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示:寒冬已经来临,你感受如何?由于受地球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个冬季将是个相对以往更寒冷一些、时间也许会延长一些。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范围大洗牌格局,伴随着中国独立人格群的崛起,对我们传统的婚姻家庭观、上下级关系观、亲朋好友观及其有关的人生观念带来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团体、个人与家庭、个人与朋友、个人与个人、个人自我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个新课题、新要求和新挑战。
第一节 一个充满矛盾和竞争的世界变革环境
一、一个集世界矛盾为一体的经济全球化
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当“一体化”的全球市场在少数国家控制下,在世界道德缺失、道德责任缺失的环境下,资本和技术主宰了一切,“全球化”显现出严重的结构性和道德化缺陷,不可避免地伴随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使经济全球化处于危机和困境之中。一边是快速汇聚的世界财富,一边是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一边是重视经济增长速度,一边是忽略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一边是强调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一边是人为的操纵和控制行为等。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危机和变革的进程。一群不公正的人设计出一个先天不足的“全球化”,由于一味地重视财富积累忽略了财富合理的分配,一味地鼓励虚拟经济无节制性扩张而忽略了实体经济的良性改革,一味地奉行追求资本扩张追逐物质利益而忽略了民主社会下人的精神价值提高。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着“全球管理、国家管理、社会治理和道德责任”4个方面的危机。在这4种危机下,不仅要求国与国之间更加通力合作和加强协调,而且也加大了对民主变革的呼声,即国际事务需要民主变革,国家管理需要民主变革,社会发展需要民主变革。虽然,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改革和发展希望,但是,全球化的变革又将世界带进了一个危机重重的年代。处于这一历史变革时代的人们,无论你情愿或者不情愿,经济全球化不仅在改变整个世界,也正在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已经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推到了这一风口浪尖上,谁都躲避不了这一现实。由于一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必然要与国家和社会一起面对危机,一起承受磨难,一起投身变革和一起承担责任。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维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民主变革。
二、一个快速转型和转制的社会环境
由于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进程中,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过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体制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碰撞,这种多层次、多角度、持续性的碰撞,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为此,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发展机遇期,但各类社会矛盾也步入了矛盾的凸显期。凸显的社会矛盾,使人们坠入了深深的矛盾海洋中,道德危机,信仰淡漠,生存环境趋于恶化。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若想为自己创建一个相对和睦的生存小环境,必须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坦然面对身边的一切,冷静反思自己的言行。当你在追求公民权力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承担公民责任?当你在要求社会公平和公正时,是否也能诚信做人?当你在与他人交往时,是否持有不安全的感觉?当你在与他人相处时,是否释放伤害他人的言行?当你受到伤害时,是否有自我医治和疗伤的能力?当你焦虑浮躁时,是否用“和谐自我”理念支持自己?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这个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这个多变的复杂环境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何为自己创建一个和睦的生存小环境,不仅是对你社会适应能力的新考验,也是对你的社会生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一个飞速发展的竞争环境
中国社会告别农业经济时代,又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在这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的转型时期,社会的政治规则、经济规则、金融规则、商业规则、教育规则和道德文化理念处于新旧碰撞的动荡摇摆之中,一个整体性的社会不适应现象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期中,不仅呈现出政府管理方面的社会不适应现象,而且也呈现企业管理方面的社会不适应现象;不仅呈现出群体性的社会不适应现象,而且更呈现出个体性的社会不适应现象。
四、一个“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
经济全球化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存在诸多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使“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处于一种危机和困境中,给人们带进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之中。一个由不公正的人设计出的这个不规范的“经济全球化”体系,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全球金融风暴”。面对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金融环境”,它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正给我们带进了一个“危机四伏”不安全的生存环境中。虽然,从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的、发展的辩证观点分析,也许我们正处在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的必然阶段,也许这种“改革”带来的动荡和磨难是发展的必须过程,也许用世界发展史观点来说其积极性和进步性是必定的,也许在一、二个世纪或者若干世纪之后,我们身处的这21世纪现阶段会被后代历史学家们称之为“进步与变革”的历史发展时期。