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某部第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当一连胜利完成任务撤离时,又留下第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及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这5名战士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共毙伤90余人。第二天,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顶峰。日伪军向他们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狼牙山山区人民为永远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特在狼牙山顶峰棋盘陀上修建了一座雄伟的纪念塔。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这是屈原《涉江》中的一句话,《涉江》是其组诗《九章》中的一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思想)来跟从世俗,所以将愁苦一生。屈原曾经被两次流放到洞庭湖,期间曾经出使齐国,这是他从齐国回来西行时所写。屈原这次西行心情很不好,因为屈原看着目前楚国这批人只图眼前安乐,目光短浅,胆子又小,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这样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国早晚要亡在他们手里,他心里苦闷无法向人诉说。他痛恨靳尚、公子兰这批人,不愿跟他们在一起共事,这句话表达的就是屈原的这种心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意思是: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沾不得一点灰尘;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裳,干净的躯体怎么能穿一件脏的衣裳呢?
战国末期,楚怀王听信了靳尚、公子兰等人的话,到秦国去,被秦国扣留,最后连自己的命都丢了。楚顷襄王做了国君后,不但没把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们。靳尚、公子兰等人就怕屈原在楚顷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国的话,怕打起仗来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靳尚、公子兰他们就天天在楚顷襄王跟前说他的坏话。最后,楚顷襄王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满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被人排挤出去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去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着楚国被毁,自己的国家落在敌人手里,他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去了。这句话就是屈原投江前跟渔夫的一段对话中的一句。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了不骄纵,贫贱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男子汉能做到如此才是真正的豪雄。这句话出自宋朝理学家程颢作的一首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而这句话最早源自唐朝时唐太宗和尉迟恭之间的一段故事。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的妻子,相貌平平。唐太宗念及他是开创唐朝基业的有功之臣而嘉许他,想把幼女赐给尉迟恭为妾,没想到尉迟恭却委婉而恭敬地答曰:"皇上厚爱,微臣铭感于内,实因下官内人虽妇容丑陋,但善守妇德。古有名训:"富贵不淫,乃仁者德行。"微臣慕此德行而仰之,祈请皇上原谅,臣不敢领旨。"
唐太宗虽然被拒绝了,但因其不以妻妾攀结权贵、纳妾联姻,而更加赞叹他的仁者之风,也更加尊重与信任尉迟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意思是:谦恭谨慎,竭尽全力,一直到死才罢休。
汉末,曹丕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而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手里。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于是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刘禅,力劝其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千古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成功。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有很多人反对北伐,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最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最后病死在五丈原,以他的行动实践了他这句话。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即使喝贪泉中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身在即将干涸的车辙中也是欢乐无比。
据史料记载,贪泉,泉名,地处广州北郊30里的石门镇。传说人饮此水,便变得贪得无厌,故名。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差不多都以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人们传说他们是因为喝了贪泉的水。后来,朝廷派去一位廉洁的名吏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到任之日,他领随从来到贪泉边,对僚属们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说毕,拿起水瓢,酌而饮之,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事实证明,吴隐之自身的品行戳穿了世俗的谎言。他在广州任职多年,廉洁奉公,一尘不染。手下的人给他做去骨的鱼吃,他大发雷霆;有人私下给他夫人送去一斤沉香,他训斥妻子,顺手把贵重的沉香抛入湖中,并查办了这个送礼人。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主要意思是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这句话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罕的故事。
据《左传》记载:宋襄公十五年,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拿一块玉石献给子罕。子罕怎么也不肯接受。那人便花言巧语地说:"这宝贝落到您老先生手中,挂在您的身上,是最相称、最合适的呀!平凡的人是不配佩挂它的!"子罕正颜厉色地答道:"你把这块玉石当宝贝,可我把俭朴的生活和不接收礼物看作是宝贝呀!如果我收下了你献的玉,你我将各失其宝。所以,你还是把玉拿回去吧!这样,我们就各有其宝。"
子罕"以不贪为宝"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一直被传颂至今。
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自宋朝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地位卑微,但仍不忘关心国家。陆游生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这是一个金兵南下、战乱将起的年代。
