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找到人生中对你最重要的7个人
30081400000037

第37章 寻找知己,杜绝功利心

你不要看同学的条件高低才去交朋友,也不要瞧不起人,不然你只会自取其辱。上学的时候,父亲经常这样告诫我,他这段话的背后,其实是讲了一种世间的真理:风水轮流转。用励志学的语言讲:任何人的明天都是不可预料的。

现在很多人因为事业心的驱使,他们把朋友看作一种社会资源,于是刻意去结交有背景、有财富或有地位的人——还有他们的孩子,从而试图使自己的事业借助这股东风,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我们的公关公司和培训中心,许多前来报名求助的人,都抱着这个目的。虽然嘴上说的是想交一些聊得来的朋友,但挑来拣去,还是想进入富豪交际俱乐部,去认识有权有势的人。

目的不良,找的就不是知己,而是事业贵人了。这种功利性的朋友除了可以在事业上给予你有限的帮助外,其实并不能在生活中成为和你情投意合的贴心朋友。作为利益之交,他们一般不会管你的情感,也不会在乎你的心灵需求。

交友还是交换?

在今天,利益朋友越来越多了,能交心的却少了。

纽约的杰森对于友情的失望缘于他与山姆的生意合作。他说:“当时我和山姆一起找了个地方,每人拿了10万美元,开了一家工作室。在出钱之前,我们就签了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违约事项,后来我发现他这个人沟通有问题,不适合一起合作,而且还没开始营业,他就违反了好几条协议中的违约条款,所以我就按约定提出了退出。”

“然后呢?”

杰森说:“奇怪的事发生了,山姆拒不退给我10万美元,当时工作室一分钱还没花,钱都在账上存着,但他就是不取出来还给我。我打电话要了几次,又去他家找他,他开始威胁我,让我赶紧消失,不然就给我好看。”

“啊,你们以前是很好的朋友吗?”

杰森苦笑:“听着像遇到了恶棍?可是没错,我们算是很久的朋友,只不过平时不怎么交心,算是利益之交吧。”

我问:“最后怎么处理的?”

他低下头,很无奈:“我报了警,警察逮捕了他,钱才还给了我。我不想这样,可他为了占有这点钱,撕破脸,不跟我做朋友了,我也没办法,只能让联邦法院替我讨回公道。这么多年的朋友,连10万美元的考验都无法过关。”

其实这不仅是杰森一个人的经历。我们多年的调查也显示,有99.6%的人和杰森的看法是一致的,人们觉得现在找不到真正的朋友,到处都是功利的交友网站、社交俱乐部,每个人都怀着功利的目的和你打招呼,在貌似真诚的眼睛后面,不知道藏着什么目的。

在这份调查中,还有7.2%的人坦言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有66.1%的人表示只有1—5个朋友,另外22.2%的人有6—10个朋友,有4.3%的人则表示他们有10个以上的朋友。但当我们的调查员问他们与“知己”有关的话题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立刻摇头,表示根本没有这种不考虑利益交换的朋友。

人们是在“交友”,还是在“交换”?怀有第二种目的的人现在不计其数。

在人们对理由的阐述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社会的功利化是自己决定进行利益交换的主因,另有60%的人把原因归结为现在全社会普遍的“拜金”因素;同时还有48%的人选择了一个较为中性的原因:“现在人脉越来越重要了。”

当然,刻意地避开自身原因的人也很多。比如不少人将主要的责任推卸给了社会(抱怨社会总是最容易的),有56%的人觉得这个社会太缺乏“利他精神”了,使自己不得不随波逐流,以保护自己;另有48%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做,所以我也只好紧跟步伐喽,否则我会吃亏”;还有33%的人认为,这是“生活压力普遍过大的结果,没什么好奇怪的”;当然,也有20%的人选择了我们最想看到的答案,那就是——“有的人并不理解真正的友谊代表什么。”

更可怕的是,功利交友的现象,还出现在了校园内。比如在确定朋友关系前,先问问对方的家世背景,看看对方的父母是干什么的,而且家长也参与到了评判之中,给孩子提出建议:“这个人不能交,他是穷孩子;那个人也不能交,他父母的单位太普通了,没什么好处。”

真诚和无利

在一次课程中,为了讲述“功利心”到底是如何害人的,纽曼向人们讲了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聪明人和傻子的。聪明人和傻子各自得到了一斤羊肉和做羊肉的配方,两个人一手拿着羊肉,一手拿着配方赶回家。但在路上,突然有一群鸟冲下来,把他们手中的羊肉都给叼走了。这显然是一件倒霉的事情,羊肉没了,损失很大。

聪明人怎么反应的呢?他气坏了,简直气急败坏,上蹿下跳,手指天空叫骂。因为他觉得自己损失了一笔钱。可是傻子的反应与他不同,傻子哈哈大笑,指着那些鸟儿说:“你们虽然抢走了羊肉,但是配方在我这儿呢。”

讲完这个故事后,纽曼说:“任何事都有得有失,如果你抱着功利的心态去看待事物,你眼中看到的就只有失;如果你像那个傻子一样,那么不管你的生活中发生什么事,你都能看到收获。”

这是很有益的启示,告诉我们必须保持一颗从容无利的心态,而不是怀着功利的情绪去为人处世。在结交朋友和寻找知己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让自己具备这样的心态,而不是非要从对方身上得到些什么。