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诚然它有一百个“必然”的进步理由,也掩盖不了因“一个不健康的‘经济全球化’机制,催生了一个道德沦陷、信用缺失的‘国际金融体系’,而这个不规范的‘统一体’引发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金融风暴’”这一‘铁定’事实;诚然它有一千个“必须”的合理要求,也掩盖不了世界各国经济正在遭受摧残、人民正在遭受资产缩水的心理磨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正惨遭打击这一“既定”事实;诚然它有一万个“必定”的正确道理,也遮掩不了人类世界已陷入了一个“资本绑架下的社会环境、机遇误导下的风险环境、文明花环下的掠夺环境、人权维护下的侵犯环境、利益诱导下的欲望环境、诚信缺失下的道德环境”这一既不安全又不环保的“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之中。在这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只有膨胀的私欲没有世界的责任,只有疯狂的掠夺没有无私的奉献,只有权钱的交易没有道德和信用。
第二节 “内忧外患”环境带来的压力
一、来自于“内忧”的社会环境压力
1. 内忧来自于汇聚积累的社会矛盾
年青的中国社会,在磕磕碰碰中走过了60年生命期。在百年生命期中,我们几乎用了60年时间在第一个萌芽阶段和第二个生长阶段的初中期行走,并且还不能确定第二个阶段是否能够完整而又稳健地走完。虽然1992年至2007年的16年中经济发展速度是超前的,但前期积累起来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并未能及时解决和妥善处理。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在萌芽期和成长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必定会带到了第三阶段即成熟期一并解决。这时,人们看到的社会状态必将是:一边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一边是集中汇聚积累而成的社会矛盾。这就形成了我们的国家在诸多矛盾聚积的状态下快速运行,同时造成了社会不和谐的现实状态。
2. 内忧来自机遇和风险并存
对于中国来说,今后的20年将步入快速成长和成熟的阶段。这20年在百年周期内,既是一个发展的时段,也是一个困难的时段;既是一个机会时段,也是一个危险时段。在这一阶段内,机会与风险并存。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平稳而又协调地跨越这个阶段,那么,在这之后将出现一个更加繁荣昌盛和进步的中国。反之,如果这个阶段不能走好和走稳,那么,中国社会将会出现僵化、退化变形甚至裂变,现在看似繁荣和昌盛的局面也只能是昙花一谢。
二、来自于“外患”的世界环境压力
1. 外患来自于周边环境和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国家
我的“博客”好友“东东”带着强烈的为国忧患意识尖锐地指出,“和谐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美好的大同世界理想来宣传还可以,但是,目前绝对不能当真!”为什么不能当真?本人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国”利己本质特性,制约了国与国之间基本的“和平相处”条件。从周边国际环境来看,领土纠纷、资源开采纠纷、扩军与核武器等问题,时时刻刻威胁着我国的领土安全。对于2008年3月14日西藏发生的暴乱事件,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极尽歪曲事实,用我们外交部的话说大概就是阴险和敌意暴露无遗!面对诸多不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增加外患意识,决不能掉以轻心。然而,我们也应该悟到政府之所以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目的是为了中国争取时间,求得片刻喘息机会,加快国家的经济建设步伐,尽快壮大国家实力。
2. 外患来自于世界大战不可预测
当本人呼吁增加对内忧外患意识之时,还想提醒人们时刻关注和警惕世界大战的某些前兆。因为,“经济国”的利己本质,必将产生“损人利己”的行为。我们决不能忽略在21世纪的100年之中,也许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突发而来的世界某一事件而引发世界大战。虽然没有人愿意看见世界大战的爆发,但谁也不能保证这种事在这100年内一定不会发生的!
第三节 整体性的社会不适应现象
一、因为不适应,政府支付较多的“制度”摩擦成本
中国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从1978年至2008年,社会经济改革已经走了30年的路程。在这30年之中,从计划经济社会到市场经济社会;从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到实施经济体制转轨,地方分权管理到中央集权管理;从经济规则体系改革到金融规则体系改革,从股改到资本市场股权分置等的改革,在新旧管理体现和观念的碰撞下,一些政府执行部门缺乏“全国一盘棋”的正确认识,存在缺少社会责任意识和对社会改革适应能力差的现象。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脚步声中沿着渐进式的改革步伐,政府既支付了合理的“协约成本、适应成本”等必要的摩擦成本,但也在失误中逐渐暴露并承担了因改革不合理、不全面、不公正而产生的“资源浪费成本、环境破坏成本、贪污腐败成本、社会不公成本和创新滞后成本”等不必要的摩擦成本,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连带成本。在这些成本中,有的是当代人支付上代人的“还账成本”,也有的是我们当代人准备转嫁给后代人的社会“遗留成本”。
二、因为不适应,企业支付过高的“发展”摩擦成本
中国经济变革推进了企业的改革和向前推进。企业在各种力量的相互博弈中,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不少企业学会随着改革的发展步伐而迅速调整,赢得竞争优势,呈现出产品的优势,造就了企业辉煌历史。30年的改革路,集中体现出企业变革是一种模式与体系的转型,从国营企业内在系统的蜕变,到私人营业自我的超越。在对旧有模式、体系、系统的破坏同时,在必须创造性地建立新的模式、体系、系统面前,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管理理念和观念等制约,不仅缺少社会责任意识,还存在角色冲突、规范与效率矛盾、理性与习惯冲突、规则与活力矛盾等现象。有的企业成功依赖于企业家个人之成功,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随着个人思路而动作,以“人治”替代“法制”;有的大型国企虽然流程规范、制度健全,但面对变化多端和莫测的国内外经济市场,却又受这些规则和制度束缚演变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也有的国家控股企业,受体制和管理制度约束,单“为变而变”的在政府灵魂下的“为改制而改制”式的企业行为,就付出了巨大的“制度摩擦成本”,而又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三、因为不适应,个人支付较多的“伤害”摩擦成本
