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改革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后,就立即开始着手治理百废待兴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战乱,全国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社会生产一度停滞不前。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奖励开垦荒地在全国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他又下令清丈土地,编制户籍将农民无形地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其国家的赋税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朱元璋接受刘伯温的建议,严肃法纪,整顿纲纪。
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朱元璋还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改设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务。同时,还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军事和司法。在军事上,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在全国重要的军事地区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管理军政,卫、所均受五军督府限制。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把一直发展的君主专制推向顶峨。
明代的宦官专权
自古以来,历代皇朝都禁止宦官参与或干涉国家大事,但事实上,由于宦官能与皇帝和皇室成员接近。所以常常能窃取某些权力。东汉、唐朝末年就都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现象,而到了明代,宦官专权现象就变得更为严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宦官控制很严,他曾经在皇宫内镌刻铁牌,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朝廷政事。可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权时。却是得到宫内太监提供的情报才成功的,所以,朱棣称帝后,对太监也格外地恩待,委以出使、专征、监军等军政大权。为了将建文帝的余党全部清除,朱棣还设立了由亲信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东厂。专门缉拿“要犯”。东厂只对皇帝负责,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但在当时,皇帝还亲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权。
明代的宦官专权,大约始于明英宗正统年间。英宗当皇帝时年仅9岁,不懂国事,因而对太监王振越来越宠信,使得王振的权势越来越大。最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王振假借皇帝的意旨,控制了朝廷上下。连英宗也时常被他所左右,从此开了宦官干政之端。明英宗还授权太监审理囚犯,宦官从此又插手司法。后来,由皇帝批准,精锐的京军“团营”又归太监节制,从而开了宦官总领京军的先例。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刘瑾等8个宦官勾结成伙,人称“八虎”。他们拉拢一些大臣结成阉党,几乎将整个朝廷控制在他们手中。就这样,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一步步地形成,并发展成了明代政治上的一大“毒瘤”。
厂卫
“厂卫”,是明代特务机构的总称。“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等,是明代以司礼监宦官为首领的内廷特务组织。“卫”指锦衣卫,是明代皇上侍卫之一。锦衣卫大都隶属于厂。厂和卫都自设监狱,它们之间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对天下臣民进行严密监视和残杀,实行恐怖统治。“厂卫”是宦官专权的工具,是地主阶级镇压人民的暴力机构。
东厂
明政权治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用太监、锦衣卫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朱元璋建国初始便“以威立国”,充分利用锦衣卫监管官民。又广布太监为心腹,攀染栽诬权贵以控制政府。洪武年间,“空印案”、“胡蓝党案”等大狱屡兴,又起文字狱,前后有无数人丧命,乃至“才能之士百无一二”。大臣上朝有如诀别,民人缄口,动辄得咎。明成祖朱棣从发动“靖难之役”始,为“刺探宫中事”。就收买了建文帝身边的太监。太监的地位由此得到加强,使之成为明政权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太监既利用又控制,但太监并无专门的权力机构,以供其胡作非为。至明成祖朱棣时,正式成立了由太监掌管侦缉和刑狱的特务机关--东厂。东厂直接对皇帝负责,其掌印太监官衔叫“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除东厂外,明成化、正德、万历年间还先后成立过与东厂作用相同的由太监主管的西厂和内行厂。
东厂自成立以后,便是个人人谈虎色变的地方,前后220余年间,太监弄权,侦缉诬陷,酷刑冤案无一日无之。这些酷刑有族诛、凌迟、极刑、集令、洗刷、秤竿、抽肠、挑筋、刖足、断手、阉割、剥皮、各种枷令、戴镣治事等。
东厂往往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领其事,其权势熏天。前后掌管过东厂的大太监先后有王振、汪直、刘瑾、冯保等,一代胜过一代,把明朝一步步推向灭亡。
司礼监
明代宦官机构设有“二十四衙门”,其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的太监。其职责为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茶、催督光禄供应等事。皇帝的最后意见。都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之为“批红”。因此,太监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司礼监太监王振就曾矫造圣旨引荐他的同党,打击与他为敌的人。他权威日重,连皇帝都称他为“先生”,而许多朝廷官员更是尊他为“翁父”。
明朝宗室封爵制度
明朝宗室封爵制度,由朱元璋定下基本原则:“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即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具体制度规定:“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盲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围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与费。亲亲之谊笃矣。”明宗室封爵后权力过大,俸禄过多,给明朝政府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建国之初。就有建文削藩之乱、汉王朱高煦之叛的事件发生。随着时间的延续,宗室人口变得越来越多。这样国家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洪武年间只有宗室58人,至万历年间宗支人口为十五万七千人。到明朝末年大约之数总在几十万之众。
明代选后制度
在封建社会里,民间有男15岁、女13岁论婚嫁的习俗,皇室也一样。皇宫内谈婚论嫁的只有两种人,谈婚的是皇帝,论嫁的便是皇帝的女儿--公主。皇太子继位前便已结婚,继位后要做的是册立嫡妻为皇后。嗣皇帝即位时如没到结婚年龄便要举行大婚礼,并册封皇后。明代皇帝结婚时选后由皇太后负责,事先选一正、二副,三位淑女为皇后的候选人。皇太后过目挑选,选中者用青纱罩其头,再以金玉挑开,没有选中的人退掉年庚帖子。给银数十两,用车送还其家。明英宗正统时又制定了完善的大婚仪式。大体上是迎亲队伍从大明门中门进入皇宫,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侍立于承天门外,东西向立班迎候。迎亲队伍进入承天门后百官退出。凤舆行至午门外,钟鼓齐鸣,卤簿终止。然后凤舆入奉天门行至后宫。皇后下风舆由西阶进,皇帝立东阶揖迎皇后入内殿,进坤宁宫洞房。
明朝宫女殉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