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和谐自我 跨越行难
30340200000004

第4章 分析客观环境追溯历史根源

本章提示:“分析”是跨越行难和谐自我的第一法则。如何进行分析呢?首先从问题存在的客观性方面分析,即分析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品质环境,其次从“经济人”受其主观特性影响分析。只有通过辩证的、历史的和全面的实事求是分析之后,才能找出制约“行难”的客观因素,才能结合“经济人”自身的实际,对照“个人品质”标准,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跨越行难和战胜自我”的修炼方法。

分析客观环境追溯历史根源,是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教条的“跨越行难”观。有利于我们在探索如何跨越行难、跨越自我和战胜自我过程中,避免用简单的、教条的和孤立的观点去谈这一问题。通过分析,促使我们对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一个全面和深刻地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总之,只有经过认真分析才能理清思路,真正做到跨越行难、走出行难和跨越自我、战胜自我。

第一节 分析客观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和谐因素

为什么首先要分析社会道德环境呢?因为,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品质环境是个人道德品质生存和变化的重要条件,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个人自我和谐的外部环境。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品质大环境恶化,不仅导致个人品质呈下降趋势,而且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风气正了,每一个公民也会慢慢地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以致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状态。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状况是:社会各层面和各环节矛盾重叠交叉,不仅污染了社会道德品质大环境,而且污染个人品质生存的中环境;不仅干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制约了和睦相处的中环境;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制约了社会道德品质的提高。通过分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型期”矛盾凸显造成社会不和谐现象

在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快速调整过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体制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碰撞,这种“转型期”矛盾从多层次、多角度、持续性的集中出现和碰撞,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形成社会不和谐现象。比如说社会结构调整后,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而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存在着对不同利益的诉求矛盾;又比如说随着社会政治民主的深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公民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公民维权意识增强与规范执政的差距,由于难以形成统一的共识,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再比如说,随着社会改革和发展,人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用设施、公共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和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公共产品和服务可供量不足、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模式相对落后、国家实力和管理现状又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因而也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映和社会不和谐状况。

二、社会公民责任缺失造成的不和谐现象

在政府部门、各阶层、企业和团体、个人之间的交叉立体式的交往过程中,许多不和谐因素源于社会公民责任的缺失。因为有的官员缺失了“政府公民”责任,所以不能公正执法和干干净净为人民工作;因为有的企业缺失“团体公民”责任,所以出现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因为有的社会成员缺失“个体公民”责任,所以产生损人利己、侵犯他人利益和伤害他人的现象。

三、社会道德环境污染产生的自我不和谐现象

虽然,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然而,社会品质环境却日益恶化,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水平却成直线式的下降趋势,社会基本道德行为有失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民德、官德、商德、职业道德危机,诚信缺失和信仰淡漠等社会疾病不仅腐蚀着人们的个体品质,而且对我们的社会品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少人已分不清善与恶、对与错,区分不出小人和君子,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相互猜疑、相互不信任,甚至发展到冷漠、残忍和相互为敌的程度。这些不和谐现象不仅恶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而且破坏了有序的经济环境;不仅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挑战了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使人们陷入难以自恃的精神迷茫中。

四、个人品质理念的缺失造成自我不和谐现象

人们在社会财富争夺战中相互伤害,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固步自封排斥异己,持有排斥的心态看人、看事,对与己不同的观念和诸多社会问题反映强烈。由于缺失了人生品质理念、缺乏个人道德品质修炼,因此不少人在埋怨、仇恨、懒散、烦恼、忧虑和迷茫等心理阴霾的笼罩下彷徨、挣扎和徘徊,在排斥中强烈反感、在反感中大发牢骚、在牢骚中拼命呐喊、在呐喊中攻击他人、在攻击中伤害他人、在伤害中又折磨和伤害自己,由此造成社会道德品质环境整体污染严重。

