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行定期消毒卫生制度,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引进种禽或幼雏时,必须从无病禽场购买,新购进的鸡、鸭必须隔离饲养2周,确认无病时才可混群。
常发本病的地方应用禽霍乱菌苗进行预防接种。
发生本病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患病禽和同群禽,并深埋或焚烧处理,其他健康禽紧急预防接种菌苗。禽舍、场地和用具彻底消毒。
(四十九)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沙门氏菌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传染病。雏鸡和雏火鸡呈急性败血性经过,以肠炎和灰白色下痢为特征。成鸡以局部和慢性隐性感染为特征。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鸡白痢沙门氏菌又名雏白痢沙门氏菌,为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成员之一。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无芽孢菌,菌体两端钝圆、中等大小、无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本菌对热及直射阳光的抵抗力不强,60℃加热10分钟内死亡,但在干燥的排泄物中可活5年,土壤中活4个月以上,粪便中存活3个月以上,水中存活200天,尸体中存活3个月以上。附着在孵化器中小鸡绒毛上的病菌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4年。在低温(-10℃)时4个月不死。常用的消毒药物都可迅速杀死本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菌鸡。雏鸡患病耐过或成年母鸡感染后,多成为慢性和隐性感染者,长期带菌,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带菌鸡卵巢和肠道含有大量病菌。
经带菌蛋垂直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交配感染。
感染动物为鸡和火鸡,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鸡都有易感染性,但雏鸡比成鸡,褐羽鸡、花羽鸡比白羽鸡,重型鸡比轻型鸡,母鸡比公鸡更易感。珍珠鸡、雉鸡、鸭、野鸡、鹌鹑、金丝雀、麻雀和鸽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育雏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5天。
雏禽:一般呈急性经过,发病高峰在7~10日龄,病程短的1天,一般为4~7天。以腹泻,排稀薄白色糨糊状粪便为特征,肛门周围的绒毛被粪便污染,干涸后封住肛门,影响排便。有的发生失明或关节炎、跛行,病雏多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蛋内感染者,表现死胚或弱胚,不能出壳或出壳后1~2天死亡,一般无特殊临床症状。4周龄以上鸡一般较少死亡,以白痢症状为主,呼吸症状较少。
青年鸡(育成鸡):发病在50~120日龄之间,多见于50~80日龄鸡。以拉稀,排黄色、黄白色或绿色稀粪为特征,病程较长。
成鸡:呈慢性或隐性经过,常无明显症状。但母鸡表现产蛋量下降。
【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充血、或有条纹状出血。病程稍长的,可见卵黄吸收不全,呈油脂状或淡黄色豆腐渣样;肝、肺、心肌、肌胃和盲肠有坏死灶或坏死结节,心脏上结节增大时可使心脏显著变形。
慢性母鸡常见病变是卵变形、变色、呈囊状。成年公鸡的病变为睾丸发炎、萎缩变硬,散有小脓肿。
【诊断】
1.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凝集试验(Agg.)和病原鉴定。
病原分离与鉴定:分离培养(在普通肉汤、营养琼脂平板、SS或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培养基培养,观察菌落形态)、生化反应、动物接种试验。
血清学检查: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
病料采集:病原分离鉴定可采取病、死禽的肝、脾、肺、心血、胚胎、未吸收的卵黄、脑组织及其他病变组织。成年鸡取卵巢、输卵管及睾丸等。
【防制】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
曾经发病地区,每年对种鸡定期用平板凝集试验全面检疫,淘汰阳性鸡及可疑病鸡群。
发现疫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病鸡并连同病死鸡一并深埋或焚烧销毁,场地、用具、鸡舍严格消毒,粪便等污物无害化处理。
种蛋孵化前,用2%来苏尔喷雾消毒、不安全鸡群的种蛋,不得进入孵房。孵房及所有用具,要用甲醛消毒。
加强育雏饲养管理卫生,鸡舍及一切用具要经常消毒。注意通风,避免拥挤,采用适宜温度。
(五十)禽伤寒
禽伤寒是由鸡沙门氏菌引起禽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以发热、贫血、有的病鸡下痢为特征。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鸡沙门氏菌也称鸡伤寒沙门氏菌,为沙门氏菌属成员。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无芽孢菌,菌体两端钝圆、中等大小、无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流行病学】