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变革,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习惯、碰撞着我们的传统理念。面对社会阶层为各自利益的相互博弈和对擂中,因为不适应,个人支付过多的“伤害”摩擦成本。人们在“他伤、伤他和自伤”环境中相互抵触,在其夹缝中寻求生存。有的人为日常点滴小事而碟碟不休地争吵;有的人因看法不一而随意顶撞他人;有的人因触犯某人的利益而被他人报复;有的人因一句话冒犯他人而受到反击;有的人因受他人报复而产生自殘自伤心理等。因为“伤他”,从而又召来“他伤”;因为“他伤”同时从形成“自伤”。人们在“伤他、他伤和自伤”恶性循环下,产生了严重的相互对抗和抵触情绪。
四、2008年面临诸多灾难不适应
2008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和多秋之年,2008年我们承受多种灾难。对于年青的中国来说,前16年带来的成果是如此让人欢快。然而,灾害就在这欢乐声中出现了。年初的雪灾、3月14日********事件、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持续一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加之全球能源石油价格飞涨、飞涨的物价、持续下跌了近一年的股灾等。诚然,苦难中也伴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殘奥会带来的暂时欢乐,但与社会经济面临的困难相比,与人们正在承受的灾难相比,与个人资产大幅缩水的现实相比,这种暂时的欢乐与灾难的痛苦并不成正比。当许多人还未分享到蛋糕或还在等待分配蛋糕时,飞来的横祸就降临到人们的头上。人们的资产在缩水,人们的财产受到侵犯、人们的生存安全遭到威胁。多种灾难在这短短的一年内打击了我们这些还没有来及得准备好的人们。有人说,严冬已经来临,既然如此,请问你过冬的防御用品是否准备好了?请问有关责能部门防寒的措施准备好了么?种种迹象表明,尚未准备好。因为没有准备,雪灾形成的交通堵塞造成数以千计的人不能回家;因为没有准备,不少人的资产缩水近70%之多;因为没有准备,因地震而倒塌的校舍让许多孩子失去了生命;因为没有准备,人们缺乏灾难中的自救能力;因为没有准备,我们的许多改革措施仍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势态缓慢地进行;因为没有准备,我们的一些民族工业面临被国际集团快速收购的危机;因为没有准备,不少身处要职之人还未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和社会责任。总之,无论从政府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个人的社会生存角度来看,因为没有准备好,社会适应度呈下降趋势几乎触及到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和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渗透性的影响制约了我们每个人正常的生活。
第四节 创建和睦相处环境的现实意义
一、创建“三位一体”的和睦生存环境
何谓“三位一体”的和睦生存环境?“三位一体”的和睦生存环境指“通过安定有序的生活环境、融洽和睦的工作学习环境和友善和睦的相处环境,并集中体现在和睦的生存环境之中”。站在和睦生存环境的角度看,“三位一体”式的管理缺一不可。和睦的生存环境不仅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安定的基本生存大环境,还需要企业类团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与融洽和睦的生存中环境,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他人提供一个和睦相处的生存小环境。这里,我们先不谈国家创建良好的社会生存“大环境”、以及企业类团体创建良好的社会生存“中环境”这两个方面的责任问题,仅此就个体人角度,谈谈提供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环境,这些涉及到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自律、自助和他助等问题。
二、为自己创建一个和睦相处的生存小环境
面对诸多的“内忧外患”因素,我们不是伟人而是一个凡人,因为是凡人,不可能扭转乾坤,不可能杜绝股票的下跌,不可能制止灾害的发生,这种“不可能”就是凭个人的力量是达不到的。然而,处于现实中的你,最实际的这点事应该尽量争取去做,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创建一个和睦相处的生存小环境,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生存小屋”。生活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压力,生活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磨难,生活还给我们带来许多苦难和不幸,面对一些现实矛盾和问题,任何人想躲也是躲不了的事。大灾之际,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是“自救、自助和他助、他救”。人生苦短,当我们生命存在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增添压力和不快呢?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也许在我们之中的一代人,或者两代人甚至也可能是三代人身上,会出现更多的意想不到的灾难。灾难中,身临其境的我们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尽量在自己生命还存在的时候,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生命质量,珍惜他人的生命和生命质量。与人友善和睦相处,既为他人创建一个和睦的生存小环境,也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生存小屋。灾难来临,既然我们躲避不了,只有去勇敢面对。面对这些不由自控的灾难,生活也许会艰苦些,日子也许会难过些,物质生活质量也许会降低些,但一个和谐的生存小屋是我们的避风港,一个和睦和生存小环境是我们疗养院,在这一小片相对和睦的净土上,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许会充实些,心情相对也会愉快些。我想,这种苦中捕捉和寻找一种自我快乐的感觉,可以称之为重视眼前的健康、抓住幸福的感觉和提炼自我人生的一种收获吧。
三、打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什么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里的“一亩三分地”包括:“一亩”意指自己的一个生存小环境,“三分地”意指自己的“工作学习环境、家庭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环境”三个方面。无论环境劣与优、好与坏,恶劣的外部环境仅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的。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去适应环境。既然必然适应,为什么不高高兴兴地去面对、去适应?试问,一个人如果在外面受气,为什么回到家里还要找气受?请想一想,就算你在外打不过别人,但也不能打自己人出气吧?这就是说,虽然我们面对大的生存环境不好,但自己生存的小环境总得把它打理好,总得建造一个可遮风避雨的居住小屋吧。创建自己的生存小环境犹如打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每天必须面对的事和交往的人,就是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如何,你的日子苦也过,愁也过,乐也过,哭丧着脸也要过,怨天怨地也要过,骂骂咧咧还是要过。日子总得过下去,人也得做下去,路还得走下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和和气气地相处一起走下去呢?
