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离退休后,完全打乱生活规律,认为坐着不动就是享清福,这其实是一种不益于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饮食有节、起居正常,生理活动有节奏,对老年人的情绪很有影响。
6.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
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养。“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具有一定医疗作用,是良好情绪的反应,是一种很好的体操。它可以使肺部扩张,促进呼吸。笑还可消除精神和神经紧张,使肌肉放松等。平时多看喜剧片,在轻快的笑声中不但可以解除紧张的综合征,而且还可以治好很多身体不适,如头痛、皮肤痒、肚子难受等。老年人要具有幽默感。富于机智和幽默的人要比看什么都不太感兴趣的人,在情绪上要安定得多。会不会笑,能不能使人发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周围环境的尺度,每个人都要在身边寻找欢乐。
峨眉山有这么一副对联,希望读后对你能有所启示:“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十、患老年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在老年期患精神疾病的人很多呢?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
1.大脑的衰老
大脑是进行神经活动的器官,并且还起着对全身的各种机能进行调整、综合的作用。组成大脑的神经细胞是非增生性的,不以分裂法来繁殖新细胞。到30岁以后,大脑的神经细胞就开始减少。如果发生大脑病变性老化,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大规模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这就是老年痴呆症。大脑病变性老化,会发生大脑血管系统的脑动脉硬化。结果就造成脑梗塞、脑溢血等脑血管性障碍,神经细胞由于缺氧和没有补充营养而衰退,精神机能显著下降,日后会导致脑血管障碍性痴呆症。
2.身体疾病的影响
在老年期,精神与身体息息相关,一旦身体染上疾病,精神就难以保持健康。
3.社会心理原因
当老年人失去身体上的健康、经济上的独立及与社会和他人的交往时,就会给精神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往往会产生异常心理,陷入抑郁状态。这种抑郁状态同痴呆一样,发病率很高。
此外,有人对老年痴呆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后,发觉半数左右是由于心理因素诱发的,女性患病率通常高于男性。
十一、怎样缓解焦虑
焦虑症是由期盼性焦虑所造成的焦虑性神经症,这是一种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焦虑和恐怖的区别就在于焦虑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怖,因此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这种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符,使病人感到难以忍受,但又无法摆脱。
这种焦虑和烦恼可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经常担心;也可能对某一两件非现实的威胁或生活中可能发生于自身或亲友的不幸事件的担心。这类病人常有恐慌感,终日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忧心忡忡,好像不幸即将降临在自己或亲人的头上。因此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兴趣,以致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怎样缓解焦虑呢?
1.开怀大笑
人在开怀大笑时,处于紧张状态的心脏、躯干和四肢会得到迅速放松。在开心笑过之后,由于血压心跳和肌肉的紧张有些缓和,全身有如卸掉了重担似的格外轻松感。
2.和盘托出
将心中的焦虑坦率地说出来,能使你感到踏实。特别当对方是一位有相同经历的长者时,他(她)更能帮助你。如果羞于启齿,不妨在信中写下自己内心的感觉,寻求对方的帮助。
3.洗澡解愁
研究结果表明,洗澡能解乏消除忧愁。
4.深呼吸
人在焦虑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因此缓慢地做深呼吸可以使人镇静下来。深呼吸的时间短则2分钟,长则10分钟。
5.步行排忧
摆动双臂昂首阔步能使人的心情更愉快。
十二、老年身心保健诀
老年身心保健要诀就是“五保”、“四有”、“三要”、“二少”、“一多”。
1.“五保”终变宝
(1)保老伴。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既是伙伴,更是侣伴。既然是伴,就要相保。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疼爱、相互鼓励、肝胆相照,心相印、情相融、行相随。保住老伴,就不会形孤影独,而与幸福共存。
(2)保老友。工作时并肩战斗过的同志,特别是在逆境中共生死同患难的战友,退休后是最有共同语言的。也是最亲近、最随便的老友,要常交往、勤勉励、多保重。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老友叙旧,常谈朝气蓬勃的过去,将会使你年轻,忘掉年老。
(3)保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余热生辉的本钱,更是长寿的基础。保重身体,关键在自己。养生之道、健康之法、长寿之诀、灵妙之药,有其方,但无其神;其神就在于你自己。自认为感觉轻松、舒适、满足为佳。
(4)保生活。吃饭是第一需要。老年人再为生活奔忙的确是件憾事。因此,要自己安排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的一点“老本”让儿女们花光。现在有些特困企业的离退休老人,因领不到退休费使生活无着,在子女面前、亲朋好友面前做不起人,而过去少且低的工资积累都花到了子女们身上,觉得很不是滋味。
