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木材中除多种硬木之外,还有红豆杉、银杏、黄杉、杉木、檫木、花榈木、青冈、栲、石栎等著名良材。其次,马尾松、毛竹、茶树、油茶、油桐、乌桕、漆树等鞣料资源。柑橘、橙、柿等水果资源。动物资源中,珍稀动物较多,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毛冠鹿、梅花鹿南方亚种、云豹、华南虎等。鸟类资源更为丰富,有白鹇、黄腹角雉、环颈雉、红嘴相思鸟、寿带鸟、三宝鸟、白腰文鸟、画眉、竹鸡等。爬行类中有蜥蜴、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及平胸龟等。真菌中可供食用的有30多种,如银耳、黑木耳、毛木耳、香菇、白斗菇等;药用真菌除银耳、香菇、木耳之外,还有紫芝、灵芝、云芝、红栓菌、黄多孔菌、平缘托柄菌、隐孔菌等。此外,有毒真菌也有20多种。除银耳、木耳、香菇、灵芝、紫芝早已被引种栽培外,尚有许多真菌有待于开发和利用。
常绿阔叶林是湿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森林植被向上演替的气候顶极群落,它与整个亚热带植被的演替规律是一致的,包括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林内群落的生物量比较高,一般情况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在遭到人为砍伐和连续自然破坏之后,原来的森林环境条件会迅速发生变化,有逆行演替的危险。此时,如不再受人为干扰,喜光的先锋树种马尾松的种子会很快侵入迹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赤杨叶、枫香、白栎、山槐等喜光的阔叶树和萌发的灌木,以及一些稍耐荫的木荷等常绿树种与马尾松一起形成针阔叶混交林,或者常绿与阔叶混交林等过渡类型,这些过渡类型会逐步演变,恢复为常绿阔叶林。另一方面为逆行演替,常绿阔叶林被砍伐破坏后,首先成为亚热带灌丛,进一步破坏时会成为亚热带灌草地。在雨量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土层瘠薄,形成荒山草地植被,甚至变为光山秃岭,森林植被很难自然恢复,甚至有时连喜光的马尾松也难以生长,造成自然环境恶化。
红树林
红树林这一名词并不是指单一的分类类群植物,而是对一个景观的描述(红树林沼泽)。红树林沼泽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淤泥浅滩上的富有特色的生态系统。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河口海湾潮问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以红树林为主的区域中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统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它是适应于特殊生态环境并表现着特有的生态习性和结构,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成为最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植物是为数不多的耐受海水盐度的挺水陆地植物之一,热带海区60%~70%的岸滩有红树林成片或星散分布。
红树林在地球上分布的状况,大致上可分为两个分布中心或两个类群,一是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部的东方类群,一是分布于美洲、西印度群岛和西非海岸的西方类群。这两个群落在群落外貌和生态关系上大体是类似的,不过东方类群的种类组成丰富,而西方类群的种类则极为贫乏。两方类群所拥有的各个属在东方类群中都可以找到它的不同种类代表,而东方类群所拥有的许多科属在西方类群中却找不到相应的代表。尽管两大类群具有一些相同的科属,但却甚少共同拥有某些种类,唯独太平洋的斐济岛和东加岛或称汤加岛的红树属同时拥有东方类群的红茄冬和西方类群的美洲红树。1997年,全球红树林面积约为1810.77×104公顷,其中东南亚国家为751.73×104公顷,占世界红树林面积的41.5%。2003年统计全世界共有红树植物16科24属84种(含12变种),其中真红树为11科16属70种(含12变种),半红树为5科8属14种。东方类群有14科18属74种(含12变种),西方类群有5科6属10种。我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自治区),有12科15属26种(含1变种),除属红树科外,还有紫金牛科、爵床科、楝科、大戟科等的一些植物。
红树林生长适合的温度条件是: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20℃,且季节温差不超过5℃的热带型温度。红树林分布中心地区海水温度的年平均值为24℃~27℃,气温则在20℃~30℃内。以我国红树林为例,红树林的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受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的影响更大,一般要求气温的年平均气温在21℃~25℃,最冷月平均气温12℃~21℃,极端最低气温0℃~6℃,大致全年无霜期的气温条件,海水表面温度需在21℃~25℃,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
红树林适合生长在细质的冲积土上。在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土壤(冲积层)由粉粒和黏粒组成,且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适合于红树林生长。红树林是一种土壤顶极群落,它的分布局限于咸水的潮汐地区,土壤为典型的海滨盐土,土壤含盐量较高,通常为0.46%~2.78%,pH值为4~8,很少有pH值为3以下或pH值为8以上。
