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世界地理全知道
2994800000042

第42章 人生必知的世界地理知识(14)

安第斯山脉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在南美洲西部,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它紧靠太平洋,北起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有几列相互平行的山脉组成,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安第斯山脉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近800千米。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最高峰阿空加瓜海拔6960米,是美洲的最高峰。地质上属年轻的褶皱山系,地形复杂。南段低狭单一,山体破碎,冰川发达;中段高度最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发祥地;北段山脉间有广谷和低地。它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多火山。图蓬加托火山海拔6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富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等重要矿藏。山中多垭口,有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过。

哪座山被日本人称为“圣岳”

富士山地处本州岛中南部,在东京以西约80千米处,其海拔约3776米,是日本第一高峰。它是日本民族的象征,日本人称之为“圣岳”。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历史上喷发了近20次,现在还在活动,山顶还有喷气现象。由于火山口的喷发,在山麓处形成了无数山洞,千姿百态,景色迷人。富士山喷发时,地壳内部的熔岩流先把凝固在山体管道中的岩石打通,然后喷涌而出,和火山灰一起向四周漫流。冷却后,就一圈圈地堆积在周围,形成了完美匀称的圆锥形火山。富士山山峰很高,山顶终年积雪。雪线以下是岩浆和火山灰构成的20多千米的褐色山坡,垂直分布着针叶林、温带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整体看富士山,就像一幅优美而壮观的图画。山北麓的富士五湖,南麓的白系瀑和音止瀑,是富士山的著名旅游胜地。而分布在富士山周围的富士八峰,更使整座山脉显得气势恢弘。

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火山爆发会破坏建筑、吞噬生命、改变气候、带来水旱灾害,伟大的庞贝城就是毁于火山爆发。但是火山也能造福于人类。科学家研究表明,要是没有火山,地球上的人类就有灭亡的危险。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现在一致肯定,要是没有火山,就没有如今的世界板块。此外,如果没有火山和其他力量使大地形成山,大地就会不断地遭到雨水冲刷,整个陆地就会渐渐低于海洋;雨水不断地将碳、硫等生物所需要的成分冲刷流进海洋;如果土壤中没有了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会灭绝。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就会冷却,变成永久的冰川,而火山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占地壳表面进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的十分之一。火山的另一个功劳是把地下蕴藏的矿产带到地面,形成矿床。火山还向人们提供贵重的化工原料,如镁、锂、铜、钴、锰、铅、锌、铁、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等。

南极冰层下有过火山爆发吗

在南极考察的英国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2000多年前南极冰层下曾有一次火山大爆发。这是人们首次在南极冰层下发现火山爆发的证据。科学家们描述了“冰下火山”爆发的情景:压力和高温在冰层上“凿”出一个大洞,在空中形成一道高达12000米的烟柱,但没过多久,冰雪再次将这里覆盖,一切回归沉寂。同时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火山可能仍处于活跃期,他们正在研究火山与南极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的关系。科学家们说,或许火山的热量也是冰层融化加速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仍是全球变暖。

玉米田里也能长出火山来吗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西面300多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叫帕里库廷的村庄。1943年2月5日以后,村子一带的大地开始震动,还能听到地下发出隆隆响声。在一块玉米田里,出现了一个冒烟的小洞。到2月20日下午,大地剧烈震动,响声震耳。冒烟的小洞口越开越大,从洞口喷出难闻的硫黄味的浓烟直上云霄,被冲到上空的灰沙、石块像雨点般落到洞口周围堆积起来。第二天,那块玉米田里形成了一座约10米高的小丘。这座小丘的顶部有一个圆坑,从地下喷出的熔岩通过圆坑的裂口向低处流动,最后冷却凝固成为岩石。随着熔岩一次又一次喷发凝固,小丘不断长高。一年之内,就高出地面336米,形成了一座山。到1952年,熔岩的喷发才停止,这时山的高度已达450米左右。这座在玉米田里长起的火山,就以村庄的名字命名,叫帕里库廷火山。

你知道世界范围内的五大地震带吗

全球有五大地震带,即美洲西海岸地震带、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大洋岛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全球海岭及裂谷系地震带。前两个地震带过去曾被合称为“环太平洋地震带”。

什么是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是倾斜弯曲的,有的是断裂错开的,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洋盆。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这两级属大地构造地貌,其基本轮廓直接由地球内力作用造就。第三级是方山、单面山、背斜脊、断裂谷等小地貌单元,是狭义的构造地貌,除由现代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构造穹隆和凹地)外,多数是受外力作用的结果。

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得名的

喀斯特地貌就是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喀斯特”一词取自原南斯拉夫西北部喀尔斯高原地名,因地理学家最早在此对这种地形做有系统的研究,故名。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