四、打理好“一亩三分地”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有人曾经问我,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存在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危机,我们个人能做些什么呢?事实上,分析形势为了明白大道理,而落实道德最终还是体现在小事上。因此,我认为最现实的就是把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创建好。这是大道理中的小道理,是无道理中的有道理。因为,和睦的相处环境不仅有助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短暂的生命质量;不仅浸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而且还沉淀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习惯上。比如说,对于家庭而言,家庭的进化拓宽了每一家庭成员经济上、人格上更大的独立空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亲情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责任关系等;对于与他人关系而言,同事关系、朋友关系、雇用关系、客户关系、邻里关系等,无不体现出一种相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形成后的新型关系。这些由于民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每天必须面对的、也是最现实的“一亩三分地”。如果说,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这一小块自留地种好了,社会这一片土地也就不会荒废了。事实上,在社会这片土地上,我们每个人也只是一颗草、一棵苗,当我们一边耕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边在自己种自己的同时,撒下了服务于社会这片土地的辛劳和汗水,并为和谐社会添了块砖、加了片瓦。这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自己去感受每一个生活过程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第五节 和睦相处应遵循的原则
一、和睦相处加强自律
所谓个人“自律”,就是指遵循法度,对自我言行加以约束。遵循法度,就是要遵循法律法规、加强个人品质修炼,按照做人的行为准则行事,按照做人的基本良知和规矩待人处世。这些既体现在一个人的自律上,又体现于自我管理上,反映了一个人修养自身的基本道德品质秉性。当我们为他人提供了友善相处和睦的环境后,事实上自己也同时分享了这种友善带来和睦的氛围,享受了融洽和睦环境而带来的轻松愉快心情。正如我的“博客”朋友“百忍堂君”在“生活感悟”一文中指出的每个人都“不能强迫别人爱自己,只能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当一个人“对别人关心帮助得越多,自己得到的帮助也会越多”。如果说,和睦相处是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手段和方法”,它是抵御“内忧外患”风险带来的侵袭。那么个人“自律”恰恰是守护这一和睦环境的忠实卫士。个人的自律行为,有助于帮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过程中,在对外部信息“传递、接受、收集、处理、储存和发出”处理过程中,确保个人“自我和谐”保护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二、和睦相处体现责任
和睦相处体现出一种责任,犹如联合国卫生组织所要求的,每个国家都要承担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那样,你只要与人打交道,就必须为自己说出的话或做过的事负责,就应该有承担创造和睦环境的责任。为何这么说?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道德品质环境的空气质量,是由诸多个体散发出个人品质气息汇聚而成的。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只要你与他人相处,你就会散发影响他人清爽或污渍的气息。然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反映出个体的认识和行为并不在同一标准或水平线上。所以,责任功能表现在接受和释放上,从和睦的本意出发,我们就要启动“自我”责任调节器,运用“和谐”功能,进行自我协调处理。
三、和睦相处确保安全
和睦相处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是“安全环境,互相不伤害,相处融洽”。“安全”意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会出事故。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和睦相处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为他人提供安全的环境,二是为自己营造安全的氛围。如果说社会和谐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那么和睦的生存小环境必须通过自律自治来保障他人安全和自我安全。创造一个安全的和睦相处环境,即不伤人不仅是他人安全的需要,也是确保自我安全的需要。为了他人安全和自我安全,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冲撞,反对过于激进的冒险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是一种对他人的伤害,是一种不安全的行为。
四、和睦相处求同存异
和睦相处并不等于没有矛盾,积极主动地正视我们周围存在的矛盾,力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协调问题、化解为矛盾,尽量把那些大矛盾化解中矛盾、中矛盾化解为小矛盾、小矛盾化解为无矛盾。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认识矛盾、承认矛盾、化解和协调矛盾,将矛盾降到最小的限度内,这就是生存小环境和谐之道理。和谐自我,需要一个坚实的合作基础,要维系合作,必须修炼个人品质,学会与人相处。所谓与人和睦相处,首先做到不去伤害他人,做到一是学会欣赏他人,二是学会承认差异,三是学会善于包容。任何人,无论你地位多高,财富多少、成就多大、经验多少,必须容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因为人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条件的人,应互相取长补短,在求大同存小异求生存中和睦相处。共同相处尽量注意不要去伤害他人,杜绝有意伤害,避免无意伤害。不去伤害他人,也就是保护了他人,保护他人就等于保护了自己。
