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民国军事史(第3卷)
30025900000022

第22章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前期中日双方兵力和重要战役(1)

武汉、广州失守后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

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至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其间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抗战,虽然国民党的军队在淞沪、忻口、台儿庄、武汉等地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军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不及日军,以致沿海和华北、华中、华南重要城市和铁路沿线均被日军侵占,国民党的军队退入西北、华南、西南偏僻的山岳地区。1938年冬起,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正规军与日本侵华军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对峙态势:卫立煌第一战区以洛阳为轴心,背靠豫西伏牛山,控制晋南的中条山脉与占领同蒲南段及豫北的多田骏华北派遣军平田健吉第三十七师团,前田治的第三十五师团对峙;阎锡山第二战区,以吉县为中心的晋西南数县为中心,背靠陕北宜川,与占据太原的筱塚义男第一军对峙;顾祝同第三战区以皖南屯溪为中心,背靠浙、赣、闽腹地,与日军西尾寿造的中国派遣军藤田进第十三军对峙。1938年10月21日余汉谋不战放弃广州,举国哗然,粤军宿将张发奎回粤任第四战区长官,以韶关为基地,指挥两广的部队与日军安藤利吉的第二十一军对峙于北江、西江;李宗仁第五战区以襄樊为根据地,置主力于鄂北、豫南的大洪、桐柏山区,另派其副长官李品仙率桂军两个军留置于平汉路东大别山区,牵制日军西进;朱绍良第八战区以兰州为基地,指挥五马回军和傅作义军,与日军冈部直三郎的蒙疆军对峙于绥蒙的五原和黄河河曲;薛岳第九战区以衡山为基地,与日军中国派遣军冈村宁次第十一军对峙于赣、湘、鄂边的幕阜山脉和鄱阳、洞庭湖畔。1939年11月日军为截断我国通越南的交通线,发动南宁战役,蒋介石又划粤北为第七战区,委余汉谋为长官,与日军对峙于北江。1940年6月,日军发动宜昌战役,蒋又重建第六战区,委陈诚为长官,以恩施为基地,与日军冈村宁次第十一军对峙于湘鄂西山区。其中以李宗仁第五战区和薛岳第九战区兵力最大,各有五十多个师,其余战区兵力多在二十至三十师之间。蒋介石为便于指挥南北各战区,于桂林、天水设立行营,分别委白崇禧、程潜为行营主任。

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淞沪击溃我国军队,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诱降未获成功后,即陆续建立北平王克敏、南京梁鸿志两个傀儡政权。但日军动员陆军八十五万人耗费军饷每年为五十五亿日元,伤亡官兵数十万人,经过徐州、武汉两大会战,仍未能消灭我国军队主力;而侵占的华北、华东广大地区又被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所收复,后者扩编抗日军队,建立人民政权,使日伪不能进行人力物力资源的掠夺。日本侵略者眼看这场战争将要旷日持久地打下去,其大部分兵力将长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势必影响其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这是违反其既定国策的。为使其军队主力早日从中国战场的泥淖中拔出来,1938年11月16日在外务、大藏、陆军、海军四相临时阁议上,日方决定将各省在华的特务机关合并,成立兴亚院,由总理大臣任总裁,派喜多诚一中将等分任华北、华中、蒙疆、厦门等地的联络部长官,确定对华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总方针。为贯彻以上方针,他们一面编组新的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来华,将战斗力最强的"常设"及"特设"师团调往满洲和国内,一面派出大批特务人员,以实现"中日经济提携",共同防共,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为饵,对国民党政客和各地军事实力派进行诱降策动。

蒋介石在爱国将领和全国人民推动下,未敢步汪精卫后尘向日本帝国主义屈服,但对中共势力的迅猛发展却极其恐惧。为扼制共产党的发展,国民党中央于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政策重点从对外转向对内,制定了一整套"溶共"、"限共"、"反共"的具体政策。主要为"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和"异党问题处理办法",前者旨在限制中共在蒋管区的活动,后者则规定在军事上如何对付中共的武装,1938年12月,国民党即组建以胡宗南任副长官的第十战区,以十几个师的兵力包围陕甘宁边区;组建以于学忠任总司令,韩德勤、沈鸿烈任副总司令的鲁苏战区,与中共争夺鲁南、苏北;组建以鹿钟麟任总司令,石友三、庞炳勋任副总司令的冀察战区,与中共争夺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控制权。