哪个国家的黄土地貌在世界上最为典型

黄土地貌就是发育在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地貌。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黄土地层堆积过程和黄土高原的地貌发育都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进行的,故典型黄土地貌又带有区域地貌成分,沟壑众多、地面支离破碎、崎岖起伏、现代侵蚀异常强烈、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是典型黄土地貌的突出特点。塑造黄土地貌的外动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力。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黄土沟间地又称黄土谷间地,包括黄土塬、梁、峁等。黄土沟谷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和河沟等7类。黄土分布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0,以中国黄土高原的厚度最大(一般为100~200米,最厚处为336米),发育的黄土地貌最典型。

什么是冻土地貌

在高纬地区及中纬度高山地区,如果处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温常处于0℃以下,降水少,大部分又渗入土层中,不能积水成冰,而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在冰劈、冻胀、融陷、融冻泥流(统称冻融作用)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殊地貌,称冻土地貌。多年冻土地貌以地下最高地温0℃为界,分为上层夏融冬冻的活动层和下层终年冻结的永冻层。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就有典型的冻土地貌。

风沙地貌有哪几种类型

风沙地貌是指风在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风蚀作用只限于距地表较低高度,所以风蚀地貌在接近地面处最为明显。其主要类型有风蚀谷、风蚀残丘、雅丹、风城和风蚀蘑菇等。风积地貌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沙丘。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雅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雅丹”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水干涸,黏性土因干缩裂开,盛行大风沿裂隙不断吹蚀,裂隙逐渐扩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演变成许多不规则,具有与盛行风向平行延伸的陡壁的垄岗(墩台)和宽浅不一沟槽相间的奇特地貌。最为典型的是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地区。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东、西、北部,有3000平方千米这样的“雅丹”地貌。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也都有“雅丹”地貌。

大气与气候

大气分为哪几层

根据大气在不同高度的不同特性,可以把大气由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5层。在对流层里,大气活动异常激烈,或者上升,或者下降,甚至还会翻滚。几乎全部水汽、云和降水,主要天气现象和过程都发生在对流层这个大舞台。平流层气流平缓,十分适合飞机的飞行。中层气温低,非常冷,能反射地面发出的无线电波,所以地面上的越洋无线电通信就是借助它来是实现的。热层是最热的一层。外逸层位于大气圈的顶层,那里的空气非常稀薄。

大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大气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氧气和氮气以外,还有氢气、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臭氧等气体。其中,氮气约占78%,是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气体成分。氧气约占21%,第三是氩气,约占0.9%。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氪、氖、氦、甲烷、氢、一氧化碳、臭氧、水汽等加起来还不到空气总容积的1%。此外,大气层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水和尘埃杂质。

大气如何削弱太阳辐射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但是,不同纬度地区又有差异。太阳高度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反之则越少。这是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温室效应是怎么产生的?温室效应会造成哪些危害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都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效应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先自然生态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荒漠将扩大,土地侵蚀加重,森林面积减少,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温带冬天更湿,夏天更早,热带也将变得更湿,干热的副热带变得更干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调整。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而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基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什么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方式的统称。到达地球表面的直接太阳辐射强度随着决定太阳位置的天文因子、大气的物理状态和太阳光线穿过大气路径的长短而变化。

什么是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是地面向天空以辐射形式射出的能量,通常也称为长波辐射。地面的平均温度约为27℃左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谱主要集中在3~120微米的波长范围内。地面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地面温度。研究表明,约有90%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地球表面是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热力环流和热岛环流分别是指什么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岛就是指一个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所需的大量能源及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热岛现象可以造成局部地区的气象异常,比如城市大气温度较高,空气上升,郊区农村的冷空气就流入城市。城乡之间空气的这种热对流,在夜间尤为明显,称为城市热岛环流。

风是如何形成的

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在离地面1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海洋上空与陆地上空的空气冷热程度是不一样的,假如你取同样体积、不同温度的空气来称一下,就会发现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一些,所以温度较高的热空气就会从地面向天空升起;当四周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的时候,就形成了风。

风级是由谁制定的

风级是英国人蒲福于1805年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定的风力等级。它用以估计风速的大小。蒲福将风级分为13个等级,将每小时风速在1海里以下的风定为“0”级,将每小时风速在65海里以上的风定为“12”级。由0到12级风的名称,依次为“无风”、“软风”、“轻风”、“微风”、“和风”、“清劲风”、“强风”、“疾风”、“大风”、“烈风”、“狂风”、“飓风”和“暴风”。目前,国际通用的风力估计,基本上以蒲福风级为标准。

什么是行星风系