五、和睦相处学会欣赏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吸收他人的优点,融合他人的缺点。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着习惯差异、文化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认识差异,这些差异给我们带来了矛盾和摩擦。对此,若想处理好这些矛盾和摩擦,在与人相处时达到和睦,首先必须学会欣赏他人,在欣赏他人过程中释放自己的诚意。欣赏他人的过程也就是增加对差异的共识、学会协调差异、争取“和为贵”的过程,其目的是共同保护在同一空间下的生存环境,以减少因差异引起的摩擦和矛盾。总之,当我们持有“和而不同”的观点,睁大欣赏他人的目光而善待他人时,必然反映出异而不斗的胸怀,并在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中相辅相成和睦相处。
第六节 和睦相处应掌握的专业技能
创建“和睦相处”的生存小环境,是衡量我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程度的基本标准。那么,我们如何学会与环境的相处呢?如何创建一个“利人利己”的和睦相处环境?本人认为必须坚持“三结合”原则,即“为人之德”、“为人之道”和“为人之谋”原则。同时在此原则下,学会运用“以法相托、以德相托、以道相托、以技相托和以利相托”与人相处的专业技能。
一、以“法”相托与人相处
以“法”相托与人相处,指以“法律和法规”为准绳与人相处。
一是以“法律”为依托”,遵纪守法、自治自律和提醒帮助,不能随波逐流;二是以“人权”为依托,尊重他人,让人讲出不同意见的话,尊重他人合法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力,三是以“安全”为依托,避免伤害他人;四是以“尊严”为依托,既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五是以“洁身”为依托,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二、以“德”相托与人相处
以“德”相托与人相处,指以“道德”为基石与人相处。坚持以“为人之德”这一做人基本良知与人相处,表现在本人的《自我管理学》中提出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之中,包括“诚实守信、尽心尽责、勤劳勇敢、爱心互助和感恩图报”这5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必须持有自己的基本良知与人相处。即以“诚实守信”为依托,与人相处以诚相待,做到不虚伪不做作;以“责任”为依托,与人相处用心尽责,用心做人与做事,用心尽到对家人、对朋友和对社会的三重责任;以“勤劳勇敢”为依托,如果说“勤劳”是“弓”,而“勇敢”就是一支“利箭”,这支只有“勇士”才配备的“利箭”,射出了一个“不卑不亢”人的精神,表现在不欺负弱者也不畏惧强者,不分尊卑平等待人,为坚持做人的原则而无所畏惧;以“爱心互助”为依托,与人相处须有“爱心”,在力所能及前提下,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以“感恩图报”为依托,与人相处遇事沉着冷静,面对现实问题和矛盾,勤于冷静反思,保持自我心情平和,善于战胜自我和缓解外界压力。遇事沉着和冷静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和修养水平。冷静的人遇事沉得住气,不轻易感情用事,善于原谅他人,持有宽容大度之胸怀。
三、以“道”相托与人相处
以“道”相托与人相处,指坚持“为人之道”与人相处。在“和谐自我”的理念下,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坚持“尊重他人、保持距离、承认差异和区别对待”的与人平等相待原则和与人友善相处的方法;坚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利益共同”的相互依存关系,实现人与人相处中互惠互利。“以‘道’相托与人相处”必须在“德”的前提下展开,在自己基本“良知”的衬托下实行其一系列“道”的规范化。即这个“道”一不是为了别人而设计,二不是为照亮他人的引路灯,却实实在在是为了你自己。这就是“和谐自我”之“道理”,包括“自治自律、诚信友爱、勤劳尽责、安定有序、淡泊睿智、健康向上、求同存异以及社会适应度强”这8个创建和睦生存环境的方面。最终目的只是一个,即“和谐自我”,尽量延长人的短暂生命,以健康的身心,使自己的一生尽量过得幸福快乐,不枉为做人一世。
四、以“技”相托与人相处
以“技”相托与人相处,指以“为人之谋”的技巧和艺术与他人相处,即必须学会团结更多的力量,学会释放诚意欣赏他人,学会承认和关注他人,学会捕捉与人共处的和谐因素之灵感,尽可能团结多数人,修炼火眼看准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平和谦让他人。当你与他人对话时尽可能做到平和,在语言气上注意不伤害他人,在用词上避免过激过猛,在态度上尽量平易近人,在感情上真实而不虚伪或做作等。二是善于关心欣赏他人。与人友善相处,欣赏他人也就是说必须给他人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你周围的人或者相对弱势的人有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那怕是不中你的意,最好也让他人尽量表达出来,让别人把话说完。三是善于理解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釆取角色对换的方式换位思考。同时,避免强迫他人接受你的观点和做法,既要尊重别人不想做的事或说的话,也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领域不受你的侵犯。四是善于坚持基本良知。与人和睦相处,并不等于舍弃一个人的良知,放弃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你为迎合他人舍弃自己的良知而去附和其意,这是反映你已与之同流合污,也只能达到虚假和睦而不是实质上的和睦,其结果,最终是自我不和谐。当与一个人的良知相背离时,你可以保持沉默,在沉默中把持自己的良知不受侵犯,在沉默中坚持做人清白的原则。五是善于对人释放诚意。释放诚意也就是始终不渝地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向他人表述,如在表述过程中传达你的诚意,在传达中阐述你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在阐述中明确表示无妨碍或威胁他人的安全,在明确中再一次释放你的诚意,描述最终双赢的良好结果。
五、以“利”相托与人相处
这里的“利”,包括“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两个方面。以“利”相托与人相处,指以“利益”为基础与人相处。本人在“解剖经济人现象”这一章中曾阐述“‘追求自我利益’的特性,集中表现在“经济人”特有的‘利己’本质。也就是说“经济人”待人处事是以‘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或‘如何取得最大化的利益’为主要目的”。由于“经济人”受这一本质特性制约,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相处过程中,基本上围绕这一特性展开。如有的“经济人”,采取“损人利己”的方式与人相处;有的“经济人”,采取“利己大于利人”的方式与人相处;也有睿智的“经济人”,以“利人=利己”或者“利人多于利己”的方式与人相处;更有极少数持有高尚而又崇高品德的“经济人”,以“损己利人”的方式与人相处。围绕“经济人”不同的相处方式,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在生活中,出现持以下面两种不同的与人相处方式的人在你生活周围时,你将会作如何选择呢?例如:在经济交往中,一个是“出手大放的大度大气”之人,另一个却似“算进不算出的‘铁公鸡’”式的小气之人;在语言沟通交流过程中,一个是“和蔼可亲、问寒述暖”关心你的人,另一个却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人;在精神生活及沟通中,一个是“关心、欣赏并尊重”你的人,而另一个却“冷漠、自大并藐视”你的人,如此类形式等等。这里,我可以明确的说,对于绝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择前者相处而不是选择后者相处。因为,作为一个“经济人”,谁都愿意与一个保护或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利益的人相处,而不愿意与一个占自己便宜、损害自己的物质或精神利益的人相处。
