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求知文库-医学界的先驱
30864500000001

第1章 葛洪(1)

葛洪之前的炼丹术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283年出生,是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为东晋医学家和道教炼丹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道教和道家不是一回事。道家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国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创始的,其代表作品是《道德经》,这本书虽然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宣传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也有些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的观点。

庄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宋国人,著有《庄子》一书。他用相对主义的方法宣传和老子相同的世界观。道家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思想流派。

道教不是一个思想流派,而是一种宗教派别,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宗教派别,它形成于东汉时期。

道教是由黄老学说和巫术结合而形成的。黄老学说是假托黄帝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学说。西汉初年,士人陆贾曾根据黄老学说,给刘邦写了12篇论文,要刘邦实行“无为而治”,成为西汉初年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

巫术起源于巫,巫是古代对能以舞姿使神降临的人的称呼。商朝的时候对巫非常重视,到周代巫的地位就逐渐低了。秦、汉以后,巫和巫术主要在民间保存了下来。

我国最早的道家经典是《太平清领书》。这本书是东汉顺帝(公元126年—公元144年)时,琅玡(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县北)人宫崇向朝廷进献的他的老师于吉所得到的一本书,共一百七十卷。现在保存下来的只剩下了57卷,并且易名为《太平经》,但是基本上保存了这本书的面貌。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认为天地万物都受于元气;阴阳交感,五行(金、木、水、火、土)交配,然后产生万物。人们行事都要顺应这五行的道理,不应当逆天而行。

这本书又说太平气就要来了,将要有大德之君出世,实现太平盛世。东汉末年,张角就曾经根据这种说法来组织太平道,作为发动黄巾起义的思想武器。

张角的太平道是东汉末年道教的一个支派。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三大支派:第一支是张角为教主的太平道,在黄河南北传教;另一支派为天师教,也称为五斗米道,以张修和张鲁为教主,在汉中、巴蜀一带传教;第三支派以于吉(不是宫崇的老师)为教主,在长江下游传教。三派的信徒大多是贫苦农民,这些信徒后来多数成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的主力。

黄巾大起义失败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战的状态,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道教也有了发展。但道教开始分为两派:一是祈祷派,主要在农民群众中传布,他们用道教的符水治病,叩头思过,属于秘密结社的性质;另一种是炼丹派,主要为士人所信奉,讲求炼丹、辟谷(通过行导引之术,不食五谷,“辟”即“避”)、导引之术(气功),以求延年益寿。

这一派多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生活需要服务。

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大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炼丹术。到了汉代,在封建帝王和豪强贵族的资助下,炼丹术,无论在实践上还在理论上,都为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桓帝(公元147年—公元167年)前后,有个叫魏伯阳的炼丹术士,据说是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虽然高贵,却性好道术,不肯做官,闲居养性,当时的人也不知道他的行止,也不知他师承于何人,但是,他很善于文词,和官吏们也有些来往,曾经把他撰写的《周易参同契》“密示”给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徐从事(州郡长官的僚属),徐从事就“隐名”为这本书作了注。后来,魏伯阳又把这本书的内容传授给同郡的淳于叔通(又名淳于斟,或淳于意),于是这本书就在世间流传下来。

魏伯阳所撰写的这部《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历代的炼丹家对这本书都很重视,把这本书称为“万古丹经王”。

《周易参周契》这本书一共有6000多字,书写的句式有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有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还有离骚体(仿照屈原《楚辞·离骚》的一种文体)。这本书采用的是古代的词韵,非常难懂,并且采用了很多隐语。后来,有很多人为这本书做了注解,只有依靠这些注解,才能把这本书读懂。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用《周易》的理论、道家哲学和炼丹术三者参合而成的炼丹修仙著作,中心的理论只是修炼金丹。

《周易参同契》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炼制“还丹”,叙述得比较详细。

炼制这种“还丹”,要分为三变,第一变是把15份金属铅放在反应器的四周,加入6份水银,再用炭火加热,就生成了铅汞剂。因为魏伯阳认为“火”也参加反应,也是一种反应物,所以他说,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热,铅和水银、炭火这三种“物质”相互“含受”,才能够发生变化而生成铅汞剂。