五、缺失寻找社会“良知”的和谐环境

从转型期社会道德、个人理念、个人品质修炼等心理和精神软件方面分析,无论从社会公共道德方面来看,还是从为官道德方面来看;无论从家庭道德方面来看,还是从个人品质方面来看;无论从社会品质大环境来看,还是个人品质修炼角度来看;无论从企业公民责任层面上来看,还是社会公民责任角度来看,都存在极大的矛盾及不和谐的社会现状。因为社会缺失了寻找“良知”的和谐环境,所以缺失了个人的“良知”;因为缺失了人生的“品质理念”,所以缺失了“个人品质”修炼;因为缺失了“为人之德”的道理,所以缺失了“为人之道”行为。对此,不少人在埋怨、仇恨、懒散、烦恼、忧虑和迷茫等心理阴霾的笼罩下彷徨、挣扎和徘徊。

第二节 社会道德品质环境存在的现实必然性

针对社会品质环境恶化、个人品质缺失、个人品质理念淡漠、个人品质行为失范等现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既要分析造成社会道德品质现状的客观原因,也要分析造成社会现状的主观原因。只有经过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后,才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正确认识矛盾和深入研究矛盾,从中找出问题的根源。

一、凸显的社会矛盾与道德品质环境

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进程中,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过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体制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碰撞,这种多层次、多角度、持续性的碰撞,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为此,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发展机遇期,但各类社会矛盾也步入了矛盾的凸显期。

二、“经济人”的崛起与“利己”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政治人”还原为“经济人”的角色,“经济人”性格的进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人”以“利己”为目的“看”政府行为、“评”社会现象,集中体现在“‘经济人’公民”的维权意识增强与政府规范执政的差距,体现在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民主建设的差距,体现在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

三、社会道德品质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凸显的社会矛盾使社会品质环境的日益恶化,不仅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水平成直线式的下降的趋势,而且社会基本道德行为有失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道德缺失造成的社会疾病不仅腐蚀着人们的个体品质,而且对我们社会品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守信、正义、诚实、宽容、关爱、助人、孝道似乎变成了台词,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政府部门、各阶层、企业和团体、个人之间的交叉交往过程中,普遍存着“诚实守信与弄虚作假的矛盾、公平正义与以权谋私的问题;规范执政与任人为亲的问题;维护人权与侵犯人权的矛盾等。总之,由于社会道德品质存在诸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以致使个人品质呈下降趋势。这种被污染的社会品质环境,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污染人们正常的生存环境;不仅干扰了社会建设和管理,而且破坏了社会和谐与发展;不仅腐蚀了人们的机体,而且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不仅蚕食了一代人的灵魂,而且还将移植到后代人的灵魂之中。

第三节 分析财富争夺战造成的“行动困难”

当前我们在个人品质修炼“行”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社会财富争夺大战中引发的“行动困难”造成社会不和谐、环境不和睦和自我不和谐状况。

一、为了自我生存而互相争夺

说句实在话,透过现实社会状况,人们之所以努力学习自然知识、学习专业技术、学习企业管理或拼命的工作,无非是为了在这个社会岗位资源缺少的前提下,为自己争取较好的岗位;在社会物质资源总量限制的前提下,争夺较多的物质资源;在社会财富资源总量限制的前提下,争夺并获取较多社会财富。争夺的主要目的只有一点:即确保自己能过上好日子,或者使自己的日子能过得比他人好一些。

二、因财富争夺而引发的浮躁

为了生存,为了争夺有限的职位、获取有限的社会财富和物资资源,造成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穷人们的浮躁是为基本生活和期望生活得以改善引发,富人们的浮躁却是对财富拥有量的不满足而引发,政府的浮躁是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平衡或不平衡而引发,政客们的浮躁是为权利和功名的大小而引发,教师们的浮躁是为教育体制与学生的升学率而引发,企业的浮躁是为争夺社会平均利润而引发。总之,在全球性职位、财富和资源的争夺大战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人们,被逼迫走进这个搏斗场,进入相互格斗、竞争和抢夺的角色。

