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中国——古代典籍
30622800000001

第1章 诗经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下我国古代典籍,首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诗经》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光耀史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因此,按照音乐划分,《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又称“国风”,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一共有15组,分别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等15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多为劳动人民所创,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诗中既有对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统治阶级的不满和讽刺,也有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生动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因周人将周王京畿又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都能听懂的典雅音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多为朝廷官吏或公卿大夫所作,只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也多涉及政治,或歌功颂德,或讽刺时政。

《颂》是统治者祭祀宗庙时的乐歌,多是一些祭祀鬼神、赞美先人的乐曲,演奏时通常配以舞蹈。《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诗经》有哪些特色和影响?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经》以抒情诗为主流,叙事诗极少,奠定了我国文学的发展传统,为我国后世的诗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诗经》中绝大部分诗歌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涉及到社会政治、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等方面的内容,后世的文学受到《诗经》这一特点的影响,多以现实和日常生活为创作素材。

三、《诗经》具有浓厚的政治和道德色彩,有许多批判弊政和不良风气的诗歌,体现了人民对于现实的不满,包含着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意愿。后来的诗歌受《诗经》影响,也多关注政治和道德,注意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

《诗经》是谁编纂成书的呢?

《诗经》中的诗歌不是由哪一个人创作的,也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的,它们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人民共同创作的结果。那么,究竟是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是孔子删诗,把孔子看成是《诗经》的编纂者。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上也记载:“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王者采诗。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在《与扬雄书》上也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指出了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诗经》是由周朝太师编定的。《国语·鲁语下》中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而现存《诗经》的《商颂》只有5篇,可能是周朝太师在12篇基础上删定的结果。因此,有人认为《诗经》应当是周朝太师编定的。

大开眼界

《诗经》自成书后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后世也涌现出不少研究、传授《诗经》的学派,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4个学派,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东汉以后,毛诗逐渐兴盛,并得到官方的承认,而前三家却逐渐衰落,到南宋时完全失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尚书

大家好,在这一节,我将为大家介绍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尚书》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书中所收录的,是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商代的部分文献是根据传闻而写的,可信度较低。“典”是对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专门记录君臣谋略;“训”是大臣对君主进行开导的话语;“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另外,书中文章的标题各样,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情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文章都以记言为主,属于散文性质。不过也有专门叙事的,如《顾命》《尧典》等。汉代时,《尚书》开始受到重视,名称也由战国时的《书》,改为现在的《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从此以后,《尚书》的地位越来越高,被视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成为历代帝王的教科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