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04

第4章 在读名句中学养性(1)

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说出来的话一定要讲诚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这句话主要强调人要讲信用。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守信的故事,其中在《庄子·盗跖》篇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也引用了这个故事:"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关于诚实守信,在宋代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当时的才子晏殊,14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当考题发下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做过了,便向考官说明,并要求换一道题。皇帝知道后对他的诚实赞不绝口,又看到他的文章文笔极佳,便封他为太子的老师。他这样诚实,当太子的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语出《论语·颜渊》,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认为君子只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历史上有许多成人之美的例子,当然也不乏这方面的反例。商朝末年,出了个暴虐无道的昏君纣。他在京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建造鹿台、琼室等宫苑,光是鹿台就造了七年,还制造了种种惨无人道的刑罚。纣的叔父比干,常常指出纣的错误,好心劝他改正,纣不但不听,竟下令把比干剖腹挖心。而纣王的妃子妲己不但不规劝纣王,反而煽风点火,助长了纣王的暴虐,可谓专门"成人之恶"了。

妲己可以说是成人之恶的典型,而战国时的王蠋是拒绝成人之恶的典型。据《史记·田单传》载:战国时,燕军打败了齐国,围攻齐都,王蠋领兵抵抗,燕军以威胁利诱的办法劝王蠋投降,王蠋严词拒绝,说:"国既破亡,吾不能存,如果我为你们出力,岂不是助纣为虐。"最后,兵败自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关于"恕"道,在春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楚庄王因为打了大胜仗后在宫中设盛大晚宴,招待群臣,并叫出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轮流着替群臣斟酒助兴。

此刻忽然一阵大风吹进宫中,蜡烛被风吹灭。黑暗中,有人扯住许姬的衣袖想要亲近她。许姬便顺手拔下那个人的帽缨,并赶快跑到庄王身边,告诉庄王说:"有人想趁黑暗调戏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缨,请大王快吩咐点灯,看谁没有帽缨就处置他。"

庄王说:"今天我请大家来喝酒,酒后失礼是常有的事,不应怪罪。"说完,庄王不动声色地对众人喊道:"我请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不拔掉帽缨不足以尽欢!"于是群臣都拔掉了自己的帽缨,众人尽欢而散。

三年后,晋国侵犯楚国。交战中,庄王发现自己军中有一员将官,总是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众将士也在他的带动下,奋勇杀敌,斗志高昂。这次交战,晋军大败,楚军大胜回朝。战后,楚庄王把那位将官找来,问他:"我见你此次战斗奋勇异常,可我平日好像并未给过你多大好处,你为什么如此冒死奋战呢?"那位将官低着头回答说:"三年前,臣在大王宫中酒后失礼,可是大王不仅没有追究,反而设法保全我的面子,臣对大王的恩德牢记在心。从那时起,我就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德。臣就是三年前那个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啊!"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出自高则诚的《琵琶记》,意思是:别人托付的事,要尽心竭力地去办。汉代的张良就是因为能够"忠人之事",而被传授兵法,最终成为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张良为报国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仓海君椎秦,不想误中副车,失败以后,便隐居于江苏下坯。

一日,张良在沂水河遇到一位老翁,这老翁见张良走过来,有意将脚上的鞋子(古时称"履")坠落桥下,对张良喊道:"孺子,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非常生气,但又看老人这么一大把年纪,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强忍着怒气,下桥去把鞋捡了上来。不料老翁又叫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捡上来了,穿一下倒也没什么,就恭恭敬敬地帮老翁把鞋穿上。老翁笑了笑对张良说:"五天以后天明来此桥相会。"说罢走了。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就来到这座桥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气地对张良说:"与老人家约会怎敢迟到?五天再回来。"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看见张良如此守信,这才高兴地说:"孺子可教也。"说着,老人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太公兵法》传说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消灭商纣时所著的兵书,秦始皇吞并六国时,有人将此书带至深山隐藏起来。张良得此书以后,在下坯苦读十年,参学有成后,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元末王冕的《题墨梅》,全诗是: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是王冕一生的真实写照。王冕年轻时一度热衷于功名,在考进士屡试不中后,他满怀忧郁,烧毁了文章,永绝于仕途,然后浪迹江湖。后来,他埋名隐居到家乡的九里山,靠卖画为生。白天种豆、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诗、画画,过着清贫的生活。王冕这首诗里的"洗砚池"是化用了一个典故:晋朝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自幼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张芝擅长草书,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他经常在家中的衣帛上反复书写,写完以后,再染色裁衣;他还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王羲之发誓要赶上张芝,他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色。于是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洗砚池"。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自明朝于谦的《石灰吟》,这是于谦自抒襟怀的一首诗。全诗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公元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庆春门附近)的一个官宦家庭,曾官至明朝的兵部尚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于谦为官共35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于谦从山西、河南巡抚任上回京,每次所带,除了简单行李,再无他物。为此他作了一首《入京诗》:"绢帕蘑菇共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出典就在这里。