(5)保晚节。人的一生短暂而平常,但坦荡磊落的一生总是受人尊敬和崇拜。人老了,晚节很重要,它关系到晚年的幸福、儿女们的尊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因而要保持良好的晚节,要做到麻将不赌、受贿不要、行贿不做、经商守法。
2.做“四有”老人
(1)有高尚的情操。高尚的情操是长期陶冶锻炼出来的。老年人更需要进一步的陶冶和锻炼,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充实。如养花、钓鱼、练功、健身、书法、绘画、写作、吟诗等等,甚至自由自在漫无目的散步都是一种自我充实、一种锻炼,可以使心情得到调节和愉悦。
(2)有学习的习惯。周总理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但是知识更新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休息和娱乐的需要。何况改革开放的形势、市场经济的繁荣、民主与法制的各种知识与新闻,更需要我们学习,才能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3)有所作为。许多老人唉声叹气:“老了,不中用了!”不得不承认是老了,但我们的心、我们的情还未老。许多老同志拥有炉火纯青的一技之长,我们每一个人对社会都还有所作为。
(4)有所乐趣。老人精神好,关键在自娱自乐。乐趣还在于自己去寻找、去创造。和老伴下下棋、跳跳舞、逛逛公园和小孙子逗逗乐,就是散散步、练练书画、种点花草都是乐趣。
3.“三要”做到不会老
(1)要看得惯。说看得惯,是指要客观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即使是某些消极影响,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2)要想得开。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不是不能比,而是要想得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不能太不满足。只要生活过得去,身体尚好,就要笑口常开。
(3)要会处世。人老话多、病多、脾气大,很多人难与老伴、家人、邻居,甚至原工作单位相处,经常吵吵闹闹、斤斤计较,不仅难于处世,而且严重伤身,实在有害无益。一定要学会正确处世。人虽老,会处世,心情好,病就少,受人尊,不怕老。
4.“二少”做得到
(1)少烦恼。烦恼人皆有之,尤其是老年人易自寻烦恼,这是大忌。因此,要学会减少烦恼。
(2)少烟酒。戒烟酒不必强求,少烟酒是可以做到的。烟酒因人而异,因人而治,总的说自我感觉良好,感到满足为适宜。少量喝酒,活活气血;少量吸点烟,提提精神,感到清爽舒畅,这也是身体健康表现。但切忌贪嗜。而且通过逐渐减少烟酒量,可以最终达到“戒”。
5.“一多”很重要
“一多”,就是要多活动。活动,一是指健身性的运动;二是指社会活动;三是指大脑的活动;四是指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老年人最忌懒惰,最忌长时间泡麻将桌。健身性的运动项目十分多,任选一两项自己喜欢的即可,也可以自编运动项目。社会活动非常必要,既健心又健身,能结交朋友、开阔视野、增强活力。常动脑,将使你思维敏捷、增长知识、增强记忆力。家庭中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也是理想的锻炼方式,如做饭、洗碗、扫地、收拾房间、养花种草美化环境、上街买菜等等,既是一项劳动,也是一种乐趣。
十三、“老小孩”的预防
离退休后的数年中,大约占50%的老年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有的一反常态,举止轻率,说话幼稚;有的争吃争喝、争面子、争礼貌、争物品;有的则是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或者是喜怒无常,还有的像孩子一样哭闹、喊叫、发狂、任性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返童”、“老小孩”现象。
老年人出现上述现象,并不是有意的,而是身不由己。从医学上说,这是因为生理变化所引起,主要是由于脑功能退化、萎缩的结果。如脑动脉硬化、脑血流量减少、脑细胞缺氧及脑细胞营养供应不足等,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功能衰退,而发生“返童”现象。另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老小孩”举止的发生,也与心理上的倒退有关,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多是在焦虑、忧郁、紧张或不满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有文化修养的人、事业心较强的人,他们的智能活动衰退较慢,很少出现“返童”现象。因此,多用脑,保持乐观情绪,心胸宽阔,凡事看得开,知足常乐,并注意饮食营养和运动锻炼,多参加社会活动,就可避免和减少心理和脑功能的退化。
如果已发生“返童”现象,家里人切不可歧视,不可说刺激性的话,要理解和体谅老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化,耐心帮助他解决思想上的困扰,生活上多关心照顾,满足老人的需要。经过心理矫治,可以逐渐恢复正常或减轻症状。
十四、换个活法精神爽
进入老年期,失落、孤独、抑郁、苦闷会随之而来。这是老年人遇事想不开的结果。
老年人要健康长寿,需要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遇烦恼能排除,遇挫折能顶住,遇疾病不发愁,丧失亲人能承受。这样,才能心情愉快,保持蓬勃向上的健康状态。
1.换一种想法,人生便因此不同
