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示:人们在“跨越和战胜自我”过程中,经常被自己那种认为“加强个人品质修炼、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是为了别人,是他人要自己这么做”的错误认识所误导。由于有一种被迫感觉,所以产生一种不情愿的抵触情绪。对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种观点,即“和谐自我”是一种理念,是一个人对自我人生的“健康和幸福”道路的选择。运用“和谐”理念,修炼“个人品质”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为了自己在苦难而又短暂的人生中随时捕捉到片刻的幸福感受。而这种“随时捕捉”到的片刻“幸福感受”,必须是在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品质”、持有“平和的心态”条件下,才能在平凡的生活和点滴的小事中领悟和感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你选择了“健康”,并坚定“和谐自我”的信念,运用“和谐自我”的方法,才能实施健康自我的“跨越”行动,才能在自己生命存在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并找到自我生命的价值。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及其内容
“健康”是一个人对于自我人生的认识和选择问题。从“健康”的角度看,运用“和谐自我”理念展开“个人品质”修炼,也是一种对自我人生观的选择问题,即你对自己这一生所要走的路,选择一个健康的人生还是选择一个不健康的人生问题。由于对自己人生观没有明确的认识,人们经常遭遇到的问题是,自身的健康被不和谐的自我所困扰。这种自我不和谐不仅滋生了自我不健康细菌的土壤,催生不健康细胞的形成和成长,而且又为其拓展和扩散提供了一定的负面条件。也就是说,从个人自身的不和谐,传染到周边他人的不和谐;从小环境的不和谐传染到大环境的不和谐。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不仅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体力和能量,而且损坏了自我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能的正常运转。自我不和谐,如同一种恶性传染病毒,在尘世间游荡,寻找发芽、成长和扩散的生长环境,其最大危害是与人们的“健康”争斗和对峙着,目的是为“不和谐”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对人的健康主要评价指标为“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这4个方面的健康。
二、健康的基本内容
1. 生理健康
所谓生理健康,意指身体无重大疾病,身体的各个功能运转正常。对于生理健康我们还是比较容易理解,为此,在本书中不展开阐述。
2. 心理健康
根据《心理咨询百科全书》介绍,“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一是智力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二是情绪稳定与愉快。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三是行为协调统一。由于一个人的行为受意识支配的,因此,一个健康的心理,表现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思维清晰、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四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五是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3. 道德健康
何谓道德健康,我们可以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来理解。站在传统道德观念的角度,“道德健康”可以理解为“符合‘忠孝仁义’标准和要求”。站在现代人角度,本人认为现代的“道德健康”应指“一个拥有优秀思想品质的人,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诚实守信、尽心尽责、勤劳勇敢、爱心互助、感恩图报、宽容大度、冷静反思、淡泊知足、正直坚强和睿智好学’十个方面的内容”。
4. 社会适应良好
何谓社会适应良好?陈家旭和李柳骥先生所著的《走出亚健康》一书中,所阐述“社会适应良好”意指“每个人不同时间内不同岗位上对各种角色的适应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本人认为“社会适应良好”不仅包括“社会角色的适应程度良好”,还应该包括对“社会环境变化适应程度良好”。
第二节 审视健康提炼精华
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相互依存
对于一个人来说,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是评价一个健全人的基本外部条件;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内涵,是评价一个健全人完整人格的主要内在条件;道德健康是健康的灵魂,是评价一个健全人的重要精神条件。可以这么理解,假设生理健康设定为硬件,而心理健康设定为软件,那么道德健康则是硬件与软件整合后的最佳产品。一个健康之人,不仅要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也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还要有一个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灵魂。
1. 心理健康源于生理健康又高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源于生理健康又高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生理健康,反之,心理不健康也将影响生理健康。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生理健康的人没有心理疾病,但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能够从容面对疾病战胜自我的人。我们也不能保证所有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人都是品质优秀的人,但我们可以保证一个品质优秀的人一定是一个心理健康之人。
2. 道德品质健康源于心理健康又高于心理健康
道德品质健康源于心理健康又高于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是一个人“健康”体系下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子系统,是现代人评价健康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培养和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与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结合一并修炼。我们不能说一个生理健康之人心理和道德都健康,也不能保证生理和心理健康之人道德一定健康,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一个道德健康之人心理一定健康。例如,有的人虽然生理健康,体魄强壮,但其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也有的人虽然身患重病或生理残疾,但那种身残志不残的健康心理和健康而又优秀的品质,依然让人们敬重。
二、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可转换性
虽然由于环境病毒传染、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生理功能自然退化等因素使人产生了疾病,造成生理不健康,然而由于心理疾病所形成的病变也会使人的身心受到影响。心理疾病既可转换为“生理”疾病,也可转换成“道德”疾病,而道德疾病既是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也是诱发生理疾病的病原体。如果说,一个生理原本健康的人,如果他的心理不健康,加上道德也不健康,久而久之其生理必定会出现不良反映。如果一个生理患有疾病的人,心胸开阔,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正视疾病,配合医生认真医治,并结合个人坚强意志,既承认生病的现实,又能及时进入病人的角色,配合医生认真医治,那么,他的疾病治愈概率就会比他人高出许多,身体康复速度也会比他人快一些。
