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斯作为一个纯粹的画家,涉足装帧艺术的深度可能已经超过我们的一些专业装帧艺术家,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吗?依我看来,无论是画家或是书籍设计艺术家,都应该不断克服专业的狭窄化和专业偏见,以便使创作个性更全面地发展,这样不但能从自己的创作中,也能从别人的创作和设计中,丰富自己的视觉语言,从而获得更多的视觉经验和享受。
我们再来看马蒂斯对于构图的看法和解释:“所谓构图,就是把画家所要应用来表现其感情的各种要素,依照装饰的意味而适当地排列起来的艺术。在一幅画里,每一部分都应该各自占据着最适当的位置,无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一件艺术品是暗示着整体的和谐。”所谓依照装饰的意味而适当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也就是设计,排列就是设计,重要的是要适当,要达到整体的和谐。如果我们有这种共识,那么“装饰”和“设计”就再也不会被误解,再也不会有什么分歧了。
封面设计的要素是形象、色彩和文字,构图也就是排列,安排也就是各自占据着最适当的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各得其所。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只在于画家是要把应用来表现其感性的各种要素,依照装饰的意味适当地排列起来;而设计家则是依照设计的要素,适当地排列起来,最终都是要求达到整体的和谐。因此,设计的过程是根据设计要素,经过设计构成,也就是具有装饰意味的排列,最后要求达到艺术上整体和谐的视觉效果。
在书籍艺术中,画家画插图应该是驾轻就熟、顺理成章的,困难只在于考虑并熟悉原著的特点。有一位演员说过:“我们是演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画插图搞装帧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画家可能不愿意耗费大量的心血去描绘别人的故事。但装帧艺术家就是要在作家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艺术殿堂。如果说到装帧艺术中的版面设计,几乎大都是形式美感上的一些问题,而且又要牵涉到一些印刷技术知识,画家大概觉得是味同嚼蜡、不愿问津了。像马蒂斯那样去认识、去理解版面编排的画家,不仅不觉得枯燥反而做得津津有味的人,可能是极少的。马蒂斯曾说:“字与字之间要有更多的空白,能不能想办法把某些字母排得间隔大一些,使文字能有均勻的空白,从而在整体上形成空白的统一”(《版画全集》,巴黎,W0年版)。这与我们绘画中“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道理不是相通的吗?如果不是这些有关的记述,我们也只知道马蒂斯是一个世界知名的画家,谁会想到他是这样一个热心美化书籍的装帧艺术家呢?
大致与马蒂斯同时,我国老一代艺术家、文学家、画家对书籍艺术也投入极大的热情,对推动我国30年代以来装帧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些在书籍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甚至超过了他们在绘画上的影响,陶元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又加战祸连年,书籍难于保存完好。现在仅就已发现的一些画家的封面画,作一些极简略的介绍,目的在于希望广大的艺术家、画家都来关心书籍艺术设计,能在21世纪开创我国书籍艺术新的辉煌。
1.《君山》
设计者林风眠(1900—1991)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25年自巴黎回国后,历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南京大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国立杭州艺术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画院画师。
封面设计构图简明,人物用速写手法但具有装饰性,近似比亚兹莱但优美而有力,右下方留有书名等文字位置,具有封面设计特点。
2.《苦闷的象征》
设计者陶元庆(1893—1929)
著名画家。擅长国画、水彩、油画,并擅长图案画。国立杭州艺术院教授。
《美术》1993年11月号曾有题为“陶元庆生平及装帧艺术”的专文介绍。
封面画中为一裸女,用温柔的舌舔那染了鲜血的三刺戟,悒郁的线条藏着无底的悲哀。封面上方为圆形,戟在圆外。构图新颖,有滚动感而稳定。书名在左下方与戟平衡。
3.《西湖漫拾》
设计者丰子恺(1898—1975)
著名美术家、漫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于1921年游学日本,历任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兼善音乐和翻译。
封面设计设计上方为一横长方形,其下为书名及作者名,构成一组。长方形西湖景色,尽收眼底,柳堤、湖光山影、游船、月色,虽寥寥数笔,却描绘得淋漓尽致,笔调流畅,外框及内景融为一体。用笔虽简而意蕴无穷。
4.《英雄的故事》
设计者陈之佛(1886—1962)
著名花鸟画家、图案画家、美术教育家。1918年在日本东京美术学院学习。曾任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前国立艺专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
设计富有强烈的装饰性,色彩有古希腊埃及传统,明快雅致。构图左右呼应,书名直排用美术字体,其左为文武线直贯上下,十分别致。
5.《光宇讽刺集》
设计者张光宇(1900—1965)
著名装饰艺术家、漫画家。曾任大中华、永华等影片公司美工主任,香港人间画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封面设计上方突出书名,用黑体字,清晰明快,中间为自绘版画形式圆形构图的讽刺漫画,具有与一般漫画不同的极强的装饰效果,使封面设计寓意深刻,形式严肃大方中有活泼,下方一排丛书小字与书名上下左右呼应。
6.《饥饿》
设计者司徒乔(1902—1958)
著名画家。1928—1931年在法国比鲁画室学画。1931年任教岭南大学,研究国画、书法及油画民族化,擅长肖像及人物速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封面以流畅洒脱的速写画成。书名用手写体笔调与整体谐调,位置恰在画面弧线之上,十分明确,著译者名安排在右上空间,新颖恰当。
7.《文艺月刊》第二号
设计者蒋兆和(1904—1986)
著名画家,人物画《流民图》作者。自学中国画、书法,后学西洋画及雕塑。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员,上海美专素描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此为刊物封面,极富装饰意味。构图自左上至下为一大弧形,裸体人物线条流畅,多受比亚兹莱影响,左边大面积三角形空间安排刊名,用美术字上大下小,主次分明。
8.《在我们的时代里》(晨光世界文学丛书)
设计者庞薰栗(1906—1985)
著名油画家、装饰艺术家。1925—1929年在法国巴黎学油画。1930—1932年在上海组织苔蒙画会及决澜社。曾任北平艺专、中山大学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封面系晨光世界文学丛书,按套书设计要求,一图多用。设计富装饰性,其构思强调国际交流,以雄鸡象征晨光。
9.《芥川龙之介集》
设计者钱君甸(1906—1999)
著名中国画家、书法篆刻家。192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校,从丰子恺学西洋画,自学中国画及书法篆刻。曾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先后任浙江美专图案教授兼系主任、上海开明书店美术编辑、北京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曾为多种刊物及书籍设计封面,出版过《君匋书籍装帧艺术选》。
《芥川龙之介集》色彩雅致,造型优美极富装饰意味,书名书法字十分秀丽,有书卷气。
10.《四世同堂》
设计者丁聪(1916—2009)
著名漫画家、插图画家。自学漫画,曾在上海美专研究班学习。在上海、香港编辑多种画报,后又从事舞台美术设计。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及漫画组副组长,全国美协理事。
封面设计富有传统及装饰性,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构图严谨,对全书有很强的概括力。
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