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肖虎(1914一1997),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前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指挥家。1931—1936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学习。历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顾问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音乐工作室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等职。
张肖虎先生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倾毕生心力与才智,求索、耕耘、开拓、创造,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音乐创作上,张肖虎坚持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并继承传统,借鉴西洋,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曾创作交响诗《苏武》、歌剧《木兰从军》《松梅风雨》《圣诞曲》等表现自己爱国的民族气节。创作于1933年的声乐曲《声声慢》和1957年的我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则集中体现了他对民族音乐事业的追求。他曾用“纯、清、精、新、支”五个字来概括自己音乐艺术创作的美学观。
研究传统音乐或音乐的传统,是为了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在音乐专业和教育工作中都应重视学习和研究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音乐从来就是生活本身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总的来说)从来都是民族的音乐。
通过民族音乐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进行国际主义教育。没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宝库中,我们就无所贡献。用民族音乐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美育是最根本、最适当、最易于接受的。
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可有多种做法并存,重要而不可缺的做法之一是认真保存古老艺术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使人们能够看到、听到先人的艺术本色。有了真正的原本的艺术,才可以做到学习、继承和发展。
从进行新的创作来说(作曲及演奏),既要有时代的精神,同样要有传统的特征(对传统的继承民族性是社会、社会文化、艺术本身的属性。音乐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尤其是与人的性格、内在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而人是社会的人、民族的人。民族性是人的性格、情感、思想、语言、生活习惯各方面的属性,尤其渗透在内在精神世界之中。所以民族性是音乐艺术的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不容否认的。音乐(艺术)的民族性以及民族化会起到持续、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对于培养人的性格、情感直接有关,特别能唤起爱国主义感情。
音乐是可以脱离语言文字而独立表达的。所以可称之为“国际(世界)的语言”,是各族、各国人民所能“相通的”,互相了解、感受的。通过音乐表达民族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在极大程度上依赖音乐中的民族性。由此就更要重视民族性、民族风格的问题。这是音乐的必要的、重要的本质特传统音乐的范畴和内容传统音乐所包括的范畴,常因所讨论特定的内容而异,常可能任指许多不同范畴。从人们的讨论中大体可分别为广阔的、狭义的及特定情况的范畴。
1.广阔的范畴(指中国)应当是泛指。古代的古典音乐、民间音乐、近代音乐,及五四以来和聂耳、冼星海以来的革命传统。也可说是不论哪种音乐传统都应归入这一个大的传统音乐范畴。
2.狭义的范畴,所指的“传统”(指中国),只包括一般人所体会固有的传统,即历史流传下来的古代和民间音乐。这只是指近代以前的音乐,即未受近现代西方影响(以往)的时代的传统音乐。
3.在某些情况,还可以从具体的不同的范畴来命名传统。具体地讲,只指某一时代的某种传统,甚至是只谈关于“体裁”“风格”或“内容题材”方面的传统。还可以说“五四以来的音乐传统”、“三十年代起的革命音乐传统”……或者是“民间音乐传统”“戏曲音乐传统”“戏曲伴奏音乐传统”……“某种旋律风格传统”。……
但是本文所拟探讨的传统是指如上所述的狭义的范畴而言。狭义的范畴中所包括或联系的内容当然也是很广泛的。下面分别谈述:
1.音乐作品:从音乐史角度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应包括“古典音乐”及“民间音乐”两大方面。或者,还有宗教音乐等方面。其特点之一就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是非常古老的。可惜古代音乐的音响大多未能保留下来,多数只靠文字的记载和出土文物去研究。
传说最早尧代的《咸池》乐舞、舜代的《韶》乐舞,应当是可靠的。这是在公元前(21世纪以前)的史实了,也就是四千年前了。“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传说,(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在古书中记载,流传至今,是众所周知的。这说明两点,这样古老的宫廷音乐具有一定高度的魅力,而欣赏音乐也需要音乐修养,有如孔子这样有文化修养又有音乐水平的人,才可能听到好的音乐,陶醉到“三月不知肉味”。这样的一句有名的“成语”说明了中国传统是古老的,又是有艺术水平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音乐美学观点及鉴赏修养。