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相互作用
1. 生理健康从心理健康环境中获取信息并用于调整
一个人生理健康环境与心理健康环境在沟通、碰撞过程中获取信息,并开展自我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这种交流,生理机能不断从心理机能中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处理外界压力的信息,并据此调整自己。对于现代人来说,心理健康问题经常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每当生理健康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打破自己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出现个人心理不平稳的状况,这时,个人自我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着重新调整,并做出新的决策,以达到自我内部可控制程度,进而实现新的生理与心理平衡状态。
2. 心理健康从道德健康环境中吸取能量并转化为能力
一个人心理机能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从自身的道德品质环境中吸取一定的能量,通过“自我和谐”达到自我协调和平衡,并把协调平衡后的心境转化为提高自我心理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可以这么说,心理健康从道德健康环境中吸取能量并转化为能力的运动过程,体现一个人经过自我锤炼后,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并将净化后的心灵转化为良好的品质和规范的道德行为。
总之,一个人的健康,是通过自身的生理、心理和道德健康交叉作用所表现出的综合健康程度。由于每个人健康程度不一,所具备的个人品质、能力、知识、信仰、人生观等的不同,造成人们对社会环境适应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也能奋力拼搏,并也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人虽处于相对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却依然牢骚满腹、怨天怨地、情绪不稳、不求进取,因不稳定的情绪和不愉快的心情,使自己的生活永远处于不佳状态。若一个人既具备生理健康的条件,又具有心理健康的能量,还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无论社会生存环境优与劣,那么他的生活和事业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节 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决于受害对象不同
疾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此,重视个人疾病的预防和积极配合治疗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临的问题。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人们只注重自我生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却忽略了心理疾病和道德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从疾病的受害对象并结合“经济人”“利己”的本质作简要分析。
一、“生理疾病”杀伤自己
对于常见的生理疾病而言(除重大恶性的传染疾病外),直接受伤害者仅局限于个人自我。因为患病的对象是自己,感受到不舒适的人也是自己,正常生活被影响的人还是自己。为此,从“利己”的角度出发,为了排除这些“生理疾病”对自己的杀伤,你必须找医生看病,必须经过医治才能康复,只有康复后你的生活才会正常。
二、“心理疾病”伤己伤人
“心理疾病”受害者不仅包括自身,还包括了其周围圈子里的其他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心理疾病而言(若不是特别严重的患者),虽然从理论上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直接受伤害者应该是其本人。然而,这类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会有一个传送疾病的自我调节功能,即他们会及时把这种由心理疾病带来的不舒服的感觉转加到周围小圈子里的人员中。如转加到家庭成员、朋友、同学和同事等的身上,因为他把杀伤能量分散给身边的人,所以从自我感觉和表象上看,并不直接影响自己日常生活,这种将“心理不舒服的感觉”转换到他人身上的行为,实质上就是“损人利己”行为。
三、“道德疾病”以“伤”社会“败坏”风气为主
“道德疾病”从其危害性来看,以“伤”社会为主,同时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败坏社会的道德品质风气。为此,从社会整体层面上说,道德疾病不仅对社会危害的程度较大,而且受害人的范围也更广。就道德疾病而言,对于患者本身来说,并不构成直接伤害而是间接伤害。因为,一个患有道德疾病或者道德不健康的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损人利己”。为了达到“利己”的目的,而采取“损人”的行为。这就是“道德疾病的治疗和道德健康的预防工作,为什么不被人们所重视”的根本原因。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这是一起从道德缺失引起的过度贪婪欲望所滋生出“次贷”等一系列“贪婪”产品,加上美国的信用体系出了大问题,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伤害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第四节 加强“心理和道德”的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和道德健康问题,已经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个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也是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如“经济国”的问题、世界性游资的问题等)。
一、环境污染与健康保护
无论是自然环境保护和心理道德环境保护,都存在维护公民的环境与健康生存权益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人们在污染的环境下生活,这种污染不仅表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还表现在心理和道德环境的污染。从生态环境与健康事业来看,我国是刚刚起步;而心理和道德环境与健康保护,却被人们忽略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腐败问题、证券投资市场不规范问题、老鼠仓的问题、恶意的融资现象等,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和道德品质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公民的基本投资权益如何保护的问题。从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对其制约因素分析,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社会心理和道德环境污染对人的健康损害程度有加剧的趋势,这一被长期污染的生存环境对人们生理、心理和道德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一个被忽略的心理和道德环境污染问题
虽然政府在对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加大了防治措施和力度,但对于社会道德品质环境污染的严峻态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根本重视。
一些由道德品质环境污染引发的个人心理和道德健康的损害问题在我们这个社会已经相当突出。这种被污染的“心理和道德”环境,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破坏了“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不仅侵犯了基本人权和危害了人们的根本利益,而且潜伏着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呈现扩散趋势。
