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宝卷是萧鸾次子,即位时年仅16岁。虽然正值青春年少,但他的残忍暴虐却无人能比。萧宝卷即位后,先后诛杀了被称为“六贵”的辅政大臣和老臣陈显达,越发恣意横行起来。萧宝卷的生活极其奢侈腐化,宫殿修得奢侈豪华。在后宫,萧宝卷无节制地宠幸潘贵妃,还在芳乐苑与宫人们玩做买卖的游戏。萧宝卷卖肉,潘贵妃卖酒,毫无体统。他每个月都要出游20多次,每一次都要由士兵清道,如有违抗,格杀勿论。一次,萧宝卷看到一个没有及时回避的孕妇,竟叫人剖开她的肚子,看看是男还是女。还看到一个老和尚,便命人将他乱箭射死,残忍至极。他喜欢扛高幡,臂力过人,技艺超群。还喜欢骑马打猎,开辟了近300处围场,挑选了500名“逐马左右”跟随其后,玩耍得不亦乐乎。
萧齐在萧宝卷统治期间,朝政混乱,人人自危。在这种形势下,平西将军崔慧景率军反叛,攻破建康,包围了台城,但被萧懿的军队打败杀死。不久,萧宝卷毒死了曾为他立功的萧懿及其弟萧融,激怒了萧懿的另一个弟弟萧衍,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
永元二年(500)十一月,萧衍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起兵,讨伐萧宝卷,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是为和帝。萧衍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包围皇城。萧齐的一些军将倒戈,杀死了残暴的萧宝卷。萧宝卷死后,被追封为东昏侯,真是再合适不过。
中兴二年(502)三月,萧宝融禅位于萧衍,齐朝灭亡。萧齐政权仅仅维持了23年便寿终正寝,是南朝四个朝代中最短命的。
梁武帝时代
在南朝的四个朝代中,有两个朝代同是萧氏所建,一个是萧道成建立的齐,另一个是萧衍建立的梁,所以历史上又把这两个朝代称为萧齐和萧梁。翻开萧氏的家谱,原来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萧道成的族弟。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是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武进县)人。他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不仅有雄才大略,而且是文武全才,被当时的名流所推崇。竟陵王萧子良曾经开西邸,招揽文学之士,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文士经常来往,号称“竟陵八友”。萧衍可算得是南朝的一位文人皇帝,虽然后来他以军功起家,夺取了萧齐天下,但他对文学的爱好却是日久弥坚。称帝后,他虽然日理万机,但始终没有忘记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彻夜苦读,这样的皇帝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萧衍的诗写得十分精彩,流传到今天的有80多首诗歌。早在萧衍与沈约、谢朓等人交往之时,他的诗赋才华就已被文士们所熟知。称帝后,萧衍又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在萧衍的带动下,群臣也纷纷吟诗联句,从而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由于勤学刻苦,萧衍一生在学术方面的建树颇丰,犹以经学、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在经学方面,萧衍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200余卷。天监十一年(512),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1000余卷,8019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萧衍主持编纂了600卷的《通史》,并为之作序。遗憾的是,这些书到现在已经失传了。
萧衍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创作出了许多新的乐曲。还曾研制出四个准音器,称为“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作了十二笛与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乐器的表现力。
萧衍的棋艺也非常高超。在称帝前,常常和人对弈到深夜。称帝后,兴趣依然不减,许多官员都是他的棋友。棋下到尽兴之时,连谁是君谁是臣都抛到脑后去了。
此外,他对绘画也有浓厚的兴趣,对当时的名画家张僧繇推崇备至。
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的最高峰。
萧衍以卓越的文才闻名于世,但他最突出的事迹还是对佛教的极度崇尚。
萧衍自幼受的是传统的儒学教育,但成人后开始接触并信奉道教,称帝后也没有放弃道教信仰。萧衍与当时的着名道士陶弘景关系密切,每当他遇到军国大事需要裁断,经常派人到山中去找陶弘景请教,从而使陶弘景有了“山中宰相”的称号。但是,晚年的萧衍又开始舍道归佛,崇尚佛教到了极致。
为了履行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萧衍于天监十八年(519)亲身受佛戒,过上了佛教徒的生活。为了贯彻他的素食主张,萧衍撰写了《断酒肉文》,禁止僧众吃肉,并将吃荤的僧徒依法治罪。同时,萧衍自己也身体力行,坚决素食。更有甚者,萧衍曾丢弃皇帝的身份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甘愿为寺奴,每次都是群臣花费亿万钱财才把他赎回来。
