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别人的盲点中谋利
30445700000020

第20章 蛮干不如巧做(1)

成功者善借势。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实力不够又想要壮大自己就需要去“借”,“借”是一门艺术,它有不同的方式,能把本来不能借的东西,把你需要的东西借来了,你也就成功了一半。

利用信息赚钱

聪明人从不把信息仅看作信息,而是把信息当成开采金矿的“工具”,充分利用这些“工具”,你会发现拥有金子是这么简单,经商之道讲求鹰的猎食之道,时时保持高度的警觉,从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中感知机会。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造就的第一代富人之一李晓华,从卖冷饮起步,到后来成为千万巨富,上亿身家。而使李晓华真正跨进巨富行列的机遇,是他注意有价值信息带来的。

那年马来西亚筹建一条高速公路,对外公开招标,尽管政策优惠,但无人问津,因为这段路不长,而且车流量也不大,乍看上去,似乎无利可图。

李晓华赴马来西亚考察时得到一个信息:离公路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储量十分丰富,但因为最后的确认工作尚未完成,这条重大新闻没有正式公布。

当时,对那条公路招标不利的信息很多。单就这条信息而言,如果不仔细鉴别,自然难辨真假。但李晓华弄清了这条信息的价值,认为,如果油田正式开采,那该公路的车流量可想而知,这块地皮的价值也将呈直线上升。经过周密筹划,他决定冒一回险。他拿出全部资金,又以房子等财产作抵押从银行贷款,筹齐了3000万美元拿下了这个项目。

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贷款期限只有半年,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如果这期间内公路出不了手,贷款也就还不上,李晓华只有跳楼了。财产抵押后,因为没有钱,他经常吃盒饭或方便面,外面谈判业务往往坐飞机经济舱,不敢打“的士”,坐六毛钱的三轮车。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和折磨,他每天看电视看报纸,盼新闻发布盼得两眼欲穿。

5个月过去了,那边还没有动静,李晓华的精神几乎崩溃,甚至开始考虑“后事”。又过了16天,当他拿起报纸时发现他梦寐以求的消息终于公布了,他默默地舒了一口气。

一个生意人,在繁杂的市场竞争中,要善于处处做有心人,去细心寻找和提取各种有用的信息。想做大事者,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最妙。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占有了信息,谁就占有了商机。公开的信息对多数人来说提供了同样的机会,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把信息转变成商机,这部分人即使现在不成功,将来一定也能成大事。

空手套白狼,制造借力点

世界上有钱的人总是占少数,而一生下来便是锦衣玉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如果你生来就一无所有,你又渴望成为拥有万贯家财的富翁,你会怎么办?

洛维洛的做法也许可以给你指点一二。洛维洛从小就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业开始他想做船的生意。但他是个穷光蛋,连买一条旧船的资金也没有,怎么办?

他听说有一艘柴油机船沉没在海底,便开始打起这艘船的主意。他找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请人把这艘沉船打捞上来,加以修整,然后卖给一家租船公司,除去花费,他净赚了1000美元,初次尝到了甜头。他暗暗想:如果不是亲戚朋友借给自己一笔钱作资本,又怎么能赚回1000美元呢?他深感到借贷对于一贫如洗的人创业有多么重要。由此他想:如果自己能从银行贷到一笔钱,先买下一艘货船改装成油轮,然后,自己经营,不是可以走出眼前的困境了吗?

说干就干,他带着这个想法去找银行洽谈。银行的负责人看了看他那磨破的衬衫领子,问他有什么可以做抵押。洛维洛无言以对,自然得到的答案只有“NO”了。

但洛维洛不是一个做事半途而废的人,在多次遭到银行的婉言拒绝后,他又启动他的特异思维,决定采取一个超乎常人的思维的动作,去敲开银行的大门,他以最低的租金,租下一条油船,转手以略高于此租金的价格租给了一家石油公司,然后找到银行,说自己有一条油船租给了一家石油公司,愿以租金合约作抵押,请求银行贷款,购买新船,并许诺用租金偿还银行每月所需的本息。

银行觉得洛维洛本身的信用也许不是万无一失,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却是可靠的,只要合约生效,用其租金偿还每月所需的本息不成问题。最后,银行答应了洛维洛的贷款请求。

当然,洛维洛也不是望空打鸟,他算计了一下,石油公司的租金除还原来船主的租金外,正好可以抵付银行每月摊算的本息。

洛维洛用从银行贷来的第一笔钱买了他所要的旧货轮,改装成油轮租了出去,然后,用合约作抵押,又向银行借了一笔钱,再去买另一艘船。

随后,他用同样的方式,用合约作质押,又到银行去贷款,这种做法延续了几年,随着贷款本息逐步还清,一条条油船就归他私人所有了。

慢慢地,洛维洛拥有了一支庞大的船队,真正成了世界著名船王。

身无分文的洛维洛通过“借鸡生蛋”的做法从一无所有而最终成为了著名的船王,这都是他用自己的点子向别人巧借本钱的结果。

此时,恰当地寻找借力点,适时让几个不可能的事情通过重新组合变为可能,借也就由此成功。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洛维洛的做法,只要方法得当,空手也能套白狼。