三、财富争夺战使人们迷失了方向

由于财富争夺大战而引发的这种“百仙、千仙、万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现象已经大大超过了传说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格斗、竞争和争夺使人们心力憔悴、无所适从而迷失方向。在一片血腥的混战中,穷人们在迷茫,“这些富人这么富有和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要抢********吃?”富人们在谋划,“某某人的资产过亿,我如何使自己的财富再翻上几倍?”有权的人在迷惑,“这些富人靠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发起来,没有我们就没有他们的今天,凭什么他们要比我们富有?凭什么他们要过得比我们潇洒?”全球性和全社会性的财富争夺大战,刺激了人们的神经,人性中的贪婪欲望如雄狮猛兽不仅冲垮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堤防,而且也冲破了地球人的道德品质大门。

四、财富争夺使人们忽略了社会责任感

“财富”!?“财富”!?“财富”!?“财富”使人们争红了眼,“财富”使穷人“望尘莫及”,“财富”使富人“磨刀霍霍”,“财富”让某些权力人“费尽心机”,“财富”使青年人“雄心勃勃”,“财富”使中年人“想入非非”,“财富”使老年人“壮志未酬”,“财富”使人们“失去责任”。“财富”两字回荡在整个宇宙上空,渗透在各个国家和社会的角角落落,人们吸入“财富尾气”,吐出“财富怨气”,想着“财富难事”,做着“财富美梦”。加之全球性“财富”的评比排名,世界以及社会上各类“财富”和“关于如何为争夺财富而成功”的讲座,不断诱发善良的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心,刺激富有的人群对“财富”的贪婪心。血淋淋的财富争夺大战烟火,如同天空中的乌云密布,笼罩着世界大地,蒙住了人们的双眼,使人们忽略了现代人的社会责任,忽略了如何为自己培育和获取更多的精神资源和道德品质资源,忽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目标是人人平等和人人过上好日子,忽略了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才是真正财富这个社会进步发展趋势和标志,忽略了在现代精神和道德品质资源稀缺的社会环境下,社会道德品质环境的培育和个人品质修炼的重要性。

由此类财富争夺现象,滋生出和谐的社会目标和不和谐的社会现状的摩擦和冲突,人们不仅“看不懂”,而且“想不通”;不仅“看不远”,更是“看不深”;不仅存在“不明事理”,而且其“行动困难”更是比比皆是。

第四节 追溯个人的“品质理念”缺失的历史根源

我们说,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道德品质环境的形成,必然是通过长期社会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这种社会道德品质环境,既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联系以及联系方式的总和,也是社会物质和精神发展的重要标志。本人在思考和择写“跨越行难、跨越自我”的过程中,也曾被个人的“品质理念”与“知易行难”这个问题所困扰。多年以来,与大多数人持有的观点一样,认同“知易行难”的说法。后经我的“博客”好友“上网种田”的评论提醒,本人查阅有关资料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个人品质“理念”发展历史,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追溯中国60年来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经过认真分析和仔细研究后,发现个人的“品质理念”真正完整地提到治国的高度也还只有9年左右的时间。这样一来,答案就显现出来了,原来,人们所说的“知易行难”的关键,不是“道理容易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其关键的原因是由于“道理模糊”而造成“行动困难”。

60年的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历史显示,在国家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时期,“个人品质”理念以及产生的行为,受这一时期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引导所致。由此看来: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个人品质”理念缺失现象,并不完全是社会成员本人的责任,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

一、新中国建立之前的革命理念与个人品质理念阶段

1949年之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是“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在这一“革命理念”的激励下,个人的品质理念也以“推翻旧世界,解放全中国”为中心。在这一“革命理念”的引导下,打败了蒋家王朝,推翻了旧中国。“革命理念”使全体中国人民翻了身,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这种以“革命理念”和“个人理念”相结合的结果是: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二、“阶级斗争”革命理念引导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近30年的现代社会发展历史,是一个革命的历史、斗争的历史和政治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理念,指导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取代了社会道德建设的理念。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社会成员绷紧了“阶级斗争”这根弦,牢牢把握“阶级斗争”的理念。为此,人们的社会行为基本上表现于:个人“阶级情”取代了传统道德的情,“革命义”取代了传统的道德义,“忠诚孝党”高于“国忠家孝”。特别是从1966年至1976年十年“****”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更是升华到了极点,不仅扒掉了老祖宗的坟墓,还把几千年的“仁、义、忠、孝”等传统的道德观念砸了个粉碎。

