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30341000000009

第9章 二类动物疫病(3)

病原为A型魏氏梭菌。本菌为大杆菌,大小为(3~8)微米×(0.5~1.0)微米,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为土壤中常在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人畜肠道及粪便中。以往A型魏氏梭菌主要引起人的气性坏疽,近几年来成为牛的一个恶性传染病。

【流行病学】

本病除牛发病外,马、羊、猪、犬也大量发病。一般呈零星散发,个别的呈区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时增多。有统计发病率只有0.41%~0.97%,但致死率高达91%~95.1%,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各种年龄牛都可发生,但青壮年膘情较好牛发病较多。在同一地区,有的村牲畜发病,而邻近村不发病,在同一村中,有的户牲畜发病,有的户牲畜却不发病。

【症状】

本病以猝死为特征,多数不见症状突然死亡。稍长一点的,可达几小时,主要有精神不振,腹痛,呼吸困难,全身肌肉震颤,大量流涎,倒地哞叫,四肢划动,很快死亡。

【病理变化】

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为明显特征。胃黏膜脱落,以瓣胃为甚;肠道出血,以空肠段明显,切开可见肠内有大量红棕色黏稠液体,肠黏膜脱落;心脏变软,心耳大量出血;淋巴结肿大变性,呈大理石样;脾肿大、出血,呈紫黑色;肺水肿,呈鲜红色;肝肿大,有出血斑;肾肿大,有出血点。

【诊断】

本病诊断难点主要是与多种引起牲畜急死的病相区分,在牛最易混淆的是一些中毒性疾病。如氟乙酰胺中毒、有机磷中毒等。因此,只有经过实验室检验才能确诊。具体方法有:1.肠毒素试验,取送检家畜小肠内容物,作1∶1~1∶1.5倍稀释后离心,取上清液0.1~0.2毫米作小白鼠尾静脉注射,小白鼠3~5分钟死亡,或在1小时内死亡。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小鼠未死亡。此方法可基本确定为牛的魏氏梭菌病。2.小白鼠中和保护试验,即用已知魏氏梭菌A、B、C、E标准抗毒素血清,与送检牛肠内容物上清液按要求比例混合后,给小鼠尾静脉接种,未死组为魏氏梭菌血清型(对照组除外)。此方法不仅能与其他疾病相区分,而且能够确定此魏氏梭菌病血清型。

【防制】

由于猝死,该病往往得不到救治。即使发病较缓,因其主要是毒素作用造成的损害,也很难治疗。只有早期发现,及早使用A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才有治愈可能。对本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在当地确诊有该病的发生,应使用疫苗进行预防。目前已有多价魏氏梭菌灭活苗。魏氏梭菌、巴氏杆菌二联苗等疫苗,可选择使用。

(六)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反刍兽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以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襞为特征。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副结核分枝杆菌属于禽分枝杆菌副结核亚种,是一种细长杆菌,有的呈短棒状,有的呈球杆状,不形成芽胞、荚膜和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

副结核分枝杆菌对热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与结核菌相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牧场厩肥中可存活数月至1年,在牛乳和甘油盐水中可保存10个月。对湿热抵抗力不大,60℃30分钟或80℃1~5分钟可杀灭。

【流行病学】

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以奶牛业和肉牛业发达的国家受害最为严重。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常发生于春秋两季。主要呈散发,有时可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主要引起牛(尤其是乳牛)发病,幼年牛最易感。绵羊、山羊、鹿和骆驼等动物也可感染,马、驴、猪也有自然感染的病例。

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症状明显和隐性期内的病畜均能向体外排菌,主要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也可随乳汁和尿排出体外。动物采食了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乳汁感染幼畜或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达6~12个月,甚至数年。

本病为典型的慢性传染病,以体温不升高、顽固性腹泻、高度消瘦为临床特征。起初为间歇性下痢,后发展到经常性顽固性下痢。粪便稀薄恶臭,带泡沫、黏液或血液凝块。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畜消瘦,营养高度不良,最后因全身衰弱死亡。

【病理变化】

病菌侵入后在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繁殖,并引起肠道损害。主要病变在消化道(空肠、回肠、结肠前段)和肠系膜淋巴结,以肠黏膜肥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肠黏膜增厚3~20倍,并发生硬而弯曲的皱褶,如大脑回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变软,切面湿润,上有黄白色病灶。

【诊断】

1.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迟缓型过敏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原检查:抹片镜检(粪便涂片用萋-尼氏染色镜检)、细菌培养。

