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生
30461700000037

第37章 家庭常见疾病(36)

(1)休息。患肝炎后,因肝细胞受损,病儿可出现食差、热量不足、肝脏功能紊乱等。通过充分良好的休息可使全身及肝脏代谢降低,减轻肝脏的负担,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减少肝脏的淤血,有利于肝脏病损的恢复。如果孩子患的是黄疸型肝炎,在整个急性期都应该卧床休息,直到黄疸消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也要卧床休息,控制活动量,待自觉症状好转后再下床活动,其活动量不宜大,直到恢复期,病儿的症状基本消失,经医生检查肝脏以无触痛,血清胆红素低于25.65umoy/L(1.5毫克%)时,方可在小范围内做短时间的活动,并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要注意让病儿在饭后静卧半小时。病愈后应再休息3个月,然后经医生检查允许后再恢复活动。但在半年之内家长应注意不要让病儿做剧烈运动,以防复发。

对于慢性肝炎病儿的休息应看肝炎发病情况,如病儿乏力明显,而且谷丙转氨酶又高,应以休息为主,适当活动;如属于非活动慢性肝炎,可适当活动,但不可过度。另外,不管孩子患的是哪型肝炎,在未治愈之前,都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剧烈的运动,否则会使病情复发或恶化。

(2)饮食。家长应据病儿的口味和病情的不同,合理地调配多样化的饭菜,以促进病儿的食欲。由于肝脏直接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患肝炎后这些代谢就会发生障碍,而且胃液和消化酶分泌也减少,胆汁排泄受阻,影响了蛋白质和脂肪等的消化吸收。因此在疾病早期不宜给病儿油腻大、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如鱼类、肉、蛋类及豆制品等。应多吃糖和维生素高的食品,可用米面调制各种饮食,多吃青菜和水果等,要给病儿多喝水,最好是糖或葡萄糖水和各种果汁,每日3~4次。进食应本着既要补充足够的营养,又要避免因饮食过多而增加肝脏负担的原则。这样不仅能减轻病儿的食欲不振、厌油的症状,而且通过糖和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能增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储存,在黄疸达高峰的前后,因病儿的食欲好转,可迅速恢复到病前。有的病儿会出现食欲亢进,对此要注意控制病儿的主食量,限制肉类及蛋类的数量,以防蛋白质及脂肪过量而增加肝脏负担。有的病儿在一次暴食后加重病情,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这些都应引起重视。进入恢复期后病儿可以吃普通的饭菜,食品要注意多样化,防止小儿偏食。此期不必补充过多的维生素和葡萄糖,且不可暴食。

对患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病儿,可多吃可口的饭菜。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病儿,饮食同急性期,因为这种病儿的血浆清蛋白常低于正常,因此在转氨酶和胆红素未恢复正常前,不要过急地给高蛋白饮食,这样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待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可适当增加鱼、蛋类、鸡肉、瘦猪肉等,每次量也不易过多,应保持每餐都有的原则。

(3)恶心、呕吐护理。应给清淡可口的流食,并注意少吃多餐,间断给予果汁,但不可勉强多饮,否则会导致呕吐。对于呕吐严重者,应请医生诊治。呕吐后,应及时给病儿漱口。

(4)腹胀的护理。患病毒性肝炎后,由于胃酸和消化酶减少、肠蠕动缓慢而常可出现腹胀,以饭后为显着。对此可将病儿每日3餐的饮食进行调整。早饭、午饭可适当多吃、晚饭要少吃。不吃易产气的食品,如奶类、豆制品等,并适当减少糖量。在此基础上还可给孩子口服乳酶生、妈咪爱、多酶片和山楂丸等助消化药。

(5)瘙痒的护理。多见于黄疸较重的病儿。瘙痒较轻者,可用温水擦拭皮肤,勤换内衣,每周应换2~3次,这样可以减少痒感。瘙痒重者,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6)病情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病儿的病情变化,做到及早发现重症肝炎和肝昏迷的前期表现。如果病儿性格和情绪变化,如沉默、急躁、无原因哭闹,鼻腔、口腔、胃肠道有出血倾向,有恶心、呕吐、腹胀、无食欲症状,黄疸加重、尿色变深、大便呈灰白色等均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1)早发现早隔离病人。急性期病人应住院或在家中隔离。隔离时间,早型月干炎自发病日起最少30日;乙型肝炎应隔离至血中表面抗原转为阴性。慢性期病儿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加强个人卫生,进行适当隔离,如饮食用具应专用,并应注意血液污染等。对于急性甲型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应观察40日,如有发病应立即隔离。

(2)饮食管理人员、自来水管理人和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发现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及时调离工作。对献血者要全面进行检查,凡有肝炎病史者、肝功能异常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均不能献血。

(3)搞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

(4)加强饮食卫生的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①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严格执行食堂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

