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找到人生中对你最重要的7个人
30081400000046

第46章 学习能力:接受、积累和更新知识

在今天的中国,如果你已经30多岁了还不能成为带着至少几名手下干活的人,或者还缩在某个角落默默地做受人支使的技术工作,那么我的判断就很简单也很干脆:你还没有实现三十而立的人生基本目标。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不只是你没有遇到一两位能够帮助你的人,还有你自身的问题,你缺乏学习的能力,从而无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不断地学习,是在全球大变革的时代每个人的必然选择。“学习力”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在中国普及时已经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末期。学习力讲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并不单纯地是如何获取知识,而是指一个人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综合能力,也包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你是“不会学习”的人吗?

在今天,我发现其实没有不具备知识的人,却有着大量的“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快速多变,急剧发展,一天不接受新事物,不学习新知识,就可能远远地落在后面。以前,我们的父辈只要有一个小学或中学的文化,就等于摆脱了文盲,就可以在社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了;到了我这一代时,当时的大学文凭还很珍贵,找工作时非常受欢迎,所以拿着大学学历走进社会,也算是优质人才。

但是今天呢?年轻人拿到大学学历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这张文凭就已经贬值了,四年大学生涯学到的知识也已经陈旧了。他们在昨天还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今天就已经眼神充满迷茫,因为没有公司认可他们的能力,也很难找到自己意想之中的伯乐。

一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男孩说:“我读书时觉得,只要自己拿到了毕业证,走出校门就能成为好单位的座上宾,因为我读的是名校嘛。可是现在?我只能摇头叹息,可能工作能找到,但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待遇也一般,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了。”

他曾梦想用人单位主动找上他,拿出优越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条件请他去上班。但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多数知识都并不适用于工作。他在努力学习了四年时光后,才吃惊地发现在大学的书本上学到的真正可以用于工作的知识还不到20%。

更令他难过的,还是自己的社交能力。他不但需要学习工作的技能,还要学习社交的方法。“我完全不懂如何跟同事建立好的关系,怎样跟上司良性沟通,我就像个傻子,而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怎么办呢?”

他最后肯定地说:“继续学习,只要自己需要的知识,就要去了解,接受;只要对自己有用的能力,就得去具备。”

这才是一个好的态度。只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更新已有的知识,才是我们可以从容地应对明天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与谋求发展。如果你停止了学习,就使自己的生活变成了简单的求生,使工作变成了一种机械的重复。

这时的你——为了赚钱而工作,为了组成家庭而去爱上一个人,为了活得舒适一点而功利地处理人际关系。那么,你还能遇到自己的“贵人”吗?你将无法获得别人的高价值帮助,生命之树就毫无生机,人生之旅也会变得平淡无奇。

提升自己的目标并不是获取物质。现在有一个功利的标准是——一个人是不是成功,取决于他有没有房子和车子,这种简单的可以量化的世俗标准正被多数人接受并拿来进行衡量,既衡量他们自己,也去衡量别人。错误在哪儿?因为按照这个标准,能成功的人并不多,反而少得可怜。

我们做过一项关于中国的80后生存状态的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人无法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有一半左右没房没车甚至没有结婚,在单位担任高级职务的不到10%,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将近20%,并且还有将近一半的人,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这意味着经常更换工作,工作缺乏安全感。

原因是什么?是他们没有为自己确立一种学习和提升的标准。提升自己的标准当然不是房子和车子,而是内在的一系列品质。必须确立一个非功利的目标,去学习和增强自己的内在修养,去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懂得如何判断、选择和保持清醒,才能让自己变得真正强大起来。

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学会高明地、高效地分析问题。也就是掌握分析力,成为一个擅长分析问题的人。这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是我们探索未知领域、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李维文的“八步分析”法

第一步:认清环境:“我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确认目标:“我的目标是什么?”

第三步:确认问题:“现在我面临哪些问题?”

第四步:找到优先考虑的部分:“我应该重点考虑哪一部分,优先解决哪个问题?”

第五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创造性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直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第六步:评价与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第七步:选择最佳方案:“结合我的情况,我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案?”

第八步:事后总结:“有没有需要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下次我应该避免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