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的基本原则
一、药品的种类、领取和保管
(一)药品种类
1.内服药片剂、丸剂,胶囊、溶液、酊剂、合剂及纸型等。
2.注射药溶液、粉剂、结晶、油剂、混悬液等。
3.外用药溶液、酊剂、洗剂、搽剂、软膏、栓剂、滴剂及涂膜剂等。
4.新颖药剂粘贴敷片、植入慢溶药片及胰岛素泵等。
(二)药物的领取
1.定期领取一般病区应有专人负责,定期到药房领取一定基数的常用药物,专柜存放备用。固定数目的剧毒药、麻醉药,用后凭医生专用处方领取补充。
2.中心药房取药凭医生处方和用药单,或通过网络终端输入患者当天用药医嘱,由中心药房药师负责核对、配药,病区护士核对无误后领取。
(三)药物的保管
1.药柜放置药柜应放置在光线明亮处,保持干燥、整洁,避免阳光直射。
2.药物按不同种类分别定位放置限制性剧毒药、麻醉药要有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保管,用专本登记交班;注射用药应装盒存放;容易被热破坏的生物制品和药物,须放在冰箱内保存,如疫苗、胎盘球蛋白、抗毒血清等;患者个人专用的特种药物,应注明房床号和姓名,单独存放,并交班。
3.药品的检查药品要定期检查,凡有药物变色、浑浊、沉淀、药名模糊等现象者均不可使用。对有使用期限的药物,按照有效期的先后,有计划使用,防止失效、浪费。
二、药物治疗实施原则
(一)遵照医嘱给药
医嘱是护士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法律依据。经查对无误的医嘱应准确及时执行。对有疑问的必须进行核查,绝不能盲目执行或自行修改医嘱。
(二)用药前评估
用药前应详细评估药疗的目的、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病情等,识别高危患者,制订用药监护计划。
(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检查药物质量
给药过程中应做到“三查七对”,即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患者的房床号、姓名,药品的名称、浓度、剂量、给药时间和用法;并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及有无浑浊、沉淀、变色等。
(四)正确实施给药
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由于各种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速度不同,必须按照不同给药途径准时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给药时,应依据患者或家属的认知程度和自理能力,给予安全用药指导,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遵守治疗方案的依从性,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五)监护用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用药后要及时评价药物效应,对易引起过敏反应和毒副反应较大的药物更要密切观察,必要时做好记录。如果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可暂缓给药,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三、给药途径
常用给药途径有口服、注射(皮内、皮下、肌内和静脉注射等)、舌下含化、雾化吸入、直肠给药和外敷等。
口服给药法
【目的】
预防疾病、协助诊断、治疗疾病、减轻症状、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评估】
1.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治疗情况。
2.患者吞咽能力、胃肠功能、饮食习惯。
3.患者对所用药物的认知水平、自理能力、心理反应等。
4.给药的目的、药物的特性。
【准备】
1.用物准备服药本、服药车(服药盘内置小药卡)、温开水。
2.药物查对依据服药本和小药卡,按照房、床号顺序逐一核对服药盘内的药物,无误后盖好药盘备用。
【操作步骤】
1.洗手,备齐用物,推至床旁。
2.核对患者姓名、服药本、小药卡和药物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分发药物。
4.确认患者服下后,方可离开。对危重及其他不能自行服药者应喂服。患者须将药研碎、溶解后,从胃管内灌入,再注入少量温开水冲净。
5.再次核对。
6.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用药后的反应以及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措施。
7.清理用物,一次性药杯收回后,即放入规定的容器中统一处理。重复使用的药杯,先浸泡消毒,冲洗清洁(油类药杯,先用纸揩擦,再用肥皂水、清水洗净),再次消毒后备用。同时清洁药盘。
8.洗手,必要时记录。
【注意事项】
1.发药前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和用药后反应。如服用强心甙类药物,应先评估患者脉率和节律,若脉率低于60次/分或节律异常,应停服并报告医生。因特殊检查或行手术而须禁食的患者,暂不发药;如遇患者不在或因故暂不能服药者,应将药物带回作好交班。
2.发药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重新核实医嘱,无误后给予解释,再给服用。
3.按照药物性能,指导和协助患者合理用药。
(1)对牙齿有腐蚀作用和使牙齿染色的药物,如酸类、铁剂,服用时用饮水管吸入药液,服药后漱口。
(2)服用铁剂,应忌饮茶水。因铁剂和茶叶中的鞣酸接触,形成难溶性铁盐,妨碍吸收。
(3)服用止咳糖浆后不宜饮水。止咳糖浆对呼吸道黏膜有安抚作用,服后饮水易降低疗效。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则应最后服用止咳糖浆。
(4)磺胺类药和发汗药,服后应多饮水,以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疗效。
(5)刺激食欲的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因其刺激味觉感受器,使胃液大量分泌,增进食欲。助消化的和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以便使药物和食物均匀混合,有利于食物消化或减少药物对胃壁的刺激。
