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文学探谜
30114000000016

第16章 《三国志》是断代纪传史吗

《三国志》,断代纪传史,西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陈寿,生于公元233年,卒于公元297年,字承柞,西晋史学家,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陈寿早年拜史学家谯周为师,攻习《尚书》、《春秋》三传,精读《史记》、《汉书》。在蜀汉时,曾为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他为人正直,因与宦官黄皓不和,而使仕途连遭挫折。蜀汉灭亡后,陈寿成为一介布衣。

《三国志》全书共65卷,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记述了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从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近100年的历史。此书别具一格。它约成书于晋惠帝时,时人推崇作者“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后人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在史学上有较高的地位。

作品写人叙事详实生动,取材审慎,文笔简洁,各传中选录的一些文章也颇有文学价值。据有关资料记载,《三国志》面世后,即有夏侯湛自毁《晋书》的故事。它对后世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小说、戏剧,特别是对《三国演义》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官方人士必须修读的“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即东汉末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时期。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划定,史学家们观点不一,一般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划分,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废汉帝,建立魏国,为三国开始年份。到公元280年,司马炎打败吴国,建立西晋王朝,全国又恢复统一为止,共61年的时间。第二种划分,是以曹丕建立魏国开始,到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共46年的时间。还有一种划分,即把三国上推到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魏国羽翼丰满,汉朝名存实亡、风雨飘摇之时算起,终于公元280年,晋灭吴为止,则整个三国时期,即达84岁高龄了。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狼烟滚滚,各地军阀割据称雄,连年征战,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一段漫长的相互攻战兼并过程,最后只剩下魏、蜀、吴三家势力强硬的对手,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点上来说,三国的出现较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是历史的一个伟大进步。陈寿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于是修《三国志》。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推崇备至,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对失街亭及“将略非其所长”等也不讳言,既不以私情命笔,又能扬其善而不引起短缺。对于曹操的描写,挟汉献帝迁都许昌,他用史笔点出是董卓等人出的主意,记述了曹操受命为魏公、魏王的真实过程。但对司马懿受禅代魏的描写在《魏书》中只用“如汉魏故事”五字,足以令人深思。

由于陈寿在撰写《魏书》、《魏略》时,是秉承司马懿意旨所写的,所以书中在个别记述上也存在一些失实之处,如诬称曹爽有“无君之心”等等。《三国志》中还将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失败,都归于大命,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皇权神授的观点。此外陈寿担任过巴郡的中正官,这种品评人物的习气对《三国志》中人物的价值观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如对历史人物偏重于他们的才华和胆识方面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