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常态需要。青少年个体发展需要众多的心理要素,如亲子交流、在校学习、同伴朋友、竞争与竞赛、体育运动、文艺活动等等,而网络资源自身就包含了其中的多种要素,如竞争、同伴关系、成就感等等。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发展所需的心理要素,在这一背景下,上网属于常态需要,不仅不能粗暴阻止,反而需要教学和引导。
②补偿需要。当青少年的常态发展受到外因与内因的影响时,则会出现心理要素获得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发展受阻。这时,青少年上网的动机是补偿不足的心理要素,驱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在这一背景下上网则属于补偿需要,需要密切地关注这一行为的演化。
影响青少年常态发展的主要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常见的外因包括:家长要求过严、期望过高、学校教学单调枯燥、过于看重成绩、同伴过少等。
常见的内因包括:屈从家长管教、过分在意成绩、不够乐观、缺乏兴趣爱好等。选择网络进行补偿的主要原因:
①开始接触网络的限制少大部分家长认为电脑会帮助青少年学习,而且学校大都开设了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还开设有网校进行网上教学辅导。因此,青少年开始接触网络时的限制很少,甚至是敞开和受到鼓励的。
②上网活动在最初阶段常得到支持由于条件限制,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更多地进行室内活动,而在家使用电脑或者网络恰恰与这种行为期望相一致。因此,往往在最初使用电脑和网络时,很多孩子是得到家长认同和许可的。
③网络使用入门技术门槛低,即刻满足性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活动如跳舞、弹琴等对于青少年来讲都有不同的技术门槛,而游戏和娱乐往往是门槛较低的一类,网络游戏则是其中更低的一种。绝大部分青少年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学会如何开始一种网络游戏或其他网络活动,而且几乎能即刻获得一定满足,这对于青少年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④网络的娱乐性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要娱乐和游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需要素,大量的能力与知识都是通过娱乐和游戏习得的,有其个体交往、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能力。而且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娱乐内容非常狭窄,渠道和可获得性非常有限,因此网络游戏正好大行其道。而研究表明,网瘾者更倾向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者则更倾向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
3.2.5.1.2上网的影响通过“失补偿”假说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首先,青少年个体发育的心身需求是多方面的,同时也需要从多渠道获得。长时间上网或单一使用网络资源都会造成发展所需的心理要素获得不足,就如同长期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
其次,网络能够提供多种心理发展要素,但毕竟不能提供所有要素,正像任何一种食物都无法提供所有营养一样,而且网络所提供的某些心理要素并不能迁移回现实生活,因此长期迷恋网络并不能带来现实能力的增强。
3.2.5.1.3正常上网当青少年处于常态上网时,往往还存在其他的良好渠道,提供发展所需的心理要素,因此不会简单地沉迷于网络活动。而当青少年处于补偿上网时,做到自主控制上网活动则需要启动“建设性补偿”机制。
一方面选择性放大,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渠道以获得不足的心理要素;另一方面努力改善或重建受阻的渠道,诸如亲子关系、在校学习等。
大部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形式与程度的阻碍,大都通过建设性补偿机制完成自我心理修复,这样,即使选择性放大了上网活动,也可以逐步自主调控。
3.2.5.1.4网络成瘾这是解释网络成瘾及其他网络使用问题的核心,也是在揭示网络成瘾形成的病理心理机制。
当青少年处于补偿上网时,如果不能启动“建设性补偿”机制,则进入“病理性补偿”
机制。一方面单一性放大某种渠道以图获取不足的心理要素,如放大互联网渠道则可能成为网络成瘾;另一方面又不能改善或重建受阻的渠道,诸如亲子关系、在校学习、同伴朋友等。
个体通过病理性补偿机制不能完成自我心理修复,将会导致发展受损或停滞。如果这一状态持续存在,在条件因素与激发事件共同作用下,将发展至“失补偿”阶段,即个体发展所需心理要素不能得到满足,无法得到补偿,最终导致发展偏差(如暴力、犯罪、身心疾病等),甚至发展中断(如猝死、自杀等)。
3.2.5.2为什么青少年容易网络成瘾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和变化非常迅速的时期,其心理发展依赖于生理上的发展。
青少年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的快速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由于身体发展的快速和突然,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常被称为人生的“疾风骤雨”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识、认知、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3.2.5.2.1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
①自我意识特点随着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育成长,他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希望了解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自我意识空前高涨。他们常常在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在他们心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所谓自我认识,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如我长得怎么样?我聪明不聪明?等等有关自己的身体、外貌、能力、性格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青少年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自我情绪体验,如自尊感、自信心、自豪感或自卑感、羞愧感等等。正是在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评价与体验的基础上,青少年才会逐渐地把自己整合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也就是建立起自我的同一性。正如艾里克森所指出的,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在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在发展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青少年用来证明自己的方式通常都是指向外部世界的,他们比较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与体验主要来自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学习、人际交往、文体活动、各类竞赛等活动。当他们能在这些活动中得以自我展示,并能够得到外界积极的肯定与评价,体验到成就感、成功感时,积极的自我概念就能逐渐建立起来,自信心也会不断地增强。比如,在数学竞赛中获胜、考试成绩优异、体育成绩好等,还有受到父母、老师或同学们的表扬,这些都是青少年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也是他们形成良好自我认同的重要生活事件。
不过,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普遍很大,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好、考上好大学最重要,课余生活则显得相当的乏味单调。因此学习成绩的好坏常常成为青少年成就感的唯一来源,他们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感的机会非常有限,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孩子。在青少年最渴望得到自我认同的时期,我们的教育现实不但无法很好地满足他们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反而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倍受打击,从而令他们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因此许多孩子自然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找自我价值感的体现,而网络恰恰为他们寻求自我认同提供了一条很方便的途径。因为在网上孩子们可以很容易体验到成功,尽管它是虚幻的,但是它带来的心理感受则是很真实的,尤其是每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体验到的。有资料显示,目前迷恋上网的孩子中属于学习失败的孩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现实中他们的自我无法得到很好的认同有很大关系。
