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庙会风情
30718600000045

第45章 后记

《庙会风情》出版之际,我想起了它的酝酿之初。

16年前,我担任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一次会议上,听取了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同志关于农村庙会现象的讲话,他把乡村庙会定位成“文化现象”。

张勃兴同志说,庙会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历史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庙会是民俗风情的载体。各式各样的民俗、民风、民习,在庙会上活灵活现,一览无余。第二,庙会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庙会上,百姓们或是看大戏,或是听念经,或是听大鼓书,实际上,都是在接受“高台教化”。中华民族传统的忠、孝、诚、信、仁、义、礼等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听众。第三,庙会是民间艺术存续发展的载体。特别是戏剧艺术,表现尤为明显,逢会必唱戏。这样,热闹了观众,也发展和振兴了剧团。没有庙会的支持,剧团将成“无米之炊”。第四,庙会是中华建筑艺术得以保留的载体。民间的能工巧匠,将他们匠心独具的建筑工艺,极尽所能地凝固在了寺庙的殿堂上。今天,我们有缘目睹,幸赖庙会传续。第五,庙会是中华民族的教育完成从私塾走向学堂这一过程的载体。“戊戌变法”的主张中,就有“庙堂改学堂”这一条。当时的国家财力,绝对承担不起新建学堂这一重负,只能借用庙堂完成这一变革。我们党和国家老一辈领袖人物,大都是从“庙堂教室”中走出来的杰出人才。第六,庙会是农村市场经济萌芽阶段的载体。千百年来,老百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工艺品的贸易,大多在庙会上进行。庙会成了农村的商品集散地。即使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群众的观念更新、视野扩大、思想激活,也始自庙会。第七,庙会是开发宗教旅游的载体……

这一席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前,那种把庙会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甚至混为一谈)的认识一下子冰释云散、荡然无存了!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庙堂改成的教室里上课,在年年逛庙会的快乐享受中度过了一生中黄金时段的童年。在庙会上看戏,一出《三娘教子》,让我泪流满面;一出《安安送米》,在我心中深植了“孝根”。在庙会上听大鼓书,一节《岳母刺字》,为我最早灌输了忠诚民族报效祖国的思想;一节《罗通扫北》,激励我自小立志,努力成才。在庙会上看社火,一个个“文官武将公主丫鬟”的“丽子”,让我眼花缭乱,拉着身边的“知识人”不住地问长问短,刨根究底。我记忆中的历史朝代、历史故事,亦始自斯时。听了张勃兴书记的一番论述,结合自身体会,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庙会固然是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有它自身的复杂性。其一,它过分的散在。千百年来,村有庙,庙过会,过会唱戏耍热闹,早已成了惯例,身在其中的人,并不以为这是一种文化。其二,它本身挟带了太多的色彩。历史上,它被宗教活动利用过(近代亦然),它被农民起义利用过,它被“极左”路线“打倒”过。提起它,人们容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三,它亟须挖掘、整理,并加以正确引导。有句话如此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我萌发了动手写一本庙会文化散文集的念头。

世纪之交,在省委副书记杨永茂同志主持的一次文化工作座谈会上,西安市委副书记李书磊同志与我谈起了庙会文化。我将自己所想所闻所见和盘托出。他十分赞同。其后,又先后用写信和电话的方式多次与我交谈这一命题,并亲自来周至专题调研,还派市委有关部门考察论证,形成了支持周至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此番接触,更加坚定了我写好这本书的信心和决心。

有学者将庙会文化定位为“村落庙会文化”,认为,“……村落,首先……它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个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其次,是基于‘民俗传承’的概念,把它看作是紧密结合的小群体,也是在其内部互动中构成的一个个有活力的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有机体。再次,在村落观察到的民俗文化现象,就某一类别的民俗而言(如同民俗学概论书当中划分的那样),必然具有时空的限制意义,因而有助于我们避免急于概括某类民俗的内涵、结构、功能、演进规律等。我们民族深厚和丰富的传统却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我们在把握共性的探索道路上,也许还要首先建设好村落或其他时空单位个案调查的坚实基础,需要走一段艰苦的路程。”写作《庙会风情》,便是对“村落庙会”的“个案调查”,便是“走一段艰苦的路程”的尝试。

庙会文化又被称为“民俗文化”。其主要特点是文化内涵丰富,道德根基深厚。主要影响有:(1)凸显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爱民情志;(2)强化社群意识,培养集体思想;(3)传承优良美德,积淀文化元素;(4)增强亲族凝聚,修复失谐现象;(5)调适心理情绪,营造祥和氛围;(6)融合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对待它,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继承与提升的关系;保护与引导的关系;政府支持与群众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关系。

《陕西省志》第77卷《民俗志》中这样记载:“陕西各地庙会很多,仅周至一县就有782个村(本文作者注:自然村)办过庙会。其中中型古会(历史悠久的庙会也叫古会)、庙会有100多个,有万人以上赶会的大型庙会29个。”(三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68页)周至庙会之多,鲜见其匹!

