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道德经篇章玄颂
30026500000003

第3章

道可道章第一

莫將常道同真道,難把常名污大名。

《道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欲始能全皓素,有為終是恨聰明。

《道經》注云:人常能無欲,則可以

觀道之要。要謂一心。

心源直要澄虛靜,情地偏宜耨坦平。

但且勤行須洞曉,未分清濁已萌生。

《道經》云:無令,天地之始。始者,道本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增修德者遺榮貴,卻與伊姜盛業同。

為善匪矜分至善,成功不伐是殊功。

《道經》注云:不敢寧居而增修德者,忘功而功存,不居而不去。

若能養素三丹靜,直到無言萬事通。

《道經》云:行不言之教。

名立身全堪羨處,扁舟難滯五湖風。

《道經》云:夫唯成功,不居其位。范蠡功成名遂,遁跡五湖。

不尚賢章第三

為革浮華不尚賢,

《道經》云:不尚賢。

却將金玉委山泉。

《道經》注云:人主不御好珍奇,黃金棄於山,珠玉棄於泉。

功名不伐歸淳素,嗜慾皆銷合自然。

《道經》注云:不爭功名返自然。又云:除嗜慾,去煩亂。

吉士既能宗澹泊,佳人難更街嬋娟。

《道經》注云:放鄭聲,遠佞人。

虛心實腹勤修習,

《道經》云:虛其心,實其腹。

得到無為是洞天。

道沖章第四

韜藏名譽貴全身,不把閑愁撓正真。

《道經》注云:道匿名藏譽,其用在中也。

為吏漆園明挫銳,守關函谷是同塵。

《道經》云:挫其銳。又云:同其塵。莊子為漆園史,尹真人為函谷關令。

湛然混俗如澄水,邈矣延齡出大椿。

先象帝生保安靜,恰同琪樹鎮長春。

《道經》云: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又注云:道至今在者,以能安靜湛然,不煩勞,欲使人修身法道也。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垂恩均萬物,目為黃狗似無恩。

《道經》注云:天地生萬物,人最貴。

天地視之如英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

空虛不滯生成在,****俱忘皓素存。

《道經》注云:天地之問空虛,弘氣流行,故萬物自生。人能除****,節滋味,清五藏,即神明居之。

愛氣養精宜守德,保身銷患誠多言。

《道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又注云:不如守德於中,育養精神,愛氣希言也。

因思玄默探微理,須覓修心靜者論。

谷神章第六

圓清厚載窮根本,玄牝門為不死鄉。

《道經》注云:不死之鄉,道在於玄牝。玄,天也。於人為鼻。牝,地也。於人為口也。

猛出囂塵無得喪,靜調真氣覺舒張。

六情銷處如冰釋,五性圓時助橘芳。

《道經》注云:五性其鬼日魂,六情其鬼日魄。若去六情而清五性,即了玄牝之門。煙蘿子云大如彈丸黃如橘,出彼玉池入金室者也。

應用若存功行畢,自分岐路見虛皇。

《道經》注云:虛牝之用,綿綿微妙。應用若存,其用無心,故不勤勞也。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地綿長理甚微,自除矜伐是玄機。

《道經》注云:天地生物,德用甚多,而能長久者,以其資察於道,不自矜其生成之功也。

外身卻得遐齡固,後己翻成衆善歸。

《道經》注云:先人而後己。又云:外身則心忘,澹泊故身存。

蠖屈沉泥韜遠勢,玉藏深岫祕通輝。

若能宗尚無私化,莫遣行心與道違。

《道經》注云:聖人無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上養若水章第八

上善無如水性柔,

《道經》云:上善若水。

難將夷餓礙清流。偶穿積靄離幽壑,

豈為垂楊向御溝。利濟既能均萬物,

環迴終不滯孤舟。

《道經》云:水善利萬物。

方圓用智修行處,全勝秦皇駕海求。

《道經》注云:於事善能因任,亦如水之性,方圓隨器,不滯於物。

持而盈之章第九

虛白為心最忌盈,莫因高貴變常情。

《道經》注云:盈,滿也。已,止也。持滿必傾,不如止也。又經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耳。

孫弘延鈉全身祿,昊茵兢持後嗣榮。

公孫弘開闇延賓,敦尚謙遜,終得富貴。長沙王吳芮因梅鋗有功而受封,故兢持榮祿,相傳子孫也。

秪見乘軒縈萬慮,寧知敵桃夢三清。

范蠡張良雖乘軒冕,豈忘於道。

泛湖絕粒皆能退,無玷奇功顯盛名。

范蠡泛湖,張良絕粒。

載營魄章第十

抱一歸身莫暫離。

《道經》云:抱一能無離乎?

愛民興國要無為。

《道經》注云:愛養萬人,臨治國政,

能無為乎?當自化矣。

三魂安靜還增壽,四達分明卻不知。

《道經》注云:魂靜道氣不亂,魂安得壽延年。又經云: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專守精神全浩氣,若生分別失嬰兒。

《道經》注云:專一沖氣,使政柔和,能如嬰兒,無兩分別之也。

功成不宰彰玄德,始是孫謀萬代基。

《道經》注云:道長養萬物,長大不宰割,以為器用。又云:既不為主宰,人君能如此者,謂深玄之德也。

三十輻章第十-

空虛一轂同玄理,三十輻賡功用深。

《道經》注云:古者車三十輻,法月數也。共一轂者,轂,有孔,衆輻奏之。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治國者貴能總衆共扶強也。明證其理。