三、加强“心理和道德”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
心理和道德环境污染及其导致的健康损害问题,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环境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环境权益和健康权益,因此,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社会综合环境保护的大事。它关系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每个人自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权益,希望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整个问题的核心和主体是人。如果说,保护自然环境是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国家的关键,而保护人们心理和道德环境却是建设一个经济强大而又文明的国家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环境,不仅为经济市场提供“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投资环境,而且是确保人们的财产安全和保障人们不受伤害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四、加强“心理和道德”环境预防和治理的意义
如果说,生态环境良好,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基础。那么,一个“心理和道德”良好的社会环境,则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为此,只有加强自我“心理和道德”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才能提高自我心理和道德环境健康损害的预防、预警和救助能力;只有运用“和谐自我”理念,才能采取相对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只有完善环境与健康管理,建立一套自我调节和保护环境健康损害的预防、预警和自治、自助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周边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对自己的健康危害程度;只有加强自我环境与健康风险预警意识,才能对突发事件采取有效地应急处置;只有提升自己展开心理道德环境与健康预防、预警、应急、自助、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好自己的利益,确保自己的健康;只有在“心理和道德”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能真正享有平等的生存权益,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合法的人权,才能真正享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五、“和谐自我”体现了自我的直接防治和间接环境保护
当前,不少人由于周边生存环境污染引发的心理和道德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虽然人们要求改善由道德问题引发的环境质量问题、维护心理和道德健康权益的呼声比较强烈,但是这方面的工作还是未得到有效的管理。在这种状况下,作为个人来讲,用等待和观望的态度是不可取的。等待只能使得污染更加严重,观望只能带给你更大的伤害。说句实在话,虽然我们每个人没有让世界和谐的直接能力,也没有让社会和谐的直接能力,但我们每个人却有让自己和谐的直接能力,也有创建一个和睦的生存小环境的间接能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确立了“和谐自我”理念,在实施“自我和谐”的行动中,不仅有利于直接防治自身的“心理和道德”疾病,而且也有利于间接促进“与人相处小环境”的治理;不仅体现了对自我身心健康最佳的直接保护,而且因为周边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相处环境后,为他人身心健康提供了有效的间接保护。
第五节 和谐自我——走向健康之路
一、“和谐自我”的概念和基本标准
何谓“和谐”?“和谐”意指妥善协商、平衡协调、配合适当、均衡发展。何谓“和谐自我”?“和谐自我”意指通过发挥自我主观能动作用,调节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矛盾、合理平衡自我的物质与精神利益、妥善协调自我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使自我内在矛盾与外部环境矛盾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自我”功能着重体现在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两个方面。衡量“和谐自我”的标准是什么呢?衡量“和谐自我”的标准是“自治自律、尊重人权、诚信友爱、勤劳尽责、安定有序、淡泊睿智、健康向上、沟通协调和社会适应度强”的个人与环境友善相处的自我。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和谐自我”既是人的一种理念和信念,也是一种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方法。可以这么说,人的本质发展和人性的进化必须进行修行,在这痛苦而又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和谐”是修行的手段,“跨越”是修行的过程,“健康”是衡量修行正果的标准,“幸福”是修行追求的目标。
二、“和谐”是修行的手段
“和谐自我”既是一种自我修行的手段,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法。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发挥自我主观能动的作用,在合理平衡自我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前提下,及时进行自我处理和调节。在“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调整后,使自我内在矛盾与外部环境矛盾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自我”是“跨越自我”的基点,只有在“和谐”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和发展,才能体现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最佳意义。因为生命需要延续,所以你必须在“和谐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跨越,也必定在跨越的基础上更上一层。如果你不去跨越,将永远处在一个不和谐的状态下挣扎,其结果心理和道德毛病就会越积越多,身心健康程度也就会越来越差,最终因无幸福感而导致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
三、“跨越”是修行的过程
“和谐自我”理念的确立和传播,只是明确事理的第一步,而要做到切实应用,势必面临“跨越”这条修行之路如何走的问题。对于“跨越”这一话题,我的“博客”好友“东东”曾说过“最难的或最先必须跨越的是自我,只有超越了自我的人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行为”。摆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战胜自我、跨越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严酷现实问题。我们所说的“跨越”包括自我行动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广义的“分析、选择和决定”过程,又包括狭义的“实施行动”过程。“分析”受制于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能力;“选择”受制于你人生理念决定你想走什么路;“行动”过程也就是“做”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和艰难曲折的过程,不仅取决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取决于你以什么界线为他人付出。