4.发药后,密切观察药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酌情处理。
注射法
注射法是将无菌药液注入体内的方法。
一、注射原则
(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注射前护士必须洗手、戴口罩,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用蘸有2%碘酊的消毒棉签,以注射点为中心,螺旋式向外扩展涂按注射部位皮肤,直径应在5cm以上。待碘酊自然干燥后,用75%乙醇同法脱碘,待干。或用0.5%碘伏以同法消毒。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做好“三查七对”(见本章 )。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如发现药液有变色、沉淀、浑浊,安瓿有裂痕或有过期等现象者,禁止使用。
(三)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黏稠度和刺激性,注射对象的年龄、注射部位和途径,选择注射器和针头的规格。一次性注射器的包装应密闭,如有破损、过期,严禁使用。
(四)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和体位姿势
注射部位应远离大的神经和血管,不能在感染、硬结、瘢痕及患皮肤病处进针。同时选择暴露注射部位的最佳体位姿势,以减少损伤和疼痛。
(五)注射药物的配制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应严格查对有无配伍禁忌。无配伍禁忌者应在规定时间临时配制,及时注射,防止被污染和效价降低或出现不良后果。
(六)检查回血
进针后、推药前,应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静脉注射必须抽有回血,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方可注入药液。皮下、肌内注射时,如发现有回血,应立即拔出针头,重新进针,不可将药液注入血管。
(七)运用无痛注射技术
态度和蔼,语言真诚,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分散其注意力;选择正确的部位和合适的体位姿势,使肌肉松弛;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和拔针的速度应适当加快,推药时速度应缓慢;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长的针头,进针要深,避免造成硬结和疼痛;如需同时注射数种药物时,应先注射无刺激性或刺激性较弱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以减轻疼痛。
(八)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使用过的物品,不可随意丢弃,应按规定分类处理。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分离后,放入指定的防渗漏耐刺容器内;注射器分离空筒、活塞,放入消毒液中浸泡。被血液污染的注射用物,应直接放入特定容器内,集中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止血带先浸泡消毒、清洁后再次消毒备用。接触患者的针头,不可套回安瓿和保护帽,防止被针头刺伤造成感染。
二、注射用物
(一)注射盘内常规用物
1.无菌持物镊。
2.皮肤消毒液,如2%碘酊、75%乙醇或0.5%碘伏。
3.其他用物,包括棉签、砂轮、弯盘等,静脉注射时备止血带、小枕。
(二)一次性注射器
一次性注射器的结构:一次性注射器由注射器、针头和针头护针帽三部分构成。
(三)注射药物剂型
常用注射药物的剂型有溶液、油剂、混悬物、结晶和粉剂等。
三、药液抽吸法
【目的】
1.为各种注射准备符合配伍要求且剂量准确的药液。
2.提供规格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
【评估】
1.药物剂型、剂量、刺激性、配伍禁忌、用药时间。
2.注射对象的年龄、注射目的和给药途径。
【准备】
注射盘内常规用物、注射器、注射卡、药物、溶媒、治疗巾。
【操作步骤】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查对注射卡和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检查药物质量。
3.吸取药液
(1)自安瓿内吸取药液
1)将安瓿头端药液弹至体部,在安瓿颈部用砂轮划痕(安瓿颈部若有蓝色标记,可免去划痕),用乙醇棉签消毒并拭去划痕周围细屑,折断安瓿。
2)打开一次性注射器,取下护针帽,旋紧针头。
3)抽吸药液①小安瓿抽吸:用左手示指和中指夹持安瓿,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插入安瓿内的液面下,左手其余三指固定注射器,右手轻拉活塞柄吸药。②大安瓿抽吸: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安瓿,其余三指和大鱼际固定注射器,右手轻拉活塞柄吸药。
4)排气将注射器垂直向上,轻拉活塞,使针头中的药液回流入注射器内,并使气泡聚集在乳头处,稍推活塞,驱尽气体,将安瓿套在针头上。
(2)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
1)打开密封瓶上保护盖(或启开密封瓶铝盖中心部分,常规消毒瓶塞,待干)。
2)打开一次性注射器,取下护针帽,旋紧针头。
3)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夹持密封瓶,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将针头斜面自铝盖中心部位刺入瓶塞内,注入与抽取所需药液等量的空气,以增加瓶内压力。倒转药瓶和注射器,抽取药液至所需剂量,将针梗完全刺入密封瓶。
(3)吸取结晶、粉剂和混悬液药物将药物指定溶媒注入密封瓶或安瓿,待充分溶解后吸取。如为混悬液,应先摇匀后再吸药。
4.再次查对,将吸好药液的注射器放入注射盘无菌治疗巾备用。
5.清理用物,将废弃物放入规定的收集袋内。
【注意事项】
1.选择药物溶媒时,注意配伍禁忌。
2.操作中避免污染注射器活塞和针梗。
3.所抽吸药物毒性较大时,应佩带护目镜和手套。
四、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
