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小儿百服宁。本品是一种不含阿司匹林、无胃肠遵蔼激的解热镇痛药。有效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用法与用量为:2岁以下每次1~3毫升;2~3岁每次5毫升;4~5岁每次7~8毫升;6~8岁每次10毫升;9~10岁每次12~13毫升。每4小时服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5次。
②复方阿司匹林(APC)。主要作用是退热、止痛、抗风湿。用法与用量为:8岁以上儿童每次1/4~1/2片,日服2次。
③快克。适用于感冒、流感所致的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痛、头痛、发热等,并有抗病毒的作用。适用于8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每次1粒,日服2次;年龄小的孩子可酌情减量。
(2)病因治疗。可酌情选用以下抗病毒药,但疗效还不肯定。如吗啉双胍(病毒灵);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10毫克,分3次口服;或用利巴韦林(病毒唑片)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15毫克,分3次口服。
(3)中成药。治疗流感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
①维C银翘片。适用于流感和风热感冒所致的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痛等。8岁以上者每次1-2片,日服2次;年龄小的孩子每次1/3~1/2片,日服2次。
②双黄连口服液。主要成分为黄芩、金银花、连翘等。8岁以上者每次1~2支,每日服2次;年龄小的孩子每次可服1/2支,日服2次。
4.家庭护理:
由于目前对流感还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加强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极其重要的。
(1)休息。在发热期间要让病儿卧床休息。病儿的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湿润,防止空气干燥、尘土飞扬刺激病儿的鼻、咽都而引起咳嗽。室内日光应充足,每日中午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并充分接受日光照射。因为流感病毒最怕紫外线,所以日光照射能起到空气消毒的作用。在通风时,要给病儿盖好被子以防受凉。
(2)饮食。病儿应吃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如粥、面条汤、蛋汤、藕粉等,不吃油腻大的食品,并注意多饮水和各种果汁,多吃青菜、水果,这样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维生素,并能促使体内的毒素排泄。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可让他们喝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水,如野菊花10~15克,或芦根30克、水煎代茶饮。
(3)口腔的护理。注意保持病儿的口腔清洁,每日用淡盐水漱口。对年龄小的病儿,家长可用干净棉球蘸盐水擦拭口腔,每日2~3次,这样可以减少细菌继发感染。
(4)发热的护理。病儿体温过高时,可酌情采用物理降温法。如用冷水毛巾在病儿的额、腋窝、腹股沟处进行冷湿敷;或作30℃左右温水擦浴;也可采用酒精擦浴。方法用白酒1份加水2份,配好后用纱布块蘸湿从头部擦遍全身。在采用以上方法物理降温时,开始应测体温,作完后还应测体温,以观察降温的效果。对于应用以上物理降温法效果不佳者,可选用复方阿司匹林或百服宁口服。
(5)注意观察病情。单纯性流感病程短,多于3~4日内退热,预后良好;如原有心、肺疾病或肺炎型流感,预后较差,而且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起其他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①鼻窦炎。此时病儿发热不退、头痛、鼻塞、流脓性鼻涕。
②继发细菌性肺炎。多在病后2~4日发生。病儿可出现高热不退、咳嗽、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
③并发中耳炎。早期可有耳内痛。当鼓膜穿孔后耳内痛减轻,从耳内流脓性分泌物。发现以上并发症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因流感传染性很强,而且容易造成流行,所以必须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及时掌握流感的疫情,尤其是冬、春季节更应提高警惕。
(2)加强对流感的预防宣传,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对流感病人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3)在本病流行期间对可疑者也应进行隔离与治疗,以防漏掉传染源。
(4)在本病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不召开大的集会,在人员密集区提倡戴口罩,以减少传播机会。
(5)注意消毒。对病人的痰液、鼻腔分泌物及其他污物,应进行随时消毒;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多接受日光照射。
(6)按卫生防疫部门规定,按时接种流感疫苗。
(7)在流行期间可酌情选用贯众、板蓝根等中草药水煎服,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呈散发流行,任何年龄都可患病,但以5~15岁的孩子发病率高。如果孩子患过腮腺炎,体内就可产生抵抗力,可获得终生免疫。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可把病毒传染给健康人。病毒进入健康人的口腔黏膜及鼻黏膜后会大量地复制,然后进入血液,使孩子发病;病毒也可经腮腺管口直达腮腺而发病。
1.疾病特点:
(1)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一般为14~25日,平均为18日。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最早病象。少数病人可有短暂的约数小时至2日的前驱期,病人可出现疲倦乏力,食欲不佳,肌肉酸痛、咽痛等。
