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为大家介绍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首部哲学本体论书籍,集中体现了老子对世界本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
《老子》博大精深,共分上下两篇,81章,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用“道”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道”看成一种客观自然规律,认为其“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书中包含大量朴素辩证法思想,它提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性质,并能够老子相互转化。老子还认为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以“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在“道”的基础上老子还提出了修身处世的三大要点,即宽厚仁慈、清心寡欲和谦虚柔和。同时还提出了遵循道治国安民的三大原则,即应天顺民,无为而治;见素抱朴,淳朴民风;官清法正,国泰民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死观,对指导人们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被许多帝王所采纳,成为他们治理国家的“金科玉律”。
《老子》有哪些艺术特色?
《老子》一书洋洋洒洒五千言,以诗文的形式出现,于诗中蕴藏哲理,言辞优美,对仗工整,读来如行云流水,又朗朗上口。
《老子》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观,语言生动深刻,其中也不乏警句,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既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又给予人们“当头棒喝”,一举两得。同时警句的出现在创造文章语言华美的基础上,也增强了人们的紧迫感,体现出老子深厚的文学功底。
老子是何许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位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自幼聪明好学,学识渊博,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孔子也曾向他请教过礼。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宣扬统治者应该用不作为的方法治理国家,任百姓自然发展而不去干涉。他还崇尚“小国寡民”的思想,渴望回到人民无争的原始社会。在权术上,他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晚年定居故里陈国,后西出函谷关,留下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后不知所终。
大开眼界
《老子》一书因影响深远,版本也很多。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甲本成书于汉高祖刘邦称帝以前,乙本成书于刘邦称帝以后,惠帝刘盈、文帝刘恒登基之前。甲、乙本都分成两篇,其中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除汉初帛书本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据粗略统计,石刻本有14种,最早的是唐太宋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老子》。另外还有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木刻诸本中,较早的是宋代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中曾有其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