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又买了几颗,从此小心的照料她们,又恢复以前翠绿亮媚我不知咋变得贪心起来,想一盆变两盆,拿来菜刀把她们从中一劈两半,四盆变八盆,后来劈的全死了,在劈的伤处又发出了翠绿的新枝啊!
发的新枝是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在一所没有光的屋子里,人生活在无光的屋子里长期的没有阳光不行,但她龟背竹可以,她还能旺盛的生长,在黑暗里在没有光的地方,她始终向往着生长,向往着翠绿……
§§§第十一节含羞草
我只有一身的绿色,再没有别的什么色彩爬上我的身躯,涂乱我的单纯。我总是矮矮的,无论在弯曲的小路旁,还是在偏僻的山坡上,我都会偎依在其他树木的脚下,享受那从叶缝逃窜过来躺在我身上的点点阳光。我无声,我无语。
我没有惹人喜爱的身段,所以在弯曲的小路旁,只有小孩愿意和我玩耍,他们和我一样单纯。我任由他们抚弄,羞涩地翻转过娇嫩的身子,只留给他们淡淡的背影。而孩子们会耐心地等我回头,然后他们又……后来,孩子们玩腻了,走了。我也无声,我也无语。即使在这些天真的孩子眼里,我也不过是个玩物——天然的玩具。
——但是,我愿意!因为我受够了寂寞!
我忘不了在偏僻的山坡上,只有老鼠、毒蛇会与我擦肩而过。沾了它们的臭气,我闭上了眼睛——对着丑恶,我闭上了眼睛。然而,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拉开了我的眼皮,要我勇敢面对一切——这不变的一切。我依然孤独,我依然无声、无语。
为什么?为什么其他人都不肯伸出高贵的手轻轻探拭我的委屈?难道是因为我身上的嫩刺吗?哦,别怕,这些都是矜持的设防,伤不了人的,就连小孩子都不怕的。为什么美丽的蝴蝶都不愿用它的翅膀安抚我的失落?难道就因为我没有漂亮的花朵吗?哎,大概是注定的吧,我天生福薄,太多的安慰反而会使我受宠若惊;接着,我又要不自觉地合起笑脸,显得不近人情,当我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人去蝶空了。他们都没有小孩子的天真和耐心。
我知道有一种人和我一样有一颗容易悸动的心。他们太过于感性了,常常感到自己被别人忽视,又常常无端地认为自己被别人注意——一句无心的话语,他们可以诠释出千万种不同的含义;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能在他们心湖里泛起无数的涟漪——却不知这些都是路过。这样的人思想太过于单纯又太过于复杂;内心太过于冷漠又太过于狂热;感情太过于轻率又太过于执著。这种人活得很累,每天都要和我一样为一些无谓的接触而身心震动。但我是无法自控的,你们却可以抑制自己的情感,别再“庸人自扰”了。
所以,我也不用太感伤。我那羞答答的合合、张张已经够我忙了:露水滴在我身上,我合拢;狂风刮过我身旁,我合拢;路人的裤管飘到我身躯,我合拢……它们不会在意的,只有我,无声无语地收敛自己的胸怀,静静地等待每一次笑脸舒展的时候。
§§§第十二节竹赞
鄙人土生土长于南国,这就注定一生一世都与竹子厮守。多少年来,一直是居有竹、食有竹、听有竹、用有竹、行亦有竹。
一
竹,多生于中国之南,其种类有250有余。最常见者,有南竹、毛竹、慈竹、刚竹、荆竹、斑竹、箬竹、罗汉竹、文竹等。就蜀地而言,尤以南竹、慈竹、荆竹者为众。
在川西平原上,大凡农家,均被密密实实之翠竹所围绕,葱茏、苍郁、挺拔而俊秀。远处一望,犹如绿云朵朵,翠霞团团,恰如世外之仙境,人间之桃园。穿行其间,清风摇落满地竹影,雀鸟啼出一天婆娑,甚是诗意且画意。尤其是三五至交于竹间饮酒、品茗或下棋,颇有“竹林七贤”和“竹溪六逸”之遗风和神韵。有如此景致,实为自然之造化,上苍之赐予。鄙人生于斯,长于斯,虽不是仙人,却每以仙人自况也。