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南进,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山西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朱祁镇为人质,要挟明朝政府放弃抵抗,俯首称臣。在这明政府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竭力主战,拥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是为明代宗,并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平定了民心,而且使朱祁镇失去了当人质的作用。然后,于谦率领十万军民,与瓦剌军经过五天五夜的搏杀,击退了兵临城下的瓦剌军队,保卫了北京城,挫败了瓦剌的阴谋,保全了明政府。于谦个人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年后,明英宗朱祁镇果然被瓦剌放回国。七年后,朱祁钰病重,英宗复辟,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杀害。

史书记载,于谦被陷害后,按例抄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真正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而乐。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的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贬谪到邓州。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滕子京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滕王阁等著名楼观之所以历经修缮,就是因为它们有著名的记。

滕子京称颂范仲淹"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还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希望范仲淹"戎务鲜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以使之传之久远。滕子京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本来就没有要求范仲淹亲自去岳州跑一趟。所以,他在信中详细介绍了岳阳楼的历史,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因此范仲淹没有去岳州而在邓州写下了《岳阳楼记》。后来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千古名句被传诵开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自幼受父亲影响,立志写一本史书。在他父亲去世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志,担任太史令,有机会博览皇家图书典籍。经过几年的准备,42岁那年,他正式写作《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之际,灾难却降临到他的头上。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领兵五千抗击匈奴,不料被八万匈奴骑兵包围,在杀伤敌军一万多人之后,粮尽援绝,被俘投降。在上朝庭议时,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功于汉,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国家。汉武帝一听大怒,认为这是为李陵辩护,还有讽刺国舅李广利正面拒敌而怯懦无功的意味。司马迁因此获罪,翌年被处"腐刑"。

司马迁想到了死。人总是要死的,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想到著述还没完成,又从周文王被拘禁而写《周易》,孔子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传世等,他从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报任安书》就是他在受刑后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慈禧发动政变后逮捕了谭嗣同,谭嗣同在狱中所写。全诗是: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共同发动了戊戌变法,后来,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从慈禧发动政变到逮捕谭嗣同之前,谭嗣同仍有时间并有好几次机会逃走,但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先后力劝康、梁保全性命,自己则决心以身殉道。他临刑前书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然后慷慨就义。这首诗就是他在就义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

以约失之者鲜矣

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不多。

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正是内心约制自己的典型,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礼。此外,他一生从不说谎话。他评价自己时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很多百姓都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错事,就说:"司马光会不知道吗?"他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更是一直被众人传颂。仁宗皇帝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财宝,司马光上书,陈述国家穷困,不愿受赏。但几次都未被批准,最后他将赏赐自己的那份交给谏院,充作公费。他在洛阳任职时,曾买地修筑了一所集居住、读书、游览为一体的"独乐园",此园幽雅简朴,他非常满意。但当皇上的使臣到这所宅院来向他问政时,却为这低矮的瓦房、简单的陈设暗暗发笑,他不能相信名扬天下的"司马相公"会这样寒碜!

据说,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最后只好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不喜奢靡的美德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愿意与他为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句话见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即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的丞相高洋。高洋改东魏为北齐。

高洋当皇帝10年后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害怕自己篡夺的皇位不保。于是,他把一个亲信召来问:"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个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便搪塞道:"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高洋竟相信了那个亲信的话,马上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于是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也不愿为了活命忍受屈辱!"

卑鄙的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把元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元景皓,并将他处死。而元景安因告密有功,被赐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没有挽救摇摇欲坠的北齐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18年后,北齐王朝也呜呼哀哉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句话出自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像回家一样。

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中就引用了这句话:"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