四、“健康”是修行的标准
“健康”是评价一个人自我和谐或者不和谐的基本标准。从心理和道德层面上讲,一个和谐的自我,表现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而一个不和谐的自我表现在心理不健康、道德不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健康”是一个人对于自我人生的认识和选择问题。从“健康”的角度看,运用“和谐自我”理念展开“个人品质”修炼,也是一种对自我人生观的选择问题,即你对自己这一生所要走的路,选择一个健康的人生还是选择一个不健康的人生问题。由于对自己人生观没有明确的认识,人们经常遭遇到的问题是,自身的健康被不和谐的自我所困扰。这种自我不和谐不仅滋生了自我不健康细菌的土壤,催生不健康细胞的形成和成长,而且又为其拓展和扩散提供了一定的负面条件。一个“心理和道德”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无论社会环境优劣,既能把持做人的基本良知,也能坚持自己做事的原则,还能明智地平衡物质和精神价值,更能善于提炼生活给予他的每一个过程中的幸福之感觉。
五、“幸福”是追求的目标
健康是幸福的基石,幸福是我们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谐自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感受幸福。从本质而言,幸福是一种观念、理念和信念,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你坚持幸福的理念和观念,你就会从生活中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感受到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自我不和谐,有的人被自己过高的欲望所迷惑,看不到眼前已经拥有的东西,心理负担过重,经常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总是抱怨自己不幸,感叹自己是个不幸之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仍感到不幸福,而有的人并不富有,甚至说还很清贫,却仍然感受到幸福。这是因为在那些富有但不幸福的人的心灵,其空间挤满了物欲或各种各样的欲望,无法对自己的拥有感到幸福。事实上,幸福女神从未抛弃所有的人,也经常在每个人的身边出现。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人们经常说要追求爱情带来的幸福,可是一旦恋爱中的幸福成为事实婚姻时,不少人就失去了那种爱得你死我活的幸福感觉,以至出现各种婚变行为。
六、提炼自我人生的幸福感受
《科学大观园》曾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内容大约是:有一个青年人总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这天,一个须发苍白的老人向他走来,老人见他这样忧愁,就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年轻人回答说“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了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不干!”年轻人回答。“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干不干?”“也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更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0万了!”说完,老人笑吟吟地走了。这一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所谓的“幸福”就是对“现在”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在“现在时态”下的现实感觉,是由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汇聚而成的。每一个人这辈子的幸福,都是由许许多多对现在生活中各式各样微小的幸福感受累加而成。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幸福都不能把握、不能提炼、不能感悟的话,也就谈不上追求明天的幸福,因为明天对于一个连今天都没有感觉的人来讲,也只是“空中楼阁”。曾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们可以帮助你摆脱贫困,可以帮助你富裕,但无法帮助你幸福”。因为,幸福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品味和体验的。感受幸福,就要学会欣赏,学会欣赏自己和欣赏他人。当你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会发现自己竟会有许多令别人羡慕的地方,还有这么多令自己感到幸福的时刻。
第六节 知难而进 迈出跨越之步
一、“行难”表现在“选择、决定和做”全过程
了解“行动困难”及“难以做到”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造成“行难”的关键是自己,是自己对客观现象所反映出的一种悟性。具体的讲有“三难”困扰着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个人品质修炼过程中,我们所称的“行动”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思维和动作相结合的事物运动全过程,是一个广义的“行动”概念,必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选择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受你选择什么方向和走什么道路的影响,同时又受自身的承受能力影响。二是决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如果一个缺失人生的品质理念、缺失和谐自我理念、缺失自我健康等理念的人,是不会去展开“做”的“决定”。三是去“做”。这个具有动词意义上的“做”是一个漫长和艰难曲折的过程。因此,在这个阶段中,也是一个人自我承受和付出阶段。为此,“行之难”“难”的关键在于如何克服这“三难”,而克服“三难”的过程也就体现战胜自我的修炼过程。
1. 第一步关于“选择难”的问题
何谓选择?选择意指挑选或选取。由于客观事物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所以你在行动之前的选择会决定你行动之后的方向,选择难实质上就是选取过程中的“挑选难”,也就是一个“标准”或“期望值或欲望值”的设定问题。当你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主客观条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必须结合客观环境和主观能力等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例如:在设定自我跨越时,比较合理的鸿沟多少宽?而合理的台阶高度应该多高?客观环境和条件又是如何的?又如,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到底要什么?我的承受能力有多少?我的位置在那里?什么是我最想要的?面对此类现实问题你必须慎重选择。你的选择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自然选择。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方法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当你不能改变现状时,为了保护自己,就应该适应环境,最好的选择是随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方法。二是主动选择。因为你持有自己人生的“品质理念”或某种信念,所以你会进行有意识或有目的的选择。“选择”是修炼自我以形成“跨越自我”行动的第一步。
2. 第二步关于“决定难”的问题
“行动难”的重点是对自己的选择做出相对应的“决定”。按照一切事物普遍存在着因果制约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决定”包括:一是如何对自己的跨越行动做出主张;二是决定如何去跨越的事项;三是你的某个决定也许是另一个行为的先决条件,将会起主导作用;四是对决定的事一定要去做,如何做?你是否能坚持?心中是否有底?底气又有多足?
