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医逢春感党恩
每当闲暇之际,回想起中医事业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不断发展的历程,我们深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我党早在延安革命初期就曾提出: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全国解放后,******同志就发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三中全会后,******同志又强调要加强中医后备力量培养的问题,启动了“八五”“九五”中医科技攻关工程,相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江总书记首次主持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中西并重”的方针,并在全国建立了各级中医管理局,使中医的发展有了思想和组织的保证。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使我国中医药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自己作为党培养多年的中医技术骨干,回想家传中医医术的发展历程,感受更深。
祖父孟子章老先生,生于清代,祖居西安,自学中医,1886年随家迁至兴平县城,并开办“保安堂”药铺,行医40年,在妇科、肠胃病方面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人称“贤医”。然而,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中医并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整个兴平县城也只有几家私人中药铺,祖父也只能养家糊口,事业得不到发展。
父亲孟维礼先生生于1913年辛亥革命后,考入师范欲走教育兴国之路,但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根本无正义与公平可言,于是他19岁即弃文从医,随祖父兴办“保安堂”。解放后,公私合营进入联合医院,职业稳定,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使自己的医术得到了快速提高,后又被单位推荐考入陕西中医学院进修,从理论上得到了系统的提高。精湛的医术使他成为所在地群众交口称赞的名中医。他参加过咸阳地区首届老中医座谈会,连续担任兴平市第五至第十届政协常委,咸阳地区首届政协委员。他无限感慨地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医药才能迅速发展,我这样的人才有参政议政的机会。我们要永远热爱党、歌颂党。”
我自己出生于祖国解放之前夜,成长在建国初期,17岁随父学医,被破格招进镇医院和兴平县医院,成长为新长征突击手,担任过兴平县八至十一届县团委委员,咸阳地区第一届委员,被送入陕西中医学院深造,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较大提高。调入电务处医院后,根据单位常见病和职业病的具体特点,确立中医攻关课题,坚持对慢性胃炎、乙肝、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脑中风和针灸疗法进行研究。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1991年在局第十一届QC成果发布会议上发表中西医结合论文,获荣誉奖;1998年后在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中医论文十多篇,参加了全国针灸、方剂、老年病等学术研讨会及北京世界创新大会,论文荣获二等奖;北京传统医药大会论文展版交流。先后被接纳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和针灸学会会员;被聘为中国中医老年学会委员;香港传统医药研究会研究员、客座教授,2001年3月被聘为理事、十大研究课题教授之一。2002年4月被聘为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回想自己从医36年的经历,看到我国中医中药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使我深切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医学才会有真正的春天!
我的儿子孟彦荣医师,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他成长迅速,事业一帆风顺。现任兴平市中医医院中医师,先后发表过不少论文,1999年12月还光荣出席了北京中国中医药学会成立20周年的学术年会,他将是中医现代化的见证人。在我们家庭成员中,现有14人从医,开办妇科门诊所三个,利用家传诊疗经验为患者服务。
回想祖孙四代一百多年走过的曲折历程,事实证明新旧社会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个大问题上,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党不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伟大的党。
二、“秀才学医,笼子提鸡”
