的最重大责任之一不就是向普天之下选征良才吗?“野无贤遗”,首先就是这个宰相当得好啊。于是君臣相互吹捧庆贺。李林甫通过使用卑鄙伎俩,达到了双重的政治目的。
这一次考试,所有的士子都受到了李林甫的愚弄,成了他玩弄政治权术的牺牲品。但是李林甫的鬼把戏只能胡弄昏庸的唐玄宗,这些士子们都心知肚明。李林甫压制天下贤才的内幕和野心很快就被揭开了,这些千里迢迢赶来考试的士子们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却都敢怒不敢言,谁也不敢与当时权势显赫的李林甫对抗。
但杜甫与一般人不同,面对李林甫的愚弄,杜甫在当时的表现非常的大胆与愤慨,他对李林甫这种为了一己之政治私利而置天下士子前途于脑后的行径,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杜甫在落第后不久,就写了首赠表兄的诗《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这首诗里表露了对李林甫的不满和愤慨之情:“漂荡云天阔,沉埋日月奔。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他自幼就“窃比稷与契”,一心一意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满以为能通过考试使他一举成名,青云直上,猛不防遭李林甫暗中算计,使他在长安蹉跎岁月,人生更加惨淡与悲怜。这种生存的悲哀,使他对李林甫的愤懑之情更加激烈。
杜甫对李林甫招贤而“野无贤遗”一事的揭露,主要通过对自己生活的不幸遭遇表现出来。但也有很多文字,曲折地反映了这次招贤事件的真相。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生活与思想的高度概括。其中有: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里就谈到了他在招贤一事中的落榜,以及落榜之后的沦落与悲辛。一个伟大的才华盖世的诗人,一个心怀天下拥有凌云抱负的诗人,生存的状态却沦落到如此地步,与一个乞丐无异,这完全是李林甫的“野无贤遗”所带来的。这种悲辛的生活,也是对李林甫招贤真相的深刻揭露。
待李林甫死后,他《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更加大胆地说出了几年来胸中的愤怒。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这时他可以放心大胆地揭露李林甫的阴谋了,这首诗很直白地表明了他自己的悲剧生活,就是李林甫独裁揽权和嫉恨贤才所带来的。他把李林甫的阴险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这时李林甫已经被杨国忠等人推翻后遭贬而死了。
杜甫在初入长安时,面对李林甫的淫威,能够不畏权势,锋芒毕露,大胆揭露统治者的罪恶与丑陋,给统治者以沉重的一击。这除了需要有入木三分的政治眼光之外,还需要有超人的胆识与魄力,然而对杜甫来说,这是他勇敢和天生嫉恶如仇的性格决定的。在杜甫的一生中,始终都保持了这种勇敢无畏的可贵品质。
古代的文人,就其个性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对统治者趋炎附势,巴结逢迎的人物。这种人在统治者面前唯唯诺诺,以诗文来讨好统治者,最终作了统治者的点缀和附庸。还有一种人保持中庸,既想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又在适当的时候迎合皇帝的意识,与皇帝保持半依附半疏离的状态。这种人是文学的弄臣,如王维等人。另一种人在统治者面前毫不屈服,不畏权势,与统治者针锋相对,敢于揭露他们的过失与丑陋的行为,这种人是真正的硬骨头,是有骨气的文人。李白、杜甫等人即是如此。
在封建时代,因一人犯法而诛灭九族,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实在不胜枚举。正因为受封建法制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爱恨感情中都不自觉地将对单个人的感情放到对这个家庭的感情中去划分判定。这样,对一个人的爱恨也就不单是对“这个人”的感情,而是牵扯到了他背后的一个很庞大的家庭或家族体系。这就使得这种爱恨感情深深地打上了家族的烙印。
杜甫虽然生活在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家庭环境中,但杜甫在对待人这一点上,能做到爱恨分明,分而待之,并没有被这种儒家意识所左右,而是受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影响。这反映了杜甫的豁达心胸以及他的良好道德情操。
杜甫与李林甫的女婿杜位交往,完全抛开了李林甫在中间的隔膜。杜甫能区别对待李林甫与李林甫的女儿女婿,也不因世人对李林甫的恶感而心怀忌讳,可见杜甫心怀坦荡,一般人是很难以做到的。世人多因恨李林甫而恶李之亲人子弟,正如后世的人们因恨秦桧而对他的儿女子孙亦恶之一样。这种感情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杜甫的交往超出了普通人的恩怨观念,走出了常人的封建家庭观,不以世俗之见去评判一个人。这说明杜甫的清醒以及他胸怀的坦荡,能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