3. 第三步关于“行动难”的问题
一般说来,“行动难”主要指行动过程中必须承受和付出。无论何人,一但作出了某种行动的决定,就必须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而承受各种压力。这种承受既要具有包容心和宽容大度之胸怀,又要具备心理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还要为自己的选择决定而付出。也就是说,如果你决定迈出跨越之步,就必须为跨越这条鸿沟而付出自己的精神和物质,付出辛勤的劳动,支付时间、精力和爱心,付出你的宽容和大度。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里,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凭借自己“亮剑”精神,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换取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那么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里,我们凭借自己的“道德”良知,奉献了自己的睿智、责任和勤奋,必将换回一个民族的尊严和社会的繁荣;凭借自己的“和谐”理念,贡献了自己的宽容、尊重和友善,也必将换回一个自己的尊严和他人的尊重,换回一个健康的自我与和睦相处的生存小环境。
二、简要介绍并推荐“解剖分析”步骤
本人在第一章第四节“剖析构成‘知难行难’的各类因素”中,分析了制约我们行动困难的八大主要因素。在这些制约因素中,有的是客观历史造成的,有的是受社会客观环境制约,有的是人的本质特性即“经济人”特性形成的,有的是缺少“个人品质”修炼标准和“和谐自我”修行标准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受其个人主观因素制约。对此,为了帮助读者朋友们加深对自我修炼的理解,我在本书下面的章节中,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解剖分析。
第一步:分析确立“和谐自我”理念,运用“和谐自我”的方法,不仅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和谐自我”是为了自我人生健康和提炼生活中的“幸福”感,而且又是我们“跨越行难”必须要走的“悟性”之路。这方面的内容在第一、二章中着重阐述。
第二步:分析中国社会“道德品质”发展历史,通过分析,追溯历史根源,寻找制约的根源。这方面的内容在第三章着重阐述。
第三步:分析“经济人”本质特性。通过分析帮助读者朋友们对现代社会“经济人”现象有初步了解,同时结合“经济人”欲望存在的现实性,分析如何通过“和谐自我”设置合理的欲望。这方面的内容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阐述。
第四步:分析确立“人生理念”的重要性,了解“理念”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信念和人生的方向目标。这方面的内容在第六章中阐述。
第五步:构思并设立“个人品质”修炼标准,以“抛砖引玉”为目的,便于人们对比分析。这方面内容在我的《自我管理学》一书中详细论述,在本书中的第八章和第九章略有阐述。
第六步:构思并设置“和谐自我”修行标准,分析“和谐”理念产生的现实性。通过分析,审视和领悟“和谐”、“和谐社会”、“和谐自我”理念的内含。这些方面的内容在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中分别阐述。
第七步:分析提高对“个人品质”修炼和“和谐自我”修行”这一事理的认识“悟性”,这方面的内容主要贯通于全书,但在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中分别更明确地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第八步:分析造成“跨越”台阶难的现实问题。这方面的内容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八章中分别阐述,其中在第十二章中以亲身的经历,通过对处理亲情和谐过程中实际事例的分析,希望对读者朋友对此类“跨越”行动有所帮助。
第七节 “12345”跨越行动法则
我们若想变“知难而难”为“知难而行”,以解决行动困难的问题,必须在竞争和压力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自我。如何跨越行难和战胜自我?如何在跨越自我的过程中得以和谐自我?本人通过长期分析和研究,向读者推荐和谐自我跨越行难的“12345”法则,即“一分析、二确立、三领悟、四必须、五坚持”。
一、法则之一:学会“一个分析”
一个全面和正确的分析思路,既是我们做一个明白之人的要求,也是帮助我们解决“理在何处?原因是什么?”等“知理困难”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只有分析明白,才能想明白;只有想明白,才能干明白。分析应尽量避免用简单、僵化和唯心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和主观臆断,运用辩证的、全面的和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原因”本质。一个相对全面和完整的分析结论,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减少碰撞和降低伤害概率。分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社会客观因素。即分析社会品质大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客观品质理念存在的因素。包括转型期社会矛盾显现的环境、个人品质理念缺失历史追塑、财富争夺战中“经济人”的理念问题等。二是分析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人”本质。通过对“经济人”现象的客观现实性和“经济人”特殊性分析,寻找制约“经济人”个体客观因素的条件和原因,以探索克服自我“利己”的特性,在和谐的理念下,尽可能的提炼“利人利己”的行为。
