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军事智慧与谋略(世界军事之旅)
30826500000022

第22章 “从A到B”的信息战(1)

“A”是Atom(原子)的字首,“B”是信息量单位Bit(比特)的字首。Atom指原子弹,Bit则象征着信息弹。可见,未来的战争用的是信息弹,打的是信息战。美军认为:“21世纪最令人恐怖和最重要的武器不是高性能的飞机、坦克和战舰,而是从信息系统中涌出的巨大的数据流,也就是比特流。”由此看来,在21世纪,硝烟弥漫的火力战将逐渐淡出,以计算机病毒和黑客为武器的信息战将跃居战争舞台。

信息战是指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活动。主要是通过争夺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的收集、处理等手段的主动权,破坏敌方信息传输,为遏制或打赢战争创造有利的条件。信息战的要点是一个前提、两个手段、一个目标。“一个前提”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两个手段”是指保护己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攻击敌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一个目标”是夺取与保持信息优势。

信息战是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期,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军事信息化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作战样式。

信息战包括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信息进攻就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封锁、信息欺骗、信息干扰、信息污染、信息摧毁等方式,影响和削弱对方的信息作战能力。信息防御是采用信息保密、信息防护等方法,保护己方的信息、信息系统、信息作战能力不受对方信息进攻的影响。

军事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信息战进攻与防御装备和手段,主要有:计算机病毒武器、高能电磁脉冲武器、微米/纳米机器人、网络嗅探和信息攻击技术及信息战黑客组织等。

一、计算机病毒——比特战场上的毒瘤

计算机病毒是一颗长在计算机网络上的毒瘤,它是一种能够自我繁殖,具有很强传染性和破坏力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一旦染上毒,轻则工作效能降低,重则整个系统瘫痪。如何将病毒施放到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中,是世界各军事强国致力研究的热门课题。

将病毒施放到计算机及其网络中的“施毒”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利用无线电波从空间注入。例如,人们使用的手机,是利用无线电波沿空间传播达成通信的,而且机内就安装有计算机芯片。手机“中毒”后通常会出现以下三种症状:烦人型——手机持续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失控型——无法操作手机上的键盘;破坏型——篡改、清洗掉机内数据,使手机成为“废铁”。已经有的案例是:铃声响,手机显示屏上出现“Unavailable(不能使用)”,用户不知情接了电话,机内所有数据将被清空,电话卡烧坏,手机无法再使用。手机功能越强,档次越高,染毒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病毒最早在越南被发现,因此被称作“越南病毒”。另外,还有的手机上出现的“乱码电话”,也是这种病毒的变种。

二是通过有线信道“送毒上门”,打电话就将病毒打进来,倘若电话机与计算机联网,计算机就会染毒。

三是从网络中的计算机接口输入,而殃及全网。

四是将病毒制成弹头(子弹、炮弹、炸弹等),利用发射工具投掷到敌电子计算机系统中。美军曾扬言用病毒手枪袭击俄米格战机,只需10秒钟就可使它变成空中的废铜烂铁。

五是将病毒预先固化到计算机芯片上,潜伏在电子设备中,一旦需要,通过无线遥控方式激活,使其发作,兴妖作怪。这种方法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曾经试过并尝到了甜头。

海湾战争开战前,美特工人员探知伊拉克将从法国进口一批电脑打印机,随即通过“偷梁换柱”的方法将有毒芯片悄悄装入。为了掩人耳目,电脑打印机途经约旦安曼运往伊拉克。战略空袭发起前,美利用无线遥控方式激活病毒,致使伊的预警系统、火控系统、通信和雷达系统瘫痪。战事未起,伊就挨了一顿闷棍。西方评论家指出,这是“兵不血刃,不战而胜”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战后,美军宣称,“用计算机病毒进行战争,比用核武器进行战争更为有效,也更为现实,且不担世界政治舆论风险”。为此,美军委托兰德公司先后导演了若干次信息战演习。比较典型的一次是:

2001年1月17日,时值海湾战争10周年。S国以军事行动威胁到美盟国。美欲制止S国行动,但未派出一兵一卒,而是挥动鼠标、键盘,一场无声无息的信息战展开了:

首先,美电脑专家将计算机病毒输入S国程控电话系统,造成死机。接着,在预定时间激活“电脑逻辑炸弹”摧毁S国铁道线上的“电子道岔”,造成交通事故。此时,S国军队正按照从无线电台中接到的上级命令,快速撤退到沙漠密林,殊不知这道命令是假的。与此同时,美出动心理战飞机鼓动S国民众起来反对当局,S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面对如此情景,S国总统恼羞成怒,用他的脚猛踢电脑时,忽然发现他密存在瑞士银行中的数百万美元不翼而飞。总统钱都丢了,哪有心思指挥战争?整个过程未放一枪一炮,一场即将发生的战争就停止了。它表明信息战的要旨在于控制,而不在于流血牺牲。战斗不再有伤亡,明日战场静悄悄,貌似天方夜谭,但并非虚无缥缈!

二、计算机黑客——比特战争中的幽灵

黑客原系英语Hacker的译音,指非法侵入他人电脑系统并扰乱、破坏其正常运行的人。黑客家族有两类人:一是骇客,一是窃客。骇客通常不怀军事和功利目的,只是想做一番骇人听闻的事,以夸耀自己的才能;窃客则具有强烈的企图,直接为军事和政治服务。当然,窃客也有阶级性,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者称红色黑客,简称“红客”。

黑客像一个幽灵在网络上游荡,它入侵网络的手法很多,最常见的是“拒绝访问”攻击。我们知道,为了达成网络通信,网络中的主机(服务器)要向外辐射连接众多的用户终端。如若某一用户终端遭这样的手法攻击,便拼命地向主机发信号(术语上称“访问”)并要求主机对它的每一次访问都要“回复”。这样一来一去,服务器和网络就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与此同时,黑客还发动其“哥儿们”一起向主机访问并要求主机都要进行回复。因为主机和网络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这样轻者白白消耗资源,降低运算效能,重者造成信息过载死机,网络阻塞瘫痪。合法用户此时要访问主机就无法实现了。这种攻击网络的方法,在近几次局部战争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南联盟“黑客”在网上对北约宣战,对其网络实施高密度的“电子轰炸”,使北约部分计算机及其网络受到破坏。美白宫服务器在当年3月28日瘫痪了数小时之久。该日,美军一架F-117A隐形战斗机被南联盟击落,可谓是祸不单行。北约总部首脑直言不讳地承认,北约网站由于每天收到来自南联盟数以万计的电子邮件,致使信息网络严重超载造成阻塞,“如想访问北约总部网站,进站速度‘宛如蜗牛爬行一般’。”

人们不会忘记,2000年的“2月黑客事件”中,世界着名的雅虎、亚马逊、微软等网络遭黑客攻击而几近全面瘫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爱虫”病毒的肆虐、“红色代码”的泛滥等给人们平静的网络生活掀起了千层波澜。今天,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犯罪已成为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挑战,而这种网络威胁在军事上极有可能使一支强大部队面临着灭顶之灾。未来战争的最大可能是首先以“信息战”发难,因此,我们必须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发起之前,建立起中国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

“兵不血刃”的电子战

电子战就是电磁频谱的斗争。其作战方式主要表现为:利用电子装备与器材,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目的在于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和保护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发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