埏埴顯就器能受,戶牖俱明道可尋。

《道經》注云:埏埴者,和土為飲食之器。又云器中空虛,故得有所受盛。又云:戶牖空虛,人得以觀出入,並比沖用之方。

不染是非潜養素,暗嗟貪欲靜調琴。

一心無用衆心服,始是逍遙出世心。

《道經》注云:虛無制有形。

五色章第十二

如能賤目六情銷,為腹常應氣馬調。

《道經》云: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為腹則去六情,賤目則無妄視也。

口爽直綠耽玉膳。

《道經》云:五味令人口爽。爽,妄也。嗜於五味,則口妄言,失於道。

心狂還似騁金鑣。

道經》云: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又云:馳騁世務,耽著有為,如彼田獵,唯求煞獲,自以心闕逐境奔馳,靜而思之,是發狂病。

出塵好繼聞天鶴,溺俗須驚截道颼。

捨欲全真宗澹泊,不居巖谷自逍遙.

寵辱若驚章第十三

老君垂誠甚分明,寵辱來時盡可驚。

《道經》云:寵辱若驚。

無玷何妨居下位,有勳須更讓殊榮。

干湯負鼎匡明主,遁越扁舟惜令名。

伊尹負鼎干湯,蓋弘利濟。范蠡扁

舟遁越,永保功名。

能戢世塵弘利濟,功成身退保前程。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希夷微竟同為一。

《道經》云:希夷微,此三者混而為一也。

運動繩繩不可名,休把玄黃憑有色,莫將音律比無聲。

《道經》注云: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黃赤白黑別之。非一聲也,不可以官商角徵羽聽之。非一形也,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

除情去欲真風集,執古同今至化清。

《道經》注云:執古無為之道,以御今有為之事,則還返淳朴。

弘道不曾分繳昧,周通上下自光明。

《道經》云:其上不嗷,其下不昧。又注云: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昧。

古之善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士守玄通,

《道經》注云:玄,天也。言其志節玄妙,能與天通。

道德弘深不可窮。

《道經》云:道德深遠,不可識知。

內視若盲,返聽若聾,能知其長。

豫若川行真性在,

《道經》云:豫若冬涉川。又注云:豫,閑豫也。善士於代間法如涉冬川,衆人貪著,故畏懼。今我不染,故閑豫也。

換然冰釋俗塵空。

《道經》云:涣若冰將釋。又注云:涣者解散,釋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似空虛,有若春冰之將釋。

徐清既得無人識,

《道經》注云:水濁則止而靜之,徐徐乃自清。

比濁還能與衆同。

《道經》注云:渾者守本真,濁者不照鑒也。與衆合同不自尊。

保志不盈松執滯,守其弊薄暗成功。

《道經》注云:保此徐徐生長之道,不欲奢大盈滿。又云:當須無所執滯,若執清求生,是謂盈滿,將失此道。又云:夫唯不盈滿之人能守其弊,不為新成。能弊者匿光榮,新成者貴功令。

致虛極章第十六

能清襟素臻虛極,

《道經》注云:得道之人,損情去欲,

五內清靜,至此虛極。

靜篤弘持出世塵。

《道經》注云:守清靜,行厚篤。

萬物更生明指諭,一身甘老自因循。

《道經》注云:萬物無不枯,各復返其根,而更生也。

心如空谷含容廣,

《道經》注云:知守真常則心境虛靜,如彼空谷無不含容也。

德合中天覆載均。

《道經》注云:德與天通,則與道合同也。

道乃久長延福祚,

《道經》注云:與道合同,乃能長久。

永元危殆顯修真。

《道經》注云:同天行道則終投其身,長元危殆之事也。

太上章第十七

治化須同太古時,照臨如日朗元私。

《道經》注云:太上謂太古元名號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見事朴淳。

功成事遂世方靜,鑿井耕田人不知。

《道經》注云:功成而不執,事遂而無為,百姓日用而不知,謂我自然而成遂,則太上下不知也。

遠體朴淳恢正道,察常畏侮保宏規。

《道經》注云: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則驅以刑罰畏之,懷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若能君信長均足,豈到臣寮有面欺。

《道經》云:信不足有不信。又注云:君之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大道廢章第十八

不宗大道分仁義。

《道經》云:大道廢,有仁義。

綠失家肥別孝慈。

《道經》云:六親不和,有孝慈。

馭索未能忘有作。

人槍治政,如朽索馭六馬。

結繩方得合無為。

上古用結繩之政。

才高八斗時情偽。

《道經》云:智慧出,有大偽。

忠殉三良國祚衰。

《道經》云:國家昏亂有忠臣。秦穆

公以三良殉葬也。

直到衆星皆斂耀,日華還普照天涯。

《道經》注云:大道之時,仁義沒,孝慈滅,猶日盛明,衆星失光。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聖智俱捐浩氣清,

《道經》云:絕聖棄智。

修身何處用聰明。守玄出俗師莊叟。

莊子逍遙任性,絕聖棄智,全真法道,著《南華真經》行於世。

背道矜文笑彌衡。

橋衡字正平,自恃才謀,常多踞傲。

曳尾汎龜終遂性,不才山木保長生。

塗中靈龜,曳尾全性,山木發地,不才保生。

少私寡欲還淳素。

《道經》云:少私寡欲。

秪向丹臺是玉京。

丹臺,心也。苟積功行,玉京蓬山自心而見矣。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若能絕學即無憂。

《道經》云:絕學無憂。

善惡萌心亦自由。

《道經》云: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以諭俗絕學即無憂,不絕則生息。

察察興謀何日靜。

《道經》云:俗人察察,立其法制。

熙熙多欲幾時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