三、步入“市场经济”后个人品质理念的模糊阶段

1977年至1978年,仍然在“两个凡是”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理念。自1978年底起,中国社会从政治开始转向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在“以经济改革为中心”过程中,个人品质理念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定义,出现了20多年的社会道德品质理念空档期。截止1989年6月,改革开放取得一定的成果和进展,但在改革路线的进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和问题也日趋明显。尔后,从1989年6月到1991年经过了近三年时间的治理整顿,实施经济方面的紧缩政策。同时,一些政治家和理论家围绕着“姓社”还是“姓资”这个政治理念喋喋不休的争论。直至1992年初,******明确指出并提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解决了一个重大的政治观念和经济理念的争论话题,也明确了“要少谈主义多干实事,干你该干的事,怎么行得通就怎么干”的想法,持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思路。试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此重大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矛盾还未凸显的社会道德品质理念的走向、个人品质理念的确立等问题,当然是暂时搁置不谈了。否则,一定会造成当时改革局面复杂化的趋势,也不会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局面。

四、二届政府正式提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个人品质理念阶段

1978年底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主体,全面改革开放已近30个春秋。经济增长至少经历了90年代初和近几年的两轮繁荣。经济增长伴随民众的财富在增长,经济增长伴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高。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也给社会带来不少问题,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自然环境代价与社会品质环境代价。当百姓走家串院的在议论“有德和无德、诚信和缺信”话题时,我们的政府更是为之焦虑,因为政府深知“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的基本治国之理。二届政府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从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要求出发,首次明确提出,树立个人品质理念,把抓好社会道德品质建设的任务提到治国的高度,并创新提出了全社会基本道德标准和理念。

1. 首次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年10月首次颁布了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基本道德标准主要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与此同时,明确规定了每年的9月20日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2. 再次提出“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主席胡****再次提出“八荣八耻”的公民基本道德标准。“八荣”的基本内容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32个字。“八耻”的基本内容是,“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32个字。

3. 提出双“十六字”的执政理念和目标任务

2007年10月,****“十七大”构建并明确提出“经济自由、政治民主、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的执政理念。同时,又提出了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五节 社会发展历史决定个人的“品质理念”缺失必然性

对于当前社会道德品质环境恶化、个人品质缺失的种种现象,若要追究其责任,谁之过?有人说是体制缺陷所致,有人说这是现代的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所致,也有人说是国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所致,还有人说是国人在精神方面的严重缺失所致。然而,针对以上种种说法,通过以下分析后,我认为有欠全面,并且也不恰当。

一、分析60年来几个阶段的社会理念

综观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民众个人的“品质理念”受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的“管理理念”所引导和影响。也就是说,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的“管理理念”决定了民众个人的“人生理念”和“品质理念”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中国社会成员个人的“人生理念”和“品质理念”均随着各时期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的“管理理念”不同而形成的。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的理念:

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理念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28年时期内,党的“建设理念”是“推翻旧中国,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念”,为此,所有的言论和行为基本是围绕着“造反”、“砸碎”、“破坏”等“革命理念”而进行。同时,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也坚定持有“闹革命”、“为革命奋斗终身”的“人生理念”和“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战”等各种形式的个人“品质理念”。这样,先辈们的“人生理念”在“政党理念”指引下,在个人的“品质理念”的配合和作用下,实现了“推翻旧中国、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念”或“革命目标”。

2.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至‘****’前”的理念

从1949年至1966年“****”前的17年中,执政党基本上是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的“国家管理理念”。在这个国家大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与此对应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等不同形式的“洗心革面”式的个人“品质理念”。同时,我们的父辈们经过“****、五反、四清、人民公社、******”等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提高了心中对执政党的无比热爱,在思想认识上对执政党的无限信仰,并在工作中体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人生理念”。

