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
张长怀的《庙会风情》要出版了,作为朋友我感到高兴,这是长怀搜集了十数年资料,集结了长期体验,做了大量准备的一部作品,有别于他以往的一般散文之作,带有浓厚的资料性和可读性。在《庙会风情》这部书中,长怀对周至数百个庙会做了调查考证,细致而缜密,系统地阐释了周至庙会的来龙去脉,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庞大的乡村文化现象。难得的是他并非简单地将庙会一一列出,而是融入了一个作家的独到视觉和感受,有古有今,有叙有议,读来让人在兴趣盎然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周至是文化大县,庙会文化占据了民众文化生活很大一个板块。我在周至挂职八年,着实在长怀和诸文友们的引领下,逛了不少庙会。我曾啃着米糕在集贤的皇会中徜徉;顶戴着春日的阳光在铁爷庙会上荡起秋千;静立在司竹火神庙会的台阶下听妇女们唱经;在迤逦山道上欣赏索姑庙会万民伞精美的绣工……春社时节,以节庆与庙会为依托,社火高跷游行,锣鼓家伙喧腾,红绿彩灯高悬,烟花爆竹声声,村人那种人人参与、村村相竟的火爆,那份投入,那份认真,让我喜爱之外就是深深的感动。庙会文化扎根于民间土壤,有着它自身的特定规则,诚实、善良、守矩、奉献是基准,祈祷丰稔,开展贸易,联络情感,愉悦精神,有着神圣,有着风俗,有着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庙会是一种特殊的对话行为,是人与神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伴随着多种行为形成的氛围来进行的。周至众多的庙会虽然是地方性的,但它们是典型民族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庙会活动,我们可以探索民间文化的渊源,感受到千百年来周至人对于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张长怀是在庙会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于是太白庙会、西老王会、牛马王庙会、娘婆庙会、大蜡会、索娘娘会……他笔下的周至庙会便有了灵动与神奇,每一个庙会都给我们推出了一个故事,每一个庙会都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文化历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我们对这山这水更加熟悉,这片土地就更加牵动了我们的心。让我感到欣喜的是,长怀从写身边的小河、碾盘、水井,从写周至的山水风光中跳出,将目光放深,开始触动周至文化的底蕴;写作《庙会风情》这部作品是需要心劲和功力的,作者无论从视野还是写作的提升,都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庙会风情》是一本文体显通,由浅入深,宣扬周至文化的书,书中记录的庙会在注重乡土化、民族化的同时又注入了时代气息,将周至的风土人情、水色山光收拢于熙熙攘攘的庙会,由外向内,又由内向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魅力无穷、可爱鲜活的周至,将周至文化的“韵”从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仿制的文化赝品充斥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之时,人的心灵变得焦躁不安,城市文化在慢慢失去记忆,人们追崇的古朴民风在逐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庙会风情》的出版就有了更加可贵的意义。书中那一个接一个的庙会,那一个又一个保存下来的习俗,是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基本保证。
《庙会风情》是周至民俗风情的记录,也是历史的记录。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窗外阳光明媚,寒梅欲绽,煦煦和风中,周至正月的庙会又临近了。
2008年元月
(序文作者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