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
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式的束缚。
所有的发展都按既定的模式进行,这样的模式也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标准。但如果一味守旧,守着那些所谓的“标准不放”,那便是悲哀。突破惯例,打破传统,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你便能在创新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点子。
从别人的竞争中渔利
“一个人办奥运会”,这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却有一个人将它办成了。正是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再加上商人特有的智慧,尤伯罗斯不仅办成了以往连国家举办都会亏本的奥运会,而且还从中大赚了一笔。
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亲自为一个金发碧眼、标致儒雅的美国人佩戴了象征奥林匹克最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而他并不是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却是本届奥运会的主办人、闻名遐迩的彼德·维克多·尤伯罗斯。
“一个人办奥运会”,也许你想都没有想过,但他却办成了。
让我们把故事从头说起。1978年11月,就在洛杉矶市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的一个月,市议会通过了一项不准动用公共基金办奥运会的市宪章修正案。洛杉矶市政府只好向美国政府求救。可出于对利益的考虑,美国政府拒绝了这一请求,并表示不会提供一分钱。
万般无奈之下,洛杉矶市政府再没有其他的选择,于是破天荒地提出设想,由民间私人来主办这届奥运会。可是,这么大的风险,有谁敢染指呢?
前几届奥运会的亏损仍摆在眼前,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1届奥运会,亏损达到10亿美元;1980年俄罗斯莫斯科第22届奥运会耗资就达90亿美元,亏损也是空前的。尤伯罗斯就恰恰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身为商人的尤伯罗斯,早已深刻地体会到,企业家最重视的,就是自己产品的知名度。没有知名度,再好的产品也难以打开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话早已落后于这个效益优先的社会,产品的利润绝对是和产品的知名度成正比的。基于这种分析,一个大胆计划在尤伯罗斯心中形成了:利用同行间对手的竞争心理,提高奥运形象的竞争意义,以接受赞助,完成对奥运会天文数字般的投资。
尤伯罗斯派出大批工作人员到美国、日本及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广泛搜集那些有实力和有意向通过赞助奥运会提升知名度的企业,分析它们的财务情况和竞争策略。随着世界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全面复苏,美国、日本、西欧等地纷纷传来尤伯罗斯盼望已久的好消息,意欲在奥运会上扬名的企业很快便达到了12万余家,按近些年体育运动接受赞助的惯例,可能在它们中间能筹集到5000万到1亿美元的赞助。虽然这相对于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8万美元的赞助已是云端地底之别,可离尤伯罗斯的希望还差得很远。于是,第二步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始实施。
他先在10多个有名的企业里散布同行业竞争的计划和出资数额,挑起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然后,尤伯罗斯最妙的一招终于出手,他爆炸性宣布了招标计划:第23届奥运会的赞助单位仅招30个,多1个也不要;每个赞助企业至少出资400万美元,少一分都不行;并且每一种不同的行业仅选一家;一时之间,能赞助本届奥运会已经是形象和实力的双重竞争,各大厂商不由如坐针毡,纷纷抢先行动,互争席位,将赞助额越抬越高,使竞争日趋激烈,因为无论是哪家企业能成为赞助企业,就隐隐意味着坐稳了行业霸主的宝座。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这对欢喜冤家首先掉进了“陷阱”。1980年的奥运会,是百事可乐占了上风,并以此为契机,完成了企业形象和利润的双重飞跃,与传统的可口可乐俨然形成了竞争之势。不甘就此认输的可口可乐于是下定决心要在这届奥运会上挽回面子,让百事那样的“小弟弟”认识到“姜还是老的辣”的尊严。
尤伯罗斯向两家大公司抛出了400万美元的底价,百事可乐因没有思想准备而犹豫不决。而可口可乐却为了一举击败百事可乐,报出了高出尤伯罗斯底价3倍多的1300万美元的天文赞助费。果然,百事可乐没有还手,放弃了竞争,可口可乐的董事们笑着成为了第23届奥运会饮料行业的独家赞助商。