②实行分餐制,或采用公筷、公勺制。

③饮食用具要专用,或煮沸消毒10~15分钟。

(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水果要洗净,洗漱用具要专用。

(6)病儿的粪便、尿及呕吐物可撒上20%漂白粉,搅拌后放置2小时再倒掉。病儿的餐具应洗净煮沸30分钟,文具、被褥应在日光下暴晒4~6小时。注意消灭蚊蝇,因为它们可传播肝炎又影响儿休息。

(7)医疗单位应做好消毒工作,防止肝炎传播。尽可能少输血、血浆及其他血制品,以减少感染机会。

(8)小儿应按时到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接种乙肝疫苗,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这对预防乙型肝炎有很好的作用。预防甲型肝炎,除注意饮食卫生外,在流行期间也可接种甲肝疫苗。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在夏、秋两季容易流行尤其在7~9月份发病率为高。小儿患痢疾要比成人多,而且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甚至有的孩子因患中毒性痢疾而死亡。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他们的大便里含有大量的痢疾杆菌,一旦这些痢疾杆菌污染了水和食品以及生活用品,就容易被人食入而发病。另外,苍蝇是传染本病的媒介,它沾有病人的粪便后,再去叮咬食品,就把痢疾杆菌带到食物上,孩子吃了这种被污染的食物,就会发病。

1.疾病特点:

(1)急性菌痢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日,多数为1~2日。

(2)急性菌痢的病症特点有全身毒血症状和消化道症状两方面。根据病情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典型(普通型)。病儿突然发热,体温多在39℃左右,伴有头痛、食欲不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初为稀便,以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常在10~20次或更多,每次排便量少,有时为脓血样或脓冻样大便。病儿的左下腹有压痛,急性典型菌痢的自然病程为1~2周。

②轻型(非典型)。病儿只觉腹部不舒服,大便带黏液,每日排便次数不多。病程一般在3~7日,可能不治自愈,但应注意的是轻型菌痢也常可转成慢性。

③重型。病儿每日大便次数多达30次以上,以致失禁,大便呈脓血样,腹痛、里急后重很明显,发高热体温可达40%左右,常伴有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④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孩子,起病急。发高热,体温多在40℃左右,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休克。病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等。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毫无腹痛和腹泻,常经医生用直肠拭子采集大便才发现黏液便。

2.区别要点:

(1)在流行季节孩子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及脓血便时,首先应考虑本病。

(2)在夏秋季节如果孩子突然发高热,或家庭同居者中有急性菌痢病人,家长应者先考虑本病的可能。

(3)在夏秋季如果孩子突然发高热,伴有嗜睡、昏迷或抽风等神经系统症状,虽无腹泻或脓血便,也应首先考虑中毒型痢疾或重型菌痢,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4)急性菌痢需与以下疾病进行区别。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病人可突然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它与急性菌痢的不同点是,同餐人员呈集体性暴发起病。

②消化不良性腹泻。孩子有消化不良的病史。以水泻为主,有食物腐败的臭味,可有黏液便,但无脓血便。

③病毒性肠炎。多发生在8~11月份,又被称为“秋季腹泻”。特点是起病急,在发病当日就出现腹泻,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鼻塞等。大便呈白色乳汤样或蛋花汤样。病儿可出现口渴、烦躁不安。

④出血性肠炎。本病特点是,病儿的大便呈血水样,而不是像急性菌痢的脓血便,同时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病很急。

3.家庭治疗:

(1)对症治疗。小儿发高热可用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也可口服百服宁;里急后重者可用异丙嗪,每次每千克体重0.5毫克,每日2次,以便安静休息减少肠蠕动。

(2)黄连素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3次口服。如疗效不好,可用多黏菌素E,每日每千克体重8万~10万单位,分3~4次口服。病情严重,有脱水者应去医院进行治疗。

(3)中医中药。可用苦参9克,大黄3克,甘草6克,地榆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也可用地榆、银花、米壳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4)验方疗法。马齿苋10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也可用石榴皮3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4.家庭护理:

(1)休息。病儿的居室应安静,设有纱窗等防蝇设备。急性期病儿应卧床休息,解大便时如有腹痛和里急后重时,应坐便盆;婴儿解大便时可用尿布兜住,以便保持体力,防止腹压升高而造成肛门和直肠脱垂。每次排便后要用温水洗净臀部,以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为防止红臀(尿布炎),可用5%鞣酸软膏涂于肛门及臀部皮肤上。家长应观察记录病儿的大便次数及形状。