“秀才学医,笼子提鸡”为民间口头语,即古语“秀才学医,罩里提鸡”。这里的罩,即指捕鱼、养鸡用的竹笼子。此语形象地说明,人们常常说学医难,学中医更难,但秀才学起中医来,简直好像笼中抓鸡那样容易。
中华中医药,泱泱五千年的成长历史,医籍汗牛充栋,绝大部分都是以古文撰成的经典之作,其原因是医源于“易”,由“易”而产生了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基础理论,以及运气学说等知识的深奥,学习者不具广泛的天文、地理、人文及理化知识则不能理解,而无深厚的文学知识,则不能明解其意,故从古到今,文学与中医始终结有不解之缘,也就是说,古文是中医界不断钻研、不断进取的工具。
由于医学和文学的不解之缘,故自古诗人多善医。如爱国诗人陆游诗文传世,一首“钗头凤”千古绝唱,但他识药能医,如《剑南诗稿》有《山村经行因施药》七绝二首等许多医药诗篇;他还把收集的处方编写成《陆氏续集验方》,载方一百多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甚至还著述了《苏沈良方》,其中苏轼所提供的验方有48则。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刘禹锡诗文并茂,还擅长医学,他的一首赞颂枸杞的诗,我们可从中看到他那渊博的医药知识:“僧房药材依塞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翠黛叶生笼石?e2d7,殷红子熟照钢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大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他一生著述丰富,现行医古文教材中还收集了多篇范文,以至在《中医大辞典·医古文献分册》里,还载有他的事迹。
诗圣杜甫依靠采药、卖药维持生计,能尝药、识药、访药,他的一生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父病服中药未效及受庸医之困,对中医药先有偏见,到后来他思想日趋成熟后,用辩证唯物论科学分析,逐步改变了看法,而变为对中医药大为赞扬。仅从1914年至1931年,他就购买、收藏了数十册中医珍本、善本。鲁迅先生也承认,尽管早期对中医药持反感态度,但发现他的文学才能的“伯乐”,却是中医名家恽铁樵,由于恽氏推荐,才使鲁迅第一篇小说《怀旧》刊登在1913年《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上,后附有恽铁樵先生的批语。《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不但擅长文学,还精通中医药,他竟把中草药人物化,生旦净丑加以演绎,写出了《草木传》,介绍常用中草药500多种;另还撰写了《药学全书》两卷万余字,载方258首。诗林豪杰白居易,素体多病,尤患眼疾,他也精通医理,竟在元和六年所作《白发》诗中吟诗叙目疾,把眼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及护理描述得细致入微。还有许多诗人、作家、文人、墨客,大都知医知药,难怪有“秀才易学医”之说。
从古到今的中医本行,更是如此。据统计,历史上共有一百余位名医名家,都是学识俱丰的文人“秀才”。彪炳医史的如王冰、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李时珍、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50多位,其中举人秀才达27人,已过半数,其余23人也都是中医世家,或随师习医者,其文化造诣,也都书读五车,非一般粗识文字者可为。以上医家虽只占古时名医大家的一半,写成的经典著作为79种,也只占整个医籍的百分之一,却包括了理论、方药、临床、针灸、外治全部的传世精华,可以说中医的理论基础、著书立说、文字记述几乎全部出于“秀才”之手。“秀才”之作,要真正看懂学通,固然必须具备和秀才相当的文化素养和理解能力。分析可见,“秀才学医,笼子提鸡”,首先是说学习中医药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功底,即读识医古文的基础修养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完成浩瀚的医籍解读,领会其真谛。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初学入门者必先自修医古文,二是已医者,一生也应不断地加强学习,因为继承中医药宝库的重担,重千斤而路漫漫。其次是说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学习,必须像向创著医藉的古代先哲一样,发扬“秀才”精神,挑灯夜战,夜以继日,才能领会贯通,学有所成,力求融通,可望孕育理论创新。最后它说明,要发展中医药,特别要促进这门以形象和理义为特点的自然科学,使其不断发展,适应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不断增长的健康要求和人类自然疾病发生变化的无穷实践,一定要像先哲们一样,发扬“秀才”精神,学习、深研、著述、立说,才能使中华中医药的理论不断发展,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时至今日,现代科技不断更新,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而中医药学的理论学习、继承和创新,不正也需要这种“秀才”精神吗?21世纪的中医药学科学现代化,中心还是抽象的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急需一大批“秀才”不忘己任,以己之长,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紧抓理论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要相信,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和知识科技的竞争,暂时的“重药轻医”、对理论研究工作重视不足,都会随着中华中医药大踏步走向世界而显示出其缺憾。