林林总总的周至庙会,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1)以楼观为中心的道教类庙会。楼观是道教祖庭,老子曾讲经斯地。因之,全县道教类庙会数量多、规模大。如:楼观台老子忌日古会、大陵山老子诞辰古会、竹峪丹阳观古会、县城城隍庙古会、哑柏蒋寨东岳庙古会、广济师家庵清泉观古会等。(2)以仙游寺为中心的佛教类庙会。仙游寺曾为隋文帝行宫,又是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地方,因而成了佛教名刹。因了这一影响,全县的佛教庙会分布较广。如:阿岔村石佛寺庙会、涌泉寺庙会、清凉寺庙会、暖泉寺庙会、龙泉寺庙会、报恩寺庙会、瑞光寺庙会、海藏寺庙会等。(3)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祭祀类庙会。如集贤皇会、临川寺冬至会、史务八月八古会等。(4)以民间传说为中心的纪念类庙会。如西欢乐药王庙会、宝玉村飘池会等。(5)以青山为中心的索姑庙会。索姑庙集中在翠峰青山,分散在全县各处。如辛家寨高村索姑庙会、翠峰肖村索姑庙会、终南东大坚索姑庙会、终南西大坚索姑庙会、四电索姑庙会、二曲渭旗索姑庙会等。(6)以农耕为中心的贸易类庙会。如哑柏二月二古会、富仁永丰村牛马王庙会、广济镇牛马王庙会、千户古会、广济桑园村牛马王庙会等。(7)以山区居民为中心的越冬类庙会。这类庙会,时间在入冬之前,为山区居民提供越冬的棉衣食物菜蔬,杂之以以货易货交易。它是山区居民销售草药和土产的好机会。如马召十月十古会,殿镇十月初一古会、骆峪十月十五古会等。(8)以太白神为中心的崇敬类古会。太白山在周至境内,自古民众就有崇山意识,传为太白神的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故事也发生在周至东部的首阳山,因而全县太白庙会有数十处之多。如广济何家寨太白庙会、竹峪西沟太白庙会、二曲八一村太白庙会、楼观周一村太白庙会、马召上孟村太白庙会、广济南大坪太白庙会、哑柏槐花太白庙会等。(9)以老县城为中心的山区类庙会。老县城,其实是佛坪县的旧县城。“佛坪”县因“坪”见石佛得名,这里又曾为该县的政治文化经贸中心,所以庙会俱全,自成体系;延至现在,依然如旧。如旧城内的药王庙会、城隍庙会、玉皇庙会,厚畛子的观音庙会等。(10)以祈求健康为中心的药王庙会。如终南马蓬药王庙会、终南镇药王庙会、哑柏仰天村药王庙会、司竹南淇水药王庙会等。(11)以民间工艺为中心的游艺类庙会。终南豆村是一个12000人的大村。大蜡,是豆村独有的民间工艺品,久负盛名。“游大蜡”是该村“四月八会”的主要内容。(12)以集贤古乐为中心的演艺类庙会。集贤古乐,源自唐代宫廷,至今古韵犹存,曾经出省出国表演,屡获殊誉。每逢县内重大庙会,必有古乐演奏,犹以红孩洞庙会最具典型。(13)以民族忠义为中心的连村类庙会。如县西头屯、东阳化、槐花等18村轮办的“西老王会”。此会为纪念元代三王兄弟而立。又如终南镇周围13村轮办的“东老王会”。此会为纪念唐天宝末年,在安禄山叛乱中坚守城池、不屈阵亡的张巡、许远二位将军(受封“老王”)而立。(14)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追念类庙会。如司竹的火神庙会,为纪念唐平阳公主率娘子军举旗起义而立。(15)以女神为中心的祈子类庙会。如终南豆村三财宫娘娘庙会、司竹沙河槽娘婆庙会、马召富饶村三霄庙会、马召东火村娘娘婆庙会等。(16)以财神为中心的故里庙会。华夏财神赵公明的故里在集贤赵大村,这里每年分别于财神的诞辰、忌日,举办两次盛大庙会,朝拜者来自五湖四海。(17)以“凶”神为中心的祈禳类庙会。如司竹南淇水村风伯雨师庙会、县城西巷阎王庙会、集贤殿镇村龙王庙会、南司竹村龙王庙会、司竹红丰村火神庙会等。(18)以自然景观为中心的旅游类庙会。如楼观团标定空寺的12道天门庙会、集贤赤峪的新庵山庙群(九座庙)庙会等。(19)以“三教合一”为中心的综合类庙会。元代道教的全真派出现之后,不少乡村庙宇将儒、释、道诸教尊神共供一堂,一起祭拜。如翠峰安乐宫庙会、哑柏昌东天台寺庙会、竹峪西沟善兴寺庙会、翠峰官村天一堂庙会等。(20)以继承祖先为内容的家庙庙会。如竹峪三家庄村毛氏家庙庙会。