萧衍曾花费巨资广造寺院,着名的佛寺有同泰寺、光宅寺、智度寺等,还在寺中建铸佛像,如光宅寺的无量寿佛和弥勒铜佛像,还有同泰寺的十方银像等,并给予寺庙大量的土地和资财。
萧衍在佛学方面的造诣很深,他经常到寺院为僧众讲经说法,召开各种法会。中大通元年(529)九月,萧衍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竟有僧俗共五万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
萧衍在《般若经》、《涅盘经》、《法华经》等方面的研究上,颇有心得。主要的佛教着述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三慧经讲疏》、《制旨大涅盘经讲疏》、《大品注解》、《净名经义记》、《制旨大集经讲疏》、《发般若经题论义并问答》等,还撰有《立神明成佛性义记》、《敕答臣下神灭论》、《宝亮法师制涅义疏序》、《述三教诗》等佛学文章。
在佛教理论方面,萧衍将中国传统的心性论、灵魂不灭论和佛教的涅盘佛性相结合,提出了真神佛性论,主张“神明成佛”,即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是成佛的原因。萧衍还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道二教同源于佛教,老子、孔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由此可见,三教不仅是可以会通的,而且三教的社会作用也是相同的,都是教化人为善。萧衍的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萧衍还大力支持佛经的翻译事业,曾优待外国僧人僧伽婆罗、曼陀罗、真谛等人进行译经工作。同时,萧衍还与一些知名的国内僧人关系密切,对他们十分器重。还曾组织僧人编纂佛教着作,极大推动了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
在萧衍的大力推动下,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造就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佛教胜景。
萧衍做了48年的皇帝,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他的帝王生涯中,前期勤于治国,锐意革新,废除了宋齐的典签制度,增大了诸王权力。调和寒人与士族的关系,命徐勉修订《百家谱》以甄别士族。既以寒人掌机要,又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选拔人才。这些措施曾一度推动了南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他晚年一心佞佛,荒疏政事,造成国家财政严重匮乏,百姓负担沉重。又引狼入室,招致侯景之乱,自己落得个饿死台城的悲惨结局,也使南朝的经济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侯景乱梁
梁武帝萧衍晚年,由于一心佞佛,固执昏庸,导致国家财政匮乏,社会危机逐渐加深,终于酿成了一场加速梁朝衰亡的变乱,这就是侯景之乱。
侯景原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的一名戍兵,由于立下战功而不断得到升迁。侯景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曾先依附尔朱荣,在东魏高欢灭掉尔朱荣后,他又归顺了高欢。侯景为人圆滑、又有一些韬略,所以深得高欢的赏识,历任东魏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领兵10万,控制着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权力很大。
东魏武定五年(547),高欢去世,其子高澄执政。侯景平时非常看不起高澄,曾经对司马子如说:“高欢在时,我不敢有异心。高欢死后,我不能与高澄这鲜卑小儿共事。”司马子如急忙捂住了侯景的嘴,侯景毫无惧色,神态自若。高欢在临终之际,曾对高澄说:“我知道你为我的病而担心,但是我看你还有别的忧愁啊。”高澄一时说不出话来。高欢似有所悟地问:“你是不是在担心侯景会反叛啊?”高澄连连点头称是。高欢接着说:“侯景专制河南已有14年了,狡猾多计谋,反复无常,常有飞扬跋扈之志,我在时可以驾驭他,我死后,恐怕你就难以控制他了!”所以,为了防止侯景反叛,高澄以高欢的名义给侯景写了一封信,想借机召他回京,削夺他的兵权。侯景先前曾与高欢约定,如果是高欢写给他的信,信的背面会有小黑点作为记号,侯景看到有记号的信后就会应召回京。但是,高澄却不知道这个记号的约定,所以这次侯景收到的信,背面无点。侯景一看便知是高澄替高欢写的信,他又听说高欢病危,担心生变,便率兵以十三州的土地投降了西魏。西魏对侯景的投降持谨慎态度,在派军接收侯景所领州县的同时,也下旨召侯景入京。侯景见西魏对自己不十分信任,便又开始寻求新的依托。这次,他向南方的梁武帝萧衍呈上了降书。
萧衍接到侯景的降书后,立即召集群臣在朝廷上议论此事。尚书仆射谢举等人均表示反对,而萧衍不顾群臣意见,竟以一梦为由,接受了侯景的请降。正所谓引狼入室,祸及己身。萧衍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使持节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大行台,赋予他极大的军事权力。随后,萧衍派遣司州刺史羊鸦仁等率兵3万接应侯景,还派他的侄儿萧渊明率兵5万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以牵制东魏。萧渊明毫无作战经验,被慕容绍宗率领的东魏军战败,自己也做了俘虏。东魏军大败梁军后,继续乘胜进攻侯景。侯景率兵4万,退守涡阳(今安徽蒙城)。经过几个月的交战,侯景只剩下800多人,被迫南逃。萧衍再次收留了侯景,任命他为南豫州刺史,在寿春(今安徽寿县)驻扎。