(2)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1~2日后便出现腮腺部位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高达39~40℃。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用手触膜时有弹性感及轻度触痛。当病儿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痛加重。局部皮肤发紧、发亮,但多不红或微红,表面发热,但不化脓。通常是一侧腮腺肿大1~4日后,对侧也肿大。腮腺肿大1~3日可达高峰,再持续4~5日后逐渐消退,全程约10~14日。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者占70%~75%。腮腺肿大时或肿大前后,病儿的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常受累及,在病儿的颌下可摸到椭圆形腺体,舌下腺肿大时可见病儿的舌及颈部肿胀,并常出现吞咽困难。在病儿上颌第二臼齿旁的颊黏膜上,可见到红肿的腮腺管口。整个病程需1~2个星期。
(3)不典型的病例可始终无腮腺肿大;而以单纯性睾丸炎、脑膜炎的症状出现,也有的仅见于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这种现象虽不多见,但常被误诊。
2.区别要点:
(1)根据当地本病流行情况及孩子有无与本病患者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识别本病并不困难。如遇到以上不典型病例难以识别时,可带孩子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如血常规检查时,流行性腮腺炎病儿的白细胞正常或稍增多,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可进行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血清抑制试验以及病毒分离等,以帮助确诊。
(2)在识别本病时,需与下列疾病进行区别。
①化脓性腮腺炎。本病特点是腮腺肿大常为一侧,局部有明显的红、肿与压痛,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口内流出。检查血象时,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②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本病的特点是淋巴结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在检查时还可发现与颈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疖肿等。查血时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③症状性腮腺炎。可因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或因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而引起腮腺肿大。这种腮腺肿大的特点是对称性、无疼痛感、质软,作组织检查时主要为脂肪变性。
④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据国内研究表明,流行性腮腺炎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相区别时,应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⑤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如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史,而且腮腺肿大很突然,消肿也很迅速。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常因功能性增多引起代偿性腮腺肿大,而且除腮腺肿大外无其他症状。
3.家庭治疗:
本病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目前对这种病毒还无特效药。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无效,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也不肯定,不主张应用,所以对病儿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如高热可选服百服宁等退热止痛药,并加强护理。中药对治疗腮腺炎有很好的疗效,可酌情选用以下方药治疗,小儿用药量酌减。
(1)中成药。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时,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功效的中成药。
①五福化毒丹(化毒丹)。每丸重3克,每次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②导赤丸(丹)。每丸重3克,每次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③化毒散。每瓶重1.2克,每次0.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还可用食醋或水将药粉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
④清瘟解毒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⑤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用食醋或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
(2)验方疗法。验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有较好的疗效,而且简便易得,可酌情选用其中一方进行治疗。
①新鲜仙人掌适量,除去刺,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或用新鲜大青叶适量,加少许冰片共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②板蓝根18克,夏枯草10克,金银花10克,生甘草1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4.家庭护理:
(1)休息。病儿卧床休息,病情轻者或热退后可适当活动,但不可过于劳累。病儿的居室要保证空气新鲜和安静。每日中午应开窗通风换气,在通风期间可让病儿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这样有利于康复。
(2)饮食。病儿的饮食要安排合理,病后常因张口和咀嚼食物引起疼痛,因此要给病儿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如稀饭、面片汤、蛋羹等,不吃酸、辣、甜味和干硬的食品。因为这些食品可刺激唾液腺分泌,使痛肿加剧。要多给病儿喝水,这样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3)口腔的护理。注意保持病儿口腔的清洁,经常用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的食物残渣,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对于年龄小的病儿,家长应帮助他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4)发热的护理。对于发热超过39℃者,可应用温水或酒精擦浴,并注意保持内衣和被褥的清洁和干燥。