然而,笑得最开心的却莫过于尤伯罗斯了,1300万美元进了他的账户之后,下一对参与竞争赞助的公司又出现在他的眼前。这次则是感光胶片行业的两位大亨: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保守的柯达400万美元都不愿意掏,而富士则出价700万美元,最终,富士赢得了洛杉矶奥运会胶卷的独家赞助权。
待柯达公司醒来后才发现错失良机,美国市场上富士已稳占半壁江山。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柯达公司的广告部经理也因此被解职。
这些冒险的亮点在尤伯罗斯寻找资本的过程中,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将运动会实况电视转播权作为专利拍卖,当初的工作人员仅仅提出了15亿美元的最高报价,然而,尤伯罗斯一番研究之后,提出了又一个创造纪录的25亿美元。尤伯罗斯成功地策动了美国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的竞争,并且最终与全国广播公司达成了这25亿美元的协议。
他又从“赞助商席位”拍卖的办法中找到了新的灵感,在火炬接力跑中寻找到了新的财源。奥运会开幕前,要从希腊的奥林匹克把火炬点燃空运到纽约,再蜿蜒绕行美国的3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途经41个城市和近1000个镇,全程1.5万公里,最后通过接力传到洛杉矶,并在开幕式上点燃。尤伯罗斯发现参加奥运火炬接力长跑是很多人梦寐以求、引以为荣的事情,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公平出卖参加火炬接力跑权利的办法,即凡是参加美国境内奥运火炬接力跑的人,须交纳3000美元。虽然有人对此指责不断,可尤伯罗斯最后还是通过这样的手段筹集到了3000万美元。
“一个人办奥运会”最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而尤伯罗斯也从奥运会上挣到了2.5亿美元的财富。
尤伯罗斯一个人便敢承办奥运会充分证明了他的胆识。但他能够取得成功却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敢于冒险,更多的则是源于他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通过对赞助单位招标、拍卖电视转播权、火炬接力权等项目运作,尤伯罗斯一举扭亏为盈,他的点子堪称绝无仅有。
“冒险”是成功者的通行证
敢想敢做是人宝贵的品质,是敢向一切挑战的勇气,也是成功者的“通行证”。
康德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追求无限和永恒的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行为上就是冒险。”
人类的进步与冒险精神是息息相关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人类的冒险精神才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学说,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等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人类的一系列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冒险开始的。勇于冒险的人,并非不惧风险,只是因为他们能认清风险,进而克服对风险的恐惧。
生意的成功也常常被那些勇于冒险的人所拥有。吉姆·伯克晋升为约翰森公司新产品部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开发研制一种儿童使用的胸部按摩器,然而,这种产品的试制失败了,伯克心想这下完了,可能只好卷铺盖走人了。
伯克被召去见公司的总裁,不过,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接待。“你就是那位实验失败者吗?”罗伯特·伍德·约翰森问道,“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贺。你能犯错误,说明你勇于冒险,而如果缺乏这种精神,我们的公司就不会有发展了。”数年之后,伯克本人成了约翰森公司的总经理,他牢记着前总裁的这句话。
勇气和财富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不管做什么生意,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追求财富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尝试者勇敢地面对风险、征服风险的过程,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风险越大,回报也就越大,因此,勇气的有无和大小,往往是贫穷和富有之间的分界线。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面对风险我们不能因畏惧而退缩,我们应该具备风险意识,无所畏惧,勇于探索与实践,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与富有。下面就有一个例子:
