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5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
30343800000021

第21章 心理健康与调适(3)

(2)转化目标。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受到挫折时,通过认真反思发现原来的目标确实难以达到,那么就不要固执,实事求是地权衡主客观条件,适当降低要求,转变目标。当然,这种转化不是建立在狂热或毫无根据的基础上,而是在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客观条件允许改变的情况下,进行目标转化的。因为只有这样,转化目标才有可能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情景。奥地利著名化学家弗里茨·普瑞格自幼便立志当一名体育明星,并刻苦地进行了训练。青年时期,他先后两次参加奥地利全国运动会,但是连连败北,榜上无名。他没有灰心丧气,分析了各种利弊条件,认为自己搞体育不行,但自己思维敏捷,逻辑能力很强,于是他决定专攻化学。从此他发奋不止,终于有所发明创造,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有的中年人认为,半路出家,前功尽弃,难以成才。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片面的。中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做什么工作都是有用的,这正是中年人的优势所在。如果一个人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完全能取得新的成就的。

(3)宽容大度。一个人应该有博大的胸怀,不要一遇到挫折,便愁绪满腹,怨天怨地。对于挫折,比如对待来自他人的诽谤和攻击,一定要宽容大度。有涵养有度量的人对来自别人的攻击采取容忍态度,并不表明他的软弱,而是说明他有比反击更好的办法来应付攻击。所以在挫折面前,根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应付,只需采取宽容和忍耐的方法就会收到奇妙的作用。

总之,战胜挫折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总的原则是:面对现实,正视挫折,科学分析,因势利导,总结教训,以利再战。如此遇到挫折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成了好事。

七、什么叫心理老化?如何预防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老化属于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属于自我刺激过程。这种暗示来自于内心,个人不管现实情况如何,通过主观想象某些特殊的事、物、人的存在,据此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同时引起心理——生理上相应的变化。它可以是有意的或无意的,但结果都可能产生身心效应。自我暗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自我暗示,或者叫做肯定式的自我暗示;一种是消极的自我暗示,或者叫做否定式的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增强个人的信心,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一/1、运动员在比赛前,他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各种条件都处在良好状态,因此坚信在比赛中自己必胜无疑,在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下,他有可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高水平。所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一个人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从而保持生理机能的旺盛,在生活的大洋中,拔荆斩棘,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消极的自我暗示恰恰相反,它会给人一个不好的心理状态,使人丧失生活信心,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生理机能。

中年人的消极心理暗示会使人出现未老先衰的现象。心理老化的中年人,刚刚过“不惑”之年,便行动迟缓,老态臃肿;身体稍有不适,便感到大病要降临,寝食不安。美国有一位患癌症的病人,痛苦万分,每天要靠吸氧生存。后来请一位叫菲利普的医生为其治病。这位医生让其服一种被某些人认为是治癌特效药物“克尔比奥桑”。病人服药后,感到癌瘤“像阳光下的雪,缓缓地融化”,奇迹般地得到康复,精神也为之振奋,甚至重新驾驶飞机飞上天。但是后来这位病人从书上看到“克尔比奥桑”对治疗癌症根本无效时,其病症迅速加重,再次住院治疗。医生得知,便告诉他,让其服最新型的“克尔比奥桑”的特效药。服后,病情又随即好转,恢复了健康,而且维持了较长时间。后来美国官方正式宣布“克尔比奥桑”没有抗癌效果,病人听后,病情加重,数日后死去。这个事例进一步告诉我们,消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加速人的病情,加速人的衰老。

衰老是人类机体的一个必然过程。但是衰老不仅指生理衰老,而且还包括心理衰老。大量研究表明,心理衰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加速生理衰老。心理上的衰老是由于神经系统控制能力的降低所致,另外还与文化、职业、身体素质密切相关。

中年人防止心理衰老有如下方法。

1.要科学地认知中年期

中年人,尤其是50岁以前,年富力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有着比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智力并没有退化。最新研究表明,中年时期各种能力较为稳定,智力不但没有退化,而且还在不断上升,一般在60岁以后才开始退化,80岁以后才有显著衰退。例如语言能力,20岁始升高,30~40岁达到顶峰,60岁后才略有下降,到了80岁时才与20岁的人有明显差异。伯克利大学心理学家阿瑟·简逊认为,一个人50岁时的词汇量是他大学毕业时的3倍,60岁的大脑所拥有的信息量是他21岁时的4倍。心理学家莱曼经过调查研究发现40岁左右是各个领域,特别是发明、经济、建筑、天文、文学创作等领域创造力的高峰期。这就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是在中年。有统计表明,301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75%是处在30~50岁。所以中年人要正确认识人的生命曲线,正确认识中年人的优势,心理上切不要产生盲目的无所作为的衰老感。