3. 第三阶段:“**********”期间的理念

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中,整个社会基本上还是围绕“阶级斗争”这一“国家管理理念”,而且“阶段斗争”的无限扩大化是有过之而无不极。与此相适应的个人的“品质理念”表现为“破旧立新”,“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一反到底、就是胜利”,“三忠于”,“划清界限”和“斗私批修”等多种形式。为了这些极端的理念,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姐妹、亲戚与朋友、工人与农民、学生与老师、党员与干部、孩子与老人等均狂热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中去。人人通过互相“揭发”去体现对革命理念的忠诚,个个通过“斗私批修”表现出对革命理念的忠心,在“揭发、抄家、批斗会、大字报、下放、劳动改造”等参与过程中,更是考验每个人对革命理念真假的试金石,以体现“革命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理念”。

4. 第四阶段:“理念”的空档期和“个人品质”理念的模糊期

从1977年到1978年这两年中,围绕着“两个凡是”,社会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家管理”理念。自1978年底至1979年初起,中国社会开始从“以政治为中心”逐渐转向“以经济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行驶,并以“摸着石头过河”试探式的方法步入“市场经济”。在抓“经济改革为中心”的探索过程中,执政党在“执政理念”和国家的“管理理念”方面,除了出现对“姓资还是姓社”、“实事求是”等有关政治方向的问题讨论之外,对于个人的“品质理念”建设和管理方面,既没有明确否定原有的“阶段斗争”理念,也没有补充和创新“新”的规范标准。也就是说,从1977年初至2001年止的将近25年的时间里,造成了事实上的个人“品质理念”空档期,从而也使社会成员的“个人品质”理念进入了一个模糊阶段。

5. 第五阶段: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个人的“品质理念”

十年的“**********”,对老祖宗的传统道德观的“扫荡”,如同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追杀,其后果是“对社会道德品质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当人们低着头全神贯注拉着车、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终于有一天突然发现苗头不对头。为什么?政府试图创立的经济环境和推出的新经济改革,不断被“无品质理念”的执行人及其“无品质”的行为破坏和干扰。鉴于此,结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自2001年10月到2006年3月,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中国第二代领导人和第三代领导人为了寻找与市场经济相配套和协调的公民个人的“品质理念”,分别构建并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标准,以求规范社会全体成员在中国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行为,并且通过创新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理念”,试图通过“和谐”理念,希望达成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希望实现国家经济协调发展,希望达到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期望实现平衡过渡到现代化社会之目的。

二、个人的“品质理念”缺失和模糊几乎影响了整整三代人

虽说“****”前的中国社会是“以阶段斗争为纲”,但也提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也还保留了祖宗文化中传统道德观的精华部分。然而,“十年浩劫”,人性中最丑陋部分彻底的大曝光,为了一个虚无的“忠”字,人们不知廉耻的进行一层层的从外套到内衣、从内衣到人皮、从人皮到心肺的“自剥”和“他剥”行为。甚至有人恨不得将自己一颗红心掏出来献上以表忠心。十年的磨难,不仅摧毁了人们心底内仅存于少得可怜的传统道德观,而且摧残了人们的自尊心和信他心。更为可怕的是,原来持有的爱人民和爱国家、恨敌人和恨坏人之心,演变成了一颗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人们的心里。从此,敌人的概念改变了,恨的人范围也扩大了。因为恨,所以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提防、相互不信任、相互告状、相互指责的行为越演越烈;也是因为恨,人们无需顾及他人的感受而自说自话;还是因为恨,某些人变得越来越自私失信骗人。这种“恨”所造成的“告状、指责、提防、不信任、口无遮拦、失德和缺信”的演变和传播,流传至今,几乎影响了整整三代人。人们不仅面临心理不健康和“亚”健康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在道德层面上的不健康和“亚”健康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大有扩大之趋势。

第六节 正处于“少儿”发育期的个人的“品质理念”

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从1979年起计算,满打满算只有30年的时间,而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个人的“品质理念”,从2001年10月开始计算,充其量最多也只有8年,正所谓处于“少年儿童”式的发育期。