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对临床可疑病例检测效果好,但用于普查群筛,该法缺乏特异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亚临床感染的带菌动物,其敏感性高于补体结合试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可用于临床可疑牛、绵羊和山羊副结核的确诊)、迟发型过敏反应(皮内注射禽型结核菌素或副结核菌素)。

样品采集:粪便和肠组织样品。

【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疫、隔离和淘汰病畜,消毒被病畜污染的畜舍、用具等。

(七)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多种哺乳动物和人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呼吸困难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怀孕母猪可能流产、产弱胎或死胎,剖检以肺间质、淋巴结水肿为特征。

【病原】

刚地弓形虫属真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

弓形虫发育需以猫及其他猫科动物为终末宿主。人、畜、禽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为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吃下包囊、滋养体或卵囊均可感染,虫体进入宿主有核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急性者在腹水中常可见到游离的滋养体。

弓形虫发育阶段不同而形态各异。滋养体(又称速殖子)和包囊(或称组织囊)存在于中间宿主体内;裂殖子、配子体和卵囊存在于终末宿主(猫)体内。其中最常见的是速殖子和卵囊。

速殖子呈月牙形、弓形或香蕉形,主要出现于急性病例的腹水中。卵囊呈椭圆形,大小为(11~14)微米×(7~11)微米,见于猫科动物(家猫、野猫及某些野生猫科动物)中。

【流行病学】

猫是各种易感动物的主要传染源。6个月以下的猫排卵囊最多。猫粪便中的卵囊可保持感染力达数月之久。卵囊污染饲料、饮水、蔬菜或其他食品并被动物或人摄食时即造成感染。带有速殖子包囊的肉尸、内脏和血液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孕畜或孕妇感染后可以经胎盘传给后代,哺乳期可通过乳汁感染幼畜,输血和脏器移植也可传播本病。食粪甲虫、蟑螂、蝇和蚯蚓可能机械性地传播卵囊。吸血昆虫和蜱等有可能传播本病。实验动物中,小鼠、豚鼠和家兔均易感。在自然界,猫科动物和鼠之间的传播循环是重要的天然疫源。

【临床症状】

猪:常表现为急性型,体温升高达40℃~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多便秘,有时下痢,呕吐。呼吸困难,咳嗽。有的四肢和全身肌肉强直。体表淋巴结,尤其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身体下部及耳部有淤血斑或有大面积发绀。有的后躯麻痹,运动障碍、斜颈、癫痫样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10~15天。

成年绵羊:呈隐性感染,妊娠羊发生流产。有神经症状,表现转圈运动、呼吸困难,有鼻漏。

牛:犊牛呈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精神沉郁,腹泻,排黏性血便,虚弱,常于2~6天死亡。母牛的症状表现不一,有的只发生流产;有的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虚弱,乳房炎,腹泻和神经症状;有的无任何症状,可在其乳中发现弓形虫。

犬:表现发热、厌食,精神委顿,呼吸困难,咳嗽,黏膜苍白,妊娠母犬可能早产或流产。

猫肠外感染速殖子时与犬相似。急性病例主要表现肺炎症状,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和咳嗽等,也有出现脑炎症状和早产、流产的病例。

【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肺出血,间质水肿;肝有点状出血和坏死灶;脾有丘状出血点;胃底部出血,有溃疡;肾有出血点和坏死灶;大小肠均有出血点。心包、胸腹腔积水;体表出现紫斑。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用直接触片镜检法(淋巴结、肺、肾等组织)、集虫检查法(采集腹水等体液)和动物接种法,证实虫体。

血清学检查:用染色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中和试验或荧光抗体试验。

【防制】

畜舍应经常保持清洁,定期消毒。严格控制猫及其排泄物对畜舍、饲料和饮水等的污染。家畜流产的胎儿及其一切排泄物,包括流产现场均须严格处置;对死于本病和可疑的畜尸按GB《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处理,防止污染环境。不准用上述物品饲喂猫及其他肉食动物。消灭鼠类。发病初期可用磺胺类药物治疗。

(八)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又名包虫病)是带科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牛、羊、猪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肺及其他内脏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在我国引起动物和人棘球蚴病的病原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棘球蚴,这两种棘球蚴的成虫分别寄生于犬、狼、狐狸的小肠内。两种虫体均为小型绦虫,仅3~4个体节,2~6毫米长,头节上有4个吸盘,吻突上有2排钩。