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学将逐步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医学,走上更加辉煌之路。让我们认真学习古代先哲和现代名人志士的“秀才”精神,在理论创新的高潮中,为中华中医药的科学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三、中医药学必然会成为全球共享医学
科学在发展,医学也在寻找正确的发展轨迹。根据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内涵,21世纪的医学发展,中医药学必将成为全球共享医学,即中医药科学现代化将得以实现。
1.中医药学历史的辉煌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聪明的华夏民族,在与自然界抗争生存中发现了“药源于酒”“砭石成针”的内在道理。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使中医药理论基础源于易而成于其古人临床实践的结晶,后经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药王孙思邈《千金方》、金元四大家不断争鸣、李时珍总结编著《本草纲目》、叶天士温病辨治纲领的出现,而逐步发展成为理、法、方、药齐备、独特完备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它是远古世界三大古典医学仅存的东方传统医学体系,堪称世界文明史中之奇葩。
中国传统医学一方面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息旺盛,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瑰宝;另一方面,远在公元6世纪前后,中医学已传至朝鲜、日本、越南;公元8世纪中国炼丹制药技术传至阿拉伯国家,此后中医学切脉理论、技术也传至阿拉伯;公元10世纪,中医药传至欧洲,其影响之广泛,毫不比欧美医学逊色。它不但是中医药学文明史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子孙们的骄傲。
2.中医药学发展的曲折和艰难正像任何一门科学均为曲折、螺旋状发展一样,历史上中医药学的发展也经历了四次大的波浪式发展。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它总结了此前中医药经验,借鉴了易理之法,产生了中医理论之宝典《黄帝内经》,从而为中华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次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创外感病辨治纲领《伤寒论》,开创了临床辨证施治的先河。第三次是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全面地发展了临床内伤疾病治疗的各种体系。第四次是清代温病名家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在伤寒之外,开创了温热病的辨治纲领新天地,发展和充实了传染病治疗的范围和法度。遗憾的是,20世纪上半叶由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中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盲目推行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政策,紧跟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医药实行禁止和消灭的政策,使中医药学发展快速失去了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条件,学术日益萎缩,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发展。20世纪后半叶,新中国贯彻执行了正确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使中医药学得到了富有活力的进步。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精辟的指示。1958年******同志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78年******同志明确指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江****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一系列指示的逐步落实,又使中医药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中医药本身发展的曲折历史说明,历史上每一种学术理论的发展,开始都被视为离经叛道,都经历了争论、争鸣,才出现了创新和发展。同样,一部中华医药学的发展史,实际是不断创新的斗争史。而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西医几百年的发展,速度快的原因就是不断及时引进现代科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相比之下,中医药学按部就班,故步自封,却成了致命的弱点。年轻的中医被异化,中医医院形同虚设,有识之士心急如焚。当今世界,我们中医药不正需要敢于标新立异,拿来引进,创新改制的精神吗!