第七节 满足需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客观环境给人们带来了内忧外患的不安全压力,工作和生活又给人们带来了迷惑和担忧的压力。人们对这个多变的世界和社会环境越来越不适应,长期处于迷茫的状态。在工作、生活和环境这三重无安全感的压力之下,我们如何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呢?事实上,对于平凡百姓而言,所谓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蕴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在处理每一件具体而又平凡的小事中经受适应能力的考验,在诸多平常小事的积累中汇聚和提炼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单就这个“社会适应能力”而言,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多层次来看。但是,无论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哲学的角度,我认为最终还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角色到位适应生理需求
人活一世,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每个人必然在这个社会中担任多种角色。在家中必定担任父母或子女、妻子或丈夫、长辈或晚辈等不同角色;在工作中必然担任管理者或被管理者、上级或下级等不同的岗位角色。当你行走在人生长廊中,也必然会产生同路人、陌路人和擦肩而过之人等不同角色。事实上,角色的出现,既源于人的生理需求,又作用于人的生理需求。当你担任了某种角色时,也就是说明在社会某一空间上被你占据了一些相关联的位置。这些位置只是为你提供了一个基本生存的据点,据点内是空荡荡的,当你在担任不同的角色及占据了不同位置后,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吃、穿、住等基本生理需求。虽然这类生理需求是人最低级别的需求,然而当人们未能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对于这类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度是不可能降低的。如何满足自己合理的生理需求呢?其关键之处取决于自己角色定位和角色责任问题。这里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寻找合适的角色位置。如何寻找合适自己的位置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首先必须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你适合什么或干什么;其次,才能谈你喜欢什么或干什么。二是设置合理的需求欲望。合理的需求欲望必须遵循“知可行而必行之”与“知不可行而不行之”的原则行事。如果“知不可违而违之、知可违而不违之”,必然出现自我的失败结果。三是行使权利承担角色责任。由于个人社会角色多重性定位,因此,各个角色其特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不同。在家你的角色是父母或者子女时,你就要爱家,尽家庭成员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并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你若是儿女,那你就应尽儿女对父母的孝心和憺养父母的义务并承担责任,你若是父母,你就应尽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义务和承担责任;在单位你的角色是个员工或者管理者,你就要做到敬业爱岗,行使你的工作职责范围内的权力和工作义务并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作为公民,你就要爱国爱社会,行使你的公民权力,尽心做好为社会建设和服务工作,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公民社会责任。因此,当我们认真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多种角色的关系,并在行使自己角色权利时对其角色责任尽心尽力,那么,在满足你相对满意的工作报酬、和睦舒适的家庭生活等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也必定激励和促使你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
二、提供“安全”产品适应安全需求
避免互相伤害,确保安全,为他人和自己提供安全产品。需要自我安全,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冲撞并反对过于冒险。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此,必定产生认识和行为不在同一个水平线或标准上的差异。尊重的前提必须认识差异的存在,承认对事物有反映强弱的差异,承认自己处理不好的事实,承认自己偏爱的性格,允许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存在,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伤害别人、不给他人带来不安全造成伤害。”你自己怎么做是你的权力,做伤害或损害了别人,却是不道德和失良知的。不伤害他人包括:不随意对他人发脾气,不随意对他人黑下脸翻白眼,不随意传话搬弄他人是非,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等。不要用现实抱怨生活,不要刻意压抑自己和打击他人。没有人有必要因为你的存在而要刻意改变什么,改变的只能是你自己!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去适应环境,控制情绪尽量不要伤害他人,尽量控制出现“黑脸”,让人说话给他人一个表现机会,用你的阳光心理温暖他人,力争捕捉他人的长处,给人一个安全感,用你的健康理念带动他人,学会及时卸压。
三、提供“尊重”产品适应尊重需求