2.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既然中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那么就一定要珍惜这一时期,并努力在这个黄金时期内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为了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可以经常回顾青年时那种血气方刚和近乎发狂的进取精神,让过去那些得意的事情在头脑里重现,强化青年时期那些留在头脑中的信号记忆;其次要面对现实,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要谨慎地选择目标,中年期最好要少走弯路,因为就时间而言中年人相对于青年人来说已失去优势。同时目标选择正确与否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所以一旦选准了目标,就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对于驱逐暮气,保持活力有着巨大作用。

3.要保持健康的体魄

人的心理和生理有着密切联系,身体不好,往往也会影响到心理。中年人担负着家庭和工作两副担子的压力,精神负担已很重,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也很容易出毛病。中年人的心理紧张,特别容易引起身体的疲劳。如果不注意调节,就会导致内脏功能的失调,并且易患失眠、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等疾病。所以中年期一定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但不要疲劳过度;另一方面饮食要讲科学,不要暴饮暴食,或者饥一顿、饱一顿。生病后,不要满不在乎,要及时去医院检查,防止小病酿成大病。另外人到中年,还要多学一点养生回春之道,学会自己调理身体。人要延缓衰老,就要有健壮的体魄。

4.要努力减缓大脑退化

人的衰老与大脑的衰老密切相关。人的大脑衰老,不仅表现在大脑细胞数量的减少上,而且其生理结构和功能也在衰退,导致大脑对机体活动的调节能力下降,各种功能减弱,并且容易导致心理老化。因此,中年人一定要科学地用脑,学会减缓大脑的退化。日本医学博士朝长正德通过研究,向人们提供了减缓大脑退化的10条建议,值得我们借鉴,其内容如下:

(1)年轻时就注意编排脑活动的程序。如在20岁时掌握并贮存大量知识,学会考虑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经常活动手足,使各种动作灵活协调,勤学好动,这个时期接受的知识越多,以后脑子的作用越大。

(2)大量的阅读。中年以后要坚持读书,而且要培养各种兴趣,这样才能保持脑子的灵活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沉溺于电视的人,脑子往往是一片空白。

(3)防治动脉硬化和糖尿病。这两种疾病有加速脑退化的作用,因此一定要进行积极治疗。最好从三四十岁开始注意饮食,防止这两种疾病的发生。

(4)经常由同一个医生作定期检查。50岁以后,人体某些器官容易发生故障,有时也会突然生病。因此最好有一位熟悉病人各方面情况的医生,定期做各种检查,并提出各种建议。

(5)防止抑郁症。这种病也称为职业管理病,常发生于晋升到一定领导地位的人。为防止此病发生,必须保持心境愉快,常和大家言谈欢笑。

(6)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大脑是否退化的晴雨表,当脑的血液循环出现异常,或者有病理性退化时,睡眠规律就会被破坏。抑郁症也往往从失眠症开始。

(7)善于把自己的情绪转入最佳状态。在连续较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后,常引起脑疲劳,如果能及时转到另一项性质不同的工作上,就会使脑松弛。或者通过听音乐、散步、郊游等活动转化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最佳状态。

(8)经常活动手指。手指的精细动作可以刺激大脑,防止脑退化。如弹奏乐器、打扑克牌、绣花、转动核桃等。转动核桃还常用来恢复脑溢血后上肢的功能。双手交替运动是刺激大脑两半球的好方法。

(9)保持好奇心。选择一些专业外的、有兴趣的项目,如语言学、旅行、烹调等,进行量力而行的活动,可以保持自己的智力。

(10)结交一些比自己年龄小的朋友。在家里同自己的晚辈相处,还可以交一些年轻的朋友,让自己受到青春活力的感染,内心更为充实。

以上介绍了一些中年人各种防止心理老化的措施,当然还远不止这些。人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总之,保持心理青春是中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防止和延缓衰老的有效措施。