第二变是随着火力的增大,水银逐渐被蒸发掉,铅被氧化为一氧化铅和四氧化三铅,反应完毕时,主要生成黄丹,也叫黄芽。第三变是把第二变的产物铅丹和9份水银混合、捣细、研匀,再把这种混合药料放进丹鼎中,密封合缝,一定要让它不开裂,不泄气,然后加热。先文火后旺火,日夜察看,注意调节温度,反应完毕,丹鼎上部得到红色的产物就叫“还丹”。这种“还丹”实际就是氧化汞。

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认为,汞容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铅丹“制服”住了。

魏伯阳还采用了并不恰当的类比方法,来阐述服食金丹后能使人长生不老的原因。他认为,既然黄金是不朽的,还丹又能发生可以逆转的循环变化,那么服食了黄金和还丹后,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还童。在我们今人看来,魏伯阳是把黄金和还丹的性质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来,企图达到长生的目的,这种想法是天真的,而且是荒谬可笑的,但在当时有些人对这种说法是深信不疑的。

魏伯阳在阐述炼丹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时认为,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炼丹的过程就像用黄檗(树皮内裹深黄色)可以做黄染料,煮皮革可以做胶,用曲蘖(酒母)可以做酒等等一样,是自然所为的,不是有什么邪门伪道。他还把阴阳五行学说用来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以抒发的结果。

除了阴阳五行学说,魏伯阳还提出了相类学说。所谓相类就是说阴阳相对的两种反应物质必须同时属于同一种类,“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异类”物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认为事物的变化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他这个相类学说是我们今天的化学亲合力观念的前身。

魏伯阳还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比例很重要,他还观察到胡粉(碱式碳酸铅)在高温下遇炭火可还原为铅等化学现象。他还在《周易参同契》中记述了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阴阳变化、万物始终都在其中的缩小的宇宙。

魏伯阳认为修丹和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和丹道可以相通,所以他用《周易》的道理来解释炼丹的道理。这使复杂的炼丹术变得更加神秘起来,对后世炼丹家的哲学思维很有影响。魏伯阳主张采用铅汞作为炼丹的主要原料,所炼得的丹药是氧化汞之类的毒药,限制了炼丹实验的范围,还导致了服丹中毒,在实际上对炼丹术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东汉末年,还有位方士叫左慈,庐江(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字元放,年少时住在天柱山(在安徽潜山县西北),研究学习炼丹、补导之术,他的弟子葛玄,字孝先,后世称之为葛仙公,传说师从左慈得《九丹金液仙经》,修炼成仙,又称为太极仙翁。葛玄就是葛洪的从祖父。葛玄又把他的炼丹术传给弟子郑隐(字思远),郑隐是葛洪的老师。

青年时代

葛洪的祖父名叫葛系,曾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当大鸿胪(典乐官),父亲名为葛悌,原来也曾在吴国当官。

公元280年3月,西晋的龙骧将军王浚率水师到达吴国建业的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的清凉山),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吴亡,西晋统一了中国。

葛悌在吴亡以后到西晋去做官,官至邵陵(治所在今湖南邵阳市)太守。

西晋统一中国以后,在十年之内,全国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晋武帝司马炎大封宗室为王,让他们统帅中央的兵马,镇守要害之地;或者把他们调进京师,掌握大权。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拉拢党羽,结成一个个政治集团,互相倾轧,钩心斗角。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历史上称为晋惠帝。惠帝是个白痴,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皇后贾南风荒淫凶残,是个野心家,为了专权,她在公元291年召都督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掉杨骏。从此开始了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中心的“八王之乱”。

葛洪的家中也是祸不单行,他13岁时,父亲葛悌去世了,家境开始贫穷起来。但是,葛洪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他为了学习,白天到野外去砍伐薪柴,然后到市场上交换一些纸笔,晚上回到家中读书学习,在逆境中发愤图强。

葛洪在16岁时,开始读儒家的《孝经》和《论语》,他还发奋要把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都精读下来。

葛洪虽然这样刻苦地学习,但是,要想凭借自己的才能走上做官从政之路,却是十分困难的。原来,早在三国时期的魏国,魏文帝曹丕就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虽然“九品中正制”开始时选用人才的原则是以人才优劣为标准,但是,到了曹魏后期,尤其是到了西晋,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当时有个叫段灼的人就曾对晋武帝说过,现在台阁(尚书台)选举,只是为了塞人耳目。九品访人,只问中正官,所以位据上品的,不是公、侯的子孙,就是当政者的子弟。在这种情况下,贫苦人家的优秀人才,怎么能够选得中呢。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葛洪的家庭已走向衰落,虽然他有很多学问,但是,他深知自己无法通过做官从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他立志为文儒。他认为,他自己缺乏做官从政的才能,因此以不去做官作为荣耀,而是把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开始时,他还是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主导思想。

