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庙会风情
30718600000044

第44章 “牛斗虎”,有“道”乎?——任法融访谈记

炎阳七月,大地如焚,人人汗流浃背,个个吴牛喘月。楼观台的希声堂院内,却另是一番景况:凉风习习,鸟鸣声声。这时,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一袭道装,皂服白袜,打坐蒲团上,手持羽毛扇,口若悬河,声似宏钟,正在为听众讲道说经,好一派洞天仙风,全无身处炎夏的样子。

此前,周至县出台了“文化名县”工作方案,我出任组长。任会长是誉满九州的大文人,开展这一工作,自然少不了他的指点建言。本文开头,便是我请教任会长时的情状。

会长开门见山地说:“现在,国家倡导科学发展观,各地都十分重视增强自己的软实力。县上提出了‘生态立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思路,太对了!顺时势者,其业必昌!”

接着,他认真仔细地阅读了县上的《实施意见》,谈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末尾,话锋一转,谈起了周至的民间舞蹈“牛斗虎”。我明白,会长此时兴致极高,话题顿决,必有高论!担任全国道教领袖的他,本来就很难有机会重回楼观,一旦回来,又是百事缠身,诸友求访。如此兴致,实属难得。恰好,“文化名县”方案中,原本就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真是不谋而合,天赐良机!

任会长说起“牛斗虎”,如数家珍,形神相得,让我耳目一新。乘兴,他又取来了介绍“牛斗虎”的图文资料,不厌其细、绘声绘色地一一阐释,并反复告诉我:“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具有周至特色的文化,这就是发生在老子讲经之地富含老子思想的文化,‘斗’是现象,‘道’在其中!”我暗想,不枉此行,企浆得酒!

据任会长提供的资料介绍:“牛斗虎”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源于道教祖庭楼观台西之八家庄村,已有千余年历史。

这一民间舞蹈,富含关中农村民俗风情的色彩:由民间艺人创作,由村民表演、伴奏,在农村舞台演出,观众是清一色的庄稼汉!专家如此评价:源自民间,原汁原味;牛虎争斗,寓意深刻;刚柔相济,栩栩如生。

表演队由五人组成。道具用竹子、麻纸、油布等做成,涂以颜色,罩住演员,便活生生出现了一牛一虎。两人扮牛,两人扮虎,一人扮牧童。一出场,虎、牛分别亮相表演。虎的动作有四大势、八小势,二十四个平阳势。四大势有趔虎势、搜山势、望山势和捕食势;八小势为立、卧、坐、缩、滚、上山、下山和跳涧;二十四个平阳势贯穿于舞蹈之中,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老虎的勇猛、精明和贪婪。一开始,猛虎跃出,迅如雷电,急似风驰,飞扬跋扈,虎视眈眈,不可一世。紧接着,牧童牵牛出场,童牛相依,亲爱无限。牛的动作则温厚、朴实、稳健,分别有犀牛望月、趔叉舔背、吃草、挖耳、缩叉、跳跃等。之后,虎先挑衅,牛则应之。斗将起来,虎有虎势,牛有牛劲,童有童趣。刚柔并济,形神兼具,动作利落,险象迭生。老虎既欲斗败健牛,又在垂涎牧童。牛一边保护主人,一边与凶猛的老虎顽强拼搏。老虎攻中有失,牛则守中有攻。二者进退搏击,激烈精彩。经过一番苦斗,牛胜虎败,牧童获救。

“牛斗虎”多于夜间室外演出,逢年过节,连演数日,表演者乐此不疲,观赏者蜂拥而至,把个表演场包围得水泄不通,针插难入。表演时,四周灯笼环绕,气氛森严,场景壮观。伴奏欢快,舒心悦耳;疏缓紧急,高低有度。开场时,配有烟火(以松香为料)。硝烟和战鼓渲染了浓浓的战斗氛围,悠扬深远的牧笛声又为表演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意趣横生。

周至自古有“小富压天下,社虎赛扬州”之喻誉,物庶民丰,史称“金周至”。过年过节,村村有鼓乐,社社起歌舞。这样,就为“牛斗虎”的孕育发展提供了肥田沃土。新中国成立以来,八家庄村的这一民间舞蹈除多次在省、市、县组织的比赛中获奖夺魁之外,1980年还代表省上进京表演并载誉而归。2006年,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又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看完《简介》,会长问我:“‘牛斗虎’含意何在?”我不假思索地应声而对:“伸张正义,扬善挞恶;托物言志,借舞寄情,表达了邪不压正,正不惧邪,正义必胜的思想内涵”。

任会长又一次捋鬃发话:对则对矣,然则不全!