梅柯克开办了一家农机公司,开始的前几年,生意非常清淡,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危险。为了能够让公司起死回生,梅柯克推出了“保证赔偿”的营销策略,梅柯克许诺,在机器开始使用两年内,如出现故障,由该公司免费维修。
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策略,因为收割机出现故障,究竟是人为操作不当,还是质量原因,公司很难调查清楚,因此几乎所有的公司高级职员都反对这一办法,建议梅柯克另作考虑。
梅柯克不为所动,因为他的想法来源于对自己产品的反复研究和思考。他认为自己生产的收割机虽然尚有需要改进之处,但质量方面绝不会出现问题。公司生意不好,在于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如果不能在服务方面给予用户足够的保障,就不可能打开营销局面,因此,他认为:“投资必有风险,如果本公司不开拓一条新路,是难以发展的。”
这一策略果然取得了成功,不过数年,这家公司就成了真正的国际性公司。
对于经商而言,不敢冒险实际上是最大的风险。一个善于投资的人,并不是对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去行动。投资总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条件成熟之际,往往就是最佳机会丧失之时,一味地追求“完善”,就会坐失良机。利益是人们所承担的风险的补偿,一点风险都不敢承担的投资,收效也有限。许多的经验教会我们:正确地分析自己将要承担的风险,谨慎果断地投资,才是捕获商机的关键。冒险也是一种投资,是勇气与智慧的投资。
在众同行眼中,程明可真是货真价实的大腕。如今的程明,大家看到只有羡慕的分,他租着锦江宾馆的豪华套间作办公用地,开着奔驰500穿梭于成都市的大小商场,所到之处“一路绿灯”,生意兴隆。而他也在这一片恭维声中一掷千金。有人说他招摇,程明这样说:咱现在有钱呗!以前被人瞧不起,现在路走顺了总该扬眉吐气吧!程明是怎么发家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源于他有一颗“敢于冒险的心”。
那是1996年初,程明的父亲已临近55岁生日。父亲身体一直不好,该给父亲买件什么生日礼物呢?每月工资不高的他咬咬牙,拿出两百多元为父亲买回了一瓶在国内才刚开始盛行的美国阿拉斯加深海鱼油。父亲拿到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握在手里反反复复看来看去舍不得吃。父亲突然对他说:“小明,你看这鱼油多贵,去退了吧!”程明说:“去哪儿退呀?人家卖了就不退。”可父亲却说:“你看这上面,有美国的地址,中国不能退,就退回美国去吧!”父亲半似玩笑的话让陈明灵感突至:深海鱼油价格贵,利润一定高,而且刚刚进入中国市场,这个机遇可谓千载难逢,我为什么不去做?要做就不做代理商下面的“二手”生意,直接同美国商家联系。在别人看来,他真的有点太冒险了,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一做就做到了外国。没有点胆量的人是不敢这样做的。
第二天,英语颇好的程明还真就照着那瓶鱼油上的地址给美国方面发了一封信,毛遂自荐愿成为其在中国西南片区的代理商。没想到,一个月后,美国方面居然正式回函!并一同寄来了外贸合同,让签好后传真过去,但在货到后必须马上用不可撤销信用证将货款汇过去。再看合同上的价格,老天爷!程明头“嗡”地响一声:每瓶仅为两美元!“这个生意我做定了!”程明立即按照回函中提供的电话,与美国加州某深海鱼油厂直接通了电话,具体落实了细节问题。
程明估算了自己的资金,只够买一集装箱,就买一集装箱!他签下合同传真至美国。一个星期后,货准时从美国旧金山港出发,海运至上海黄埔港。
当年的深海鱼油在中国真是卖疯了,程明的货一入库,当天就有大批买家找上门来:谁有货谁就是“大哥”!
不敢多想,程明马上以每瓶低于市场批发价10元的价格,120元一瓶将整集装箱的货统统卖光,其中大部分是本地几家药厂“吃”了,他们再以两百多元的特高价位卖出去。
尝到了大甜头的程明又和美方联系,这次,他要的是两个集装箱,同时,他也学会了讨价还价,把上次每瓶两角的运输费降到了每瓶一角五分。
这两集装箱38400瓶深海鱼油到成都后,货价已经有所回落,程明果断迅速地以每瓶80元的价格一瓶不剩地全部发出。除去成本90万元,这趟大买卖净赚220万元!
连美国都没去一趟,连深海鱼油都没尝一颗,程明就为自己赚回了整整400万人民币!
他说,“这就是我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其实,成功很简单,也没什么传奇色彩。而人们要具备的则是:“要想富,走险路。”敢想,敢为,敢创新,这才是现代生意人能够发财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