红树林的生境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并因潮汐更迭形成的森林环境,不同于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隐蔽海岸,该海岸多因风浪较微弱、水体运动缓慢而多淤泥沉积。因此,它与珊瑚礁一样都是“陆地建造者”,但又和珊瑚礁不一样,红树林更向亚热带扩展:红树林生长与地质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地质条件可能影响滩涂底质。如果河口海岸是花岗岩或玄武岩,其风化产物比较细黏,河口淤泥沉积,适下红树林生长。如果是砂岩或石灰岩的地层,在河流出口的地方就形成沙滩,大多数地区就没有红树林生长。
含盐分的水对红树植物生长是十分重要的,红树植物具有耐盐特性,在一定盐度海水下才能成为优势种。虽然有些种类如桐花树、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长,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长,但在海水中生长较好。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潮汐,没有潮问带的每日有间隔的涨潮退潮的变化,红树植物是生长不好的。长期淹水,红树会很快死亡;长期干旱,红树将生长不良。
红树植物主要建群种类为红树科的木榄、海莲、红海榄、红树和秋茄等。其次有海桑科的海桑、杯萼海桑,马鞭草科的白骨壤,紫金生科的桐花树等。其中红树科的红树、木榄、秋茄、角果木等属的植物,常构成混合群落或单优群落。海榄雌科的海榄雌(或归入马鞭草科),紫金生科的桐花树,海桑科的海桑等也是红树林中的优势植物或构成单优群落。它们都属于真红树植物而只分布于典型的红树林生境。半红树植物如棕榈科的水椰,大戟科的海漆,使君子科的榄李,卤蕨科的卤蕨等,它们虽然是红树植物,通常也可构成单优的红树群落,并广布于红树林生境,但它们多处于红树林生态序列的最内缘,并不具有真红树植物所具备的那些生理生态的专化适应特征,或这些特征极不明显,它们不是真红树植物,它们所构成的群落通常为半红树林。红树林的植物可组成八个主要群系,即红树群系、木榄群系、海连群系、红海榄群系、角果木群系、秋茄群系、海桑群系和水椰群系。
红树多生长于静风和弱潮的溺谷湾、河口湾或泻湖的滨海环境,海水浸渍和含盐的土壤特性直接影响红树植被的生态和生理特性。
红树植物很少有深扎和持久的直根,而是适应潮问带淤泥、缺氧以及抗风浪,形成各种适应的根系(常见的有表面根、板状根或支柱根、气生根、呼吸根等)。表面根是蔓布于地表的网状根系,可以相当长时间暴露于大气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如桐花树、海漆等。支柱根或板状根是由茎基板状根或树干伸出的拱形根系,能增强植株机械支持作用,如秋茄、银叶树等有板状根,红海榄等有支柱根。气生根是从树干或树冠下部分支产生的,常见于红树属和白骨壤属的种类,悬吊于枝下而不抵达地面,因而区别于支柱根。呼吸根是红树植物从根系中分生出向上伸出地表的根系,富有气道,是适应缺氧环境的通气根系,常见有白骨壤的指状呼吸根,木榄的膝状呼吸根,海桑的笋状呼吸根等。
胎生或胎萌是红树植物的另一突出的现象,尤其是红树科精物,它们的种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期,在还没有离开博树和果实时,就已开始萌发长出绿色杆状的胚轴,胚轴坠入海水和淤泥中,可在退潮的几小时内发根并固定下来,而不会被海水所冲走。胎生现象是幼苗应对淤泥环境能及时扎根生长以及从胚胎时就逐渐增加细胞盐分浓度的适应。
生活在红树林里的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为数极少,较为广泛分布的是水獭。在南美分布有食蟹浣熊,非洲则有白喉须猴,东南亚则有吃树叶的各种猴子,大洋洲则有一群群的狐蝠。红树林中占优势的海洋动物是软体动物,还有多毛类、甲壳类及一些特殊鱼类等。红树林中还有大量的大型蟹类和虾类生活着,这些动物在软基质上挖掘洞穴,它们包括常见的招潮蟹、相手蟹和大眼蟹等。这些蟹对红树林群落也有贡献,它们的洞穴使氧气可以深深地进入土壤底层,从而改善了那里的缺氧状况。还有一类营围着生活的藤壶,它们重叠附生造成红树林树干、树枝和叶片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不良,致使红树植物生长不良和死亡。而抬潮等的造穴活动,改善了土壤通气条件,有利于红树植物的生长,同时这些动物尸体的腐烂分解和排泄物,也增强了土壤的肥力,有利于红树林的生长。红树林区也是对虾和鲻类等水产类育苗场。这些鱼虾在它们的生活史中游向大海以前都在这里度过。
此外,红树林区作为滨海盐生湿地,也是鸟类的重要分布区。我国红树林鸟类达17目39科201种。其中留鸟和夏候鸟等繁殖鸟类达83种,占总鸟类的41%;旅鸟和冬候鸟达118种,占59%;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2种。
红树林具有多方面的保护意义和利用价值,其中最显著的有:①抵抗海浪和洪水的冲击,保护海岸。②过滤径流和内陆带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净化海洋环境。③是海岸潮间带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觅食环境。④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珍贵的种质资源,是科学工作者研究植物耐盐抗性,改良盐碱地的良好材料。⑤构成奇特的热带海滨景观,具有其他旅游商品不可替代的旅游价值。因此,红树林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