如上所述,一眨眼我们的国家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虽然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经过60年岁月,经初见规模和成效。然而,这60年的路却又是一条艰难而又曲折的路,这60年的社会经历也是风风雨雨的历程。就社会道德品质建设而言,就“个人品质”修炼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历史还是短暂的,还是处在一个“少儿”期内的发育成长阶段。当前存在的社会道德品质环境恶化、个人的“品质理念”淡漠现象,也是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走的成长弯路。这不能责怪任何人,而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必然结果。

翻开60年的中国现代历史,至少有27年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教育理念中渡过;又有近25年的时间里,个人的“品质理念”如幽灵般的到处游荡,形成个人的“品质理念”“空档期”的历史事实;而将个人的道德品质建设与修养提到议事日程也只有9年不到的时间。也许,真正提到治国的高度来认识的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8年吧!

试想,一个8岁的孩子,现在的文化程度应该在何水平?不可置疑回答:当然只是小学一、二年级的程度。因此,如果你用一个高中学生的水平和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去做高中学生的题目,或者责怪一个只有8岁的小学生的“个人品质”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这个人肯定是个脱离实际的幻想家,或者是一个空想品质主义者,再不就是一个从地球之外来的外星人。

关于中国的“个人品质”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引用石建勋先生(其原话意指中国股市)的话来说,“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比较,还是个孩子。这个孩子有时候可能不听话,跑得急了一点,快了一点,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指导思想:是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耐心辅导教育;还是视之为另类,置之死地而后快?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了点问题,不能一下子把这个孩子打得鼻青脸肿,甚至伤其身心和器官,打伤打残了恢复起来就困难了,和风细雨的教育同样可以收到效果”。

人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即道德和信仰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兴旺的精神力量。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打开了几千年古老封闭的大门,迎来了世界新技术、新市场和新资金。敞开的窗户既吹进了新鲜空气,也飞进了苍蝇和蚊子;既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也带来了各类传染病毒。从十年****中苏醒过来的人们,面对眼前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当他们确信这一切不是在梦中时,为了把失去的几十年补回来,为了抓住眼前这渴望已久的机会,这些人像发了疯似的忘我工作,拼着命的努力追赶。不可否认,由于他们的努力,中国近似瘫痪的教育和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得以修复和发展。当人们在为丰收放声高歌、欢笑、庆祝和得意时,一个巨大的危机悄悄地侵入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一种原本是普通性的病毒用了几十年时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转换成顽固的变体病毒。人们在繁忙中忽略了规则和自律,在名利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在经济大市场的拼搏中忽视了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和沟通。“少年盛,则国盛;少年强,则国强”这一既简单又深远的道理被整整一代人忽略了。30年后的今天,我们开始品尝着这杯苦酒,以致产生了时代的危机感。

第七节 回顾历史,加强内忧外患意识防范于未来

生命周期的规则揭示,无论是一个人的生命周期、还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或者是一个社会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都必定经历萌芽、成长、成熟和衰退的4个阶段。同时,在生命周期的迂回过程中反映“生命与机遇并存”、“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运动规律。下面,我们简略回顾一下世界发展史,以提醒人们切莫忘怀沉痛的历史教训,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生命周期”的规律,从而引起警觉、增强内忧外患危机感,领悟“和谐社会”对于国家稳定的重大意义,领悟“和谐自我”对于创建和睦相处环境的重要作用,领悟“和谐心理”对于冷静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作用。

一、回顾20世纪的世界历史

1.20世纪是多灾多难的世纪

在短短前50年,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这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后又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约1600万人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由法西斯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发动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历时6年,有61个国家、近17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约5000万人丧生,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和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地区。

2.20世纪后50年的世界

20世纪后60年,世界各国发生了激烈的裂变,虽说没有世界性的战争爆发,但局部战争和危机变裂等却也不少。如苏联的解体、越南战争、中国的十年“**********”、巴以战争、日本经济衰退、亚洲金融危机、科威特战争、美国“9·11”事件和经济衰退现象等,这些局部的战争和社会突发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痛苦和磨难。