【流行病学】

患棘球绦虫病的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体节可保持其活力达几天之久。有时体节遗留在犬肛门周围的褶皱内。体节的伸缩活动,使犬瘙痒不安,到处摩擦,或以嘴啃舐,这样在犬的鼻部和脸部,就可沾染虫卵,随着狗的活动,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此外,虫卵还可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作为搬运宿主而散播本病。

棘球蚴的传播与养犬密切相关。动物与人主要通过与犬接触,误食棘球绦虫卵而感染。绵羊、牛、猪及人均为易感动物,此外,马、兔、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也可感染;绵羊对本病比其他动物易感。

【临床症状】

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卵逐渐增大,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随着寄生部位的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各异。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面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病理变化】

肝、肺表面凹凸不平,可在该处找到棘球蚴,有时也可在其他脏器如脾、肾等处发现。切开棘球蚴则可见有液体流出,将液体沉淀后即可用肉眼或在解剖镜下看到许多生发囊与原头蚴。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血清学试验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虫体检查和鉴定。

2.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可用超声波、x射线检查。

3.实验室诊断。

免疫学诊断:常用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电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试验,均可用于棘球蚴病的辅助诊断。

病原检查:进行虫体检查和鉴定。

【防制】

向社会进行广泛的卫生宣传教育,使农牧民及广大居民知道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其主要措施有:

禁止犬吃生的家畜内脏及下水,宰杀家畜的内脏和死亡牲畜要按规定处理,防止被犬生吃。

对狗可用吡喹酮定期驱虫。驱虫要在隔离监督下进行,分泌物要集中深埋或焚烧,防止排出的虫卵或节片污染环境和饲料、水,造成新的传播。

平时应保持饲料、饮水和畜舍的清洁卫生,防止被犬粪污染。与犬等肉食兽有接触的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不吃被犬粪污染的蔬菜和水果。

(九)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多种家畜和人的共患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急性病例的临床特征主要呈现短期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黏膜及皮肤的坏死等症状。但大多数动物都是隐性感染,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钩端螺旋体是螺旋体属的成员。虫体呈细长丝状,具有紧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不易被普通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用姬姆萨液染色时呈淡紫红色;用镀银法染色着色较好,呈棕黑色。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在微碱并含有一定腐殖质(如稻田水)和淤泥中可长期生存,是一种以水传播的疫病。动物感染后,病原体可通过肾脏随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饲料、牛栏、用具等。本病经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传播。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夏秋季多见,幼畜较成年畜易感而且病情严重。

该病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可感染,鼠类最易感,也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其次是猪、水牛、牛、鸭,再次是羊、马、骆驼、兔、猫。家禽也可感染。

【临床症状】

牛:在我国从牛分离出9个型的钩端螺旋体,以波摩那群为主,黄疸出血群次之,常缺乏典型的症状,仅见消瘦、腹泻。

典型病例取急性经过,病初体温高在40.5℃~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鼻镜干燥,甚至龟裂,逐渐消瘦。泌乳量减少或停止泌乳,乳色变黄呈初乳状,并常有血凝块。有的发生流产病后2~3天,可视黏膜黄染,同时出现血红蛋白尿。病牛常在口腔黏膜、耳、头、乳房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皮肤发生坏死。慢性病例呈间歇热,病牛逐渐消瘦,黄疸及血红蛋白尿时隐时现。

猪:猪的钩端螺旋体病较普遍。我国已从猪体内分离出14个菌型,主要是波摩那群,其次为犬热群。大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多见于仔猪,呈现短时间发热(39.8℃~41℃)及结膜炎。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可视黏膜黄染,头部浮肿。皮肤弹性降低,后期出现皮肤坏死,尿淡黄色及至褐色。妊娠后期的母猪常发生流产和死胎。

马:大多为隐性感染,急性病例较少。

急性病马的症状与牛相似,主要呈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结膜炎,可视黏膜黄染。尿量少,尿液黏稠,呈黄红色豆油样。妊马流产,血红蛋白量减少,白细胞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国内外资料认为,马的周期性眼炎是钩端螺旋体病感染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病理变化】

病畜皮肤常有坏死灶,可视黏膜、皮下组织黄染。肝脏肿大呈黄褐色至红褐色。肾表面及切面可见灰白色小病灶,有时可见出血点。脾稍肿或不肿大。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明显,呈浆液性、卡他性或增生性淋巴结炎。肺脏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脏淡红色,心肌切面横纹消失。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分离培养(用半固态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做分离培养,培养物应用暗视野镜检)。

血清学检查:显微凝集试验(主要用于群体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多用于新近感染病原测定与攻毒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