陆游的父亲陆宰进京后被任命为京西路转运副使,然而第二年陆宰就突遭免职,一家人只得南归故里。其时正值金兵大军压境,北宋将亡,沿途兵荒马乱。陆游感触颇深,其长大后追记:"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这应该算是陆游一生主战的最早原因。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积极主战,渴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他曾无数次到杭州,每次都迫切希望朝廷能理解他、赏识他,委以重任,实现抗金复土的心愿,但结果多是失意与挫折。虽然如此,陆游却从未放弃志向和抱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陆游喊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豪言壮语以自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顾炎武的名著《日知录·正始》,里面有一段精辟的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顾炎武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从10岁起,顾炎武跟随祖父读书。他的祖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的嗣母王氏还给他讲过很多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成长的岁月里,顾炎武广泛接触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年代里,顾炎武不逃避现实,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自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相传,西汉时期,著名将领李广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的箭法在当时很有名气,箭无虚发。他以为这一下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察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进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和同行的人都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想再试一试,于是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不是箭头破碎了,就是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疑惑不解,就去请教当时的大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句话便由此流传下来,意思是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出自《后汉书》。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不能说没有人知道!现在多指天地间只有你我两人才知道这个秘密,不能对别人说。
这句话说的是东汉时杨震的故事。东汉时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升迁,杨震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时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他前来拜见,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了许多金子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贿赂一下这位老上司,以后让他多加关照自己。杨震拒收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生气,便道:"暮夜无知者。"杨震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不知!"王密羞愧地走了。
后来,杨震被调为涿州太守。他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杨震经常对人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就是给他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他死后家境依然清贫,没有为后代留下一点产业。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句话的意思是:刚正的人知道拐弯,灵巧的人表面上却很笨拙,语言犀利的人却不显示出来。
这句话出自《老子》。《后汉书·苟淑传论》中也有"大直若屈"的说法:"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藏拙示孝"的故事。道光有9个儿子,到了道光二十六年,他已65岁,年纪也老了,身体又不好,于是就考虑秘密立储的问题。当时在考虑之列的实际上只有两个人,就是奕和奕伫。一天,道光在自己的寝宫里面召见两人,他先对六阿哥奕说:我身体不好,可能不久于人世,这个国家应该怎么治理才好呢?奕口才好,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治国的方略。道光很高兴,说这个孩子有大出息。奕进来后,道光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没想到奕只是跪在地上磕头,痛哭流涕。道光问他怎么不说话,他说:我就希望您健康长寿不会有其他事情。如此一来,就将道光帝感动了。这个典故被人称为"藏拙示孝"。而奕不懂得"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而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陈毅在其《梅岭三章》中曾经引用了这句话:"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但当时陈毅身负重伤,只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中央苏区失陷后,他便在赣粤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庾岭遇到险情,于是马上转回梅山。当他回到梅山时正好遇到敌人搜山,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搜不到,便纵火烧山。恰巧天下大雨,火被淋熄,敌人搜捕直至天黑才撤走。半夜又反扑上山,还是一无所获。后来敌人继续搜山,前后围搜达20余日,最后才得以"解围"。这首诗就是陈毅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名句索引
1.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2.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唐·张九龄《进千秋节金镜寻表》
3.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汉·刘向《战国策·魏策》
4.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6.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清·张廷玉等《明史》
7.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汉·王符《潜夫论·论荣》
8.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三国志》
9.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10.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论语·泰伯》
11.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
12.正己而不求于人。--《礼记·檀弓下》
13.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经》
14.德则无德,不德则德。--《韩非子》
15.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宋·张咏《劝学篇》
16.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光宠;忠正之士,不以穷达易志操。--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17.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毛诗传》
18.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9.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20.好言所不知,自欺也。--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