3.中医药学现代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化学品的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疾病谱的改变,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由传染性疾病向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方面转化,人口的老龄化使一些老年性疾病防治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要回归大自然的思潮愈来愈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对防治以身心疾病为主的现代疾病,一个希望于传统医药并成为当今世界医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带来了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独特优势的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遇。
多年来,祖国中医药科技人员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在中医药各个领域,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在经络实质的研究,中药离子导入,特别是针刺麻醉、电针疗法、头针和经络敏感人的发展上享誉国内外。中药以绿色药品及炼丹术为基础的中药化学逐步走向世界,使中医药发展向现代化靠拢,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病方面具有独到专长,对中医理论进行较高层次研究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并摘取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中药饮片生产实行了“五化”。
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针灸、保健、抗衰老等方面,中医药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中药在提取分离单体化合物研究新药中取得了西药不可取代的进展,对世界科学发展及人类健康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中医发展历史上同样产生了积极作用。中医药学的发展,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理论和机理进行探索、研究,中医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使中医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分学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到20世纪下半叶,我国对中医药事业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如中西并重、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整理中医古籍、健全管理机构等十大举措,使中医药初步具备了走向世界、大踏步发展的各种条件。
在崭新的21世纪,随着国内人民逐步实现小康,人们对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纯天然的中药。研究中医药的热潮,是新世纪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闪亮点,一场研究中医药的热潮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中医药21世纪成为全球共享医学的必然,必将带来中医药科学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中医药将迎来难得的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4.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现状20世纪后半叶,中医药在新中国得以复苏,并逐步为世界各国引进和应用,截至2000年,据统计:在欧洲,俄罗斯派专家到中国学习针灸,回国后建立了百余所针灸研究所,培养针灸医师3000余人,将朱琏的《新针灸学》译成俄文并出版,在24所医科大学设立针灸课,并设针灸副博士、博士学位,针灸在俄罗斯得以空前发展。
在法国,译注《难经》《甲乙经》,当时统计有1000多位专业针灸师,有针灸大学一所,针灸学校八所,杂志10种,1993年法国中医诊所发展到2600所,年销售中草药3500吨。