让名求利

安德鲁·卡内基被人们称为钢铁大王,他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据说,虽然他被称为钢铁大王,但他自己并不是钢铁制造方面的专家。他手下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实际上在钢铁技术方面要比他内行得多。他在商场上的成功之道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人们“命名”的心理。

卡耐基很早便意识到人们对于自己名字的惊人重视,很多时候他便是利用这一发现获得了与他人合作的机会。

当卡耐基在苏格兰还是个小孩童时,曾得到一对兔子。不久他就有了一窝小兔,可是却没有足够的青草去喂饱它们。但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主意,他告诉邻近的小伙伴们,如果他们愿意出去采集充足的蒲公英与苜蓿草喂兔子,他便用他们的名字给小兔取名,来感谢他们。结果,小伙伴们都兴高采烈地同意了,接着便开始积极地四处行动起来去采集小兔子爱吃的蒲公英与苜蓿草。

这种“命名”方法的功效太神奇了,卡内基从此铭记于心。

许多年后,卡内基在商业上应用过同样的心理学原理,并因此获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比如,那次他打算把钢铁路轨售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局的事。当时任宾夕法尼亚铁路局局长的人是汤姆森,为此,卡内基在匹兹堡建造了一所大钢铁厂,命名为“汤姆森钢铁厂”。你想,如此一来,当宾夕法尼亚铁路局需要钢轨的时候,汤姆森还会向别处去求购吗?

还有一次,在卡内基与伏尔曼互相竞争卧车经营权时,这位钢铁大王又想起了给兔子取名的经历。当时,卡内基所统治的中央运输公司与伏尔曼所经营的公司都非常想赢得联合太平洋铁路卧车的经营权。为此,他们互相竞争、压价以致发展到即使胜利的一方也很难有获利的机会。一天晚上,卡内基在圣尼古拉宾馆遇见了伏尔曼,他说:“晚安,伏尔曼先生,我们两个难道不是在玩‘两虎相斗’的游戏吗!”“你这是什么意思?”伏尔曼问道。

卡内基接下来便试图说服伏尔曼将他们双方的力量合并起来,采取联合经营的方法。他用不容置疑的词句,把合作而非竞争的双赢战略说得天花乱坠。伏尔曼注意地倾听着,但并未完全赞同。最后他问道:“这新公司你将如何命名?”卡内基立刻回答说:“当然是伏尔曼皇宫卧车公司。”

伏尔曼立即两眼发光。“快到我房里来!”他说,“我们有必要详细谈谈。”结果,那次谈话创造了实业界大联合的神话。

因为一个公司的命名而使两个处于竞争的对手走到了一起,名字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或者称之为“弱点”,对自己名字的重视也算其一。聪明的人就是善于抓住对方弱点倾全力一击的人。

在对方的名字上动点脑筋,点子的功效不言而喻。

巧借葫芦卖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用公开的事情来掩盖自己真正的目的。日本乐器公司董事长川上办学就是用这一策略,名利双收。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的是在秦末楚汉相争年代,刘邦派人修理损坏的栈道以示准备东归。修栈道的人是不少,却无精打采;监督也不闻不问。对手项羽为此放松了警惕。当汉军秘密经陈仓出发,排山倒海地出现在楚军的面前时,项羽才大惊失色,最后一败涂地。

生意场上也有人将这一招使得恰到好处,这就是日本乐器公司的董事长川上。他热心音乐教育,花了20亿日元创办山叶音乐学校,招收了好几百名学生。他强调这是纯粹的音乐教育学校,绝对不允许宣传公司产品。教师在课堂上绝口不提公司的产品,只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分班,从3岁孩童班到妈妈班都有。外界对此大惑不解,内部人也不知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音乐教程是由音乐振兴会负责编写的。学习一段时间后,学员便会渐渐发现课堂所教授的乐曲,用日本乐器公司的乐器演奏时效果就比较满意;越是高级的班,上述特点就越明显。用其他牌子的乐器弹奏,曲子的神韵怎么也难以表达出来。几期班办下来之后,学员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公司的乐器。当然,新学员的花名册被一一传到公司营销人员的手上。他们会用如簧之舌,保证低班用的乐器,高班不适用时打折回收;买新乐器时也给予优惠……高班所用乐器是最昂贵的,学员也要练习,公司就没有回收的必要了。至于回收的乐器,也没有被浪费;因为使用的时间都不长,经过消毒、翻新,又“便宜”地到了新学员的手上。学校办学越成功,公司乐器卖得就越好;学员是不花钱的宣传员,公司的大名因此不胫而走。

