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精典
30543800000004

第4章 经学(3)

禅宗"语录"的兴起,是唐代中国文化对讲学方式的革新,而宋代理学家们"语录"体裁的文字,也由此而来。唐代儒、释、道三教并存,太宗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招贤纳才十八位注疏儒家经文,被后世称为"十八学士"。一、早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朱熹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继孔孟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思想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是宋代心学的创立者,认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其学术思想对明代王阳明有很大影响。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不但自己好读书,手不释卷,而且要求臣下多读书,以明治国之道。在皇帝倡导下,北宋官僚队伍中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官员任免上,宋初确立了以文官知州事制度。宰相赵普自诩"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当时尊儒风气之盛。

早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得到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积极呼应。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欧阳修是宋代文坛祭酒,二人大力提倡儒家学说,在宋初思想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以胡瑗、孙复、石介为代表的"宋初三先生"则致力于儒学的理论探索,他们或发展韩愈的道统观,提倡道德性命之学,主张通经致用,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宋初知识分子的这些努力,为儒学复兴开辟了道路。

李清照及《点绛唇》陈牧清代宋初儒学复兴运动能词是宋代文学尤其是市民文学的灵魂,它继承晚唐五代词的精髓,经众多词人的努力,发扬光大,他们之中就有词人李清照的身影。《点绛唇》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寥寥41个字,却生动再现初次萌动爱情时的少女形象,展现出词人的不凡功力。取得成功,与统治集团的知识分子政策有关。宋太祖得天下后曾立下誓规:"不杀士大夫","不欲以言治罪。"这一誓规,开启了宋代学者自由议政的风气。

二、北宋中期理学思想的形成

这一时期,理学思想逐步开始在思想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理学家,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并各自形成了学派,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探索。

程颢、程颐兄弟

"程朱理学"所指的"程"即程颢(上)、程颐(下)兄弟。二人都是周敦颐的学生。"理学"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是永恒的绝对存在。由此,他们在哲学上提出了"格物"、"致知"学说。周敦颐(1017~1073年)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吸收道家思想,提出了宇宙生成模式论。现存哲学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通书》两种。他的学说的核心是关于无极太极以及阴阳五行的运转变化。

张载(1020~1077年)主要著作有《西铭》、《正蒙》。他的学说的特点是:发挥《易经》中的阴阳观,以气为出发点,对有无、神化、聚散等一系列范畴作了深入的分析。

程颢(1032~1085年)及其弟程颐(1033~1107年)二程兄弟把"理"作为主要哲学范畴进行研究,对宋代理学的哲学化起了重要作用。现有《二程全书》传世。

三、南宋朱熹思想体系的建成

南宋是理学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朱熹和陆九渊。

朱熹(1130~1200年)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理气论"。儒学发展到朱熹,真正完成了从经学到理学的转变。他建立的庞大、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影响中国学术思想达七百年之久。

陆九渊(1139~1192年)和朱熹相反,陆九渊提出"心学"学说。这一学说直接影响了明代大儒王阳明,在儒学史上形成了"陆王"心学体系。

经学哲学化

经学哲学化是宋代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宋代理学不同于先秦儒学,也不同于两汉经学化的儒学,宋代理学已经高度抽象化,且极具思辨哲学色彩。

宋代理学在向哲学化发展过程中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一、关于宇宙本原问题。所谓宇宙本原问题,即哲学上的"本体论"。在这个问题上,理学(或者说儒学)与世界上其他宗教有一个很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范仲淹(公元969~1052年)是宋真宗朝进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其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大的区别,即否定有上帝一类人格神的存在。由此,他们对宇宙本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体,大干世界都是由气构成的。而"气"是变化不已、运动不止的。由此推论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本原的结论。

二程认为"理"是宇庙的本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朱熹发展了二程的学说。他说:"理在先,气在后","理是本"。而理的终极则是"太极"。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把"心"看作是宇宙的本原。

二、关于认识论问题。认识论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宋代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

宋代的繁华元代

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其贸易港口众多,有二十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五个市舶司,且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谨细。图为宋代空前繁荣的港口贸易写实。张载提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肯定人有认知的能力,世界万物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他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为感?"

"见闻之知"指的是人的感性认识,它是理性认识的基雪夜访普图刘俊明代在冬季白雪覆盖的院落中,宋太祖赵匡胤到宰相赵普家中探访。二人盘坐于炭火前,煮酒闲谈,赵普的妻子也在一旁立等伺候。作者刘俊系明代"锦衣都指挥"(宫廷画家的官职),其画风延续了宋代画院风格,工整而精细。础。人有了感性认识,才可能进入"德性之知"的阶段。这里的"德性之知"其实就是理性认识阶段。如何达到理性认识阶段呢?张载认为,只有"穷理尽性"才能达到理性认识阶段。所谓"穷理",指穷尽万事万物的"天理",具体方法就是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学习,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张载的学说,已经触及到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格物致知"是《大学》提出的概念,没有解释。二程发挥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学说。他们把"格物"解释为"穷理",穷理然后才能"致知",也就是认识到"理",最后达到"豁然贯通"的阶段。

顺治帝

儒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积极入世"的思想几乎贯穿于儒学发展的始终。在汉朝、宋朝,儒学两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明朝中晚期,儒学的变化又再次酝酿,但这一切又随着满人的到来化成泡影。图为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在认识论上,陆九渊强调"反观"。主张所谓"格物致知"应当采用"简易功夫",提出"切己自反"、"发明人之本心",也就是在内省和反求诸己上下功夫。他反对读书,反对著书立说。