人间的快乐与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是自我心理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社会调查得出结论:智商高的人比智商低的人缺少快乐,是因为总是不满足;工作忙碌的人比轻松的人快乐得多,是因为忘却了烦恼;参加文体活动的人快乐多,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调节的手段。当人们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抱着接纳的心态,潇洒一点,宽容一点,坦然地接受,积极地应付,心情就会轻松,身体也会更健康。有时候,仅仅是换了一种想法,人生便因此而大为不同。
有的老人每天都活得很累,吃饭时老伴炒的菜淡了点,凉的半杯茶被儿女喝了,早晨锻炼时闹了一个笑话,和一起活动的老人吵了几句嘴,本来都属于“区区小事,不足挂齿”,可有的老人就因此把自己搞得烦躁不安、郁闷不堪。这时,如果能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提醒自己这只不过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插曲,不值得把精力、时间都消耗在这上面,更不值得为了争一口气,赔上自己愉快、闲适的好心情,这样一想,心胸就开阔了。
有些老人抱怨儿女对自己不够关心、不够孝顺,没有报答自己对他们几十年的养育之恩。其实,大自然中的万物生灵,无不为了后代的顺利成长而倾尽心血,乃至鞠躬尽瘁,人类也是一样。亲代对子代的抚养无不用尽最大的耐心和爱心,而子女对于父母的爱则更多是社会习性的结果,其中浸润着伦理教化的痕迹,是理性与感情的表现。同时,子女对其下一代也会承袭上一代的传统。老人如果能够这样想,即便儿女不够孝顺,也会把要求儿女回报自己的心放松一些、看淡一些,只要自己觉得无愧于对子女的养育就可以了。
2.拥抱现在,学会遗忘
有的老人总是喜欢回想当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对一生所遇到的坎坷、挫折以及不幸总是不忘。有的老人对自己的一生充满遗憾和悔恨,欷欺感伤,沉湎于过去,精神萎靡而不能自拔。还有的老人对生活丧失信心,乃至自卑自贱、自暴自弃。他们没有认识到,人到老年,最重要的并不是回顾过去、伤感既往。那些不可改变的就让它过去吧,为了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欷献不已又有什么用呢?日本心理学家井上胜为此提出了一个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准则:“为今天而生。”老年人既无须懊恼过去,也不必担忧未来,而是要牢牢地把握现在,过好每一个“今天”。
生活是如此精彩,当我们用积极主动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它,就不会觉得生活枯燥无趣。只要过好每一个“今天”,老年人一样可以拥有灿烂、愉快的生活。
十五、老年抑郁症的自我疗法
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类型,可单独发作,称情感性精神障碍单相型;也可和躁狂症交替发作,称情感性精神障碍双相型。抑郁症在老年期发病者,称为老年期抑郁症,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
当老年人陷入情绪低谷,心情沮丧以至于觉得人世间一片灰暗时,该如何面对呢?以下是自我疗法。
1.做一些积极的事情
不要把任何事情都看做是一种负担,应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心理医生认为,运动是抑郁的天敌。你可以写下每天行动的计划,从早起到晚睡,列出每件事情,包括吃饭、跑步、淋浴等,将复杂的事情分成简单的,然后有步骤、有条理地完成。
2.多帮助他人
自愿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为社区或邻居服务等,都是很有疗效的。这些小事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有用处。另外,你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逐步走出与人隔离的状态,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
3.培养广泛的爱好
千万不要放弃平时所喜好的活动,否则,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应多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逛公园、看电影、游泳’等,最好结合自己的爱好学一门或几门手艺。
4.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
心理专家认为,有规律地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车、跳舞、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不但能增加人的自信心,增加精力,而且能给人带来健康愉快的感觉。
5.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能左右情绪。有抑郁症的人在感到悲伤时,不要流泪、不要跺脚,要挺起胸膛;不要皱眉、不要沮丧,要学会微笑。尽可能地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6.创造明亮的天地
心理专家建议,抑郁症患者应在居室内装上明亮的灯,也可多进行白天的户外活动以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线。因为心理学研究证实,有些抑郁症对光很敏感,且有季节性。
学会自我疗法后,心理状况一定会日趋健康;如果经过了一段自我疗法后,抑郁症并没有彻底改善,那就最好求助于心理医生,相信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后,心理一定会更加健康、快乐。
十六、怎样“欣赏”老伴的唠叨
有君嗟叹:“回到家本以为可调节心境,摆脱心灵的功利或物欲扰乱,保持心理平衡,可偏巧又常受到老伴儿唠叨的干扰,弄得心烦脑涨,好大不快。”也有人诉说:“不知咋的,随着年岁增大,老妻越来越爱唠叨。完全没有从前的温顺、恬静,好像换了一个人,真让人伤心烦恼。”于是,他们对唠叨便采取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粗暴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