能与竹为伍为友,此生别有何求?苏东坡曾申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鄙人是食之有肉,居之有竹,且常饮于竹下,眠于竹间。这等光景,自是不瘦亦不俗,想必正是苏氏之辈眼馋日久、神往多时也。正是:“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一生与竹厮守,岂不纵情诗酒、放浪形骸?又焉能笨若呆鸡、愚若蠢猪?鄙人以为,唯有慧及天地、才接古今,方可不枉然于蓬蓬翠竹间幽居一世。
二
竹于我,如水之于鱼,草之于马。
顽童时,常与村中孩童骑竹马,嬉戏于阡陌,奔突在山间。那场面,实如“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之况。
稍长,每于雨后提竹篮拣拾竹荪。竹荪熬烫,味极鲜美,开胃健脾,养气生精。竹荪汤熬好后,吾母总要呼朋唤友,一并共享。其氛围热闹融和,不亦乐乎,无比快哉。此外,竹笋更是美味,郑板桥说:“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在三月初挖竹笋,嫩而鲜,汁丰而味长。此时之竹笋,可炒、可烧、可蒸、可凉拌,亦可煲汤,无论如何去吃,均可吃出乡野之风,林间之味。食笋,最宜从早,若到暮春,笋已成竹,不可食也。在夏日雨后的竹林间,常可拾到竹肉。竹肉者是生在竹根上的菌,又名竹菇、竹蓐,《本草纲目·菜部五》中有如此记述:“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大如弹丸,味如白树鸡。”用竹肉煲汤,其味尤其鲜美,只因它自带鲜味,故而隔院亦能诱人垂涎欲滴,馋心慌然。
夏日来临,常与伙伴于竹林间捕捉竹象。竹象为枣红色壳虫,善飞,亦喜鸣,其鸣声如簧,低沉而缠绵。捉到竹象,便去其前腿,穿于竹丝头,轻摇之,竹象便振翅而翔,簧簧然而长鸣,甚是喜人。整个夏日就在竹象的鸣声中过去,无忧的童年亦远去一岁。
乡间少医,却有众多偏方,竹沥当属其中一种。在竹枝尖新采集的茎,名为竹沥。竹沥性寒、味甘,清热豁痰,主治痰阻窍络、中风、癫狂和痰热咳喘等症。在缺医的乡村,竹沥救过不少农夫的性命,让他们多活了若干个年头。除竹沥外,竹茹亦是一味疗效极佳的中药。竹茹是竹竿刮去青后,再刮成的薄带状物。此物性微寒、味甘,清热除烦、和胃止呕,对虚烦、口渴、呕吐等症有奇效。在川中,盖因有竹笋和竹荪的滋养,亦有竹沥和竹茹的调养,村夫们大都神采奕奕,笑声朗朗,有长命百岁之相,亦有富足安乐之貌。
除却食用之外,竹子之它用甚是广大。住者有竹楼,睡者有竹席,坐者有竹椅,行者有滑竿,农夫们戴在头上的,叫竹斗笠;挑在肩上的,叫竹扁担。晒麦子用的是竹晒席,背柴火用的是竹背篼,装粮食用的是竹箩篼。最是美者,当属竹篱笆。斜斜地插于房前屋后,任丝瓜的藤蔓爬上去,任月季的枝叶缠绕上去,夏天一到,竹篱笆上便姹紫嫣红,蝴蝶飞飞,蜜蜂嗡嗡,尤其是那红公鸡,围绕篱笆追蜂啄蝶,却欲食不能,甚是着急,煞是有趣。
从山上引山泉入室者,名竹笕。竹笕自是竹子制成,其做法为打通竹节,形成管道,一竿竿连接而成。引下的山泉,清澈而甘洌,洁净而养人。在吾乡,家家有竹笕,户户有甘泉,不用劳神打井,亦不必费力挑水,山泉会沿竹笕自动而来,终年不止。
旧时的女子出嫁,多为乘花轿。轿为竹子制成。一路之上,竹制的轿子闪闪悠悠,轿中的新娘就摇头晃脑,得意而娇羞,兴奋而含蓄,加之前前后后的吹吹打打、吆吆喝喝、嘻嘻哈哈,虽一路崎岖,倒也喜庆而欢乐,幸福而吉祥。
因遍地是竹,吾乡家什用具,十有七八皆源于竹子。难以设想的是,若是离开了竹,川人的日子将会是何等样子?
三
川中自贡,除盛产恐龙外,还盛产井盐。在当年,从百米井底汲取盐水,完全仰仗着竹子。盐工们将竹节打通,做成抽水的管道,插于井底,遂将盐水抽出地面。在当年,若是没有竹子,那井底之盐,想必是难以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