(5)注意观察病情。本病患者大约有10%可并发脑炎,常在病后一周发生。病儿可出现高热、剧烈的头痛、嗜睡、呕吐、颈部发硬,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衰竭等;有些年长的病儿还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等。因此家长要常用手摸摸病儿的睾丸是否肿大、疼痛,因为双侧睾丸炎可影响将来的生育能力。着发现以上并发症,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5.预防方法:
(1)发现病人后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并及时隔离病人至腮肿大消失为止。接触者一般不需隔离和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梅中如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校应检疫3周。对于可疑本病患儿应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2)按有关规定,定期到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3)在流行期间可用板蓝根30克,水煎后,日服2次,或针刺颊车穴,都能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发病率高,水痘病儿和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儿的口腔、鼻腔里含有大量的水痘病毒,当病儿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喷到空气中,健康的孩子吸入后就会发病。接触或使用病儿的餐具、玩具、衣、被、毛巾等也可被传染。由于水痘传染性很强,如果不能早期发现病人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校等单位常易造成流行。
1.疾病特点:
(1)疱疹病毒侵入孩子体内经过10~24日,一般在13~17日左右便可发病,医学上把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2)出疹时期,起病急,儿童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此期不超过24小时。年龄小的孩子可无以上症状。
(3)出疹期,发热数小时后可出现皮疹,这种皮疹的特点是:
①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和四肢。皮疹刚出现时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大小不一,直径约3~5毫米,周围有红晕,用手指摸时感觉很表浅。疱内液体开始时很清晰,如露水珠,以后变为稍混浊,水疱的壁很脆易破,几日后疱疹变干,中央先凹陷,然后结痂,再经数日或1-2周结痂便可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疱疹期病儿常有瘙痒。
②水痘的皮疹常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或头部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和脚心更少。皮疹数目多者可达1000个以上,少者仅几个。皮疹常在3~4日内分批出现,所以在检查时在同一部位可见到斑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后期出现的皮疹一般停留在斑丘疹阶段即消退。另外,病儿的口腔、咽部、眼结膜和外阴等黏膜处,也可发疹,先为小的红色丘疹,很快变为疱疹,随即破溃成浅小的溃疡,然后很快愈合。
③体弱的婴幼儿、儿童患有白血病或接受激素治疗者以及成人患水痘时,病情较重。皮疹往往融合,形成大的疱疹,称为大疱型。或疱疹内有血性渗出,在正常皮肤及黏膜上也可见到淤点淤斑,称为出血型。有的皮疹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出现坏死,称为坏死型。以上所述各型重症水痘常伴有发高热和严重的毒血症状,有时还可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2.区别要点:
(1)识别本病的依据是,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以10岁以下儿童为多见,有水痘流行或接触水痘病人史。本病的特点是,全身症状轻,皮疹在发病当日即可出现,呈向心性分布,有斑疹、丘疹、疱疹和混浊结痂的阶段性发展,以及在同一部位有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皮疹,愈合后无瘢痕等表现。
(2)识别水痘时还应与以下疾病进行区别。
①丘疹性荨麻疹和晚期脓疱病也有类似水痘的皮疹,但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皮疹主要集中在人体的躯干部和头部,四肢部较少。而丘疹样荨麻疹主要见于小的婴儿,皮疹大小差不多,主要集中在四肢和躯干,头面部很少有皮疹,呈离心性分布。晚期脓疱病可能像水痘那样出现疱疹、结痂共存的局面,但其分布也呈“离心性”,而且集中在四肢,皮疹比水痘大,并且多见于大龄儿童。
②疱疹性湿疹,属湿疹病人继发单纯疱疹感染。特点是发病急,发热,全身分批出现疱疹,持续3~4日或更长;疱疹脱落后引起大量体液丧失。小儿可因脱水、继发细菌感染、休克而死亡。
③手、足、口病。本病在夏季流行,4岁以下的儿童多见。特点是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性病变和四肢远端的疱疹;疱疹比水痘小,不结痂;常伴有发热,一周左右痊愈,预后良好。病原体为柯萨病毒A-16和A-10,肠道病毒一71。
3.家庭治疗:
(1)局部治疗。疱疹部可涂0.25%冰片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止痒。疱疹破裂后可涂1%紫药水或新霉素软膏。
(2)中医中药疗法。到目前为止,西药对导致水痘的病毒还无特殊疗效,除对症治疗和局部疗法外,还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可用以下中药进行治疗并据年龄酌减药量。
①中成药。根据水痘的病因,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清热解表、祛风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妙灵丹:每丸重1.5克,每次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化毒丸(化毒丹):每丸重3克,每次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