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生
30461700000027

第27章 家庭常见疾病(26)

(3)口腔的护理。患营养不良后,病儿常可出现口唇及口腔黏膜干燥,又因常喂糖水,容易发生口腔感染,最常见的是口腔溃疡及鹅口疮。因此,家长要注意保持病儿口腔的清洁卫生,喂奶后,用温水或淡盐水给病儿擦洗口腔,或在喂奶后喂些水。

(4)增加运动量。对营养不良的病儿,家长应经常给病儿进行四肢按摩或捏脊。在中午天气暖和时,可给病儿穿盖好抱到室外,晒日光,呼吸新鲜空气,以改善病儿的情绪和增加食欲,防止肺淤血、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

(5)注意观察病情。患营养不良的病儿,常可并发肺炎、中耳炎、皮肤感染等。重度营养不良的病儿,由于各系统器官有功能上和器质上的病变,有时可造成无声无息的死亡。因此,家长要仔细观察病儿的病情变化,如病儿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想到是否患了肺炎;如果病儿从耳道流脓性分泌物,很可能患了中耳炎。发现以上病情变化时,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1)主张母乳喂养。预防4~6个月婴儿营养不良的最重要的措施是母乳喂养,因为它具有以下好处。

①母乳是一种优质的营养素,能满足4~6个月婴儿的营养需求。

②母乳内含有抗体,能增加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

③母乳喂养还可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对母子的心身健康都有益。如果乳汁不足时,可及时补喂牛奶,以保证孩子身体的营养需要。

(2)定期到医院给孩子进行体格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及时给予治疗。

小儿夏季热

小儿夏季热主要发生在天气酷热的南方及中南地区,多见于婴,幼儿。其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是气候炎热,小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健全,从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1.疾病特点:

(1)在盛夏季节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持续不退。发热与气温有明显的关系,即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自行下降。同时伴有口渴、多饮,尿多且清,体温虽高,但不出汗。

(2)病程长短不一,可达1~2个月。发热时无明显疼痛,一般情况良好。秋凉后体温恢复正常。若持续发热,可使孩子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对此应引起注意。

2.区别要点:

(1)引起孩子长期发热的疾病较多,所以对于长时问发热的孩子,首先应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排除其他疾病。

(2)导致小儿长期发热的疾病可分为两类:

①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败血症、伤寒、慢性肾盂肾炎、肝胆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慢性扁桃体炎及中耳炎等。以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长期发热与小儿夏季热不同:一是与气候无明显关系;二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长期发热,都伴有相应疾病的感染症状,如结核病常伴有咳嗽、倦怠、盗汗、消瘦;慢性扁桃体炎伴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慢性中耳炎有从耳道反复流脓的病史。

②引起发热的非感染性疾病。如大量的组织坏死(恶性肿瘤、严重的组织损伤),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产热过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大量的失水、失血,以及体温调节失常如颅脑损伤等。这些疾病除具有发热外,还有其本身疾病的特征,一般经仔细观察后不难与小儿夏季热相区别。

3.家庭治疗:

治疗小儿夏季热主要是对症治疗。

(1)对于长期低热的病儿,如体温多在38℃左右时,可利用空调降室温,而达到降低病儿体温的目的。

(2)对于长时间的高热,如体温在39~40℃,病儿又伴有烦躁不安时,可用30%~50%酒精擦浴,以擦红皮肤为准。对于婴幼儿可采用“三心”降温法,即用30%~50%酒精或温水由内向外反复擦洗前囟门、手心、足心;此外还可将湿冷毛巾敷于病儿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毛巾变温后应及时更换。

(3)如经上述处理,病儿的体温仍居高不下,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4.家庭护理:

(1)病儿居室应清洁通风,并装有空调或电风扇等降温设备,室温最好保持在25qc左右。

(2)饮食。应给小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青菜、水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和各种果汁,在气候炎热时,可给冷饮。可用豆腐100克,黄豆50克,煎汤饮服,有退热止渴的作用。

(3)由于病儿长时间发热,身体抵抗力低下,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接触其他病人,以免传染其他疾病。

(4)注意病情观察。对于发高热的病儿,如果出现惊厥现象,这很可能是发生抽风的前兆,对此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5.预防方法:

(1)在炎热夏季可将孩子安置在比较阴凉之处。室温过高时,可用电风扇或空调降室温,无条件时,最好将孩子暂移到凉爽的地方。

(2)在夏季应给孩子多喝水、果汁、绿豆汤、薏米粥等。

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常于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脓疱疮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以后而发病。多发生于3~8岁的儿童,2岁以下者少见,男孩多于女孩。本病以浮肿、尿少、血尿及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病儿大多数预后良好,痊愈率在90%以上。

1.疾病特点:

