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精彩的语言艺术:世界著名艺术家激情放言
30545200000052

第52章 杨永善——谈谈陶瓷的造型意识(2)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试验。把比较典型的传统瓶、尊类造型,选取一种样式,截去造型的一部分;可以从上部截上,也可以从下部截去,只做单方面的截删,再看形成的新造型样式,就会很自然地感到不完整了,觉得这个造型似乎是缺少了些什么。这是和审美经验分不开的。长期形成的传统审美观念,转为对陶瓷造型的审美意识,不只在欣赏者是如此,对于创造陶瓷造型样式的匠师们也不例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他们在制造陶瓷器物时的造型意识,这已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陶瓷造型的形式的理解和要求。

从客观实际来认识,所谓造型的完整与不完整是相对而言的,陶瓷器物的完整性更是如此。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传统陶瓷造型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结构;成为约定俗成的造型格式,最主要的是,似乎每件造型都不应缺少口部与足部,要有始有终,很自然地形成了这种追求造型完整性的意识。从视觉感知到心理活动,都要求达到一种相对完整的审美过程,满足特定的审美要求,这是始终贯穿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一直到今天还起着一定作用的造型意识,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求全的造型意识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方面的因素联系着的。对于审美过程中完整性追求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他的著作《劝学》中就曾经写过:“不全不粹之不足以谓美也。”这里所谓的“全”也就是追求完整性的一种观念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文章结构和所描述的内容,都讲求要有头有尾,通篇完整,层次分明,来龙去脉必须交代得清清楚楚,有始有终,特别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即使很短的文章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绘画构图,也同样表现出追求完整性的观念。以统观全局的思想描绘的山水画、全身写照的人物画、构图完整的花鸟画,都表现着一种形式上的完整。其中最典型的是人物画,绝大部分是以全身描绘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中国的传统图案尤其强调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花的形状尽管再夸张变形,结构形式尽管再重新构成,仍然遵循着求其完整的原则。

中国古代的雕塑作品,更表现着特有的完整性,无论庙宇或石窟,其雕塑作品,都是表现对象全身的姿态,或静或动,有头有脚,几乎还没有见到以半身像或是头像的方式单独出现的雕塑作品。

从上面列举的几个方面,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追求完整的造型意识,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心目中占有着很主要的位置,亦表现在各个方面,陶瓷造型当然也不例外。纵观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凡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优秀的陶瓷造型,都呈现出完整性,表现出求全的造型意识。就造型形态的本身而言,这种造型意识能起到完善的作用,使欣赏者在视觉上感到平和,在心理上获得相对稳定。因为在这种造型意识支配下创造出来的作品,一般都具有造型部位齐全,形体变化比较丰富的特点,能够获得良好的整体感,很容易为广大中国人的审美爱好所接受,心理上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造型的一个特点。

但是,不能不看到追求造型完整性的造型意识,同时也会导致造型形态总是按着一定的模式,配齐各个部位,而出现趋同性,亦即形体总是变化比较复杂,但造型的形态和样式之间,相互比较却又大同小异。由于追求造型的各部位倶全,每件作品都要有明显的各部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造型的单纯化。

客观地来认识陶瓷造型的完整性,不局限于固定的传统形式结构,灵活地加以发展和运用,将有助于现代陶瓷艺术新的民族风格的形成。

陶瓷造型的完整与不完整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由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意识决定的。历史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尊重传统的审美习惯,更重视现代人的爱好和要求,把二者结合起来,将更加有助于陶瓷艺术的创新。

在传统的追求完整的造型观念的作用下,在历史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其影响是深远的。但是,不应把完整性作为一种一成不变的绝对的造型观念固定下来,一味地用传统陶瓷造型结构的完整形式来要求和衡量现代新陶瓷设计和创作,而应该发挥传统陶瓷造型意识的积极因素,活跃创造性思维,去促进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三、不断完善的造型程式

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程式化”的特点,一种造型类别或样式有许多种相类似却又不相同的陶瓷作品。每种陶瓷造型的程式中,又有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更趋于完善的规范化的造型。这种规范化的造型是传统陶瓷造型中的精华,代表着中国传统陶瓷的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程式化的特点,其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和传统文化分不开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各种创作设计都在完成作品时,寻找一种为人们所熟悉的和被共同承认的,互相影响和作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这是大家共同创造的,都给以认同,而且继续在这基本形式下不断演进,或是加上新的内容,或是在形式上再进行相应的改变。

中国民间年画、门神等都有一定程式化的构图,以及具有程式化特点的表现方法,其中包括造型和色彩,都有一定的“套路”,便于总结和延续,也为百姓人家所熟悉和接受。

中国戏曲表演,一招一式,坐立起跑,唱念做打,不同角色都有不同的表演程式,一定的动作表示一定的内容,得到观众的承认、理解和欣赏。这种传统戏曲程式化的特点,正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和接受的原因之一。

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古诗词,都有自己的文体和格律,连字数都受到限制,但并不影响表现思想情感。应该说诗词的形式也是具有程式化特征的。

其他如中国古代的建筑、家具、庭院的设计,以致雕塑、舞蹈等等,也都或多或少地,或明显或含蓄地,表现出一定的程式化特征。

陶瓷造型自然也不会例外,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程式化特征,也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造型意识的一个方面。从陶瓷发展的历史来观察,曾经出现过为数不少的表现出程式化特征的陶瓷造型。所谓具有程式化特征的陶瓷造型作品,也是最为广大的人们所熟悉,并且易于接受,甚至是喜闻乐见的,是在人们的生活中,以其亲近的形式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审美要求的造型样式。

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造型样式出现程式化特征,是陶瓷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标志着陶瓷艺术在一定阶段或某个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设计制作的规范化的优秀作品。这些都是经过许多优秀的陶瓷匠师们,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才获得的优美形式,在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从而成为一直流传、为世人所爱好的造型样式,诸如汉代的陶壶造型,唐代的三彩陶罐造型,宋代的梅瓶造型,明、清两代的瓶、尊和碗类造型等。

这里仅以梅瓶为例。那原本是盛装酒水的瓶子,由于其造型结构特点是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整体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挺拔刚健,视觉效果明确,形式感强,因而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人们爱好的陈设装饰品。

梅瓶造型从宋代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样式,到明、清两代,出现变化不同的梅瓶,单就宋代而言,磁州窑、耀州窑、湖田窑、吉州窑的梅瓶造型也各有所异。但是,这些造型样式不同却又相近似的梅瓶,都是在一种程式和规范下形成的,其基本结构仍是大体一致的。造型形态的变化,可以说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一种造型的形式结构,多种多样形态特点的变化,虽然各有其个性,但又比较接近,正因为如此,才在比较中找到这种造型的几种最佳状态,固定下来,成为那一时期的典型的优秀造型。

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从整个陶瓷艺术发展来认识,是程式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促使了陶瓷造型形态达到比较完美的境地,使之形体变化程度比较勻称,细部精确,整体关系和谐,经得起反复推敲,意蕴深厚,视觉效果耐人寻味。

具有规范化特点的陶瓷造型,以其优美而合理的形式,为研究形式美的法则在陶瓷造型上的体现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对于这类陶瓷造型,最重要的是能够从同一种相类似的陶瓷造型中,经过相互比较和选择,找到最优秀的亦即具有规范水准的作品。因为在任何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陶瓷造型中,都是优劣掺杂。良莠不齐的,优秀的陶瓷造型需要比较、鉴别和选择才能够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