我问:“‘全’作何解?难道,其中有‘道’?”会长风趣作答:“当然了!我说,你记。你要将它写成一篇文章,让世人都理解‘牛斗虎’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来龙去脉。这样做,不但传承了民间艺术,而且也宣传了我们道家的一贯主张。儒道互补,文化相通嘛!从这一点上说,我还要感谢你哩!”

接下来,任会长谈笑风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牛斗虎”的“玄妙”机关。

子丑寅,天地人。此六字概括了开天辟地三件大事。牛以属丑的身份,完成了其第二件事——天开于子之后,地辟于丑。天开地辟,才有人,有万物化生。

虎的特征,就在于它既凶且猛,为百兽之王、山林霸主。它让人望而生畏,以至谈虎色变。《水浒传》中称之为“大虫”,它在景阳冈吃了无数路人,它在李逵为母找水时吃掉了黑旋风的老娘,它被打死后抬尸游街,百姓们拍手称快,欢呼雀跃。至今,人们仍然用“虎狼之国”形容不讲信誉,侵略成性的国家;用“虎口余生”形容经历风险之后侥幸存身;用“虎入羊群”形容逞强凌弱,凶蛮骄横。

“牛斗虎”表现的不是牛好斗,而是牛以斗自卫,防范虎的侵害。试想,牛若是不斗,自身能存吗?牧童能活吗?路人安全吗?再想,牛若不强不壮,能斗败老虎吗?牛若是退而让之,能以委曲求和平吗?牛若视主人安危于不顾,能挺身而出,与虎角力酣战吗?表面看,它宣示了柔弱胜刚强、正义胜邪恶的哲理。实质上,这里面有更深刻的道理,更微妙的思想。

“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许多成语,都与牛有关:牛角挂书,说的是学习勤奋,边行路边读书;牛眠吉地、牛眠龙绕,说的是牛有福相,风水吉利;牛衣对泣,说的是贫困潦倒的农人夫妇,与牛相依为命,以牛衣蔽人体,相对而哀……这里,人们都视牛为友,视牛为吉,视牛为宝,惜之爱之,情深意浓。

民间还供牛为神。在动物当中,牛是人类最贴心的朋友。人们对牛的感情很深,久而久之,对牛的喜爱而演化为对牛的崇拜,以牛为神则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搜神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文公到雍南山一带游猎中,见一参天古木,欲伐而归之。士兵砍树,裂而又合,累极入睡,梦中得一妙方,醒后依方伐之,树倒。正欲运回,树成一牛。众人大惊,始知老树是神牛变成的。秦文公心惧,恐神降罪,故建牛神庙,并亲往祭拜。古人认为,世间至尊,亦敬牛若此,而况于万民!宋代供奉的牛王是牛头人身,宋人高文虎于《蓼花州闲录》中云:“有自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百牛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牛王为何人,乃冉伯牛也!”民间供奉的牛栏王也是头戴官帽、身着袍服的人神形状,成为家畜的守护神。现在,楼观东边的集贤村,仍有牛王庙!

世人皆知老子骑牛的故事。然而,老子为何要骑青牛呢?就有一番哲理了:东西南北之四方称谓,分别是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太阳初升之地为东为青,故老子所骑之牛为青。老子主张“弱柔胜刚强”,牛虽弱于虎,但牛却代表正义,牛柔中有刚,故能胜虎;老子主张“知雄守雌”,牛不张扬自我,不主动进攻他人,看似不具优势,却能后发制敌;老子主张“进寸退尺”,牛虎相斗中,牛先退后进,麻痹敌方,使之骄慢,伺机击之,最终大获全胜……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牛虽能胜虎,但却又不以打斗为其志向。不去斗狮、斗象,而是引退事农,躬耕陇亩。苦则苦矣,却以苦为乐,造福世人。历史上,黄石公告诫张良有四句话:“明乎胜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张良谨遵师训,功成身退,善终天年。相反,三国的刘备按自己桃园结义时“一在三在,一亡三亡”的誓言处事,为报关、张二弟之仇,以强凌弱,发兵攻吴,那是主观的、意气的、感情的、为私的,违背自然之道,故有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之败。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却未能悟透“牛斗虎”告诉人们“不以兵强天下”的“玄德”,故而酿成千古憾事,常让世人扼腕……

访谈结束时,任会长语重心长地又一次申明要义:今逢盛世,挖掘“牛斗虎”文化资源,它向社会昭示的道理,应当是扬善除恶,为而不争,勤劳厚朴,和谐自然。盛世兴文,文促盛世,我们应当为之歌而咏,为之鼓与呼!

归途,我仍在回味任会长的高谈深论。心想,“牛斗虎”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只有在老子骑牛的地方才能产生,也只有在老子说经的地方才有高道作出如此淋漓尽致的诠释……

有缘聆听任会长谈“牛”说“道”的人,是幸运的!

有缘观赏“牛斗虎”的人,是幸福的!

做个周至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