中共为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于1938年9月1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举行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素以钦差大臣自居的王明,十年内战期间贩卖教条左倾路线,杀害了那么多共产党人;他主张第三种势力是最危险的敌人,使中共失去一切同盟军,最后导致中共放弃根据地长征,三十万红军被摧残得只剩下三万人。抗战爆发后,王明由苏联回国任中共长江局书记,执行莫斯科的指示,为争取国民党军在东方牵制住日军,提出"抗日高于一切"、"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错误口号,反对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扩大会议确定的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斗争的路线,主张将抗战以来中共组织的游击队交给国民党改编,建立的抗日政权交给国民党接收,甚至提出将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改编成的林彪第一一五师,调到保卫大武汉的战场,在阵地战中全部葬送。王明的主张显然对中国革命是不利的。在六中全会上,王明的右倾投降路线遭到了批判。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重新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驳倒了王明从莫斯科贩来的不顾中国国情,把中共工作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城市的"合法"运动上,轻视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将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希望完全寄托到国民党军队正规战上的错误理论。会上确定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到战区和敌人后方;撤销了中共中央长江局,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升格为东南局,由项英任书记;另组织南方局,以周恩来任书记;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巩固华北,当即命令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和三四三旅向鲁西挺进;贺龙率一二○师三五八旅挺进冀中;刘伯承、邓小平率一二九师主力进入冀南;1939年4月又派徐向前、朱瑞率一二九师津浦支队进入鲁中,组织第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苏、鲁、豫、皖地区的八路军各部;设立中原局,委刘少奇为书记,领导新四军向淮北、苏北地区发展。

这样,在抗战相持阶段前期的战略形势下,日本军国主义就将其侵华军的主力基本上调往满洲和国内,而以新组建的三四流师团和混成旅团应付中国战场,除了对国民党进行了几次旨在迫降的小战役之外,其主要兵力放在华北敌后对八路军进行"扫荡",妄图确保其占领区的治安,以便掠夺资源,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坚持抗战,既要应对日军不断的"扫荡",又要应对国民党在敌后的反共部队,处于两面作战的艰难境地。

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国民党军队编制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军委会一面将打残的部队调后方编并补充,一面组建新师,至武汉会战前已扩编到二百个师。武汉失守后,又大量组织新师,至1941年作战部队已达到二百九十六个师,二十九个独立旅,全部兵额约达三百余万人。

中日战争爆发后,英、美、法等帝国主义者对日实行绥靖政策,幻想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对中国进行打击后,转而出兵西伯利亚对苏联作战。为了拉拢日本,他们对中日战争保持中立,不援助中国抗战。而苏联为集中全力对付德国,很希望我国在远东牵制住日军,故抗战爆发后即与中国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除命其红军在伪满发动张鼓峰、诺门汗等战役,调动日军增兵伪满与我国军队作战外,并贷款在苏购买武器装备抗战军队,还派遣了大量军事顾问帮助国民政府训练新军。根据战后苏方公布数字:1938-1940年贷款四亿五千万美元。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供给飞机九百八十五架,坦克八十二辆,野山炮一千三百门,轻重机枪一千四百挺。前后共派来军事顾问和航空员三千六百名。故国民党统帅部得以在抗战相持阶段初期重新装备被打残的部队和新建众多的新部队。

1939年初,国民党军统帅部曾对其军队编制和火力装备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取消旅一级编制,每师直辖三个步兵团,一个野战补充团,另辖特务连和卫生队、野战医院。每团辖步兵三营和直辖迫击炮、战防炮连和特务、通讯排、卫生队各一。每营辖步兵三连,重机枪一连。每军辖三个师,另辖特务、炮兵、工兵、辎重、通讯各一营。

同时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即公布兵役法,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师管区,征召适龄壮丁服兵役,由于日军侵入中国后到处抢掠屠杀,引起我国人民的普遍痛恨,故广大爱国青年纷纷应召入伍,使国民党被打残的部队得到补充,很快组建成若干新的师。