在德国,1951年针灸协会成立,会员10名,1991年会员发展到15000名。设立针灸研究所,在福堡市正式建立“立夫国际中医学院”。中药在法国应用不断攀升,1996年欧共体年草药销售7000万美元,法国占52%。
在英国,中国人痘接种技术从18世纪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医传统医学再传英伦,英国医学会、科教委员会经过两年调查研究得出结论,针灸术对治疗背痛、牙痛、恶心、呕吐、偏头痛等非常有效,认为英国卫生系统应提供更多针灸治疗,家庭医师应接受这一技术的培训。中医诊所在英国空前发展,就诊病人不断增加。
在挪威,应用传统中医学治疗的病人中针灸约占90%。卫生大臣托利托尼认为:“中医药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间接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应重视这个事实,这是挪威重视了传统中医学和以后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的基础。”
在意大利,20世纪70年代,中国针麻在都灵大学里西亚完成200例拔牙手术、50例剖腹产、扁桃腺摘除术和甲状腺切除术。当时已有针灸学校20所,其中5所除针灸外还设有其他中医课程,有针灸医师2000多名,全国已有350万患者定期接受中医针灸治疗。
在荷兰,针灸医师4000多人,创办针灸学校8所,每年约有160万固定患者接受中医针灸,20%服用中药治疗。在芬兰,有约200家地方卫生中心为患者提供针灸治疗。在奥地利,从事针灸活动者约6000人,有一所由国家开办的针灸研究所,一所专门从事针灸教学的针灸学院。在丹麦,注册针灸医师100人,未注册的针灸医师也有数十人。在瑞士,中医诊所十余家,政府将中医治疗纳入医疗保险。
在美国,20世纪上半叶,维茨博士将《内经》译为英文在美国出版。当时仅限华人区,后来不断发展,已有700余所治疗中心采用针灸疗法。据国家卫生研究所统计,1995年至2000年美国针灸学会的会员增加了一倍多。50个州中36个已准许培训针灸师,接受针灸训练的医师达4000名。2001年销售中草药达123亿美元。在美国,大约在三个患者中就有一个求助于中医、针灸治疗。全美有中药店和含中药保健品的店1.2万家,年销售达20多亿美元。全美已有针灸、中医学院56所,其中23所有权授予硕士学位。
在加拿大,以中医药为代表的替代医学,得到50%民众的认可和接受,年消费达15亿美元,且以10%速度递增,中医药正逐步成为主流医学的组成部分。
在澳州,中医从业人员和以中医为辅助者已达5000名以上,政府办的大学有四所已提供中医药正规教育,23个中医药学术团体,最大者会员达1400人。悉尼理工大学于2000年开设四年全日制中医学学士学院。全澳中草药及中成药年销售量达6.2亿美元。
在非洲,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援非医疗队多有中医参加,非洲55个国家有来华学习中医针灸的留学生,中成药六神丸等十多种中成药在马里、加纳、尼日尔、赞比亚等国畅销。南非政府批准一项关于承认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法案,第一批获得合法注册的中医师已有50多人。
以上信息资料仅仅是一部分,但中医药正在成为人类共享医学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或者说中医药已经成为仅次于西医学的人类共享医药学。虽然在国外,不少从事中医药的医师中还不完全具备中医师资格,但不容置疑,它向我们中华中医药的发源地的仁人志士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只有不断发展中医药,促进科学现代化,才能适应全人类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共享的要求。
5.中医药学前瞻发展的重要性何谓中医药学的前瞻性发展?即是说,不是简单地继承和照搬地推向世界,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和世界接轨,和现代科技结合,在发展中促进中医药学全面的科学现代化。在我们中华中医药学成为全球共享医学的同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进而言之,国内外皆以中药现代化为中心,而不是临床医学,我国提出中西医结合方针已逾40年了,医学的现状仍然是中西医并存,中医科学现代化尚处孕育之中。要使我国医学得以统一,应当以中医学为基础,并在中医科学现代化中实现中西医统一。药因医而立,中药也必须现代化。我国是中医药学的发源地,在医学发展中应该有自己的发展优势,走在世界医学的前列。落后就是耻辱,不发展就是无能,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黎民百姓。
有识之士曾经预言,21世纪的边缘科学,是特异功能、气功和中医学。前两者,其实都应归属于中医学。气功作用,实际是对人体生理气机的提高,特异功能是先天的生理物质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气的功能的特殊性,它也说明中医学内含边缘学科的科学性。