此后,东魏施离间计,表面上多次给萧衍写信,请求与梁议和,实际上是想挑拨侯景反梁。萧衍听从了群臣意见,准备与东魏和好。侯景得知后,极力反对,多次写信给萧衍,强烈表示要出兵攻击东魏,但遭到了萧衍的拒绝。侯景非常生气,由此对萧衍产生了怨恨之心。侯景还曾上书萧衍,请求娶王、谢高门女子为妻,但遭到了萧衍的劝阻。这些事使侯景恼羞成怒,于是决定起兵反叛。恰好萧衍有一个侄儿叫萧正德,一心想做皇帝。侯景便找到了萧正德,表示愿意拥护他为帝。萧正德欣喜若狂,答应与侯景一同叛乱,自己愿作内应。
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叛乱开始了。
对于侯景的叛乱,萧衍毫无惧色,认为侯景不会轻易渡过长江天堑而直抵京师建康。而且,萧衍也完全没有想到侯景会和萧正德勾结在一起,反而命萧正德保卫京师,防备侯景。十月,侯景大军到达长江北岸,萧正德派来数十艘大船接应侯景大军过江,直逼建康。随后,萧正德又派人打开了建康城门,侯景大军兵不血刃就进入了建康城,很快包围了当时梁朝的宫城——台城。萧衍得知侯景包围台城的消息后,无计可施,只得坐以待毙。保卫台城的任务落在了太子萧纲的身上,台城守军奋勇抵抗叛军。为了攻下坚固的台城,侯景想出了各种方法,火烧、水淹,无所不用其极。侯景过江时,所带兵马不过8000人,而当时台城中尚有男女10余万,甲士2万多,四方援军相继奔赴建康的也有30余万人。但由于援军缺乏统一指挥,而且多持观望态度,宗室诸王也拥兵不前,只想伺机夺取皇位。至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叛军攻陷了台城。城破之时,城中仅剩二三千人,遍地尸骸,血流成河。与此同时,侯景还向三吴地区发起了攻击,使整个长江下游地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侯景杀死萧正德,将萧衍软禁起来。五月,86岁的萧衍在忧愤与饥饿中含恨而死。
萧衍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是为简文帝。在侯景的淫威下,萧纲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侯景自称相国、汉王、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把持朝政。随后,侯景杀死了萧纲,又立豫章王萧栋为帝。不久,侯景又废掉了萧栋,自己称帝,国号汉。承圣元年(552),梁将王僧辩、陈霸先率军攻下建康。侯景战败出逃,被部下杀死,侯景之乱至此结束。
侯景之乱平息后,梁朝的宗室诸王又开始割据一方,争权夺势。梁武帝七子萧绎称帝于江陵,是为梁元帝。承圣二年(553),萧绎灭掉了称帝于蜀的武帝八子萧纪,西魏乘机攻占了益州。承圣三年(554),萧统三子萧詧(chá)勾结西魏军队,攻占江陵,萧绎被杀。绍泰元年(555),萧詧被西魏立为傀儡皇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后被隋朝所灭。
此时,梁将王僧辩、陈霸先在建康拥立萧绎之子萧方智为帝,王僧辩又拥立萧衍侄儿萧渊明为帝,引起陈霸先的不满。于是,陈霸先发兵杀死了王僧辩,废掉萧渊明,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此时的萧梁已然行将就木。
太平二年(557),陈霸先进封陈王,不久受禅称帝,建立了陈朝,梁朝灭亡。
陈朝兴亡
侯景之乱将刚刚发展起来的萧梁政权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叛乱平息后,萧梁宗室又相互展开割据斗争,西魏趁机占领了南方的大片土地。就在萧梁奄奄一息之时,陈霸先从幕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最终取代梁敬帝自立,建立了陈朝。
陈霸先,字兴国,祖辈原是颍川(今河南许昌东)人,西晋永嘉之乱时,陈家南迁至吴兴长城(今浙江湖州),从此便在南方定居下来。陈霸先起家于乡中小吏,当时的吴兴太守萧映十分赏识他,便把陈霸先带在自己身边。后萧映改任广州刺史,陈霸先依然跟在萧映身边,任中直兵参军。由于战功,陈霸先升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都督七郡诸军事,势力开始增长。侯景之乱发生后,陈霸先率兵赴建康,协助王僧辩平定了叛乱。
梁武帝七子萧绎为了褒奖陈霸先之功,封陈霸先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萧绎在江陵称帝后,又以陈霸先为司空领扬州刺史,镇守军事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此时的陈霸先已然手握重兵,实力雄厚。当他看到梁室衰微、混乱不堪的局面后,便萌生了政治野心。承圣三年(554)十二月,西魏军队在萧詧的帮助下,攻陷江陵,梁元帝萧绎被杀。在这种情况下,陈霸先认为掌握军政权力的时机已到,在与王僧辩等群臣商议后,决定立梁元帝之子13岁的萧方智为帝,以便控制萧梁政权。
此时,北齐已占领了江北的大部分地区,又准备乘江陵陷落之机,进军江南。同时,北齐急需扶植一个傀儡皇帝,以便操纵萧梁政权,他们看中了俘获的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为了达到目的,北齐派人联络王僧辩,和他约定如果拥立萧渊明为帝,北齐便不再进攻江南。王僧辩经过一番利弊得失的衡量后,决定答应北齐的条件,立萧渊明为帝,从而引起了陈霸先的不满。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陈霸先率先行动,从京口率兵偷袭石头(今江苏南京西),杀死了王僧辩。陈霸先随即废掉萧渊明,重新拥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此后,陈霸先又将王僧辩的残余势力和北齐的军队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