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精典
30543800000003

第3章 经学(2)

贾逵的学生许慎为反对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用了22年的时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9353个,收籀(zhòu)文、古文字1163个:每个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全书共分540部,全部解说133000多字,简明扼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魏晋时期,儒学走向玄学化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一、东汉后期以来,统治集团内部面临严重危机。在思想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泛,只能靠神学思想为统治者作无力的粉饰,而丝毫解决不了实际的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瓦解,儒家思想受到严重打击。

二、在儒家思想受挫时,名家、法家、道家诸派思想开始在大范围内传播。曹操"术兼名法",提出"惟才是举"的选士标准,这对长期以来儒家名教的绝对地位是一个大胆否定。魏文帝时,刘劭著《人物志》,以名家、法家思想立论,把评鉴人物的原则提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认为评鉴人物,首先要弄清楚人的材质问题,而圣人应具有"中和之质"的特点。这些思想,对于魏晋玄学思潮的出现,具有直接影响。

三、西汉以来,儒家学说中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斗争,到汉末暂告结束,但表现儒家哲学思想的《易》学,一直拘执于象数卜筮,义理隐晦。魏晋时期,出现了对《易》学的新探索,这也是玄学形成的一个因素。

正始之音正始年间,何晏与王弼等人在老庄哲学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因为这个哲学派别产生于正始年间(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故该派的学术思想称为"正始之音"。何晏、王弼二人联手,共同开创了魏晋一代的玄学之风。

四神瓦当汉代

汉朝四神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他们被装饰在建筑物上,表示东西南北的方位。魏晋玄学以《老子》、《庄子》、《周易》,即所谓"三玄"为研究对象,是一种所谓"玄远之学"。它讨论的问题看上去玄之又玄,比如,关于"有"和"无"问题,"本"和"末"的问题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相关,一点也不"玄"。当时,老子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上风,但要维持社会秩序又离不开儒家的"纲常名教"。因此,如何协调"名教"与"自然"(老庄崇尚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被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魏晋玄学对天道自然进行了重新解释,提出"贵无"、"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认为万物的本体是"无","无"是世界万物建安七子图版画在"经学中衰时代",曹操及其统治集团内有识之士并未忽视儒教伦理的思想教化作用。其本人据说通晓古学,并以儒家经典来教育子女。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下令于郡、国、县设置学校,传授仁、义、礼、让先王之道。因此,曹氏父子成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砀和刘桢七人在建安时期十分活跃,被尊为"建安七子"。存在的根据,"有"依于"无"而存在。

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王弼老子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玄学"之称的由来,正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从哲学上对其进行了探讨。从"名教出于自然",归结到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名分是自然的结果。应当注意的是,王弼、何晏宣扬"无"或"无为",并不是主张如老庄那样"返璞归真"背离儒教,而是企图在儒、道两教中进行调和。

正始学者引进老庄哲学重新解释儒学,以道家的思想资源充实儒学,从而完成了对儒学的玄学化改造。

南朝经学晋室南渡、大批土族文人随迁,为南朝经学的兴盛准备了条件。刘宋最重礼学、雷次宗明《三礼》,何承天将《礼记》八百卷删减合并为三百卷,传于世。萧齐时、颜延之为祭酒,推崇玄学。礼学上,官学有王俭,私学有刘碘,皆为大家。萧梁时经学最盛,梁武帝带头弘《庄子》书影

《庄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道教称其为《南华真经》。该书的思想对中匡传统的哲学、文学、宗教和芝术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扬儒学,置五经博士,设馆收徒。

南朝经学著作散失较多,完整保存下来的有皇侃的《论语义疏》。

北朝经学中国北方由少数民族贵族统治,他们急欲改变游牧民族的习俗,建立汉人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体系。因此,大力提倡经学研究。北魏孝文帝时,经学最盛,燕、齐、赵、魏等国家,印刷儒家经典成为风气,一些书坊,大的有千余人,小的也有数百人。

北魏著名的经师有常爽、刘献之、张吾贵、刘兰、徐遵明、李业兴等。其中,以徐遵明影响最大。

王学与玄学

王学王肃是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的经学家,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司马氏夺取政权后,王肃官居太常,总领五经博士,他凭借政治力量竹林七贤南北朝砖画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儒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如图中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会时常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把自己的一系列经注及其父亲的《易》立为学官。王肃治学,不管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兼而采之,汇异同于一体。他的学术属于"通学"中的一种变异形态。王肃在经注的内容上对郑注的批评十分广泛,在某些方面纠正了郑学的疏漏。他处处与郑玄为敌,郑采用古文说,王就采用今文说;郑采用今文说,王则采王肃王肃(公元195~256年),魏晋经学家,王朗之子。

王肃是司马昭岳父,为曹魏后期的儒学宗师。今存文35篇。王肃精于雅乐,曾私造宗庙诗颂12篇,但未能入乐被歌。用古文说;王肃为了驳倒郑玄之学,还假借孔子的名义,伪造了《孔子家语》和《孔丛子》。这样就使其反驳走向了极端。这也是王学之所以不能超越郑学的重要原因。