中医药学科学现代化的条件是具备的:其一,中医药学在中国,人才和实践都有优势,假如中医理论与中药同时发展,而国外以中药针灸应用为主,理论相对薄弱的中医药学的应用型相比,将来医药领域里的先进者是中国的;其二,中西医并存,是两种理论思维在起作用,这方面按哲学分类,西医学是机械唯物论,中医学是朴素的辩证法,医学的发展,应该以中医理论的辨证思维为主体;其三,衡量科学的“科学性”,应以人类的生存为中心,大凡科学的发展能维护自然界的自然性和维护生命的原样性的才称得上科学,中医药学正是能维护或增强生命原样性的科学,是少有的科学;其四,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从《内经》开始已有两千多年,后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温病的三焦、卫气营血辨证,针灸的经络辨证,《本草纲目》等中草药的理论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医药理论方药的整体完备的理论及应用体系,并被实践一再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和临床疗效的优良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内含科学的真理性,是值得发展的科学。
21世纪人类共享的医学,应该是中医药科学现代化的医学,中医药科学现代化,必须从医药并重入手。医有医理,药有药理,药因医而设,医因药而存,医无药不行,药无医就失去指导作用。因此,中医药学的发展,应医药并重,不可偏废。
中医药科学现代化,重在理论科学现代化。中医药理论的特点是科学的抽象,只有将科学本质阐明了,就实现了中医药科学的现代化。但抽象的东西,往往给人以假象,不易抓住它的实质,这是中医理论科学现代化的一大难题。现代研究逐步发现: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其代表物和自然界的物质元素属同一世界的两种形式,物质元素和阴阳论的论点,本质是相同的,应是质子和电子的本能为阴阳的代表物,无疑是正确的。由此可见,中医理论是有特色的物质基础,也是可以破译的。中医科学现代化,它不是机械的科学化,而是要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去逐步解决。
中药的现代化要与中医理论相一致。若能使研究工作与中医理论相一致,而不是西医的理化分析,那才是中医与中药同时发展的高招。另外应在药效变化、药理作用方面进行复方药物研究,找出配伍规律,为临床工作发挥特定的指导作用;在中药成分研究的同时,注明结构变化的机理,以便为未来医学的发展做准备;中药作为交换的中医特殊商品,市场的占有率和市场剂型的需要,应按市场规律作好调查,设法组织开发给以专利,以便提高国际市场的准入率,力争改变我国中医药在世界医药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有效改善我国在世界大国之间极不对称的市场占有率。
中医药科学现代化必须抓住结合实际的重点,即以维护生理机能为前提,以治病为重点,以药物为手段所进行的生理、病理、药性相关方面的科学现代化。这个现代化问题彻底解决了,不仅是医学界的大变革,而且对各学科将起到保护和引导作用,其他庞大的整体的现代化就会带动起来,全面开花。也就是说,中医科学现代化,不是庸俗的机械科学化,而是辩证唯物的思维指导下的医药科学深入革命和历史性大进军。
在中医药科学现代化中应重点解决三点:首先要坚持中医药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思想体系,即阴阳五行,这样才能保持中医传统理论本质的连续性,避免步入机械唯物论。其次要重点解决中医药理论科学抽象的现代化,如阴阳和电子、质子,天癸和性激素,阴阳的代表物最终确定为环腺苷酸和环乌苷酸能否成立等研究上来,以及大量的中药化学成分分析,酸碱、复盐的研究等,都等着我们去完成。最后,中医药科学现代化,不仅是理论现代化,更要设备现代化,大量采用精密技术、产品、电子、电脑、信息网络,给中医药插上科技的双翅,使其在21世纪得以真正腾飞。
现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它带给中医药的既是有利的机遇,又是不利的挑战。它将使中医药在资金、全面参与公平竞争方面,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利的方面是我国目前缺乏竞争的业务、人才和思想意识。中成药目前尚未建立国际标准的一整套法规,致使市场准入量、出口量远在日本、韩国、台湾省之后。商场就是战场,形势要求我们一要加强中医药科技、学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二要利用世贸的规则,在优惠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策略应对,三要系统规范医药机构和医师执业的准入制度,加强中医药全面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我们有伟大祖国和历史的后盾和支持,中医药界的同仁,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配合全国各级中医药机构和国家统一的科技攻关方略,人人动员起来,加砖添瓦,共同促进中医药科学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四、代赭石临床应用述要
代赭石为产于山西代县之赤铁矿石,富含三氧化二铁,性味苦寒,归肝、心、胃经,其功效为平肝潜阳、降逆、凉血、止血。