所谓“尊重需求”既包括对个人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一种感觉,同时还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因为有了这种尊重需求,所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存在不少人为追求名誉和地位而拼搏,所以必须和谐自我学会妥协和谦让,所以必须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一个尊重他人的人,同时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是当你尊重对方还是对方尊重你,都会促使双方的自信心增强,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也是有价值的人。反之,你反对他人说话,顶撞他人,不但伤害了对方,使他感到沮丧、不安或烦恼,对方的反击,又会造成你自己的沮丧、不安和烦恼。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也有的人给予他人的尊重并不真心,而经常用虚情假义的言行表达,这样也会给他人构成“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他有什么企图?”等心理威胁和不安全的感觉。尊重,必须用心去尊重,既要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既要欣赏他人的优点、寻找他人的长处,也要欣赏自己的优点、寻找自己的长处;既要尊重自己的“话言权”,也要尊重他人的“话语权”;既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也要反思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既要接受他人的性格缺点,也要接受自己的性格缺点;既要修整自己的品质缺陷,也要抵制他人的品质缺陷。
五、学会和睦相处适应社交需求
所谓“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在第一需求和第二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为此,与人和睦相处,必须学会与人共事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的性格缺点相处的技巧,学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一个好相处的人,必定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最佳的和睦相处的生存环境。和睦相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友善交往中,表现出你是一个好相处之人。于丹教授在谈《论语》一书中,曾提起君子是“善良之人、伟大高尚之人和好处事之人”这三条标准。好处事之人也就是好相处之人。怎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相处之人”?即是一个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拥有和睦相处而融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度之人。一个好相处的人,面对不同性格、认识、文化、社会地位和财富等差异人群,通过对他人“注入”自己的“爱心”,并通过睿智将其爱心融入“宽容和大度”的智慧之中。当你在生活、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中成为一个好相处人之际,也就是你已经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之时。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相关联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生活,导致心情不愉快、情绪波动大、工作效率低等情绪低落现象。我们必须意识到,当和睦相处不仅为他人提供安全的相处环境,也是为了自己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为自己的社会需求提供一个和睦的相处环境。我们不仅要重视为自己提供社交往来的机会,也要重视为他人提供社交往来的机会。作为一个家长而言,如果你的孩子具有努力追求满足社交需求的性格,则应采取理解、支持、赞许或引导的态度,这样,这类需求被你认同与接受后,你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也会缩小许多。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而言,如果你的下属大部分是属于努力追求满足社交需求的人群,你就应组织有关的团队活动,帮助他们制造一定的氛围和创造一定的条件,以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
六、提炼幸福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一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程度,表现在对环境感觉情绪和心理的感受上。这种在情绪和心理的反映感觉,实质上是反映对幸福的一种感受。人的一生追求什么?当然是追求幸福,而幸福又是如何体现的?无非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满足程度来体现。也就是说一个人对“钱、权、名誉、地位、情感、爱情、****”等欲望实现后的感受。
1. 人们注重对“结果”的感受
一般来说,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有两种形式。一种幸福是梦想实现了,追求达到了,另一种幸福则是享受过程。事实上,人们往往注重对结果的感受,如当你希望的目标实现了、需求的东西拿到了,就会有一种因成功而带来的喜悦、高兴和愉快,从而产生了幸福感觉;当你的希望未能实现,需求的东西没拿到,或者想做的事情失败了,又会因这些挫折而感到痛苦、烦恼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2. 人们忽略了对“过程”的“幸福”享受
人们片面地注重对“结果”的幸福感受,却常常忽略对“过程”的“幸福”享受。如果说,结果是某一个点上的问题,而过程就是全方位面上的问题。我们既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月有阴阳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都会遭遇不同的失败和挫折,挑战不同的灾难和危险,承受不同的痛苦和压力。然而,无论怎样的灾难降临,无论怎样的失败挫折,生活始终要继续,日子总要过下去。每个人过日子,总会有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虽然不高兴的事很多,但你可少去想;高兴的事再少,但你可以常想、常念、常回味。只要你在自己的心里用放大镜把这少许的高兴事放大、放多,那么高兴的事也就会多起来。如此一来,你得到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也就多了。
3. 提炼对“过程”的幸福感受
为了自己心里得到更多的快乐,提炼出更多的幸福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在生活的每一时刻感受高兴的事,在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中提炼每一过程的幸福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提炼自己人生幸福的最有效感受。这种幸福的感受既体现在彼此关爱中,也体现在彼此友善中;既体现在彼此包容中,也体现在彼此欣赏中;既体现在彼此尊重中,也体现在彼此的帮助中。久而久之,你在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过程”积累起来幸福享受,长此以往你的社会适应能力焉能不提高?