皮内注射是将微量药物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目的】
1.药物过敏试验。
2.卡介苗接种。
3.局麻先驱步骤。
【评估】
1.注射的目的、用药计划。
2.患者年龄、病情、意识状态及药物过敏史。
3.患者对注射的认知水平、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4.注射部位的皮肤颜色,有无皮疹等异常改变。
【部位】
1.药物过敏试验选取前臂掌侧下段正中。该部位皮肤较薄,角化程度低,易于注射,且皮肤颜色较浅,易于辨认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选择三角肌下缘处。
3.局麻先驱步骤选在需要的局部。
【准备】
1.按医嘱备药。
2.注射盘内置75%乙醇、无菌棉签、注射卡。
3.做药物过敏试验时备皮内试验药液、药物过敏试验记录卡、0.1%肾上腺素、一次性注射器。
【操作步骤】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推至床旁。
2.核对注射卡和患者,如作过敏试验应再次询问用药史和过敏史,解释目的、方法,取得合作。
3.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选择注射部位。
4.用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待干。
5.再次核对,排气,调整针头斜面与刻度在同一平面。
6.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15°刺入。待针尖刺入表皮后,即放平注射器,使针梗与皮肤平行,将针头斜面完全刺入皮内。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注药液,使局部形成半球形隆起(直径约0.8cm)的皮丘,皮丘局部皮肤苍白、毛孔变大。
7.注射毕,迅速拔针,切勿按揉。
8.再次核对,询问患者反应。根据注射目的,说明注意事项(局部勿摩擦、碰压,患者不能远离,因为可能出现不适)。
9.必要时记录皮试的部位和时间。
10.整理床单位。
11.清理用物,洗手。
12.按时观察用药后反应,记录结果。
【注意事项】
1.作药物过敏试验前,详细评估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对该药有过敏史的患者严禁皮试。
2.做药物过敏试验和预防接种时,禁用碘剂消毒。
3.掌握进针角度、深度。避免刺入过深,注入皮下组织。
4.推注剂量准确。
(二)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是将少量(≤2mL)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内的方法。
【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口服给药时采用。
2.预防接种。
3.局部浸润性麻醉。
【评估】
1.注射的目的、药物性质、疗程。
2.患者年龄、病情、意识状态、用药史。
3.患者对注射的认知水平、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心理反应。
4.注射部位的组织状态。
【部位】
注射点一般选择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中区处,也可选择前臂外侧、腹壁、背部两肩胛间及股外侧部等。这些部位深部无大血管、神经通过,感觉神经末梢较少,皮下组织疏松,摩擦机会少,疼痛较轻,吸收快,易于注射。
【准备】
1.按医嘱备药。
2.注射盘内置皮肤消毒液、无菌棉签、注射卡。
【操作步骤】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推至床旁。
2.核对注射卡、患者和药物,解释目的,取得合作。
3.必要时遮挡患者,协助松开衣或裤,取舒适卧位。
4.选择注射部位,消毒皮肤,待干。
5.再次核对注射卡、药物,排气。
6.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迅速刺入针梗的1/2~2/3,松开左手,回抽活塞,确认无回血,缓慢推注药物。
7.注射完毕,棉签置于穿刺部位上,拔针后立即按压。
8.再次核对。
9.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洗手。
【注意事项】
1.需长期皮下注射的患者,应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2.如患者过于消瘦,注射时应捏起局部组织或减小注射角度,避免刺入肌层。对于皮下组织丰厚的患者,可选择较长的针头或适当增加进针深度。
3.注射角度一般不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
(三)肌内注射法
肌内注射是把药物注入骨骼肌组织内,又称肌肉注射。
【目的】
1.注射较大剂量(≤5mL)、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注射不宜静脉给药、但又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挥疗效的药物。
3.预防接种。
【评估】
1.注射目的、药物性质、剂量和疗程。
2.患者年龄、病情、意识状态、用药史。
3.患者对注射的认知水平、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4.注射部位的组织、功能状态。
【部位】
一般选择有一定厚度、远离大血管及神经干、位置表浅易于暴露的肌肉部位。临床上常用于肌内注射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小肌、股外侧肌和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区定位方法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外作一水平线,再从髂嵴最高点向下作一垂线,其外上1/4避开内角的区域为注射区。
(2)连线法髂前上棘与骶尾结合处连线的外1/3处。
2.臀中小肌注射区定位方法
(1)髂前上棘后三角区将示指和中指指尖尽量分开,分别放在髂前上棘和髂嵴的下缘,示指、中指和髂嵴构成的三角区域为注射区。
(2)髂前上棘后三横指处。
3.股外侧肌注射区定位法选择大腿中段的外侧。成人位于膝关节上10cm与髂关节下10cm之间,宽约7.5cm的区域内。2岁以内婴幼儿因臀肌不发达,宜选用大腿中段的外侧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