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风暴,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发生在太平洋洋面上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它会造成我国东南沿海极严重的强风和暴雨灾害。然而,这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发生在戈壁沙漠中的黑风暴,它在我同也是一种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黑风暴和台风都是一种由低压系统产生的风暴现象,是以强风为主角的灾害性天气,但它们也存在许多显着的差异。一是台风和黑风暴发生的下垫面不同。二是台风主要出现在夏秋两季,发生时伴随强风的是暴雨,甚至特大暴雨,雨涝成灾;而黑风暴集中在春季,来临时狂飚卷夹了大量沙尘,伸手不见五指,破坏和掩埋近地面物体和良田,几乎没有降水现象。由此可见,台风和黑风暴是很不相同的。
黑风暴实际上是强沙尘暴现象,俗称为黑风。它是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强风是启动力,具有丰富沙尘源的荒漠和半荒漠地面,是构成黑风暴的物质基础,当然还必须具备发生近地面大风的有利天气条件——大范围强冷空气入侵和对流不稳定。
沙暴现象发生时,风力多在4~8级,近地面的细沙和粉尘被输送到15~30米的高度,水平能见度可维持在千米以上,通常就地形成,卷起的沙尘物质一般在就近的障碍物或绿洲边缘沉积,造成沙埋、沙割之害。还有一种与沙暴不同的尘暴现象,它是8级以上强风把大量尘土及其他细颗粒物质卷入高空,形成一道高达500~3000米翻腾的风暴。尘暴携带的尘土滚滚向前,在高空可飘到数千千米甚至1万千米之外。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尘暴与沙暴往往结合发生即为沙尘暴,黑风暴是特大的强沙尘暴天气。我国气象上定义发生沙尘暴时最大瞬间风速1>25米/秒,能见度<50米就称为黑风暴。
黑风暴的危害
黑风暴的危害主要有两个字,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二: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先说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暴,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10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千米,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全球有四大沙尘暴区,它们分布在具有大沙漠和风蚀地的中非、北美、中亚及澳太利亚。我国西北地区属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有大沙漠和风蚀地603800平方千米,戈壁569500平方千米,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69376平方千米。此外,还有风蚀性的低山丘陵、戈壁面上零星分布的风蚀残墩以及大面积风蚀性土漠。这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植被稀少,沙尘物质极为丰富,风蚀强烈。
据1952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分析,西北地区有3个强沙尘暴高频区,第一个在甘肃河西走廊和宁夏黄河灌区一带,中心在甘肃民勤;第二岛频区在新疆和田地区;第三个高频区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它们都分别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其有丰富的沙源物质。
强沙暴在我国主要出现在3~5月。统计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的4月13~18日和5月8~16日,似乎是强沙尘暴的“宁静期”,从未发生过强沙尘暴。还有一个有趣现象是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的甘肃省民勤县,是强沙尘暴出现最早(3月6~7日)和最晚(7月17日)的地方,类似和田地区3~6月也可发生强沙尘暴。强沙尘暴每次出现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的只出现在一个县,持续1~2个小时;有的则跨省区持续数天,甚至影响我国几个省区。如1983年4月26~28日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不仅在3天时间内先后造成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和田地区、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陇东、宁夏黄河灌区、内蒙伊克昭盟和陕北榆林的黑风暴,几乎横扫了我国北方。
回顾半个多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黑风暴是逐年增加的,这可能与土地荒漠和气候干旱化有关。1993年是黑风暴出现次数多、强度大的一年,其中最强的是5月5~6日的一次,新疆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阿拉善盟、宁夏中北部都受到了黑风暴侵袭。在黑风暴临近前,可看到上黄、中红、下黑三种颜色的旋转式沙尘团组成的沙尘暴墙,形似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状烟云,在1千米远处就能听到沉闷的轰鸣声,大有三军战鼓齐鸣之势。黑风暴过境时,甘肃金昌市和宁夏中卫市风力达到12级,能见度降至零。这次黑风暴造成85人死亡,264人受伤,31人失踪,12万头(只)牲畜死亡和丢失,73万头(只)牲畜受伤,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7.25亿元。至于黑风暴造成的土地退化等生态灾变和社会影响,则难以评估。
黑风暴对不同地物的危害方式也不同,如暴风机械危害型、沙埋危害型和风蚀沙割危害型。强风造成的沙尘搬迁风蚀物,不仅直接影响沙源区土壤和营养物质的过度流失,而且污染空气,对其他地区以至全球的太阳辐射和热平衡都有一定的影响。全球每年因沙尘暴引起沙尘搬迁的沉积物可达10~20吨/千米2。气象卫星资料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发现,我国西北沙尘暴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它们可以蔓延数千千米,覆盖上百万平方千米面积。黄沙长距离输送会损坏农田沃土,但也起到增加降水量、缓解酸雨危害程度的作用。日本观测确认,来自中国的黄沙粒子是日本冰品凝结核的主要部分,增加了日本的降水量。又如1988年4月的一次沙尘暴,使北京地区空气中总含沙量比正常情况高15.7倍,由于碱性亲石元素大量增加,减轻了酸雨危害。此外,平流层内沙尘微粒浓度的增加会造成平均气温降低。
目前,对沙尘暴的形成以及它对大气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我国的研究表明:发展有效的黑风暴天气防护体系,包括建立中尺度天气监测网和预报、警报系统;加强和完善黑风暴天气的联报联防;研究制定西北地区脆弱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加强退化生态区域的恢复治理和植被保护;加强沙尘暴防灾抗灾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等,都是减轻黑风暴危害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