3. 关注世界发展生命周期性的轮回

从世界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以一个世纪100年为社会大轮回的时间段来看,一般经历萌芽、成长、成熟、衰退4个时期,基本上是以25年左右的时间为一个小轮回。第一阶段前25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第二个阶段第二个25年期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从全球角度看,二战结束至今已经有近64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现有的一些发达国家就是抓住这60多年的时间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呈现出所走过的生命周期性轨迹,即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里要注意,这种衰退不是原地程度上的衰退,而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后的衰退。如美国现在所谓的经济衰退,本人认为实质上是进行一轮新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衰退,呈现出其为跨入更高层的资源和金融资本运作而进行结构调整的萌芽时期。

4. 中国幸运的三代人

当然,我们不能与发达国家的社会环境比,但与一般的国家相比、与我们自己前50年的社会环境比,本人认为作为现在的三代中国人还是比较幸运的。虽说在中国“**********”十年中,有部分人吃了些苦头和受了罪(我的父母与家庭就是其中的这一部分),但与世界大战和社会大****相比,作为中国人来说应该还是比较幸运的,至少我们几乎有三代半人在后50年的生活中,是在虽然平淡但却平稳、虽然辛苦但却安定的社会生存环境下渡过(至少还不存在大****或者涉及生命威胁)。因为平稳,所以不少人从未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严寒,从未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苦难,从未经历什么是真正的危险,从未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民族痛苦,从未感觉过什么叫真正的提心吊胆过日子。因为平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仅缺少个人危机感,还缺少社会危机感和国家危机感,更缺少世界危机感和世纪危机感。

二、回顾20世纪的现代中国发展史

1. 回顾新中国社会发展现代史

就中国而言,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也近60年,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发展步伐却显得慢了几步呢?因为,我们走了一条艰难而又坎坷之路。翻开新中国的历史,本人查阅一些资料,编制了以下“中国社会政治运动和经济发展简史”汇总表,供读者朋友们了解和分析之用。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至1952年必须处理一些旧社会体制遗留下的客观问题,其中还包括一场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至1957年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初步建立了国家新的经济模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建设阶段,不仅打破了旧中国留下的经济模式,而且建立了新中国的基本经济模式。当我们步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9年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期(也就是人们所讲的************),1963年开始的“四清”教育运动,1966年至1976年十年的“****”,这些接踵而来的以政治为中心的运动一个接一个。我们几乎用近43年的时间花在以政治为中心、阶段斗争为纲上面。虽然也提倡“纲举目张”,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毕竟发展速度还是相当的慢,许多发展良机与我们擦肩而过。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43年的时间内我们在萌芽期徘徊,反复接受同一种初级文化式的启蒙教育。

2. 奇迹来自于16年的经济发展速度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2年初******南巡讲话之前,虽然中国逐步向经济建设为重点转变但仍处在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1992年1月******南巡讲话,明确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方针。虽然,我们在萌芽时期,用了近43年的时间,真正放开手脚抓经济建设也只不过16年的时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16年,几乎用了超常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奇迹。同时,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和所谓的“**********”由此而生。

3. “蛋糕”带来了喜悦和隐患

16年超常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硕果累累的经济成果,如同诱人的美味蛋糕香气扑面而来。苦难的岁月被人们逐渐遗忘,国家的利益被个人“私利”围剿并蚕食,对财富无限制的追逐使人们忙于低头拉车而忽略了抬头看路。大部分人如同进入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兴奋阶段,期望分享美味的蛋糕;也有少数人已经提前享受财富蛋糕和权力蛋糕带来的潇洒,更有弱势人群排着长队望穿双眼等待着配给蛋糕。可以这么说,全社会的注意力都在这个16年的大蛋糕上。16年中,创造了多少个亿万富翁的奇迹,养育了多少个新型权贵者,造就了多少个社会各界的精英者,滋润了多少贫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然而,有多少人为广大百姓分忧?有多少人为承担社会责任尽折腰?又有多少人在为时间和机会不等人而为国担忧呢?16年的经济发展和成果蛋糕,使人们在安勉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意志,不少年青人自以为进入了一个“享受和娱乐”的人生。正如我的博客好友“五当山里豹”所言,“现在是享受与娱乐时代,人们的忧患意识很差”。听听他的“风浪使人清酲,安勉令人丧志”这句话,醒醒吧,我的国人;醒醒吧,我的同胞们!