二、法则之二:坚持“两个确立”
坚持“两个确立”就是指明确的树立人生的“品质理念”和明确的树立“和谐自我”理念。为什么必须确立这两种理念?因为,个人的品质理念是一个人的灵魂,灵魂是统帅全局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的品质理念和自我的和谐理念,也就没有自己的精神信仰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理念和信仰的虔诚,就算这个人是活着的但也只是个麻木之人。与此同时,个人理念的确立,必须是符合“情、理、法”。“情”是人际关系的反映,“理”是事物内在的逻辑性,“法”是指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两个确立”具体包括:
一是明确树立人生的“品质理念”。确立自我人生的“品质理念”,即“完善人格、修炼品质、持之以恒、和谐自我”。树立明确的人生的“品质理念”,是我们进行个人品质修炼的第一步,也是跨越自我和战胜自我走向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个持有自我修炼想法的人,才会去寻找修炼的方法,才会认可修炼的标准,才会对照标准实施修炼的行动。总之,理念是促进明确的修炼行动的方向,一个没有明确理念的人,是不可能有明确的修炼行为。二是明确的树立以“和谐自我”为中心的健康理念。从伦理纲常的角度看,如果说,和谐自我理念是纲,那么一个人的良知就是常。良知可以理解为“个人基本品质”,本人在《自我管理学》中介绍了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构成标准,它包括“诚实守信、尽心尽责、勤劳勇敢、爱心互助、感恩图报”5个方面,这些是做人的基本底线。
三、法则之三:提炼“三个领悟”
我们为什么要修炼?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事实上,个人品质修炼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过得愉快些,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自己的成功打基础。你可以不修炼,可以放纵自己,没人会在乎你修炼或不修炼,也没人强迫你一定要修炼,这是你自己的事和你自己的选择。对此,你也不必指责别人、埋怨他人、责怪社会品质环境,因为你就是社会环境的一分子。如果你要责怪他人和埋怨社会环境,就必须学会先修炼自己。假如你产生想修炼的念头,但又下不了最后的决心,那么你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领悟,以提高对为什么要展开自我修炼自己的认识。
1. 领悟和谐自我必须打通经络
我们从人体“经络学”的角度,审视和领悟“和谐自我”自治理念的实用性。中医学说经常谈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指经络重在梳理和打通。当你全身的经络打通时,出现疾病疼痛的可能性就减少;而当你身体某一个部位出现病痛时,一定是经络被堵塞未通所致。
从中医经络学说中,我们可以领悟一个人的品质及其品质行为,同样也会出现“克则不堵,堵则不克”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自我不和谐而造成“行路难”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需不需要打通你自己的品质经络”和“如何打通品质经络”的问题。一个人的品质修炼尤如打通自己的品质经络,只有打通自我、克服自我和战胜自我,使自己的品质经络畅通,才能达到和谐自我之效果;反之,如果你自己的主观意愿并不想去打通这些经络,那么,你既谈不上克服和战胜自我,也谈不上跨越路障解决行动困难的问题,更谈不上能渡过一个幸福知足的人生。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打通自己的“品质经络”后,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谐。否则,你的人生道路将永远在“堵则不克”的状态下运行。
2. 领悟和谐自我必定同步成长
“同步成长”体现了一个人的完整成长过程,“和谐自我”促进同步成长。一个人健康而又完整的成长,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又反映出心理和道德健康成长。所谓同步成长,意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道德得到协调、平衡前进。“同步成长”不仅反映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展开“和谐自我”的跨越行动之前,必须领悟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人“同步成长”过程,体现出健康的成长过程,包括生理肉体方面的健康成长、心理和道德方面的健康成长几个方面。生理肉体的健康成长是遵循人体自然发育生长的规律行事,而伴随我们的心理和道德方面的健康成长,需要在“和谐自我”的理念下经过不断的修炼才能达到。