这些庙会,大体有以下特点:一是均属于一定的宗教信仰。每个庙内,分别供有儒、释、道三教尊神。或者三教合一,或者独奉一教。庙会内容,与其庙所属宗教一致。二是均由集体承办。或一村独办,或数村轮办、联办,约定俗成,相沿成规。三是均承载着相当多的文化内容。除了宗教信仰,还有唱大戏、念经文、演皮影、写对联等活动,用这些方式喻理、倡孝、劝善,教化民众。四是兼顾商贸。过会期间,庙前、道旁、戏台下摆满了小商小贩货摊,群众既逛了会、又买了货,摊贩既赚了钱、又为大伙提供了方便,互惠两悦。五是展示民俗。逢会期间,锣鼓喧天,秧歌助兴,社火表演,杂技、武术也来赶会。人们就图个一展风彩、扬名露脸。姑娘小伙老太孩童们,都穿上自己最心爱的珍藏服装前来逛会,为个皆大欢喜,各得其乐。六是可以满足农民大众休闲娱乐的需要。定空寺有十二道天门、赤峪沟有九座庙宇、观音山有一连串庙群、翠峰山有十余处景点。这些庙的过会时间,均处农闲。农人借会休闲,游山玩水,乐不思归!这时,庙会成了人们改变平日单调生活的调节剂,也成了人们快乐自我、放松心情的自由时空。七是走亲访友,说事“了非”。农村人,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难得有时间探亲访旧。逢会,呼朋邀亲,居家一聚,有事说事(多为解决彼此间的矛盾或误会,也有说媒求亲诸事),无事叙旧。兼以逛会,一举多得。八是历史长久。凡庙会,其形成时间均在数百年以上,有的还在千年以上。这种传统,早已形成习俗,百姓们多能自觉认同、自觉参与。九是以会养会。这些庙会,全靠过会时收到的布施(捐赠)维持,规模大小,视布施额决定。十是助推社会和谐。凡庙会,必写对联,这是办会的主旨,其对联,多为歌颂盛世、祝祷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康乐福喜的内容……有人形象地把逛庙会的快乐感受比作“农村人旧时文化生活‘金字塔’的塔尖”,应不为过。

我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三秦大地,文明始源,为何惟周至县的古庙会既多且盛?后来,我从“金周至”三字得出了答案:以县而论,比起土地肥沃、气候润和,周至为最,当之无愧。历史上,自然丰年连连,极少饥谨。“礼义出于富足”,庙会便连年延续,从未间断,及至今朝如斯。反言之,庙会文化对“金周至”增色的因素,亦不可否。

一种理论认为,科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宗教。对此,我持赞同观点。庙会文化,既是民俗文化,也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

“民俗如果上升为文化,这个民族便大有希望”。相反,民俗如果不能上升为文化,既无生命力,又易产生节外生枝的负效应,早晚会被历史遗忘或淘汰。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由此而来。这说明,我们的祖先自古就十分重视文化。对文化本身而言,可以粗略地、相对地分为两大类别:一为上层文化,或称高雅文化;一为通俗文化,或称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祖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粒珍珠。它,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追求。没有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记忆;没有它,人们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乏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它,人类的欢乐、悲伤将变得干枯而乏味;没有它,人类将会失掉太多的甘美和幽默、历史和文明……

当然,从历史长途中走过来的庙会,难免带有历史的痕迹。因之,庙会活动尚需社会引导,如:不能借庙会宣传封建迷信思想;不能为了办庙会而增加村民负担;不能借庙会赌博;不能让庙会上的文艺表演违背文明高雅的原则;不能随意乱建新庙等等。

传承、引导庙会活动,挖掘、抢救庙会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因为,我们的生命来自于故乡热土。

乡土是诗。诗中的乡土,自然要由乡土上长大的牛来耕耘。我崇敬故乡的秦川牛。它,不惧赤日炎炎,不畏朔风冽冽,矢志垅亩,不歇足蹄;它,奋力耕犁,披星而出,戴月而归,不懈不怠;它,恋土无限,舐犊情深,经年累月,不改初衷……我认为,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人,似应效牛。我力求如斯,自叹不及!

完成此书后,我非但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倒觉得自己这头由家乡水土养大的秦川牛,需要耕耘的土地还很多、很多!

我时常念叨一位老师说过的话:文学这门子勾当,一旦走近她,就欲罢不能,欲疏弥亲;挥之不去的思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既然选择了她,你就“从一而终”吧!

我相信,我能!

借此,由衷感谢曾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劳和汗水的张田江、马鑫、国稳社、杨军海、朱清民、辛凡、梁库望、张攀峰等挚朋好友!

西安市政协主席程群力为本书题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为本书题词;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广芩为本书作序。对他们的热诚支持,深表谢忱!

张长怀

2008年元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