川上故事其实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终使其一石二鸟名利双收。

如果某些事情从正面直接做较为功利,难以博得别人的认同,你不妨暗度陈仓,虚晃一枪,而后便能水到渠成地悄然将问题解决。

帮人而助己

生意场上人与人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帮别人的忙就是帮自己的忙。

自己可以独赚的干吗要与人分享?更不可能大头给人自己得小头,这样的生意经一般商人不会念。

中国古代有一句有名的为商戒语叫“功自诚心,利从头来”。义者,无利而助人,正所谓利从无利中来,与我们的主题“帮别人忙就是帮自己忙”异曲同工。

我们再看看胡雪岩以帮人而自帮的生意经是如何念的。

胡雪岩做生意总把看似生意之外的一些大事放在重要地位,即使因此自己要付出一些代价,他也在所不惜。比如杭州战后的善后赈济。杭州被清军收复的消息一传到上海,胡雪岩就立即动身赶赴杭州,参加杭州繁忙的战后赈济工作。

为了尽快稳定时局,胡雪岩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一万石大米无偿捐献给杭州官军,用于军粮和赈济灾民。一年多以前,杭州被太平军包围,历时数月以至弹尽粮绝,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胡雪岩受当时已任浙江巡抚王有龄的委托,冒死出城,到上海筹款购得两万石大米,又冒死将其中的一万石运往杭州。只是由于杭州城被太平军围得铁桶一般,又没有足够兵力打开一条入城的通道,胡雪岩带来的运粮船只能停在杭州城外的钱塘江望城兴叹,绝望之中的胡雪岩只好将米运往当时也刚刚经过劫难的宁波。胡雪岩捐献杭州的就是这批大米。

当初胡雪岩将这批大米运往宁波时,宁波刚刚被官军攻下,城中难民无数,粮食奇缺,这一万石大米刚好救急,只是当时接受这批大米的米行开价付款时胡雪岩却分文未要,仅仅提出了一个要求:这批大米算是临时出借,将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杭州收复,无论如何必须在两天之内以等量大米归还。

用商人的眼光来看,这等于将一大笔钱白白地“搁”在那里。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太平军在东南地区势头正猛,杭州收复似乎是遥遥无期。即便三五年内杭州可望收复,这么长时间,利上盘利,一石米也可能变得不止两三石了。但是胡雪岩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一方面,在他的心中,这一万石米是杭州军民百姓的救命米,虽说自己尽了力,但终归没能运进城里去救活人,他不能拿着关乎杭州军民性命的大米去赚钱。

另一方面,他相信不管怎样,杭州总有被官军收复的一天。那时,早一天运去粮食,也就可以多救活一些人,他要留着米在那里,杭州一旦收复,就可以随时启用,以防万一,到时如果粮食不凑手,误了大事,自己又会留下极大的遗憾。

胡雪岩如此行事,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确实也是出于尽心尽力的诚意而做出的义举。当初冒死出城采购大米,又冒死将大米运抵杭州城下,就是希望能为赈济乡梓饥民尽一份力,这诚意确实不容怀疑。也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胡雪岩的为人。不过,客观来说,从商人的用心来看,他要用这一万石大米为自己能重新在杭州站稳脚跟“垫”底,也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也确实如此,胡雪岩把这一万石大米捐献杭州,立即使他在杭州士绅和百姓中名声大振,被委以负责杭州善后事宜的重任。在胡雪岩看来,杭州战后的当务之急就是振兴市面。而市面要振兴,要兴旺,关键在于安定人心。安定了人心,市面也就随之安定了,不用说,民以食为天。杭州战后粮食缺乏,只要粮食不起恐慌,人心就容易安定。人心安定,市面平静,五行八作又恢复了自己的秩序,人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出来做生意。作为一个商人,能为安定市面尽一些力,于公于私,都有好处。所以,对于胡雪岩来说,献出这一万石大米,“这是救地方,也是救自己”的大好事。

这也就是胡雪岩不同一般的洞察时势的眼光之所在,正因为有这样不同一般的眼光,胡雪岩总是十分热心公益,比如他定下的药店送药的规矩;比如他把典当当成穷人的钱庄;比如他要求刘庆生只要是能帮助朝廷平息战乱的事情都要做。其中都有帮助维持市面平静的存心。胡雪岩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维持局势的安定,保持市面的平静,以从稳定的局势和市面中利用自己的关系赚钱。

当然,局势是否安定,许多时候并不是商人可以做得了主的,也不是光靠商人就能维持得住的。但是,商人应该有帮助市面安定平静的自觉,要能够想到在可能的时候,特别是自己赚了钱,甚至赚了大钱有能力去做的时候,去做一点帮助维持市面的事情。因为,胡雪岩认为:“做生意就要这样,帮官场的忙,就等于帮自己的忙。”

他对于行善做好事,常常是能做就做,而且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绝不吝啬。而他尽力去做的,往往都是有利于平民百姓的实实在在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