三、增强内忧外患意识防范于未来

1. 增强内忧意识

年青的中国社会,在磕磕碰碰中走过了60年生命期。在百年生命期中,我们几乎用了60年时间在第一个萌芽阶段和第二个生长阶段的初中期行走。中国社会在萌芽期和成长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必定会带到了第三阶段即成熟期一并解决。今后的20年既是一个发展的时段,也是一个困难的时段;既是一个机会时段,也是一个危险时段。在这一阶段内,机会与风险并存。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平稳而又协调地跨越这个阶段,那么,在这之后将出现一个更加繁荣昌盛和民主进步的中国。反之,如果这个阶段不能走好和走稳,那么,中国社会将会出现僵化、退化变形甚至裂变,现在看似繁荣和昌盛的局面也只能是昙花一谢。

2. 增强外患意识

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和领悟政府之所以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目的是为了中国争取时间、求得片刻喘息机会,加快国家的经济建设步伐,尽快壮大国家实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今世界还存在诸多的外患,来自于周边环境和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国家,受“经济国”利己本质特性决定,制约了国与国之间基本的“平等交往与和平相处”条件。如从周边国际环境来看,领土纠纷、资源开采纠纷、建造扩军与核武器等问题,时时刻刻威胁着我国的领土安全;又比如2008年发生的********、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极尽歪曲事实;再比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群不公正的人所制定的不公正的游戏规则,捆绑并制约了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面对各种隐患和诸多不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增加外患意识,决不能掉以轻心。

3. 和谐自我防范于未来

可以这么理解,当我们分析了客观社会环境,追溯社会历史发展根源,分析了来自于内忧和外患的问题之后,对于防范问题你是否有一种热血沸腾的冲动感觉?想想我们的“鸟巢”一代为保护“奥运圣火”而一腔热血,对西方媒体对“西藏事件”不公正评说群起而攻之,为北京奥运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爱心,这些说明什么?说明了你对自己的祖国持有一份爱心和责任心。同理,确立“和谐自我”理念,实施“自我和谐”行动,也是一种“爱国”行动。因为,只有每个人生存小环境和睦了,社会中环境也就相对和谐;只有社会中环境和谐了,社会大环境也就安定了;只有社会安定有序了,政府才能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快速而又平衡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才会得以提高。同时,本人坚信,既然我们能做到一致对外,总有这么一天,必定会出现一个能一致对内负责的社会环境。因为,当每个人展开“个人品质”修炼,实施和谐自我修行后,不仅能直接防治自身的“心理和道德”疾病,而且又促进“与人相处小环境”的治理;不仅对自我身心健康起到了直接保护作用,而且也为周边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相处环境、为他人身心健康提供了有效的间接保护。

综上所述,通过对60年的中国现代历史分析,寻找“道德品质理念”缺失的历史根源。所以本人认为,社会道德品质环境的污染,个人的“品质理念”的缺失,这不是哪一个社会成员个人的错,也不是哪一届政府的过错,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特定副产品。就这种社会客观的历史状况而言,虽然代价是惨重的,学费是昂贵的,但也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关键是政府和人们也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反思和行动了。政府重视并着手抓这件事了,就是好事,这就是进步。进步,就是希望,那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就会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光明和希望。在这种状况下,作为个人来讲,对于内忧与外患的现状,用等待和观望的态度是不可取的。等待只能使得污染更加严重,观望只能带给你更大的伤害。虽然,我们个人没有让世界和谐的直接能力,也没有让社会和谐的直接能力,但我们每个人却有让自己和谐的直接能力,又有创建一个和睦的生存小环境的间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