3. 领悟和谐自我必然阴阳并存
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看,人的品质也存在阴面和阳面两重性,这种涉及品质方面的阴阳可称为人的“阴阳品质”,也可以称之为“人品阴阳之道”。个人的“阴阳品质”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种对立呈现的运动规律是在动态平衡的状态下不断运动,而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如果任何一方“消失或减少”或者“生长或增加”的太多或过头,超过了一个人的正常限度,必然破坏其品质阴面和阳面的相对平衡,从而也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因此,我们在修炼“个人品质”和“和谐自我”过程中,决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展开循序渐进式的修炼。重点应把握“阴阳品质”在动态中的平衡,即以提高“个人品质”质量转化为重点,分析社会环境、承认自我与他人的“阴阳品质”差异,强化“自我和谐”理念,结合各自不同的条件和基础,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缺点和毛病,结合初级“和谐自我”理念,从“个人基本品质”初级修炼着手,提炼出自己的基本良知,展开循序渐进的转化自我“阴阳品质”的修炼行为。
四、法则之四:掌握“四个必须”
1. 必须强化以“和谐自我”为主基调的“健康”修炼法
我们在开展“个人品质”修炼过程中,面对“行难”这条鸿沟如何去跨越?面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面对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如何化解?一个基本答案就是:运用“和谐自我”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和处理难题。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将“个人品质”理念与“和谐自我”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地运用“和谐”方法,实施以“自我健康”为标准的“跨越”行动,在自我和谐过程中提炼和感悟生活中点滴的幸福感。
2. 必须坚持“三个结合”把握与人相处的技巧
如果说,本人在《自我管理学》中构思的“十项个人品质”是做人的道德品质标准和要求,称之为一个人的“德”性;而“和谐”理念可作为一个人协调生存环境的相处道理,可称之为“道”性;那么,与人相处的艺术则可称之为“谋”略。我们在实施跨越自我的行动中,必须坚持“三结合”原则,将自己的“为人之德”、“为人之道”与“为人之谋”有机的结合,把握住与人相处的技巧,即以“法”相托与人相处,以“德”相托与人相处,以“道”相托与人相处,以“技”相托与人相处和以“利”相托与人相处的专业技能。
3. 必须学会提炼“和谐”心境
自我和谐的心境是什么?自我和谐的心境就是自己心理达到和谐的境界。事实上,“和谐自我”是一种人生的价值目标,是自我生命存在时表现出的一种精神价值状态,在这种精神价值状态下,个人的价值目标与自我人生过程的有机结合下得以实现。在一场自我的战斗中,通过提炼,既有利于自己的品质阳面战胜品质阴面,也有利于体现自我生命存在时“利人利己”的价值。提炼过程是一个“用耳去听、用眼去看、用脑去想、用心去体会、用胸去扩张、用智慧去总结”自我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的心理磨难与自我说服的过程,如说服自己去宽容他人,说服自己去接受他人,说服自己去尊重他人,说服自己去欣赏他人,说服自己坚持做人的信念等。
4. 必须“量体裁衣”设定合理的“自我修炼”台阶
2007年,我曾拜访某外语学校现已退休的老校长,我的老朋友汤先生,谈起有关“个人品质”培养、修炼等有关中国素质教育问题,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跨越,这是一个很难用文字解释清楚的问题,如何跨越?台阶有多少?标准又是什么?谁来评价这个标准?”我被他提出的一大串问题问住了。因为,我充其量不过是有一小点人生经验和体会的人,不要说什么研究理论的学者,就连研究理论的边也只能沾上小小的皮毛。然而,汤先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不时的在我脑海中出现。经过对“经济人”现象和人的欲望分析,本人认为,一个人在实施“跨越行动”的过程中,必须“量体裁衣”,设定合理的个人修炼台阶。这个“量体裁衣”指在本人的《自我管理学》一书中所提出了“个人基本品质、个人良好品质和个人优秀品质”3种不同的标准下,你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社会知名度、个人心理素质、个人对物质与精神价值的追求值大小”等不同因素,而确定自己的修炼台阶。
五、法则之五:做到“五个坚持”
1. 坚持持有理念