(1)本病多在患急性咽峡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后1~4周起病,全身表现可有低热、头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2)浮肿。大部分病儿在发病初期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浮肿。常于晨起发现眼睑(上眼皮)浮肿,1~2日内逐渐波及全身,以阴囊、下肢等皮肤松弛的地方为明显,用指压时,可出现凹陷。

(3)尿少及血尿。在出现浮肿的前后尿量可明显的减少,每日尿量可仅在200~300毫升,严重的可出现无尿。少尿一般可持续2~3日。此时尿的外观像洗肉水样,有的呈浓茶或葡萄酒样,在医学上被称为肉眼血尿,一般在1~2周内消失,但显微镜下血尿持续时间较长。

(4)血压升高。约70%的病儿在病初几日可出现血压升高,波动较大,伴有头痛。若血压急骤升高,达200/140毫米汞柱(26.7/18.7kPa)时,要警惕高血压脑病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2.区别要点:

(1)病儿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出现明显浮肿、少尿、血尿、高血压,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腰痛等症状时,应首先考虑是急性肾炎。

(2)在诊断孩子患急性肾炎时,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区别。

①注意与伴有浮肿的疾病区别。病儿浮肿较重时,应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性浮肿和心脏性水肿相区别。以上疾病虽有浮肿,但肉眼血尿很少见,而且有各自的特殊症状,经全面综合分析后一般不难区别。

②注意与伴有血尿的疾病区别。如某些药物中毒(如磺胺类药)、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等都可引起血尿。但不同点是,药物中毒所引起的血尿,有用药史和药物中毒史,而且发病突然,无浮肿;过敏性紫癜有对称分布的皮疹,多有关节痛,鼻出血和牙龈出血等。

3.家庭治疗:

(1)对于急性肾炎的病儿应以住院治疗为好,如不能住院时,可遵照医嘱采取以下疗法。

①卧床休息,适当限制饮食的进入量。

②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以清除病灶内残存的链球菌。

③尿少、浮肿时,可应用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每日每千克体重2毫克,分3次口服。消肿后停用。在应用双氢克尿塞时,应给予氯化钾口服,10%氯化钾每次5毫升,日服2~3次。

④血压过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利血平,每日每千克体重0.02毫克,分3~4次口服。为解除肾脏血管痉挛和增强降压效果,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潘生丁、心痛定。

(2)中医中药:急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根据病因和征候不同常选用以下方药。

①风水相搏。特点是水肿先从眼睑开始,逐渐发展到四肢,甚至出现全身浮肿,来势迅速,以颜面为明显,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小便少或有血尿,并有发热、咳嗽,舌苔薄自,脉浮。治疗时,应选用以下具有疏风利水功效的方药如:麻黄2克,连翘3克,赤小豆2克,茯苓皮6克,冬瓜皮6克,白茅根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血尿明显时加大、小蓟各6克;尿少加车前草9克;有发热恶风时加防风4克。

②湿热内侵。特点是稍有浮肿,或肿不明显,小便黄赤短少,可出现血尿,舌苔黄或黄腻,舌质红,脉偏数。治疗时,应选用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方药,如黄柏5克,苍术、木通、竹叶、生地、牛膝各3克,甘草2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血尿明显时,加小蓟6克,丹皮3克。

③急性肾炎恢复期。特点是病儿已无明显症状,仅化验尿时有微量蛋白及少量的红细胞。可用茯苓、山药、女贞子、侧柏、旱莲草各10克,冬虫夏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验方:

①活鲤鱼250克,茶叶、桑白皮各30克,葱白8根。将鱼去鳞及内脏与上药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煎15分钟后,喝汤吃鱼肉。

②玉米须、车前草各6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具有利尿消肿和降血压作用。

4.家庭护理:

(1)休息。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对有心慌、气短的病儿,更要控制他们的活动。一般应卧床休息2~3周,目的是减轻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待浮肿消失、尿量增多、血压平稳、肉眼血尿消失后,再逐渐下床轻度活动。如起床活动后,又出现血尿或血压升高,则应再次卧床休息。在增加活动量之后,每周应去医院复查一次尿常规,以便了解。肾脏情况。一般说,要等显微镜下血尿消失后才能恢复正常活动量。

(2)饮食。在急性期由于病儿尿少、浮肿、血压高,应以低盐饮食为主,并适当控制水、蛋白质的食入量。一般情况下,小儿的副食稍带点咸味就可以了,鼓励病儿多吃水果及糖类,以补充热量及维生素。注意多选择对肾炎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如鲤鱼冬瓜汤有利尿消浮肿的作用。随着尿量增加,浮肿消退,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因为生长发育中的小儿体内需要盐和蛋白质较多,不宜限制过久。