1938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集各战区高级将领举行南岳会议,总结抗战一年来的经验,深切感到我国军队指挥机构层次重叠,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起,中间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始到达战略单位的师,共有七级之多,命令辗转下达,经常贻误战机。故自1939年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即决定废除兵团、军团两级,并改军为战略单位,自此以后,军令即由军委会通过战区,集团军直接下达到军。从此以后,战术指挥比以前大有进步。因此抗战一年多虽丧失了一批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国民党的军队仍保持相当强的战斗力。

现将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编制列下:

(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40年7月军令部第一厅调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参谋总长何应钦副总长白崇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辖十个战区,其战区长官、副长官、参谋长列下: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副长官冯钦哉参谋长郭寄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长官杨爱源参谋长楚溪春朱德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副长官唐式遵参谋长邹文华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副长官余汉谋参谋长吴石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副长官李品仙参谋长王鸿韶孙连仲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副长官吴奇伟参谋长(无考)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副长官傅作义参谋长章亮琛马鸿逵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副长官罗卓英参谋长吴逸志杨森王陵基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副总司令沈鸿烈参谋长王静轩韩德勤冀察战区总司令卫立煌(兼)副总司令石友三参谋长庞炳勋黄百韬

(二)集团军的编制系统沿革

番号长官姓名部队成分和历史沿革第一集团军卢汉辖龙云滇军58、60、新3军三个军副高荫槐第二集团军孙连仲辖旧西北军30、68两个军副刘汝明、田镇南第三集团军孙桐萱辖旧西北军韩复榘部12、55两个军第四集团军孙蔚如辖杨虎城陕军38、96两个军第五集团军曾万钟辖滇军3军和冯钦哉陕军98军第六集团军陈长捷辖晋军61、83两个军副杨澄源第七集团军赵承绶辖晋军第一骑兵军第八集团军孙楚辖晋军34、暂1两个军第九集团军关麟征辖中央嫡系6、52两个军副缪培南第十集团军刘建绪辖蒋军嫡系10军、湘军28军、川军88军副俞济时、陶广第十一集团军黄琪翔辖皖军39军及桂军84军副刘和鼎第十二集团军余汉谋辖粤军62、63、65三个军副王俊第十三集团军王靖国辖晋军19、33两个军第十四集田军刘茂恩辖本人15军及蒋军嫡系14、93两个军第十五集团军吴奇伟辖粤军4、37两个军第十六集团军夏威辖桂军31、46两个军副韦云淞第十七集团军马鸿逵辖回军11、81两个军副马麟、马鸿宾第十九集团军罗卓英辖蒋军嫡系74军和商震32军副刘膺古第二十集团军商震辖东北军53军及蒋军嫡系87年副霍揆彰、万福麟第二十一集团军李品仙辖桂军7、48两个军及豫鄂皖边区22支副张义纯游杂武装第二十二集团军孙震辖川军41、45两个军副董宋珩、陈鼎勋第二十三集团军唐式遵辖川军21、50两个军及东北军改编的25军副郭勋祺第二十四集团军庞炳勋辖西北军40、新5两个军第二十五集团军陈仪辖蒋军嫡系100军第二十六集团军周碞辖蒋军嫡系2、75、79、92、94及新11军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辖川军20军及李默庵湘鄂赣边挺进军第二十八集团军潘文华辖陈万仞等师第二十九集团军王缵绪辖川军44、67两个军及等四个新编旅副许绍宗第三十集团军王陵基辖刘湘川军72、78两个军第三十一集团军汤恩伯辖蒋军嫡系13、85、新2三个军第三十二集团军上官云相辖中央嫡系86军及湘军70、东北军49军副王敬久、刘雨卿第三十三集团军张自忠辖旧西北军55、59、26、77四个军第三十四集团军胡宗南辖蒋军嫡系1、16、36、76、80五个军及副宋希濂、马禄等四个独立旅陶峙岳第三十五集团军邓龙光辖粤军64军副朱晖日第三十六集团军李家钰辖川军104、178两个师及陕军84师副高桂滋第三十七集团军(无考)第三十八集团军(无考)第三十九集团军石友三辖西北军69军及孙良诚游击总指挥。

(三)军的编制系统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