然而,葛洪在十八九岁时,到了庐江的马迹山,拜了方士郑隐为自己的老师,做了郑隐的助手。葛洪在郑隐这里接受了《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道家书籍,还接受了《黄帝九鼎神丹经》、《太清神丹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黄白中经》等炼丹术著述,从此,葛洪开始由儒家思想转向道教炼丹派。

这时,西晋的政局非常混乱,不仅是“八王之乱”越演越烈,还爆发了各族人民的起义。原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统治者为了控制他们和补充中原的劳动人手,还招引或强迫他们迁到黄河流域居住。主要内迁的民族有匈奴、羯、氐、羌、鲜卑这五个少数民族,历史上把他们称为“五胡”。这些民族中的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到汉族官僚、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奴役,生活十分痛苦。在“八王之乱”时,他们也被利用参加混战。

公元294年—296年,匈奴人在谷远(今山西沁源)、氐和羌族在关中先后起义,众至数10万人。公元301年,宗贝既巴)人在李特的领导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

公元303年,义阳(治所在今湖北枣阳东南)蛮(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张昌在安陆县(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北)石岩山也聚众起义。张昌的部将石冰率领一支人马向东进击,攻破了西晋的江(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扬(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二州。当时,西晋的吴兴(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太守顾秘都督扬州九郡军事,和议郎(负责皇帝的顾问应对)周棨共同起兵讨伐石冰。顾秘听说葛洪很有才能,就邀请葛洪为将兵都尉(临时设置的一种官职,负责辅佐郡守并指挥全郡的军事)。

葛洪出于他的地主阶级立场,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行动,击溃了石冰部的农民起义军。因为战功卓著,西晋朝廷升他为伏波将军。这时葛洪已经沉迷于道教炼丹术,没有把功赏看在眼里,而是投戈释甲,打算到洛阳去,搜求各种道教异书来增广他的学问。

然而,葛洪的想法终于落空了。

原来,司马玮杀掉杨骏后,朝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同辅政,贾后仍未掌权。她又让晋惠帝密令司马玮杀掉司马亮和卫瓘,贾后又以“擅杀”的罪名杀掉司马玮,从而夺得大权。此后,赵王司马伦又捕杀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齐王司马冏在许昌,成都王司马颖在邺(今河北临漳),河间王司马颙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伐司马伦。于是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在战争中,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先后被杀。李特这时自称益州牧,建立农民政权。李特战死后,其弟李流率领部众继续战斗。李流病死,李特之子李雄为首领,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黄河流域陷入了混战的局面,从江苏到洛阳的道路被战争阻隔了。葛洪由于无法北上洛阳,只得在徐(治所在今江苏徐州)、豫(今安徽、河南、湖北一带)、荆、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交(治所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广(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市)数州之间周旋,先后接触了几百名流俗道士。

公元306年,葛洪来到了广州,向南海太守鲍靓(字太玄)学习神仙方术。鲍靓见到葛洪后,很欣赏他的才能,非常器重他,不仅把自己的本领传授给他,还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葛洪为妻。

这时,东海王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另立皇太帝司马炽为帝,历史上称为晋怀帝。前后混战了16年的“八王之乱”虽然结束了,这场大破坏造成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葛洪从广州返回故里后,潜心修行著述10余年,又由于瘟疫流行,葛洪还综练医术。

在葛洪潜心修行著述的十几年里,西晋的政局更加混乱。成都王李雄改称皇帝,国号大成。公元308年,刘渊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号汉。公元310年,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第二年,刘聪派他的族弟刘曜攻破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杀死了西晋的官民3万多人,洛阳化为灰烬。

西晋在关中的官僚又拥立秦王司马邺为帝,历史上为晋愍帝,建都在长安。公元316年,刘曜又攻入了长安,俘虏了晋愍帝,西晋灭亡了。

公元317年前后,葛洪终于写成了他的《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神仙传》10卷,以及医书《玉函方》100及《肘后备急方》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