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文艺探谜
30112300000014

第14章 “二黄”源于何处

在京剧唱腔中,有一种主要板式被喻为“二黄”。这是喜爱京剧的人所熟知的。

至于“二黄”这一板式,其正确名称及来源何处,始终是戏曲唱腔研究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我国早期的一些戏曲专家中,大多认为“二黄”调始于湖北黄陵、黄冈,是由地名演化而来的唱腔。

而范紫东在其《乐学通论》着作中则认为,“二黄”发源于陕西,与唐代的梨园音乐不无关系。他在书中称,梨园音乐主要有两类唱腔,一类慷慨激越,一类婉转悠长。前者来自秦腔,后者出于黄幡绰个人,并兼收黄冠体的道家音乐,故称为“二黄”。

另有一种观点与此不同。

据马彦祥先生考证,早在1790年以前,北京就有京腔和陕西秦腔盛行。后来“徽班”进京,为与京、秦二腔有别,故将徽调中最具特色部分称为“二黄”。至于“二黄”的取名,主要是源于伴奏的乐器中,海笛和唢呐都有两个簧片。演化成现在的胡琴托腔则是自那以后的事。

也有人提出与马先生观点不尽相同的看法。因为早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刻印的李调元《剧话》中就明确记载,“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黄腔。”这江右即是指现今江西省。

但是,这里并未讲清楚这“二黄”腔是因何得名。

如此看来,各家之言虽都有一定道理,但却难以服人。“二黄”的身世,还真有必要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