(2)饮食。因肠道的病理损害,而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可影响病儿食物摄入和消化吸收,同时又消耗了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要及时补充营养和维生素。可多给病儿果汁、米汤和糖水等。不吃生冷食品,以免加剧胃肠蠕动。在大便减少、黏液便改善后,可适量增加含脂肪量少的流食,如豆浆、酸奶、米粥、蛋羹等;可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在恢复期饮食应以米粥、挂面、饼干、蛋糕、蛋类、瘦肉等高蛋白饮食为主,但进食量不可过多,因此此时病儿食欲增加容易暴食,家长应注意控制其饮食的摄入量。对于转为慢性痢疾的病儿,应着重补充营养,因为慢性痢疾与营养不良之间可相互联系。当痢疾好转后,首先要调节饮食,病儿所进食物要美味可口,必要时在饭前半小时给予胃蛋白酶合剂。饮食应以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食品为主。如蛋类、瘦肉、鲜鱼、豆腐、西红柿、豆浆、牛奶、蛋糕等,便应控制进食量,防止暴食。

(3)补充水分。由于发热、腹泻、出汗,可使体内失去大量水分和盐类,因此要给病儿多喝水,最好是糖盐水、淡菜水、果汁等。对腹泻和呕吐严重者应请医生静脉补液。

(4)口腔的护理。因为病儿可因口腔不洁可发生口腔炎或中耳炎等并发症。因此在吃饭前后,应用温开水给病儿漱口。

(5)注意观察病情。对病儿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面色、精神、四肢温度及脉搏和呼吸的变化,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如果病儿体温突然升高,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四肢发凉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以防中毒性痢疾产生。对病儿的腹痛和大便性状作好观察和记录,如病儿出现阵发性哭闹,大便呈果酱色,年龄较大的病儿间断叫喊腹痛,大便像红小豆汤样并有腥臭味,这很可能是发生了肠套叠或出血性肠炎,对此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以免发生危险。对于腹泻频繁的病儿除注意及时发现脱水和酸中毒外,还应注意防止脱肛。一旦发生脱肛后,应及时用干净纱布轻揉还纳,待痢疾好转后脱肛也会自愈。有的病儿在患痢疾后可并发关节炎,这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多发生在病后的第二周内,起病急,多见于膝关节等大的关节,出现关节肿痛并伴有发热等,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5.预防方法:

(1)大力开展以除害防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这是预防细菌性痢疾和肠道传染病的首要措施。特别应从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认真贯彻“三管一灭”,即饮食、水源、粪便的管理和消灭蚊蝇;尽量做到4个不吃,即不吃生冷蔬菜、饮食,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加热处理的剩饭剩菜。凡炊事人员在工作前和便后必须洗手,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教育孩子养成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

(2)对细菌性痢疾病人应作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以控制其流行。对儿童机构及饮食行业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特别要注意发现慢性病人和带菌者,必要时调离工作岗位。对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儿,尽可能住院隔离治疗,症状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再出院。为防止急性菌痢转为慢性菌痢,对造成慢性的诱因,如佝偻病、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病等,应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3)在家治疗的病儿,隔离需至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正常后1周。病儿的餐具要单独使用,用后应洗净再用沸水煮沸15分钟。病儿的衣服被褥应勤洗勤晒。病儿的粪便及便盆要进行消毒,可用开水烫,也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也叫弓形体病,是由弓形虫所致的全身性感染,猫为其终末宿主,中间宿主包括爬行类、鱼类、昆虫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和人。弓形虫在其生活史中有5种不同的形态,在中间宿主有滋养体和包囊,在终末宿主有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弓形虫可侵入人体任何组织、寄生在各种细胞或渗出液中。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形成后原虫即可消灭,病变也渐好转。有些病例,弓形虫以假性囊肿的形态存在,可引起慢性疾病。在小儿时期出现各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脑疾患中,包括智力不全、头小畸形、眼小畸形等,有相当数量与感染弓形虫有关。很多动物都可感染本病,因而都可能是传染源。弓形虫传染给人的途径有以下5种:

(1)母体感染。当孕妇受弓形虫感染后,无论有无临床症状,病原体都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据国内文献报道,凡患弓形虫病的母亲,大约有1/8的胎儿生后可发生弓形虫病。

(2)经食物感染。可因生吃或吃了未煮熟而含有活包囊的肉类或孢子的乳类、蛋类等食物而发生弓形虫病。

(3)粪便传染。受弓形虫感染的猫的大便中发现有大量的弓形虫囊合子,狗的尿、唾液、大便中也存在这样病原体。但在正常人、病人的粪便中均无弓形虫。为此认为人的粪便无危险性。主要注意猫、狗的粪便及其他分泌物。

(4)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感染到弓形虫后,其唾液、痰液、组织体液中都含有弓形虫,因此与这些动物接触,玩舐、被咬伤或屠宰这些动物时,都可受到直接感染而发病。

(5)输血和器官移植传染。输入含有弓形虫感染的血液或移植含弓形虫的肾脏都可造成发病。

1.疾病特点:

人体弓形虫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