4. 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
所谓自我实现需求意指一个人通过潜能发挥而实现自我目标。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不仅有独立处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持有相对的自觉性能主动处理身边的矛盾,而且其独立处事过程中不受他人的干扰。若想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你就应该在某个方面去满足其他人的需求。同时,自我实现的人会产生过分注重对最高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以至于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现象。满足个人的价值需求有两种境界:一则是我注于“价值”,一则“价值”注于我。我注于“价值”表现在自己坚持持有个人品质理念,和谐自我和健康人生理念,展开持之以恒的人生价值修炼全过程。价值注于我则是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会贯通,表现出一种既张又弛的最佳状态。人的“爱心和包容心”通过我注“价值”中修炼而出,人的睿智更多的是在“价值”注我中融合,呈现出来一种真正的对外适应对内协调的“和谐自我”状态。
第八节 和睦相处提升“人权品质”
一个人的自我和谐是提升自我“人权品质”的根基,只有当你自身达到和谐了,那么,你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必定也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权,也就会收敛自己,避免伤害他人的言行,才能为自己和他人提供一个安全而又和睦的生存小环境。如何在和谐自我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人权品质”,达到最大限度的与人和睦相处呢?本人认为主要可从以下6个方面做起。
一、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自治自律行为
虽然,目前的社会法制状况还不尽人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们相信社会法制也将趋于完善。为此,生活在法制社会里的人们,知法、懂法和守法是必须的一种生存条件。当然,你不一定是法律专家,但你可以咨询法律顾问。你做任何事时,在自己的大脑里第一个反映应该考虑“是否合法”。同时,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对自我的言行严加限制和管束,不随意放任自己。
二、增强责任意识,提供安全的相处环境
责任意识包括经济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意识。从发展趋势看,今后的社会,公共责任意识以及因公共责任而出现的公共服务意识的增长是未来民主社会的基础。因此,一个人不仅要对工作和家庭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不仅要做好份内的事,而且要以襟怀坦白之心,勇于承担责任后果。安全是什么?安全就是不去伤害他人。这不仅仅是流血的伤害问题,还包括口无遮拦、随意出口、嚼舌等用语言伤害行为。
三、增强尊重意识,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合法权力
尊重包括尊重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质量两个方面。尊重生命体现在人活着时的尊严,尊重生命的质量体现在人活着的意义。尊重就是对尊严的维护和对人权的重视。尊严代表什么?尊严代表对人权的尊重,尊重人权必须尽最大努力地去维护它。对人权的尊重既要尊重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说“人的尊严是人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东西,人的生命意义是由人的尊严和人的社会贡献决定的,而不是由物质财富的多寡决定的”。在法律的范围内力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是一种尊严,维护尊严首先必须确立权益的合法性,然后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诉讼,这是世界人权宣言赋予每个人的权力。
四、增强价值意识,着力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
价值意识包括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进入21世纪,生物、生命和基因技术、纳米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将破土而出,知识和能力方面竞争会更加激烈,社会对个人知识水平的宽度和能力的强度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不仅要勇于进取和探索,努力学习新的科技知识,还要擅长动手掌握实用的技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己处理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以达到较理想的物质财富;而且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精神价值,在取得“经济人”合理的物质收益下,注重自我的精神收益价值。
五、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自我发展中的安全系数
随着全球经济化和社会不平衡的发展,虽然机遇在增多,但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注意趋利避害,维护好自己的安全和与他人相处的安全环境。增强风险意识,包括增强决策风险、投资风险、就业风险、交友风险和与人相处的风险等。比如说,“全球化”下的“经济人”,在价值观念、行动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当我们置身在一种全新社会状态下,经常会因工作、生活和学习过于紧张影响自己的情绪,也经常会被孤独、焦虑和压力所纠缠而不得脱身。这时的你更应该注意相处的方式和方法,尽量克制自己不要用过激或过于猛烈的情绪与他人说话,避免不与他人发生争执,做到用平静和温和的语气心平气和对人说话,避免把自己不好的心情和情绪转加到他人身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六、增强和谐意识,力争创建一个和睦的生存小环境
全球化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人将活得更累。在与人相处和合作过程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加强自我修炼,充分挖掘自己的道德良知和潜力,妥善处理与人的分歧和摩擦,消除他人对自己的疑虑和担心。“和谐自我”表现在善于化解和改善与他人紧张的合作关系。这就是为他人创造一个和睦的生存小环境,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创建友善相处的和睦生存环境,并不等于放弃原则“拉山头、搞帮派”。如何创建和睦的生存小环境?也就是说,必须改变原有的轻视他人、苛责他人的习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尊重的眼光审视他人,以宽容的心境理解他人,以博爱的情感欣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