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病鸡的排泄物含有病菌,污染饲料、饮水、栏舍等可散播此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和通过感染种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眼结膜感染,带菌的鼠类、野鸡、蝇类和其他动物也是传播病菌的媒介。本病主要感染鸡,尤以1~5月龄青年鸡以及成年鸡最易感,雏鸡发病与鸡白痢不易区别。火鸡、鸭、珍珠鸡、孔雀、鹌鹑、松鸡、雉鸡也可感染。
本病多于春、冬两季发生。特别是饲养条件不良时较易发生。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4~5天。以发热、贫血、下痢为特征。病鸡精神沉郁,鸡冠肉髯贫血、苍白、萎缩。体温升高1℃~3℃。有的病鸡下痢,排绿色或黄绿色稀粪。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病变,病程稍长的可见肝、脾、肾充血肿大。
亚急性、慢性病例,以肝肿大呈绿褐色或青铜色为特征。此外,肝脏和心肌有粟粒状坏死灶。母鸡可见卵巢、卵泡充血、出血、变形及变色,并常因卵子破裂引起腹膜炎。雏鸡感染后,肺、心和肌胃可见灰白色病灶。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凝集试验、病原鉴定。
病原检查:病料直接涂片镜检观察病菌、分离鉴定(接种普通肉汤、营养琼脂平板、SS或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动物接种试验)。
血清学检查: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病料采集:无菌采取病、死禽的肝、脾、肺、心血、胚胎、未吸收的卵黄、脑组织及其他有病变组织。成年鸡取卵巢、输卵管及睾丸等。
【防制】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免疫预防方法,且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控制和净化。
(五十一)鸡败血支原体感染
鸡败血支原体感染(又称鸡慢性呼吸道病)由鸡败血支原体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鸡表现为气管炎和气囊炎,以气喘、呼吸罗音、咳嗽、鼻漏为特征。火鸡表现为气囊炎及鼻窦炎。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鸡败血支原体,为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成员。支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离开鸡体后很快失去活力。在18~20℃的室温下可存活6天。在20℃的鸡粪中存活1~3天,在卵黄中37℃时存活18周或20℃时存活6周。加热易杀死,加热45℃1小时、50℃20分钟即可失去毒力。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长,在5℃冰箱中经21天毒力丧失,-20℃其传染性可保持3年,-30℃可保持5年之久。低温冻干的病鸡鼻甲骨中的支原体,在4℃冰箱中可以存活10~14年之久,肉汤培养物-60℃保存10年之后仍可培养成功。常用的消毒药可迅速杀死。
【流行病学】
病鸡、隐性带菌鸡和带菌种蛋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尘埃或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被污染的饲料及饮水由消化道传染。但最重要的是经卵垂直传播,因而可使本病代代相传。配种和授精也可传播本病。
感染动物主要为鸡,不同年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尤以1~2月龄的雏禽最易感,成禽多呈隐性经过。鹌鹑、珍珠鸡、孔雀、鹧鸪和鸽子也能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较严重。本病呈慢性经过,成年鸡多散发,幼鸡则成批发生,发病率10%~50%不等,单纯感染死亡率一般很低。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约为4~21天,自然感染可能更长。
最初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尔后出现咳嗽、气喘、罗音。最后因鼻炎、窦炎及结膜炎,鼻腔和眶下窦中蓄积渗出物而出现眼睑肿胀,严重时眼部突出、眼球萎缩,常造成一侧或两侧失明。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鼻腔、喉头、气管内,表现黏膜水肿、充血、出血,窦内充满黏液或干酪样物质。严重的可波及到气囊和肺部,气囊混浊、囊壁增厚,腔内含有大量干酪样渗出物。有的可见纤维素性或脓性心包炎、肝周炎与气囊炎一道发生。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凝集试验(Agg.)和血凝抑制试验(HI)。
病原分离与鉴定:显微镜检查(观察菌落形态)、鸡红细胞吸附试验(致病菌可吸附红细胞)。
血清学检查:全血凝集反应、血清凝集反应、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病原分离鉴定可采集病死鸡的气管、气囊和鼻窦渗出物及鼻甲骨或肺组织等。
3.鉴别诊断。
应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及传染性鼻炎相区别。
【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引起鸡体抵抗力降低的一切因素,鸡群饲养密度不宜太高、鸡舍要通风良好,防止受凉,饲料配合要适当。可用疫苗免疫进行预防。
定期驱虫,做好鸡舍的消毒工作。对种鸡群,定期作血清学检查,以保安全。
鸡场引进种鸡、苗鸡和种蛋时,都必须向无病鸡场购买。必须购买时,购买入场后严格隔离1个月后,证实健康方可混群。