②认知发展特点青少年逐渐摆脱了儿童时期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的形象思维,逐渐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也就是开始懂得实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随着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的大大提高,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思维活跃,不再满足于教师、父母或书上所讲的道理,喜欢独立寻求或与人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时期的他们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阶段,这是青少年阶段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网络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异刺激的丰富世界,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游戏中的闯关、练级,是对个人智力水平的极大挑战与锻炼,恰恰满足了青少年在思想上渴望深沉同时又喜欢挑战的心理需求。
但是,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则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另一显著特点。尽管青少年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锻炼自己的思维,但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尚未发展起来等原因,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常常表现为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些的偏颇。这样,青春期的孩子更偏爱就外界事物的某一点来进行理想假设,一旦迷恋某种东西,一好百好,就有可能出现难以自拔的现象,如狂热追星、痴迷上网等行为,表现出青少年认识事物的特点,即好奇中存在盲目性、独立中具有片面性。
③情绪特点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丰富,情绪和情感体验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特点。青少年的情绪有时非常强烈或狂暴,但是有时也会表现得非常温和与细腻。同时,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全面,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情绪的表现上也具有一定固执的特点。随着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父母等成人尊重自己,希望获得更多独立自主的权力,如果事与愿违就会出现强烈的反抗情绪,尤其是对父母容易产生不满、反抗的矛盾情绪。青少年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例如,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分歧、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高傲与自卑的矛盾、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的矛盾等。正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矛盾的阶段,处于心态的不平衡时期,因此他们很容易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情绪,当他们不知道或不能恰当地应对时,则往往容易产生不良的应对策略或模式。
调查发现,很多青少年会在空虚无聊、心情烦躁或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上网,甚至还有些人会专门去玩一些具有攻击性的游戏,以此来宣泄心中的愤恨、不满等负性情绪。通过网络来调节情绪的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每每感到无聊、心情不好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想上网,而又没有其他的多样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来替代时,就会使上网这种回避及转移注意力的应对方式被反复过度使用,这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而不能自拔。恰如一位网络依赖的少年所言,我解决不了就只好上网逃避。
④人际交往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也产生了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而父母那边,也是一方面希望孩子独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对自己继续依赖。在这种矛盾的影响下,青少年与自己的父母就会经常有冲突,甚至在观念上有了对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代沟问题。当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不能很好地进行,孩子能感受到的来自父母或家庭中被理解与接纳的时候也会越来越少,双方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青少年个体由于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存在,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倾听自己诉说内心烦恼、与自己交流感情并为自己保守秘密的对象,因此他们对友谊非常看重,可以说,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突出的。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有些青少年上网主要是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大家都上了,自己不上似乎很落伍。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则是在学校生活中与同学、伙伴的人际关系不佳,没有朋友,只好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友谊与支持。尤其是当他们迷恋上网之后,则可能结交一大帮的网友,大家一起打游戏,有共同的话题,在这个小团体内反而找到了心理归属感。不少网络依赖的孩子写道,如果有朋友一块玩的话,比如打球、聊天等,他们就根本不会选择上网了。
总之,青少年渴望理解与尊重,渴望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当他们的强烈心理需求与现实中体会到的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感形成强烈反差时,则很容易使他们沉溺于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
⑤过渡性与动荡性青少年期是由小孩到成人的过渡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一方面,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感觉自己“已经长大”,希望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但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遇事比较冲动,在许多方面仍然需要依赖成人,尤其是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还有待发展与加强。很多网络依赖的孩子都提到了不能下网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这一问题,这也恰恰反映了他们还不成熟的侧面。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青少年时期是儿童期的延续,其生理与心理在逐步地发展与成熟,但是当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其成长过程受阻的时候,那么退行这一心理防御方式的出现,则可能使游戏这一儿童期的自我满足的方式在青少年期再现。对一个迷恋电脑游戏的青少年来说,玩电脑游戏可使他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快,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即使操作失败也不要紧,因为他可以重来,可以作弊,可以跳过失败的场景,游戏给了他一个刺激的世界,并将他从现实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玩电脑游戏是儿童期幻想表达的持续,容易获得的虚幻成功的强烈体验是青少年对电脑游戏产生依赖感的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