如此一来,抱着真诚的目的,我们的心态就是平衡的。不管和对方达成什么样的关系,不论对方是贫是富,有没有利用价值,我们的情绪都不会受到影响。

显然,现在全世界的交友环境都已经变得更差了,而你则需要清醒,以及坚持正确的原则。要把别人对你的付出看在眼里,要有感恩之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的一生中会越用越多的可以增值的财富,也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纽带。要带着一颗真诚和无利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朋友,你才能真正发现可以成为知己的人。

真正的友谊

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我相信不少人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困惑。现代人似乎都有许多“朋友”,像在社交平台上每天聊天的那些人,还有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似乎都能纳入“朋友”的范畴了。事实上呢?显然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在几年前有一位客户,名字叫作海森。海森是很著名的古董商人,经常来往于亚洲、欧洲和美国,结交了大量的人。所以,他是一个自认为有许多朋友的人。直到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客户的葬礼,惊讶地发现这个人到场的所有朋友,加起来只有5个人。当他回来把这件事讲给我听时,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因为这也是我对他的看法。

我说:“相信我,海森先生,将来参加你葬礼的人不会比这多。请原谅我的无礼,但事实可能就是如此。”

海森有些不高兴:“为什么?”

我说:“因为在我看来,你没什么朋友,就算把我勉强加进去,也超不过3个。”

海森张大了嘴巴。他开始替自己辩护:“喂,李,你太不了解我了!我的朋友简直到处都是,你想看看我的记事本吗,想看看我的通信录吗?全部写得满满的,足有几千个联系电话。而且我每天都要和至少20个以上的人见面、吃饭、聊天……”

我马上打断他的话:“不,海森,这不叫朋友,只能称为社交应酬,或者说商业会面,因为你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古董,为了你的买卖,因此他们不算朋友。”

他这时有些丧气了:“难道有功利目的交往的都不叫朋友?”

“对!真正的友谊,他们的来往首先是无利的,否则他们都不可能称作朋友,更不能被视为知己。”

你看,友谊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必须和你的生意区分开。凡是因为生意走在一起、并以生意为基础维持交往的,都不可能算作我们朋友的一部分。假如你想在这类人中寻找没有功利色彩的知己,我想你一定找错了地方。

1.友谊不可能被考验:如果你准备考验一个人,看他是不是你的朋友,那么你什么都不用做了,他一定不是你的朋友。

2.友谊不能随便拿来利用:凡是一有机会就利用对方的,绝对不是朋友关系,而只是利益关系。

3.友谊不能帮助你做不正当的事:如果有人愿意帮你做违反法律或者突破伦理下限的勾当,他也不是你的朋友,你们之间也称不上是知己关系。

在和朋友的相处中,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接近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心态接待你。

我偶尔会看到某些有钱人犯下幼稚的错误,但大多数富家子弟并非傻子,难道不是吗?出没于各种名流宴会的那位旧金山西装男,最后还是掉进了自己挖下的陷阱。据一位常年在旧金山进行富人交际俱乐部逸事收集和社交数据收集的调查员说:

“他在不久之后就中了一个‘赛车俱乐部老板独生女儿’的圈套,那本来是他设计好的一场香艳饭局,结果却被几个人绑到市郊的偏僻之处,把他身上的信用卡和现金抢劫一空,还强迫他写下了50万美元的欠条。”

不管是男是女,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最大标准,是他的内心世界一定要丰富。他可以没有财富、地位和才华,但他一定要有迷人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和对理想坚定不移的追求。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就是可以结交的。如果在小时候就遇到了这种人,一定不要错过,他可以成为我们合格的“小伙伴”。

投资朋友的原则

尽管朋友和客户(利益关系)之间无法完全割裂——这是显而易见的,许多真正的朋友正是从客户关系而来,比如我和史密斯有长达20年的友谊,也有一些人,他们既是互相合作的客户,又是有着相同价值观的朋友。不过,我仍然会反对混淆两者的界限,因为上述情况总是见于少数,而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定义朋友关系,虽然谁也不清楚自己最好的朋友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以及出现时他是什么身份。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投资朋友,怎样在和他们之间确定一些不能逾越的原则:

第一,不要利用朋友达到自己商业的目的。

第二,不要为了做朋友而付出商业的代价。

第三,不要在朋友之间公私不分。

这“三不”原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朋友可能来源于任何地方,持有任何身份。你可能会在客户中获得他们,也可能在某个酒吧、院校或商业机构的讲台上见到他们第一面。但是,无论时间、地点和身份如何变化,你都要区分开生意和情感,不能将两件事情混在一块。

比如,史密斯现在是我的朋友,但在一开始他是我的合作伙伴时,我并没有准备把他发展成为我的朋友。我怀着单纯的商业目的与他交往,没有夹杂任何功利之心。而在现在,当我们一起工作时,我也没有把他视为朋友,只是当作一个工作伙伴。只有下班后,我们才会恢复朋友身份,一起找个地方喝一杯。

这三项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我们的朋友观,以及朋友如何看待和是否尊敬我们。因此,当你的生活中出现一些功利的家伙,怀着某些“不良目的”向你靠近时,你也应该知道怎样应付他们,那就是:永远不要把他们列入你的朋友库,直到他们改变这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