孟维礼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研治妇科、乙脑、胃肠病中,将代赭石广泛应用于临床。他在实践中体会到:任何疾病辨为肝失疏泄、上亢横逆之证时,就可以采用赭石为君药进行加减,往往疗效卓著,且无毒副作用。该药在治疗诸病的同类药物中,价格便宜,药广易得,有物美价廉之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赭石为收敛、止吐剂,且能止血,专治噫气,呕吐,确有特效。同时有止血、止咳、止带、止痢、补血作用,又可用于小儿惊风,能镇静安神。妇科病多肝郁血虚之特点,故赭石应用更多。孟维礼先生也曾因此被群众称为“赭石大夫”。他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代赭石有以下四方面功效:
1.凉血止血治崩漏崩者,主因肝旺血热,下血如山崩,量多如洪水;漏者,主因肝血虚、肾气不固。而赭石色赤入血,性寒清热,平肝以复藏血之职,性涩止血,功效平肝热,凉血止血,即使是漏下不止,也可养血止血。常配伍白芍、仙鹤草、三七、山茱萸、阿胶,如患者张某,女,38岁,兴平市南位乡中韩村农民,1968年6月3日初诊,月经量多12天,静脉给消炎止血药,肌肉注射止血敏,口服止血药均不效。症见:面色淡白,两颧发红,****出血如屋漏,色红无血块,舌红脉数。证属:肝热血虚,治以清肝凉血,固涩止血,急以赭石30g,配仙鹤草、黄芩、生地、阿胶、生黄芪,2剂血止,又配益母草、山药、白芨,去生地、黄芩,4剂痊愈。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代赭石富含铁元素,为造血之原料,能使血溶量增加,加之其性寒凉,在养血之中兼以止血,适当配伍,则效更著。又如1969年在中韩村住队的一新婚女青年刘某,23岁,患逆经多年,其面色红赤,经来量少,却衄血不止,当时仅用单味赭石30g煎水顿服,血立止,后用赭石和六神曲两药等分,细末为丸,每日晚服10g,连服30天,第二个月月经来潮即无逆经而愈。总结临床,凡妇科病辨为肝热心火证之月经过多、月经先期、产后恶露不止等,皆可仿效。
2.平肝止呕治胃胀代赭石亦入胃经,故能平肝降胃之逆气,专治心下痞硬,肝腹满闷。临床常见之胃炎,急性胀满、呕恶,慢性则痞闷硬结。治疗胃炎之呕、满、胀,赭石确有特效。临床用量为30~50g,配以蒲公英、黄连、枳实、厚朴、砂仁、苍术,生黄芪,党参等,辨证治疗皆有良效。如治平某,女,46岁,2003年2月5日初诊,经兴平市医院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B超示:胆囊炎。症见右胁胀痛,反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弦。证属肝热脾虚,胃阴血虚。治以平肝清热,养血开胃。处以赭石40g,配以蒲公英、黄连、枳实、厚朴、炒麦芽,3剂,诸证减轻。后又用赭石20g,去黄连加砂仁、党参各12g,10剂后症状消失。经辨治一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再以泡茶方配合中成药治疗,两个月后行胃镜复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B超检查胆囊正常,又坚持治疗一月余而获痊愈。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赭石能调整中枢神经,对呕吐中枢有理想的抑制作用,故其止呕、止吐之效超过一般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之有效药物,且能平肝降气,使胃肠蠕动增加,则腹胀可消,痞满自除。赭石的平肝止呕、降气消胀作用,同时可广泛用于胃溃疡、慢性结肠炎、肠痈、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治疗。
3.降气平喘止呃逆代赭石入肝,重镇降气,平肝降逆,凡因肝气犯肺、气喘胸闷之症,常可配以瓜蒌、薤白、苏子、白芍、郁金、黄芩,疗效明显。实喘之症如治患者来某,男,58岁,兴平市西城药市村农民,1975年8月21日初诊,主诉:发作性胸闷气喘6年余,患者自觉两胁有气窜动,发作时嘘气阵阵,胸闷如堵,便干溲赤,舌红脉弦。证属肝气犯肺,木火刑金,治以降气清肺平喘。方药:代赭石50g,配黄芩、桑皮、大黄、大枣3枚,生姜2片为引,2剂大效,6剂基本痊愈。呃逆之症如治患者李某,男,28岁,东城西南巷村民,1986年10月12日初诊,呃声洪亮,两胁憋胀,纳差腹胀,舌淡脉弦。证属肝气犯胃,夹寒气滞,治以平肝和胃,降逆止呃。方药:赭石60g,配旋覆花、半夏、枳壳、厚朴、麦芽、丁香,柿蒂5枚,大枣2枚为引,3剂,呃逆大减,6剂痊愈。现代研究资料表明,赭石作用于中枢神经,平肝降逆之功效显著,故治实喘和呃逆确有特效。
4.清热养血镇心神赭石性味苦寒,色赤入血,富含铁质,养血生血,入心经,故清热养血安心神,功专效著。如治患者罗某,女,36岁,兴平县店张三村农民,1973年2月9日初诊。患者夜不能寐,嘻笑歌唱,面色淡白,两颧发红,经来先期,量少色淡,淋漓期长,经期诸证加重。舌尖红,脉细数,左寸尤甚。中医诊断:脏躁症,证属心肝火旺,血虚失养。治以平肝清心,养血安神。方药:赭石20g,配以当归、白芍、焦栀、炒枣仁、炙甘草,大枣7枚,小麦30粒为引;配以针刺内关(双),4剂显效,10剂基本痊愈。
现代医学研究资料表明:代赭石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是生产血色素之原料,对血红蛋白、红血球,皆促其新生,故对贫血有效。加之其有镇静作用,入心肝两经清热凉血,故清热养血,镇心神之效显著。凡临症具有血虚、心肝有火,且心神失养、精神错乱等症者皆可配伍应用。
代赭石之功效,绝非仅上述四者。查《方脉正宗》有方:赭石30g,柿饼一个,煮烂为丸,每次服6g,治肠风血痢久不止,有特效。又有古方记载:赭石细末,水飞,每次服1g,可治小儿惊惕,效同朱砂,等等。明皇甫嵩有言:“医之为道,其要于识药性。药性明,斯能处方用药以应病,如尺度权衡以应物,而毫末不爽焉。”真可谓实践出真知。代赭石之性效,尚有待于我们继续实践,不断摸索和总结。
五、孟维礼先生九十寿诞庆典纪事