孔子所编订的《诗经》是采风的大成,是我国最早的歌曲选(采风的时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1至前6世纪)。它包括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种内容,都是可唱的歌。(可惜只记录了歌词、没有音乐)《风》是民歌,或称国风,是各地(国)的民歌(15国,时间是公元前1066—前570年间)。
《雅》(等于“夏”)是中国的“正声”(是正统音乐,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祭祀宗庙乐舞中的歌。
其次的特点是音乐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并曾是高度发展的。
唐代(613—907)音乐是传统音乐的鼎盛时期,历史或文学之中都有许多可信的记载。其中庞大的体裁如大曲已经说明创作的水平。无论是集体流传,或个人编作也都有记载。例如大曲的曲式结构已经表现出完善和复杂的组织原则了。(这当然也是汉代“相和大曲”和南北朝(420—589)“清商大曲”的继承和发展)
2.乐器:《礼记》(约2400或2500年前)上,记载着中国远古时就有鼓。(是土制的鼓,草扎的槌来打的)3000多年前的殷代有鼓是完全肯定的。(1889年河南安阳出土,殷墓就有木腔蟒皮鼓。)
《礼记》记载着,中国很早就有磬。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曾侯乙编钟、编磬等有124件乐器。(包括有编钟65件,编磬32枚,篪、埙、排箫、竽、琴、瑟、鼓等等)。
在周朝(2600年前),文字记载乐器有70种,(仅在《诗经》(2400年前)的歌中就提到有29种之多)并且有乐器的分类原则。(古时乐器是依照制作材料分类的,有八音之称,包括有八类的多种乐器)。
八音的分类及乐器举例如下:
金:钟、铙;丝:琴、瑟;石:磬;土:埙;木:祝、敌;革:鼓;匏:笙、竽;竹:管、箫、篪。
从以上八音的分类及乐器看来,在最早的古代传统乐器中已包括各种性能的乐器。但尚缺一种弓弦(拉弦)乐器。而拉弦乐器也在唐代(618—907)由筝(弹弦乐器)使用轧而逐步演变而成。
奚琴或轧筝就是最早的弓弦乐器,之后就衍变为胡琴。一般承认胡琴是宋朝时流行的乐器。
由此看来乐器的体制、演奏,必然是传统音乐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它与创作密切联系,与民族风格密切相关。
3.声乐:文学与音乐结合的作品。自古以来,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散曲等,都是可唱的。可惜传下来的谱很少,虽然有一些经过后人编配了的,但亦难复原来面目。
随古琴而唱的琴歌,相当古老,可从中领会到一些古代的风味,可是不能肯定与原样有多少相似之处。(最早的古琴歌可能是蔡文姬弹唱的《胡笳十八拍》)。蔡文姬209年回汉,借胡笳的调翻入古琴。
最早可靠的声乐谱,应当是姜白石(姜夔,1155—1221)的词。他的乐谱已被今人译出,可以听到音响。但其乐谱中节奏记法不严格,是后人编订的,(旋律线大体应当可信)所以也有值得存疑之处。
至于口头流传而活在民间艺人和人民之中的,有戏曲、说唱、民歌,都传至今日。这总是有源可溯的,但它也不一定是古老的原原本本的(传统)的样式。
今日民族音乐研究者正进行古谱研究。“翻译”的古谱有若干程度的可靠性,是可贵的。但是乐器音色,唱奏方式及翻译的本身,特别是节奏、表演风格是难以达到完全恢复古代音乐真实的。
从音乐文学的文字、句式方面,及其格律、声韵的形式来看,音乐的旋律的句法、曲式组织、旋律形态、节奏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因为诗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词又是长短句,是十分多样的。而配以音乐当然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了。
它发展成为戏曲或说唱音乐,其音乐的组织结构就必然是相当复杂了。
民族民间的声乐,还包括各兄弟民族,各地方民歌、说唱、戏曲。只以戏曲一类而论,就有370多种。可称品种繁多,互放异彩。其中最为古老的应属昆曲,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最为普遍的京剧也有190年的历史。
如此看来,声乐也是个浩大的音乐海洋。
4.古代的记谱法,也有它自身的传统。虽然不是音乐音响的艺术本身,但记谱的具体的体系及其改变,也与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的传统音乐中的记谱,是字谱体系,这是很重要的特点。古琴谱很早就是以文字描述方式记音乐及演奏的。此后的减字谱、工尺谱,也发属于字谱体系。
5.律:音律理论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管子(公元前725—前645)所论的《地员篇》提出了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的律制)和音阶构成的科学理论。这就形成五声的确立(宫、商、角、徵、羽)。之后,就产生了七声,增加了变徵、变宫。
据记载,《吕氏春秋》音律篇(公元前239)提出了十二律,则是在一组音之内,可分成十二半音系列。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编磬,是十二律的具体实践。这不仅是声学科学的成绩,还意味着铜器铸造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水平。(出土乐器是2400年前,早于《吕氏春秋》的记载。)究竟古代关于十二律的科学理论更早于何时,还有待调研。
还有一惊人的发明成就:1584年明朝的朱载埔的平均律的发明,对于调及转调系统理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科学计算方法(指十二平均律)。
总之,我国的音乐传统内容极为广阔、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任何事物都有特性,有特点才可区别于其他事物,也才有存在的价值。传统音乐之价值也在于具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首先鲜明地表现为民族风格。音乐的民族风格可从几个方面来看:
1.调式及旋律的特色: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传统音乐中也表现为多样的音调及调式。但是在大量音乐实践中,最为普遍存在的是五声性调式的音调。但是如果说这仅仅是五声音阶,又是不确的;如说是五声性则比较确切,“五声性”的含义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