(3)注意观察病情。病儿在治疗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尿量显着减少,浮肿加重,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心率加快,甚至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色灰白,四肢发冷,咳吐粉红色泡沫痰,说明已发生了心力衰竭i如果病儿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花,甚至惊厥、昏迷时,表明已发生了高血压脑病;如果病儿出现严重少尿或无尿,并伴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无力等,很可能是发生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以上情况,应请医生及时抢救,否则常可危及病儿生命。

5.预防方法:

(1)平时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以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2)孩子患扁桃体炎、咽峡炎后,要及时给予治疗,早期应用抗生素杀灭链球菌。

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又称慢性肾小球肾炎,其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的仅占2%左右。本病的病程长,每遇呼吸道链球菌感染都可使症状加重,呈反复多次发作,可达数年到数十年,直到肾功能衰竭。

1.疾病特点:

(1)发病缓慢,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及贫血。

(2)部分病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疲倦和面色苍白,多在体验时发现血压高、水肿、贫血,或查尿常规时发现尿蛋白和血尿而被确诊。

(3)慢性肾炎可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肾功能逐渐衰退,后期出现尿毒症。

(4)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或皮肤感染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部分病儿也可有自动缓解期。

2.区别要点:

(1)由于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所以可将其分为以下四型:

①隐匿型肾炎。特点是病儿可无症状或有轻度腰酸,或在疲劳后有轻度浮肿。化验尿时可发现少量蛋白、红细胞及管型尿等肾炎征象,肾功能检查多数正常,表示病情较轻。有的病儿在感冒或劳累后出现肉眼血尿,历经数天或数周后好转,可反复发作,这类病儿虽然病程迁延,但大多数经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好转。

②慢性肾炎普通型。病儿常有轻、中度水肿和血压升高,可有一定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夜尿量增多。大部分病儿有乏力、食欲减退、头晕及贫血等。化验尿液时,可见中度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这类病人的病情一般呈缓慢进行性,可历经几年到十几年,少数病人可好转或痊愈。

③慢性肾炎高血压型。特点是病儿浮肿,其他症状可不明显,而突出表现为持续性中度血压增高。此型病儿发病往往先有尿异常,后出现高血压,此点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血压相鉴别。

④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型。特点是慢性肾炎的病儿可因细菌感染、劳累或受凉而引起急性发作,出现与急性肾炎类似的症状。通过治疗后能恢复到发作前的状态。若反复出现急性发作,可导致病情恶化。

(2)慢性肾炎的主要诊断依据。诊断慢性肾炎除根据以上病症特点和各型的特点外,还要依靠以下检查进行分析判定。

①尿液化验检查。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进行尿液化验时,可发现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和管型尿;隐匿型肾炎进行尿液检查时,红细胞、蛋白均不多,因此容易被忽视,应再次进行尿液检查。慢性肾炎的尿液改变往往随肾炎活动情况而变化,波动很大。所以,诊断肾炎时,尿液检查很重要。但应注意的是,当肾脏损坏严重时,肾小球大部分被破坏,只有少量的肾小球保持功能,因此检出的蛋白质反而减少,这就容易被误认为病情好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作肾功能检查。

②肾功能测定。肾功能检查一方面可帮助诊断,另一方面可以了解肾脏损害的程度。常用的肾功能测定有浓缩和稀释试验测定尿比重,酚红试验,血液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等浓度测定,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等。在这些测定项目中,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最能代表肾小球损坏的程度,因此常用它来估计肾炎的进展情况。另外,如果非蛋白氮、肌酐、尿素的血中浓度显着升高,则提示疾病已进入晚期(已发生尿毒症)。

(3)尿液检验异常时,须与以下疾病相区别。

①在剧烈运动后,有的人也可在尿液中出现蛋白和红细胞。在儿童和青年中也常发现尿中带有蛋白,以后可消失,这种情况称为生理性蛋白尿,不会影响健康。

②孩子发热或发生心力衰竭时,也可出现蛋白尿,但它们不会出现肾炎的症状。

③发生血尿时,应与泌尿系结石、炎症,前列腺疾患和血管疾病相鉴别。

3.家庭治疗:

(1)西药治疗。

①应尽早清除体内的某些感染病灶,如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因其可能是诱发和加重肾炎的潜在因素。可酌情选用阿莫西林,每日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分3~4次口服;先锋Ⅵ号,每日每千克体重25~50毫克,分3~4次口服。如对青霉素类过敏时,可选用罗红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2.5~5毫克,分2次口服。

②改善肾脏微循环,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潘生丁、莨菪浸膏片。

③应用抑制机体免疫反应药,如昆明山海棠、激素、环磷酰胺、盐酸氮芥等可以缓解病情。但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药量又不易掌握,应按医嘱应用。

④浮肿明显时,按医嘱应用双氢克尿塞等利尿药。

⑤血压高时,按医嘱应用可乐定或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