王学在西晋王朝的半个世纪中,居于官学的地位。"永嘉之乱"后,其影响基本消失。

玄学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强调"无"、"自然"和"无为"。

三教图丁云鹏明代

此图将儒、佛、道三教创始人绘于一图之中。画面中,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居于正中位置,老子坐在蒲草之上,与正对面的孔子相对,三人似乎正在谈经论道。此图表现了隋唐以来"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家、道家相互诘难的传统,主张综合儒、道两家学说,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利用和扶持

唐代的经学统一与汉代的经学统一不同。汉代,主要表现为儒、道两教的对立和互补,唐代则是儒、佛、道三教并存,最终形成了合流的趋势。

隋文帝喜欢佛教,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出生在寺庙(冯翊般若寺),从小由智仙尼扶养长大,耳闻目染都是佛祖的影子;特别是少年时代,从僧尼口中听到的那些神奇的故事以及难以置信的预言,无疑对他成人后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当上皇帝后,他相信"我兴由佛法",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完全是佛祖保佑的结果。夺取政权后,他立即改变了北周武帝毁灭佛法的政策,并在财力上给予了佛教很大的支持。

隋炀帝杨广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危,杨紊、柳述、元岩等人入宫侍疾,同时召太子杨广入居大宝殿。杨广怕文帝有新的考虑,给杨素写信谋划继位。但杨素的回信被宫人误送到文帝手中,文帝决心废掉杨广。杨广抢先下手,派人杀死文帝,即皇帝位。隋文帝对儒教的态度基本上是利用和扶持。因为儒教的"大一统"理论有利于完成南北统一,隋文帝夺权后,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借以恢复和重建社会秩序;并且上台伊始,就一改北周的宫仪,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恢复汉魏旧制。

总的来说,隋朝时期,儒、释、道三教中,儒教的地位最低。《隋书》"隐逸传"记载,有人问隋朝名士李士谦,儒、释、道三教优劣,他说:"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在隋朝,儒学只是佛、道二教的陪衬。隋文帝晚年,为了表示对隋文帝杨坚公元580年,北周宣帝死,继位的周静帝仅八岁,杨坚以大丞身份辅政,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公元581年,杨坚废静帝自立,建国号隋,建都长安。佛、道两教的崇敬,曾下诏严禁毁坏偷盗佛、道两教的神像,但对儒教则是另一种态度。公元601年,他借口学校生徒多而不精,下诏废除京师和郡县的大小学校,只保存京师国子学(后改为太学)一处,学生名额限七十人。然而,就在下此诏书的同一天,他颁舍利到各州,建立寺塔五千余所。皇帝公开助佛反儒的行动,自然引起全国儒生的反感。隋末,很多儒生参加农民起义军,足可说明儒教和朝廷的关系。

三教合一

唐朝建国后,以儒、释、道三教并立作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基本国策。唐高祖李渊即位之初,就下令恢复学校,置国子、太学、四门生三百余人,各郡县亦置生员。这些措施,为儒学的恢复提供了基本前提和条件。

鎏金多宝佛像隋代

隋、唐时代是中国怫教的大成时期。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对佛教等其他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并在财力上给予佛教很大支持,而对儒教则仅仅采取利用和扶持。唐朝将儒家经典分为三等,《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仪礼》、《周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唐朝儒家学者对大、中、小三等经都做了疏文,这对儒学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渊、李世民两代皇帝对儒学的支持,改变了儒学在隋朝位居三教之末的局面,为三教合一奠立了基础。

公元625年,李渊下诏论三教先后排名,钦定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公元641年,他到弘福寺向僧人解释道先佛后的政策背景时说"以老君是朕先祖(老子姓李、唐朝皇帝也姓李),尊祖、重亲,有生之本,故令在前"。

李世民继任后,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他深知,国家政权依赖的精神支柱只能是儒教。他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有唐一代,儒学的地位提升到相当的高度,在三教中居于中心地位。

从北朝末年至唐初,儒教内部出现了一些主张融合佛、道学说的著名学者。首先是颜之推,他认为儒佛"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他把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同佛家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比附,目的是融佛入儒。第二个著名学者是王通,他提出"三教可一"的命题。最后是唐初的孔颖达,奉诏撰《五经正义》以儒为主,兼取佛、道两教学说。经过这些学者的努力,在唐初,完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进程。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起于唐代,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以编撰于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为,列: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又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宄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史部又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冶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后为唐太宗。公元628年,他乘突厥衰乱,派兵消灭了占据朔方的粱师都割据政权。至此,唐朝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子部又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准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集部又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四部分类法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类分、整理、保存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宋代经学

中国儒学发展到宋代又一变,其表现形态是理学。宋代理学以儒学内容为主,吸收了佛家哲学和道家思想,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终于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儒家学派。

理学的兴起

理学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他产生于宋代,影响了中国社会约七百年时间。

范伸淹

公元1041年间,宋儒理学家的辈出,大部分受到范仲淹的影响,或经他的培养推重而成名的。因范仲淹的关系,影响一代大儒,如胡瑗、孙复,以及后世称为"五大儒宗"的周敦颐、张戟、程颢、程颐、邵雍等,直接或间接都与范仲淹有关。一般认为,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理学泛指程朱道学和陆王心学,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理学是一种高度哲学化的儒学,他把"理"作为人的认识的最高范畴;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其中,"本体论"的讨论,即"性与天道"关系的讨论是其核心内容。

宋元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十八学士图阎立本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