2002年12月2日,即农历十月二十八,是孟维礼先生九十大寿的喜庆日子。这一天,他所在的兴平市东城区西街村村委会主办,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活动从12月1日下午开始,在孟家祖传妇科诊所门前不远处搭起舞台,舞台正中悬挂红布黄金字横额:“孟维礼老先生九十华诞”。两边对联,上联是:寿诞祝康福;下联是:福星照乐寿。舞台前100盆各色菊花四行梯状排列。华灯一亮,整个舞台庄严而华贵。下午5点开始,50名村民组成的锣鼓军乐队,迎接兴平乡亲好友送的红寿字铜匾。孟维礼先生站在门口中间,儿子孟国栋主任率孟国庆、孟国顺,孙子孟彦荣、孟彦武、孟彦龙、孟彦琦,孙女孟蕊蓉、孟艳燕,儿媳程素云、郭凤琴、吴赛英,女婿、孙媳张明善、付民宪、吕军、张新莉、崔彦斌等30余人依次站在两旁,排队相迎。孟维礼先生谈笑风生,和西街村领导及众乡友握手致谢。迎接完毕,儿孙们排队把寿字在锣鼓军乐队护送下安放在舞台正中央。晚上八点,先由兴平市秦腔剧团着装演出折子戏“大拜寿”,西安秦腔名家演出团由李爱琴、马友仙、刘茹慧、李东桥、李小峰、孙存蝶、乔慷慨、王辅生组成,以及主持人张晓等30余位名角助兴演出两场。他们个个上台,演唱最拿手的几个唱段,唱前都祝愿孟老中医健康长寿。两团演出前在广场放礼花90筒,以示孟老90岁生日之意。
12月2日是寿诞日,早晨九点,儿孙们依次排队在锣鼓军乐队的护送下,到兴平市北十字广场迎接由西安亲戚、朋友联名送的牌匾。十点半左右,从南十字街汽车拉着大牌匾,在锣鼓队的护送下,向北十字街走来,黑色大匾,3尺宽、5尺长,上刻长安名家吴三大先生手书金字:“德高望重”。四个流畅苍劲的行书,如行云流水,如风驰电掣,给人以力量,催人奋进。孟国栋和孟国顺二人从西安老前辈手里接过牌匾,代父深表感激,然后合为一处,护送牌匾到家门口,孟维礼先生出门迎接,和西安老友共话前辈恩德友情。
从清晨开始,前来祝贺的有:兴平市委******、市政协、东城区政府、兴平市卫生局、兴平市人民医院、东城南街村委会,医友、乡亲、朋友等,共计100余人。
上午10时,大会正式召开。孟维礼先生带领儿女上台致谢,由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巨全录主持大会。他首先宣读贺词,其中有一段对孟维礼先生总结评价的话是这样说的:“孟老早年随父行医,深受父亲之教诲……他刻苦学习,精心探索,反复实践,把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孟氏中医……治愈妇科及其他疑难病症患者不计其数,特别是1958年,他一年就治愈乙脑患者约500例,使许多垂危病人得以起死回生。他用高尚的医德塑造自己,谨记先父‘医者仁术也,济世之道;当重医德,毋计其利’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他教育子女,孟氏中医,堪成楷模,使孟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四代行医世家。他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他谦虚谨慎,从不夸大自己;他医术高,医德好,为人好,深受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总之,孟老是从咱们西街村走出来的一代名医,他为咱西街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也争得了荣誉。值此孟老90岁生日之际,我代表西街村全体干部和村民对孟老表示深深的敬意,祝孟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接着,孟维礼先生在台前致谢时讲到:“我孟维礼能有今天,全靠党的关怀和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感谢。”此时台下一片掌声,台上、台下欢笑声、掌声连成一片。此时此刻,孟维礼先生眼含热泪,他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已经90年了,这片生他养他的第二故乡,和他结下了难割难舍的亲情。
他从小和周围同龄人一起玩耍,30年代,19岁的他,辍学从医,剃头明志,随父学医,继承家传,誓志行医之道。40年代独立行医,把保安堂在西街办得德效双收。五六十年代,他通过考核,公私合营,将保安堂和自己同时加入联合医院,研究妇科,治疗乙脑,攻读大专,使医疗技术炉火纯青,城乡群众交口称赞,成为祖传名医。70年代,他随院转至南位地段医院,下乡住队,送医上门,忘我工作,几次昏倒,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乡土感情,被推荐出席了咸阳市名老中医座谈会,会上介绍了妇科病及乙脑的诊治经验,受到大会表扬。80年代调入兴平市医院,带徒传艺,总结经验,并被推选担任兴平市政协常委。从那时起,历届市领导都很信任他。转眼就是20年,一直担任到今天。退休后,又坐诊孟氏祖传中医妇科诊所,发挥余热,给父老乡亲医伤疗病……他举目望着台下的张张笑脸,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此时一片掌声打断了他的阵阵思绪。
他的同窗好友年已九旬的时允谦老教师送他的生日七律祝词,又在耳边响起:仁术济世称医宗,蜚声槐里遍关中。记通灵素知病理,业精岐黄药性明。八纲辨证心有术,四诊施治方剂灵。自古名医媲良相,杏林春暖荡和风。父亲的教诲,儿孙的努力,群众的期望,将使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为人民再多做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