坚持持有理念,也就是坚定自己做人的理想和信念。如果说,确立了自我人生的“品质理念”,明确做人方向的第一步,那么坚持持有自己的理念就是做人的第二步。坚持持有理念就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修炼行动,在坚持中体现“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坚持持有理念,必须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坚持铁棒磨成针;必须抛弃好高骛远,坚持脚踏实地;必须防止急于求成,坚持持之以恒。在坚持中修炼自己的“忍受、英勇和创新”这3种能力,在坚持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意志等方面达到“诚信度、宽容度、正直度、冷静度、坚毅度和睿智度”相对高的程度;在坚持中增强了自己的“爱心、孝心、勤劳心、责任心、感激心、助人心、包容心、反思心和知足淡泊心”9种心境。
2. 坚持传播理念
坚持传播理念就是以自己实际行动传播。行为是实施“个人品质”教育最佳和有效的传播方式。通过以身施教、身体力行,通过从自我管理和自身做起,通过工作、生活其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点滴小事中,注重自我的“个人品质”修炼,并用自己的实际言行,感化、关心和帮助他人,使人们实实在在看到果实、品尝果实和享受果实。由于行为传播是“行之以悟、行之以理、行之以情、行之以法、行之以爱、行之以智,行之以教”实际感受式的传播,因此,行为传播是“以行育人、以行教人、以行感人”的最佳效果。
3. 坚持排除干扰
坚持排除干扰,不受他人和环境影响,也不受自己的惊吓。当我们面对规则空档、人类性格的进化、企业环境污染、部分权贵者行为欠规范、法制和法规尚未完善的现状,必须坚持不受干扰。实现自我人生的“品质理念”决不会一步达到,更不会轻而易举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人生磨砺,经过痛苦的劳其筋骨后而历练出来的。为此,实现理念必须坚持理念与自我现实相结合,设置合理的台阶,科学地分级管理和修炼。
4. 坚持循序渐进
坚持循序渐进包括:制定自我和谐的远期、中期、近期目标和任务以及具体部署。即经过确立人生三级修炼的计划,从和谐理念中提炼个人品质修炼的实用性。可以从以下3个阶段展开具体的修炼行动。
一是确立人生的初级“品质理念”。人生的初级“品质理念”可以设置为:“辛勤劳动、团结互助、做一个诚信之人。与人生的初级“品质理念”相对应的“个人基本品质”标准是:诚实守信、尽心尽责、勤劳勇敢、爱心互助和感恩图报”这5个方面。修炼应达到“个人基本品质”的“一度、六心”目标,包括“诚信度、爱心、孝心、勤劳心、责任心、感激心和助人心”。
二是确立人生的中级“品质理念”。人生的中级“品质理念”可以设定为:“完善人格、修炼品质、持之以恒、和谐自我”。与人生的中级“品质理念”相对应的“个人良好品质”标准是:诚实守信、尽心尽责、勤劳勇敢、爱心互助、感恩图报、正直坚强、宽容大度和冷静反思”这8个方面。修炼应达到“个人良好品质”的“二力、五度、八心”目标。即“二力”包括:“忍受力和英勇力”;“五度”包括:“诚信度、宽容度、正直度、冷静度、坚毅度”;“八心”包括:“爱心、孝心、勤劳心、责任心、感激心、助人心、包容心和反思心”。
三是确立人生的高级“品质理念”。人生的高级“品质理念”可确立为:“完善人格、修炼品质、持之以恒、和谐自我”。与人生的高级“品质理念”相对应的“个人优秀品质”标准是:诚实守信、尽心尽责、勤劳勇敢、爱心互助、感恩图报、正直坚强、宽容大度、冷静反思、睿智好学和淡泊知足”这10个方面。修炼应达到的“个人优秀品质”的“三力、六度、九心”目标。“三力”包括:“忍受力、英勇力和创新力”;“六度”包括:“诚信度、宽容度、正直度、冷静度、坚毅度和睿智度”;“九心”包括:“爱心、孝心、勤劳心、责任心、感激心、助人心、包容心、反思心和知足淡泊心”。
5. 坚持“健康”自我
“健康”不仅评价一个人自我和谐或者不和谐的基本标准,健康也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所追求的个人“健康”价值目标。“健康”自我是一种对自我人生观的认识和选择问题。一个人活在世上短短的几十年,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健康之路,一条是不健康之路。当你选择健康之路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坚持健康自我,就必须设置合理的需求台阶,因可行而行之,因不可行而不行之;坚持健康自我,就必须维护人权,学会尊重避免伤害;坚持健康自我,必须提炼爱心,学会宽容和理解;坚持健康自我,必须自治自律,在法度下伸展自己健康的自由空间。坚持健康自我,不仅有利于促进自己的“心理和道德”健康,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总之,当我们学会了在深度和广度上提炼自己的悟性,学会了“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式的识人处事方法,掌握了“和谐自我健康法”的渐近式情结思维方法后,才能透过对事物浅浮的表象认识,品尝到自己实实在在的具体行为的成果,享受到理性感知和认识带给你的快感;才能循序渐进式的把一些良好品质和习性逐渐渗透到自己的每一根血管和每一个细胞之中;才能通过自己拥有沸腾热血的躯体,手握小小的烛光灯,在照亮自己健康人生行路的同时,去帮助和照亮他人健康之路;才能看到众多盏烛光灯的汇聚,使全社会健康品质环境照明工程建设之亮光;才能“承”和谐自我之健康,“享”和谐自我之清福,“喜”和谐小环境之快乐,“过”和谐社会之生活,“看”和谐世界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