八、年老过程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1.生理变化与心理变化

当代心理学把老年期看成是人体发展的一个阶段,年老是个发展过程。年老过程的生理变化始于青春期。20岁左右,人脑的细胞总数、重量和容积是一生中的顶峰,此后就开始了退行性变化。脑细胞总数每天约减少10万个,脑重量每隔3~4年下降50克,脑内脂肪沉积,脑血供应和脑糖代谢率也逐渐下降。脑生理开始退行性变化时,人的智慧正在发展中,30~50岁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甚至老年期以后仍能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年老过程的生理变化与心理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2.心理活动的层次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内容。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社会性而言,可分为不同层次。凡是与生理变化制约较大的心理活动均属低层次,而与社会性关系较紧密的是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在年老过程中,低层次的心理活动常发生变化,而高层次心理活动则较少变化或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这是老年期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3.智力与感知觉

老年人低层次感知觉常随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有所减退,主要表现为感知觉变得迟钝;但有足够强的刺激和从容不迫地去体会外界变化时,健康老人的感知能力尚能适应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年老过程中并不发生衰退;与语言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有关的高级能力在年老过程中不但不下降,反而会增高,这决定于他们是否善于学习和动脑。

4.情感与情绪

由于外界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低层次情绪反应,随年老过程中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可出现某些不良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或相反的易激惹性。然而人类的高级情感,如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往往随年龄增高、经历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增强。这是老年人心理变化的良好方面,也是社会尊敬老人传统的心理学基础。

5.社会动机与本能需要

动机是一种意念或愿望,它能引起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的需要。经典的动机心理学强调,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它以躯力的形式激励着行为。某些现代心理学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许多层次,与生理需要有关的动机属低层次,进入老年期以后本能需要就会降低;而与社会和精神的需要有关的社会动机并不随年老过程而降低。

6.意志行为与简单反应

由动机所引起的行为是意志行为,外部物理刺激所引起的直接运动反应称为简单反应。在年老过程中,简单反应的速度变慢,反应的准确性降低;老年人的意志行为,特别是社会动机所制约的行为并不随增龄而降低。

7.老人个性变化的社会制约性

个性也称为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兴趣、爱好、倾向性、价值观念等都是人格或个性的组成部分。老年人个性的变化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制约性,在经济不发达、文化和社会制度比较落后的社会中,老年人随体力不足、活动范围缩小和社会地位下降而逐渐变得孤独、退缩、古板。相反,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即使抱病于卧室中的老人也能得到广泛的社会信息,与社会发生不同方式的联系,他的兴趣、爱好仍能得到适当满足。因此,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个性并不发生显著改变。

九、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

人进入老年以后,情绪也会发生变化。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知识修养,经济生活较富裕,获得了自己喜欢的学习、工作或研究机会的老年人,会产生积极情绪;而一些随着躯体机能下降,自认为已经衰老,特别是丧失了生存目的的老年人,兴趣索然,感情平淡,性情固执和情绪抑郁。

老年人如何保持积极的乐观情绪呢?

1.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

老年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条件的应继续服务于社会,如有工作机会或能到街道工作,应踊跃参加。

2.加强艺术修养和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

可适当学些绘画、书法、音乐、诗词等,特别是多听音乐。意大利有一位神经衰弱患者,久治无效。一次,医生给他开了3张轻音乐唱片,叫他1日2次在家播放,连放1周。1周后,病人康复了。

另外,种菜、种花、养鱼、钓鱼、养鸟、下棋等业余生活,不但可以增进生活情趣,而且还能治病。如瑞典在波的尼亚海滨地区创办一家举世无双的钓鱼诊所,专门对神经衰弱者和形形色色的心-理症患者开放。据主办者介绍,钓鱼是集“放松心弦”和“集中精神”于一身的体育运动,两者既对抗又相辅相成,因而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健康大有裨益。英、法、美等国的健康学家都准备仿而效之,在湖滨海边建立钓鱼诊所。

3.旅游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能启发人们的心灵,使旅游成为有益身心的活动。如果能和青年人一起旅游或搞些娱乐活动就更理想。如上海等地举办了“忘年交”活动,老年人通过同青年人书信对话、恳谈会和联欢会等多种形式交流思想,丰富生活,可使情绪保持平衡。

4.参加学习

学习不但能扩大视野,而且能推迟大脑的衰老。

5.要坚持健身活动,严格遵守作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