儒学的哲学化过程从唐代发端,至宋代已相当成熟。宋代理学已触及到物质与精神、现象与本质等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这些,在我国理论思维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经学

明代儒学有两个特点:一是程朱理学盛极而衰,二是王阳明心学异军突起,取代程朱理学而在学术界占据支配地位。

心学的崛起

明代,程朱理学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仍然在学术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但明代中叶之后,出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派。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他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心学",提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形成与"程朱学派"相抗衡的陆王学派。是程朱理学的反对派,王氏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理论,并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明代儒家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明代儒家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强调人的道德自觉,他们以先圣的人格为标尺,不断追求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以求达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明代儒学有两个特点:一是程朱理学盛极而衰,二是王阳明心学异军突起,取代程朱理学而在学术界占据支配地位。

明代儒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理学兴盛期,王学的勃兴期,王学的分裂期。

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政权,建立了明朝。明朝实行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及《易》、《诗》、《书》、《春秋》、《礼》五经命题试士。"而在儒家学说的选择上,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朱元璋多次下诏明示:"以宗朱子之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致使程朱理学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成为明朝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明成祖朱棣更是明确宣示,要用程朱理学统一全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杏园雅集图谢环绢本设色明代

明正统二年三月初一,内阁大臣休假,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及阁员五人雅集杨荣家的杏园中。宫廷画家谢环亦被邀参加并作此图,共画了二十四人之多,画家本人亦入画中,是明代仕宦生活的真实写照。程朱理学的官学化一方面提高了理学的地位,有助于统治者利用程朱理学进行政治统治;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官学化的过程,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实际上是弊大于利。

在国家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预下,程朱理学占据了明朝初年思想学术界的主导地位。学术发展史表明: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一种思想、一种学说存在,势必导致这种思想或学说的活力减弱和式微,即使这种思想或学说曾经是非常高妙的。明初统治者用行政手段推行程朱理学,言论定于一律,其结果是造成学术空气异常呆滞。学者们只会拾前人牙慧,除了不断重复朱熹的观点外,再也不能出新语。正如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说,明代的学者只会"述朱"而已。

面对这种空泛、贫瘠的学问,学者曹端作《辩戾》一书首先发难。在书中,他对朱熹"理气说"提出异议,紧接着,薛王宣打起"以复性为宗"的旗号,开鎏金铜竹灵芝如意创"河东之学",将心性问题摆在儒学的重要地位。明初学者的这些努力,成为明代中叶"阳明心学"的发端。

明代中叶,王阳明"心学"兴起,开始在思想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王守仁相继标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观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学派。"阳明心学"在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成为学术主流,而且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

1571年,王守仁死后,阳明心学内部发生裂变,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主要有四派:

一、"良知现成"派,以王畿为代表。该派主张"良知"靠"悟","良知"是"现成"的,就在眼前。

二、"良知日用"派,以王艮为代表。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道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三、"良知归寂"派,以聂豹、罗洪先为代表。他们认为,只有静才能存得心,主张以静虚作为修养功夫。

四、"良知修正"派,以欧阳德、邹守益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良知现成"派,认为只有加强个人内心修养才能获得"良知。"

"阳明心学"发展到后期,愈发显示出"空疏无用"的一面。特别是何心隐、李贽等人,在跳出纲常名教羁绊的同时,也把阳明心学引向了变态。最终,由于虚无主义和清谈玄理的泛滥,使阳明心学走向了衰落。

心学的三大理论

"心即理"学说王阳明在治学方面继承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也"学说,也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在朱熹的理论体系中,"理"在人心之外,因而要"即物"而求,这就是"格物致知"。王阳明则相反,肯定"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他说:

天地万物之声(色、味等)非闭户著书图沈颢明代在苍松的掩映下,一位老者在草堂内伏案举笔,认真著书。书案正对着门外的风景,清馨淡泊的气氛浸满草堂。沈颢为明代画家,江苏苏州人,工诗文,擅长书法。这幅作品中,作者用笔随意,松树、小草、大石都用漫不经心的乱笔绘出,充满清淡的感觉。声也,由吾心听,斯有声矣!

《传习录》记录了他和友人的一段对话:

(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是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自然物的存在形式,无论其色彩、形态都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

"知行合一"学说知行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问题。程朱一派的知行学说强调"先知后行"。他们认为,人只有先有"知",即认知"天理",才能用此理论去践履。王阳明与此相反,他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知则必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真知则必行,不行终非真知。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由此可见,王阳明认为"知"和"行"的合一才是鎏金铜开光式高士图龙柄狮钮盖执壶这一制作精美的执壶壶身上面,雕刻有高士云游的生动形象。整个壶身线条流畅,细颈圆肚,显示出使用者的高贵身份和雍容大度。目的。

"致良知"学说"良知"二字来源于《孟子》。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天赋的。王阳明对此进行了发挥,并引进《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慨念、提出了"致良知"的主张。他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并说这是"圣门正法眼藏"。

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之"致",是"达蕉阴结夏图仇英明代晋代高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聚集于竹林下,甜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足以显示出文人高士闲雅的生活。图中所描绘对坐相娱的场面也正是这一生活的表现。到"、"表现出"的意思。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良知充分表现出来,就达到了"知"。

那么,究竟什么是"良知"呢?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天理。王阳明对孟子的"良知"作了本体方面的发挥,认为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良知人人都有,"人人皆可为圣人"。它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中,是"心之本体",人们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

"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达百年之久。他的学说不但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而且传至日本、韩国,对这些国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会图卷谢时臣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