发生本病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病鸡隔离、治疗或扑杀,病死鸡应深埋或焚烧。种蛋必须严格消毒和处理,减少蛋的带菌率。建立健康鸡场。
(五十二)鸡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的一种急性流行性原虫病。以消瘦、贫血、血痢、生长发育受阻为特征。
【病原】
病原为艾美耳属的7种球虫,其中危害最大的有两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前者寄生于盲肠中,后者寄生于小肠黏膜中。在临床上往往多种球虫混合感染。
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内,球虫卵囊随病鸡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里,卵囊经1~3天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内含成熟的子孢子。这种孢子化卵囊被鸡吃了后而感染发病。
感染性卵囊被鸡吃入以后,在肠道中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壁上皮细胞内继续发育成裂殖体。裂殖体又进一步发育分裂形成许多裂殖子。裂殖子继续钻入肠壁上皮细胞再发育分裂成许多裂殖体。这样经过重复几次的裂殖生殖,肠黏膜就遭到严重破坏。此阶段为球虫无性繁殖。
肠黏膜中的裂殖子形成雄性和雌性配子,雌雄两种配子结合后称为合子,合子很快形成一层被膜,这就是球虫卵囊。此阶段为球虫的有性繁殖。
卵囊对恶劣环境和消毒药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4~9个月。温暖潮湿的地区有利于卵囊的发育,但低温、高温和干燥均会延迟卵囊的孢子化过程,有时会杀死卵囊。
【流行病学】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卵囊随粪便排出,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或用具等,苍蝇、甲虫、鼠类等都可成为本病传播流行的媒介。鸡食入孢子化卵囊而受感染。
感染动物为鸡。各种品种、年龄的鸡都可感染。
本病以湿热多雨的夏季多发,主要发生于3个月以内的幼鸡。其中以2~7周龄鸡最易感,10日龄以内雏鸡少发,成年鸡感染则不表现症状。1月龄左右鸡多患盲肠球虫,2月龄以上鸡多患小肠球虫。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急性型:多见于雏鸡。病初精神委顿,羽毛逆立,头蜷缩,食欲不振。下痢,排血红色或棕褐色血便。鸡盲肠球虫主要侵害盲肠,表现为盲肠肿大,黏膜出血或坏死,内充满血液或血样凝块。小肠球虫主要侵害小肠中段,使肠壁增厚、严重坏死,肠管内充满血液或血样凝块。病程3~5天死亡。
慢性型:多见于4~6月龄鸡及成鸡。表现为逐渐消瘦,贫血和间歇性下痢。
【诊断】
1.鸡群中无症状有卵囊的隐性感染极为普遍,因此,必须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和检查病原体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实验室诊断。
对急性病鸡应检查肠道的病理变化,同时由病灶部刮取病料,检查是否有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阶段的虫体。对慢性病鸡或进入康复阶段的病鸡,可取粪便检查,发现大量卵囊即可确诊。
【防制】
搞好鸡舍环境卫生、防止饲料、饮水被粪便污染。粪便应彻底清理,消灭卵囊。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保持鸡舍干燥,防止潮湿。
采用药物预防是控制球虫病的主要措施。抗球虫药种类很多,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诊断,有针对性的用药。根据不同预防对象,合理选用抗球虫药。肉鸡生长周期短,可普遍使用抗球虫药;蛋鸡、种鸡生长周期长,可在饲料中加入低于肉鸡用药浓度的预防性抗球虫药。采用穿梭用药和轮换用药方式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目前应用球虫疫苗预防球虫病可克服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的影响,正逐渐取代药物预防。
(五十三)低致病性禽流感
低致病性禽流感多由于低致病力的毒株H9亚型流感病毒引起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死亡率很低,一般为零星死亡,但是可造成产蛋鸡的产蛋率大幅度下降,往往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
为H9亚型禽流感病毒(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属低致病力,低致死率的亚型流感病毒。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秋冬、冬春季节,气候多变,饲养管理不当,生产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损伤上呼吸道黏膜,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诱因。
【临床症状】
初期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叫声减小,缩颈,嗜睡,采食量减少到急聚下降,嗉囊空虚,排黄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张口呼吸。后期有的头颈向后仰、抽搐,运动失调瘫痪等症状。产蛋鸡感染后,会出现软壳蛋、无壳蛋、退色蛋等。2~3天产蛋开始下降,7~14天产蛋可下降到5%~10%。严重的鸡可停止产蛋。持续1~5周产蛋开始上升。但恢复不到原来的水平。一般经1~2个月逐渐恢复到70%~90%的水平。
【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